丁建英、黃煙波、趙輝(2013)。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1,88-91。
公會琴(2015)。基於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新課程學習,4,8。
牛傑、李晴、戴豔(2015)。以翻轉課堂優化高職工科教學設計。職業技術教育,2,42-44。
王玉香、章曉忠(2015)。翻轉課堂在高職實驗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單片機”實驗課程為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30(4),111-114。
王政忠(2015)。MAPS教學法。中等教育,66(2),44-68。
王素蓮(譯)(2015)。翻轉學習:10個老師的跨學科翻轉手記,讓學習深化、學生更好奇(原作者: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著)。臺北市:天下雜誌社。
王鏡淑(2012)。STAD合作學習法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何依珊(2015)。國民小學翻轉課堂政策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季璇(2014年4月29日)。翻轉教室教學法於課堂上的應用:自由調配學習時間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取自:http://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_detail.php?bgid=3&gid=39&nid=352
吳武典(2000)。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吳俊憲、吳錦惠(2015)。翻轉教室-啟動教室裡寧靜的革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174-178。
吳添保(1998)。提升電機機械實習實作能力的電腦輔助教學。技術學刊,13(4),667-683。吳清山(2014)。翻轉課堂。教育研究月刊,238,135-136。
呂冠緯(2015)。跨越翻轉教學的鴻溝。教育脈動,1,65-75。
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2015)。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考試範圍公告–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專業科目(二)。取自:https://www.tcte.edu.tw/download/105year/105Range_4y/105-4y-Range-03-p2.pdf
李登隆(2003)。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李豔麗(2014)。基於翻轉課堂理念的教育學教學模型設計。長春師範學院學報,33(5),182-184。
周婉玲(2014)。翻轉教室師生的八點檔。諮商與輔導,343,ii。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習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韋萱(2014)。美國翻轉教室,88%老師工作滿意度提升、67%學生成績進步。親子天下,26,13。
林韋萱(2014)。讓一元變五元勾起學習動機。親子天下,26,106-107。
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淑芬、蘇秀娟、劉桂芬、黃慧芬(2015)。翻轉教室—資訊科技融入護理教育的新教學策略。護理雜誌,62(3),5-10。姜豔玲、徐彤(2014)。學習成效金字塔理論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與實踐。中國電化教育,330,133-138。
紀佩妘(2014)。翻轉教室教學法對國中八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崔艷輝、王軼(2014)。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國電化教育,334,116-121。
張秀琴(2015)。淺析翻轉課堂。金田,6,187。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2012)。遠端教育雜誌,4,46-51。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輝誠(2015)。翻轉教學新浪潮-學思達教學法介紹。T&D飛訊,207,1-20。
教育部(2009)。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電機電子群。
郭進成(2014年6月12日)。大聯盟球團選秀分組法。取自:http://fiansekuo.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12.html
郭靜姿、何榮桂(2014)。翻轉吧教學。台灣教育,686,9-15
陳育捷(2015)。翻轉教室對於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惠琦(2012)。同儕師徒制運用於國中理化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曾英明(2013)。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曾淑惠(2015)。翻轉教學的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8-11。
曾釋嫻(2014)。翻轉課堂教學對大學生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游振椼(譯)(2008)。圖解馬達入門(原作者:日本SERVO株式會社著)。新北市:世貿出版社。
焦建利(2015)。翻轉課堂教學可能面臨的困難。中國信息技術教育,5,20-21。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61-186。
黃珮瑛(2007)。國小學生對學校與民間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慧容、梁賢達(編)(2011)。電工機械I。新北市:台科大圖書。
葉丙成(2015)。如何確保翻轉教學的成功?BTS翻轉教學法。中等教育,66(2),30-43。
廖怡慧(2012)。教學新思維─翻轉課堂。深耕教學電子報,31。取自: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6&Itemid=369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雙月刊,41,31-34。劉波、李硯(2015)。基於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模式探討。科教文匯,307,20-22。
劉銳、王海燕(2014)。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現代教育技術,24(5),26-32。
劉豔斐、乜勇(2015)。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5(2),61-66。
潘慶紅(2013)。基於主題設計的反轉教學模式實踐探索。現代教育技術,13(11),41-46。
蔡文正(2014)。翻轉教室的省思。師友月刊,561,67-71。蔡欣晏(2015)。翻轉教學運用於高職會計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鄧鈞文、李靜儀、蕭敏學、謝佩君(2014)。翻轉吧!電子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17-24。
錢思媚(2015)。運用翻轉教室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三年級數學課程應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薛毅白(2015)。結合翻轉教室與合作學習應用於九年級地理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鍾昌宏(2015)。別被影片綁架了-逆向的翻轉教室課程設計。中等教育,66(2),69-87。
龐忠榮(2014)。翻轉課堂研究述評。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8,56-58。
嚴天龍(2015)。翻轉教學對高中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華東臺商子女學校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貳、英文部分
Aiken, L. R. Jr. (1970).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0(4), 551-596.
Bosworth, D. (1994). Truancy and pupil performance. Education Economics, 2(3), 243-264.
Gibbons, J., Kincheloe, W., & Down, K. S. (1977, March 18). Tutored videotapeinstruction: A new use of electronics media in education. Science, New Series, 195(4283), 1139-1146.
Gregory Ferenstein (2013, September 18). The flipped classroom boosts grades 5%. Why That’s As Big As We Can Expect. Retrieved from
http://techcrunch.com/2013/09/18/the-flipped-classroom-boosts-grades-5-why-thats-as-big-as-we-can-expect/
Masgoret, A. & Gardner, R. (2003).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s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conducted by Gardner and Associates. Language Learning, 53(1), 123-164.
Maureen, J. L., Glenn, J., & Maichael, T.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1), 30-43.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ademia.edu/340051.Inverting_the_Classroom_A_Gateway_to_Creating_An_Inclusive_Learning_Environment
Nancy, W. P., & Jianyu, D. (2012). Flipping the classroom: Howto embed inquiry and design project into a digital engineering lecture. Paper presented atthe 2012 ASEE PSW Section Conference, Los Angeles, CA.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 New York, NY: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