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東勳(2007)。高職汽車科學生實習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菀詩、吳怡慧、莊惠如(2014)。同異質分組並行差異化教學。中等教育,65(3),117-131。
王憶萍(2014)。應用S-P表在高中數學差異化教學。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石惠美(2014)。一次課堂學習的小革命 學習共同體的實驗心得-岳陽樓記為例。教師天地,190,58-63。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吳有城、陳學志、黃博聖、劉政宏、蘇嘉鈴(2010)。「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信、校度研究。測驗學刊,57(3),371-402。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
吳耀欣(2012)。實驗策略教學對高中生資訊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數位浮水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雅慧、呂潔樺、張碧珠、陳良傑、葉秋菊、賴筱嵐(2013年6月)。高一英文寫作差異化教學策略和單元設計—以桃園縣平鎮高中為例。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差異化教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李宜倫(2014)。差異化教學對國中生文法學習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玲惠(2015)。差異化教學不是口號。師友月刊,575,22-26。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談差異化課程與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81-86。
洪嘉鴻(2014)。心智圖法應用於程式設計對高中生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洪儷瑜(2014)。教室內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策略。教師天地,190,45-50。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振耀(2010)。從資優教育的角度探討區分性教學。資優教育季刊,114,16-21。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張瓊文、許鼎延、劉政宏(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張碧珠等(譯)(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原作者:Carol Ann Tomlinson)。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01)。
教育部(2013年7月12日)。差異化教學-補充資料。取自http://www-12.mtjh.tn.edu.tw/mtjh26/PExiang/03_publish/0712/補充-差異化教學的定義與原則01.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陳書筆(2005)。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添星(2013年4月10日)。面臨十二年國教的課程變革—學校的因應策略。臺中市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www.tc.edu.tw/epaper。
游自達、林素卿(2014)。整合學習共同體於差異化教學的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7(1),23-46。
黃台珠、李嘉祥(2000)。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與教育學報,4,61-81。黃靜雯、蔡碩穎(2011)。國小資優班區分性課程設計—以選單法為例。國小特殊教育,52,66-81。
楊子慧(2010)。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科技大學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資訊科技與社會」學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褚欣慧(2012)。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使用者的認知型態、 學習動機與電腦態度對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辰北、陳靜紋(2013)。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1),78-80。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141-167。謝進發(2001)。可程式控制器的認識。臺北市: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
謝進發(2012)。可程式控制實習FX2N/FX3U。臺北市:勁園台科大。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8。貳、英文部分
Stipek, D. (1995).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 t , 66 (1), 209-223.
Tomlinson, C. A. (1995).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learners in the mixed-ability middle school classroom.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se.(ERIC Digest#E536)。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0). Differentiation of instruction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se.(ERIC443572)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3). 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responsive teach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10). Leading and managing a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1999). Leadership for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s.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56(9), 6-11.
Tomlinson, C. A., & Kalbfleisch, M. L. (1998). Teach me, teach my brain: A call for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6(3), 52-55.
Tomlinson, C. A., & Strickland, C. A. (2005).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ting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