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17: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莫惠琁
研究生(外文):Huei-Hsuan Mo
論文名稱:差異化教學於高職控制科學生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Apply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for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Lab Course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ontrol
指導教授:蔡銘修蔡銘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Hsiu Tsai
口試委員:陳狄成楊心怡
口試日期:2016-07-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4
中文關鍵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外文關鍵詞: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常態編班的制度下,學生程度落差明顯,教師教學負荷加重,但大多仍以相同的教材、教法、評量方法,期望每位學生達到相同的學習目標。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教師只能照顧到程度中段的學生,無法滿足前段及後段學生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探究差異化教學運用於高職控制科學生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是否有所助益,此外亦探討高職控制科學生對差異化教學使用於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的感受。

本研究透過準實驗研究法,以臺北市某高職控制科一年級兩班共7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運用差異化教學,控制組為接受傳統教學,進行為期八週的教學實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接受差異化教學運用於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之學生在學習動機上高於接受傳統教學後之學生。

二、接受差異化教學運用於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之學生在學習成就上高於接受傳統教學後之學生。

三、學生認為差異化教學能讓學習變得更有挑戰,並且有助於學習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
Due to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ability is tremendous in non-performance-based classes. However, student are still expected to have the same academic performance by using the general teaching materials, approaches, and assessment measure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eachers can only accommodate the needs of the mid-level students most of the time and have to ignore the advanced level and slower learners.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th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can improv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ontrol in terms of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the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 (PLC) Lab cours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surveys students’ feedbacks after they have receive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Through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s carried out for eight weeks A total of seventy-eight students from two first-year of department of control at one of Taipei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wo classe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w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aught with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the other one was the control group taught with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group.
2.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ognized that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was beneficial for learning the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 with more exciting challeng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之探究 9
第二節 學習動機之探究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步驟 2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學習動機量表結果分析 44
第二節 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學習成就測驗結果分析 48
第三節 差異化教學學生感受問卷資料彙整 55
第四節 其他值得注意之議題 5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2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建議 64
參考文獻 66
壹、中文部分 66
貳、英文部分 69
附 錄 70
附件一 高職控制科學生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學習動機量表 70
附件二 「高職控制科學生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學習動機量表」架構 72
附件三 差異化教學學生之感受問卷 73
附件四 學習成就測驗前測試題 74
附件五 學習成就測驗後測試題 75
附件六 作者簡介 76
壹、中文部分
王東勳(2007)。高職汽車科學生實習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菀詩、吳怡慧、莊惠如(2014)。同異質分組並行差異化教學。中等教育,65(3),117-131。
王憶萍(2014)。應用S-P表在高中數學差異化教學。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石惠美(2014)。一次課堂學習的小革命 學習共同體的實驗心得-岳陽樓記為例。教師天地,190,58-63。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吳有城、陳學志、黃博聖、劉政宏、蘇嘉鈴(2010)。「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信、校度研究。測驗學刊,57(3),371-402。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
吳耀欣(2012)。實驗策略教學對高中生資訊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數位浮水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雅慧、呂潔樺、張碧珠、陳良傑、葉秋菊、賴筱嵐(2013年6月)。高一英文寫作差異化教學策略和單元設計—以桃園縣平鎮高中為例。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差異化教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李宜倫(2014)。差異化教學對國中生文法學習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玲惠(2015)。差異化教學不是口號。師友月刊,575,22-26。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談差異化課程與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81-86。
洪嘉鴻(2014)。心智圖法應用於程式設計對高中生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洪儷瑜(2014)。教室內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策略。教師天地,190,45-50。
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振耀(2010)。從資優教育的角度探討區分性教學。資優教育季刊,114,16-21。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張瓊文、許鼎延、劉政宏(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張碧珠等(譯)(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原作者:Carol Ann Tomlinson)。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01)。
教育部(2013年7月12日)。差異化教學-補充資料。取自http://www-12.mtjh.tn.edu.tw/mtjh26/PExiang/03_publish/0712/補充-差異化教學的定義與原則01.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陳書筆(2005)。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添星(2013年4月10日)。面臨十二年國教的課程變革—學校的因應策略。臺中市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www.tc.edu.tw/epaper。
游自達、林素卿(2014)。整合學習共同體於差異化教學的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7(1),23-46。
黃台珠、李嘉祥(2000)。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與教育學報,4,61-81。
黃靜雯、蔡碩穎(2011)。國小資優班區分性課程設計—以選單法為例。國小特殊教育,52,66-81。
楊子慧(2010)。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科技大學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資訊科技與社會」學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褚欣慧(2012)。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使用者的認知型態、 學習動機與電腦態度對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辰北、陳靜紋(2013)。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1),78-80。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141-167。
謝進發(2001)。可程式控制器的認識。臺北市: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
謝進發(2012)。可程式控制實習FX2N/FX3U。臺北市:勁園台科大。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8。

貳、英文部分

Stipek, D. (1995).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 t , 66 (1), 209-223.
Tomlinson, C. A. (1995).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learners in the mixed-ability middle school classroom.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se.(ERIC Digest#E536)。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0). Differentiation of instruction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se.(ERIC443572)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03). 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responsive teach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2010). Leading and managing a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1999). Leadership for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s.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56(9), 6-11.
Tomlinson, C. A., & Kalbfleisch, M. L. (1998). Teach me, teach my brain: A call for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6(3), 52-55.
Tomlinson, C. A., & Strickland, C. A. (2005). Differentiation in Practice: A Resource Guide for Differentiating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