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8: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昌儒
研究生(外文):Chang-Ju Wu
論文名稱:工藝傳承與創新 -以臺灣傳統鉋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raft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Wood Working Plane
指導教授:楊明津楊明津引用關係陳殿禮陳殿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in YangTien-Li Chen
口試委員:陳啟雄
口試日期:201605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創新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文化資產、工藝創新、鉋刀、工藝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property conservation、Craft Innovation、Wood-working plane、Craf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根據行政院文化部調查指出,工藝產業是最具規模且指標性之文化創意產業,且工藝文化係發展工藝文創重要之根基,但目前並未有方法能夠作為工藝傳承與創新之典範,因此,本研究以Porter鑽石理論為基礎,以內容分析法建構出臺灣工藝產業之鑽石模型,作為分析與規劃工藝傳承與創新之工具。此模型將鑽石類型分為資源鑽石及傳承、創新鑽石,資源鑽石係反應工藝產業中產官學所扮演之角色;傳承、創新鑽石則代表工藝應以傳統為基石並創造出符合時代潮流之價值,其中重要之執行者及整合者為學界鑽石,藉由整合產官資源進行工藝傳承與創新之任務。
鉋刀工藝係木工藝文化之重要一環,近年產業缺乏傳承規劃導致目前正面臨失傳,本研究透過工藝鑽石模組將鉋刀工藝作為實務驗證,其過程較有理論依循且能作為其他工藝傳承與創新之典範。其中鉋刀工藝傳承,透過田野調查將其產業現況進行分析,並將業界中最具資歷之詹益農匠師,申請為製鉋工藝傳統藝術保存者,並以深度訪談法將其製作技術進行保存。鉋刀工藝創新則以參與式觀察法,由結合設計、行銷、製造等跨領域合作,建立「福鉋」品牌,並提出以體驗、展演等方式,將鉋刀工藝進行推廣。
According to research of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Executive Yuan, Craft industrial is most influential and indicative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development of craft creative.This research use Michael Porter’s diamond model to construct a new diamond model for taiwenese craft industrial which is for programming Craft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his model has two type of diamond. One is resource-diamond reflecting character of Industry、Official and University, the other ar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diamond means craft innovation must be built by tradition culture and create new valu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hat University integrate resource of Industry、Official to implement project of craft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raditional wood working plane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wood craft. Recent years, industry of wood working is lack of plan to preserve techniques, so the craft is lost.This research follows modular diamond to reserve and innovate wood working craft which can be a model of other crafts.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wood working industry, we found out that lost of techniques and craftmans in advanced age are main problems.We register Craftman Nong as a National treasure of wood-working plane by official procedure, because of his marvelous craft skill. After that,we execut a project entrusting by official which is preservation of techniques. In part of innovation, we make a project that to premote wood-working craft to let normal people know by brand image design、product design、experence activities、exhibition etc.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流程 2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5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文化創意產業 5
2.2 工藝產業 9
2.2.1 工藝之定義與分類 9
2.2.2 工藝產業發展概況 11
2.2.3 傳統工藝發展分析 12
2.3 工藝保存 17
2.3.1 我國工藝保存與推廣單位 17
2.3.2 無形文化資產之概念與內涵 18
2.3.3 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之範疇 21
2.4 工藝案例 23
2.4.1 工藝產業探討 23
2.4.2 工藝個案探討 25
2.5 鉋刀工藝初探 29
2.5.1 臺灣傳統製鉋技術學習歷程 30
2.5.2 臺灣傳統鉋刀之相關研究 31
2.5.3 各國鉋刀初探 36
2.6 鑽石模型 40
2.6.1 鑽石理論 40
2.6.2 鑽石理論之發展 42
2.6.3 產業競爭態勢 45
2.7 小結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9
3.1 研究架構 49
3.2 研究方法 50
3.3 研究對象與樣本 51
3.4 研究工具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3
4.1 工藝傳承與創新鑽石模式建構 53
4.1.1 鑽石理論之相關理論探討及分析 53
4.1.2 工藝傳承與創新之鑽石分析模型建構 54
4.1.3 小結 66
4.2 鉋刀工藝傳承 67
4.2.1 臺灣鉋刀工藝傳承之規劃 68
4.2.2 臺灣鉋刀產業調查 69
4.2.3 政府資源應用 75
4.2.4 鉋刀工藝傳承成果 77
4.2.5 小結 103
4.3 鉋刀工藝創新 105
4.3.1 臺灣鉋刀工藝創新之規劃 105
4.3.2 鉋刀工藝產業創新探討 106
4.3.3 鉋刀工藝創新與推廣活動 111
4.3.4 小結 131
4.4 工藝傳承與創新模式討論 133
4.4.1 政府鑽石 135
4.4.2 產業鑽石 136
4.4.3 工藝傳承鑽石 137
4.4.4 工藝創新鑽石 1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5.1 結論 141
5.2 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45
英文文獻 145
中文文獻 147
附錄 153
附錄1臺灣傳統鉋刀種類與說明 153
附錄2臺灣傳統鉋刀體系圖 160
附錄3製鉋工具 161
附錄4詹益農藝師登錄證明 165
英文文獻
1.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2.McCracken, G.,1986,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movement of culture meaning of consumer good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1), 71-84.
3.Porter, M.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e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
4.Pine, B. J., & Gilmore, J.H.,1990,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da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5.Jencks,C.,1991, The language of Post-Mordern Architecture. London: Academy Edition.
6.Van Prooijen & Porter, M.E.,1992,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uropean Nations: The Impact of National Culture – A Missing Element in Porter’s Analysis?.A Not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sponse to Van Den Bosch and Van Prooije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0, No. 2.
7.Bellak, C.J. & Weiss, A., 1993, A Note on the Austrian Diamo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 33 (Special issue), pp.109-118.
8.Rugman, A. & Verbeke, A., 1993 Generic Strategies in Global Competition in Alam M. Rugman & Alain Verbeke(Eds.). Research in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ume 4: Global Competition: Beyond three Generics.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3-15.
9.Hodgetts, R.M., 1993, Porter’s Diamond Framework in Mexican Contex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2), p.41-54.
10.Cho, D.S., 1994, A dynam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Korea. Journal of Far Eastern Business 1(1): 17–36.
11.Lash, S.,& Urry, J.(1994).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12.Van Den Bosch & De Man, A., 1994, Government’s impact o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9(3),pp.50-59.
13.Hodgettsm,R.M.,Rugman, A.M. and Verbeke,A.,1995, The Generalize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A.M.Rugman, V.D. Broeck and A. Verbeke(eds.)Reaserch in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Beyond the Diamond Greenwich, CN:JAI Press,pp.97-114.
14.Moon, H.C., Rugman, A.M. and Verbeke, A., 1995, The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A.M. Rugman, V.D. Broeck and A. Verbeke (eds.) Research in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Beyond the Diamond. Greenwich, CN: JAI Press, pp. 97–114.
15.Rugman, A. & Verbeke, A., 1998,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9/1,115-136.
16.Pratt, A. C., 2005,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ublic Policy. An Oxymor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1(1):31-44.
17.Leigh, L. & Chobanyan,A.,2006,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pplying the Diamond Model to Ame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
18.Cho, D.S.,Moon H.C. and Kim, M.Y., 2006, Competitive Strategy to Enhanc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ceeding of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siness 2006 Annual Meeting;23-26 June 2006, Bejing China.
19.Diller, S., Shedroff, N. & Rhea, D. ,2006, Making meaning: How successful businesses deliver meaningful customer experiences. Berkeley, CA: New Riders.
20.Cho, D.S., Moon, H.C. and Kim, M.Y., 2007, Beyond Porter’s Single Diamond: A Dual Double Diamond Model Approach to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007 Annual Meeting; 25–28 June 2007, Indianapolis.
21.Cho, D.S., Moon, H.C. and Kim, M.Y., 2008, Characteriz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A MASI approach to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2(2): 175–192.
22.Throsby, D., 2008, “Modeling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14(3):217-232 Diller, S., Shedroff, N. & Rhea,D ., 2006. Making meaning: How successful business deliver meaningful customer experience. Berkeley, CA:New Riders.
23.Verganti, R., 2008, Design, meanings, and radical Innovation: A metamodel and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5, 436-456.
中文文獻
博士論文
1.侯念祖(1999) ‧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東海大學社回學系博士論文。
參考書籍
1.葉祺源(1977) ‧木工機具,嘉義:嘉義文化出版。
2.王建柱(1982) ‧鹿港手工藝,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出版。
3.林寄雯(1992)。中小企業轉型策略-上,台北:經濟部國貿局。
4.葉大沛(1997) ‧鹿港發展史,彰化:左羊出版社。
5.江韶瑩(1991)。〈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4(2),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6.柳宗悅(1993)。工藝美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7.莊伯和(1998)。臺灣傳統工藝,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張仲堅(2002)。臺灣帽蓆,台中縣手工藝同業公會出版
9.李樸良、林怡君譯(2003)。丹麥文化部、貿易產業部原著,《丹麥的創意潛力》。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10.李湞(2003) ‧中國傳統建築木作工具,中國:同濟大學出版。
11.羅秀華(2004)。臺灣的老行業,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張志遠(2004)。臺灣的工藝,藝術家出版社
13.黃志農(2004)。從文化創意產業看臺灣工藝產業發展,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典藏藝術家庭:台北。
14.呂明燦(2007)。臺灣工藝發展源流,林朝號、林正儀籌畫,工藝有夢-臺灣工藝版圖過去、現在與展望,南投草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15.陳紅臻(2014)‧臺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懷德居文化基金會。
期刊論文
1.江韶瑩(1991)。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第三期,頁22-43。
2.楊澤泉(1991)。「政府政策與企業政策-評介 Michael E. Porter(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成功大學企研學報,10 卷,5 期, 頁 111-122。
3.陳正男、譚大純(1997)。「麥可波特鑽石模式量化表之初探」-以世界競爭力報導為效標,管理評論,第16卷第2期,21-48。
4.謝宗榮(2002)。臺灣傳統工藝體系初探,研究與動態,第6期,頁117-127
5.劉大和(2005)。文化創意產業界定與定義,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期:頁115-122
6.藤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初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工藝產業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7期:頁90-100。
7.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第136期,頁134-137
8.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第137期,頁114-11
9.王桂沰、陳千貴(2005)。大甲藺草編織產業調查與輔導策略建議之研究,朝陽設計學報,第7期,頁47-64。
10.廖健博、謝榮峰(2014)。文化創意產業商品成熟度與其子產業型態之定位,商略學報,第一期,6卷,頁39-56
11.林銘煌(2001)。產品設計中造型的編碼與解碼。設計學報,6(2),39-52
12.汪其楣(2002)。分享人類藝術文化的無形資產-從崑曲談起,《戲曲研究通訊》,第一期,頁11-13
13.吳政霖、黃世輝(2008)。工藝產業轉型創意生活產業之合適性評估研究初探,設計研究,第8期。
14.孫華翔(2008)。臺灣工藝產業轉型之路—從社區營造出發的經營模式探討。臺灣工藝季刊,第二十九期。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15.科秋華、黃庭鐘(2010)。文化產業與地獄活化之研究-以陶瓷文化與鶯歌產業為例,經國學報,第28期,頁24-48。
16.黃世輝、高宜淓(2010)。臺灣工藝產業再發展與轉型之研究,科技學刊,第1期,第19卷,頁49-58
17.許峰旗、楊裕富(2010)‧文化創意產業之工藝政策評析-以臺灣經典窯燒陶瓷推廣計畫為例‧設計研究:第6期。
18.蘇文清(2011) ‧臺灣傳統木工鉋刀種類及其變異性,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7期。
19.諸葛正(2011)。鹿港傳統工藝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藝術與文化論衡,第2期,頁17-28。
20.董芳武(2011)。傳說為設計泉源:以龍生九子為產品設計之題材。設計學報,16(4)
21.王瀞苡(2012) ‧刺繡工藝的傳承與創新-臺灣飛針繡發展策略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No.20, pp.89-102。
22.岑淑筱、郭家毓(2012)。文化創意產業其組織發展歷程、 品牌經營與體驗行銷關係之研究:以陶瓷工藝業為例,創業管理研究,第7卷,第3期,頁103-128。
23.廖健博、謝榮峰(2012)。文化創意產業商品化成熟度的建構與其子產業型態之定位。商略學報,6(1),39-56。
24.馮國豪、戴士欽、賴文山(2013)。地方文創產業之價值共創:產官學夥伴關係之觀點,東吳經紀商學學報,第83期,頁1-33。
25.林炎旦(2014)。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發展現況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12,25-51。
碩士論文
1.施懿芳(1991) 。從郊行的興衰看鹿港的社經變遷,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2.蔡美麗(2001) 。文化政策與工藝發展,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
3.劉曉蓉(2001)。文化產業發展城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4.葉乃齊(2002)。臺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所。
5.李蒼江(2004)。臺灣工藝產業經營提升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6.方金寶(2005)。以Porter鑽石模型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法規,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7.朱怡儒(2010)。工藝性產品之設計策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8.何昶璈(2010)。應用雙鑽石模型進行跨國產業分析之研究-以兩岸汽車產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9.翁偉豪(2011)。臺灣傳統木工鉋刀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10.何芳綺(2015)。臺灣纏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以陳美惠藝師為例,佛光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碩士班。
參考資料
1.文建會(2003)。《200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作者。
2.陳昭珍(2010)。《無形文化資產資料庫規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2007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辦公室(2005),《2004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5.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辦公室(2009),《2008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6.黃志農(2004)。從歷史軌跡看臺灣當代傳統工藝承襲。傳藝雙月刊。115期
7.余朝權(1991)。產業分析構面之探討。台北市銀行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七 期,頁9-19。
8.江韶瑩(1999)。部落工藝美學的過度-臺灣原住民工藝的傳統與再生。原住民工藝世界研討會。
網路資料
1.專題企劃 工藝本質的新舊對話_從兩岸競合關係談我國工藝產業之發展http://www.ntcri.gov.tw/uploads/ebook/113xluh_f.pdf
2.林茂賢(2009)。認識無形文化資產。上網日期:2014年11月12日,檢自:http//w2.kshs.kh.edu.tw/bulletin_kshs/files/3837/%E8%AA%8D%E8%AD%98%E7%84%A1%E5%BD%A2%E6%96%87%E5%8C%96%E8%B3%87%E7%94%A2.DOC
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管理籌辦處。上網日期:2010年5月6日,檢自:http://www.hach.gov.tw/
4.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http://www.ntcri.gov.tw/Default2.aspx
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
6.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www.ncfta.gov.tw/ncfta_ce/main/index.aspx
7.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http://www.iek.itri.org.tw
8.2008文創年報-第2篇第2章 -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
9.http://cci.culture.tw/upload/cht/attachment/3408b3ed93659d05b8a7b5cc60c52ab0.pdf
10.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2009)。98-102年(核定本)。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1.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12.http://www.teg.org.tw/files/events/2002.05.31.pdf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 江韶瑩(1991)。〈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4(2),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2. 1. 江韶瑩(1991)。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第三期,頁22-43。
3. 3. 陳正男、譚大純(1997)。「麥可波特鑽石模式量化表之初探」-以世界競爭力報導為效標,管理評論,第16卷第2期,21-48。
4. 4. 謝宗榮(2002)。臺灣傳統工藝體系初探,研究與動態,第6期,頁117-127
5. 5. 劉大和(2005)。文化創意產業界定與定義,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期:頁115-122
6. 7.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第136期,頁134-137
7. 8.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第137期,頁114-11
8. 9. 王桂沰、陳千貴(2005)。大甲藺草編織產業調查與輔導策略建議之研究,朝陽設計學報,第7期,頁47-64。
9. 10. 廖健博、謝榮峰(2014)。文化創意產業商品成熟度與其子產業型態之定位,商略學報,第一期,6卷,頁39-56
10. 11. 林銘煌(2001)。產品設計中造型的編碼與解碼。設計學報,6(2),39-52
11. 12. 汪其楣(2002)。分享人類藝術文化的無形資產-從崑曲談起,《戲曲研究通訊》,第一期,頁11-13
12. 13. 吳政霖、黃世輝(2008)。工藝產業轉型創意生活產業之合適性評估研究初探,設計研究,第8期。
13. 14. 孫華翔(2008)。臺灣工藝產業轉型之路—從社區營造出發的經營模式探討。臺灣工藝季刊,第二十九期。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14. 17. 許峰旗、楊裕富(2010)‧文化創意產業之工藝政策評析-以臺灣經典窯燒陶瓷推廣計畫為例‧設計研究:第6期。
15. 18. 蘇文清(2011) ‧臺灣傳統木工鉋刀種類及其變異性,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