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2: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杰翰
研究生(外文):LI, CHIEH-HAN
論文名稱:新竹地區劉興星紙紮技藝的傳承與流變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Liu Xing Xing’s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skills in Hsinchu
指導教授:曾吉賢曾吉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NG, CHI-HS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劉興星糊紙大士爺面具無形文化資產影像紀錄
外文關鍵詞:Liu Xing XingTraditional PapierDa Shi YeChinese Opera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ocumentary revea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0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糊紙是一門流傳已久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與技術。
廣義的糊紙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舖門面裝潢、匾額及紮作人物、紙馬、舞具、風箏、燈彩等。狹義的糊紙指的是喪俗糊紙,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糊製的各類紙製品。傳統的糊紙藝術歷史淵源可追塑至唐朝,1973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發掘的紙棺是迄今所發現最早的糊紙實物,之後在宋朝、明朝及清朝的歷史典籍中都可以發現關於糊紙的相關記載。

而本片以新竹縣新埔鎮客家庄的糊紙手工業家族-劉興星、劉保志、劉邦彥父子三人,以及老闆娘彭美珠、媳婦紀凱燕兩人為其觀察拍攝對象,該拍攝計畫主軸包含:義民廟中元祭典中糊紙祭品的重要技術指標作品,大士爺的製作過程;以及劉氏家族糊紙工藝的傳承方式,與現階段之面對科技進步後,糊紙的製作之改變,以製作大士爺糊紙為基礎,對劉家糊紙手工業做出影像的紀錄。

紀錄片開頭以大士爺為中元普渡之中,廟門關閉後,聳立在廟前的巨大紙像,於大士開光之影像作為起頭,中間穿插劉興星製作大士爺面具以及大士爺糊紙的製作過程,再導入劉興星家族的家族史、父子傳承及劉興星製作面具賣往中國,最後於火化大士作為紀錄片的結束,完整呈現新埔劉氏家族的糊紙對於義民廟中元祭典之重要,也作為劉興星人物誌描寫做出一個完整的紀錄。

影片訪談上整體的透過劉興星的生命經驗與糊紙技術改良的演變,去找尋與分析過去所傳承的客家糊紙的影子與來自中國的糊紙技術與圖騰,讓整體客家義民祭中所呈現的大士爺背後的藝術與劉興星在歷史流變中的意義,做出統整與紀錄。
Abstract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is an old art and a skill in Chinese culture. In general, it contains decorations of doors and canopies in Chinese funeral, embellishments of stores, stages of Chinese Opera, plaques and some items in Chinese Opera (e.g. figures, horses, dancing implements, kites, Chinese lanterns etc.) ;in particular, it indicates every sort of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for worship and funeral.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art traces back to the time of Tang dynasty as the first paper-made item-coffins being discovered in Astana Tombs in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in 1973. Afterwards,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was recorded in historic books in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Of this documentary, a person named Liu Xing Xing with his sons, Liu Paul Chi and Liu Bang Yan, his wife, Peng Me Chu, and his daughter-in-law, Ji Kai Yan are main participants and members of family business of handmade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in the Hakka village located in Xinpu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On the basis of making “Da Shi Ye” (God of ghosts), images and a question:the model of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displays critical skills-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form of Da Shi Ye, for the ceremony of Yiming Temple in Hungry Ghost Festival and how Liu’s family deals with changes of traditional skills when facing the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chief scheme to record handmade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of Liu’s family busines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ocumentary, it reveals the sight of Da Shi Ye’s consecration ceremony (A priest in Taosim called “daoshi” will draw eyes on works of Da Shi Ye in the ceremony. It is said it will make works transfer into real God and have their own spirits) after doors of a temple getting closed. In the middle of it, the process of making Da Shi Ye forms and masks made by Liu Xing Xing are shown up. Next, History of Liu Xing Xing’s family, skills which he passes down to his sons and the condition he sells masks to China are illustrated. Later, the record ends with the scene of firing Da Shi Ye. To sum up, this documentary reveals how important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made by Liu’s family are in the ceremony of Yiming Temple in Hungry Ghost Festival and it can also be an elaborating biography of Liu Xing Xing.

With ways of searching for and analyzing ancient Hakka skills of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and skills and totems of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from China, this program concludes and records the artistic value of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hidden in the Yiming ceremony of Hakka culture and the meaning of Liu Xing Xing’s position in history through the interview of Liu Xing Xing’s life and experi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apier-Mache.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一、起源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拍攝對象新埔民俗手藝店之歷史 2
1-3新埔劉家近況 3
1-4糊紙技法初步研究 5


二、文獻回顧
2-1傳統糊紙大士爺相關文獻 6
2-2大士爺糊紙研究部分 11

三、田野調查

3-1 田野調查範圍–糊紙技法、糊紙盔甲圖騰、劉家與義民祭關係 12
3-2 田野調查與拍攝經歷 12
3-3 新埔義民廟 – 作為劉家供應其祭典糊紙重要性 13
3-4 拍攝研究方法 16
3-5紀錄片作為糊紙藝術匠師的可能性 16
3-6 問題意識 19
四、紀錄片拍攝報告
4-1 影片架構 20
4-2 技術流動脈絡 21
4-3 觀察報告 – 現代工具與產業的改變 22
4-4 身分的問題 – 劉家傳承 23
4-5 市場的改變 – 劉家於中國的買賣轉型 24





五、反思
5-1身處兩岸之間的政經現實 25
5-2 台灣糊紙技術的反思 26
六、結論
6-1紀錄片作為傳統技藝觀察者的角色 27


七、參考文獻

7-1專書 29
7-2論文研究報告 30
7-3 期刊論文 30
7-4 報章雜誌 31
7-5 網路資料 31
7-6 影音資料 31

八、附錄資料

8-1 拍攝人員與製作資訊 32
8-2 畢業公映逐字稿 33
8-3 畢業口試逐字稿 39

參考文獻
專書

莊英章,1989,〈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 223-239。臺北:中國社。
汪為義、華年,1999,《鳳凰紙扎》。湖南:湖南美術。
林小雲、曾文邦,2006,《桃花開來菊花哪裡黃:台灣客家世紀印象展》。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林秀昭,2009,《台灣北客南遷研究》。台北:文津。
林柏燕,1997,《新埔鎮誌》 新竹:新埔鎮公所。
林清玄,1986,《傳統節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彥貴等,2001 ,《義民心鄉土情》。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洪新富,2003,《台灣民俗紙藝》。台北:晨星。
賴佳慧等,2007,《敬義民‧祭黃蝶》。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凌志四,1985,《台灣民俗大觀 2 歲時節令俗亯‧舊行業》。台北:大威社。
馬書田,2001,《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社。
莊伯和,1995,《民俗美術探訪錄》台北:藝術家。
陳大川,2004,《台灣紙業發展史》。台北: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
曾永義,1889,《臺灣的民俗技藝》。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朝倉直巳,1990,《紙的立體構成與設計》。台北:大陸書店。
黃榮洛,2000,《臺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楊永智,2004,《版畫台灣》。台北:晨星。
楊彥杰,1996,《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協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聯合。
1997,《閩西的鄉城廟會與村落文化》。香港:國際客家協會、海外華人 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1998,《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香港:國際客家協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劉勁峰,《2000 贛南宗族社會與道教文化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協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潘魯生,1993,《山東曹縣戲曲紙扎藝術》。重慶:重慶。
1994,《紙扎制作技法》。北京:北京工藝美術。
蔡志祥,2000,《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
鄭志明、黃進仕,2000,《打貓大士-民雄大士爺祭典科儀探討》。嘉義:南華大學。
賴玉玲,2005,《褒忠亭義民爺亯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 文化局
羅秀華,2004,《台灣的老行業》。台北:遠足文化。
羅勇、勞格文主編,1997,《贛南地區的廟會與宗族》。香港:國際客家協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羅勇、劉曉帄,1998,《贛南廟會與民俗》。香港:國際客家協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
羅烈師、賴阿勝,2010,《人與眾神的饗宴:南庄圓醮》。苗栗:桂冠圖書。

論文研究報告
吳碧惠,2005,〈台灣傳統工藝—糊紙〉。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
邱鈺鈞,2005,〈慈悲道場懺法-儀式與音樂的研究〉,成凾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
郎莉娟,2003,〈台南地區傳統糊紙文化研究〉。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論。
陳品秀,2003,〈台南市糊紙工藝研究〉,成凾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
陳緯華,1997,〈雞籠中元祭:儀式、文化與記憶〉,政大民族學系碩士班碩論。
黃大展,1999,〈亯仰、儀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清大人類學研究所碩論。
黃進仕,2000,〈臺灣民間「普度」儀式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論。
楊惠如,2009,〈台灣客家獅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論。
蔡武晃,2008,〈台灣武財神文化祭財富與民俗亯仰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南崁五福宮。
嚴苹菁,2009,〈紙糊大士爺及其儀式的探討:以新埔枋寮義民廟2009年中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論

期刊論文
嚴苹菁,2008,《新竹文獻》第 33 期,〈紙糊金裝大士爺〉,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羅烈師,2006,《客家研究》創刊號,〈台灣枋寮義民廟階序體系的形成〉新竹: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呂理政,1994,《民俗曲藝》第 90 期,〈鬼的亯仰及其相關儀式〉台北:財團法 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李豐楙,2009,〈種族標誌與文化識別:在馬華社會的學習〉,刊於《中央研究院 週報》,第 1217 期,頁 1-2。
房學嘉 ,1993,《民俗曲藝》第 86 期,〈粵東客家的兩種民間醮會〉台北:財團 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報章雜誌
王錦義,2007,〈古法製作大士爺 繁瑣卻精緻〉自由時報,96 年 8 月 13 日。
邱婷,1987,〈大士爺傳奇〉,苗栗:三台雜誌。
洪美秀,1999,〈迎接義民節亯徒接踵拜鬼王〉自由時報,88 年 8 月 30 日。
陳玉蟾,2007,《牛欄河畔》第 18 期,〈紙紮燈藝的故事〉,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賈寶楠,2008,〈辣妹衝鋒槍‧糊紙祭品啥都有〉聯合報,97 年 8 月 12 日。

7-5 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 紙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紙紮


影音資料
羅盛達,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5,〈在風中出征:義民爺爺〉2005VD 536.211 8456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
李杰翰,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史料文獻科,2013,〈十五大庄總爐主全紀錄〉台北:行政院文化部文資局。
http://vrmuseum.hchcc.gov.tw/video/show/1564
http://vrmuseum.hchcc.gov.tw/video/show/1565

古少騏,新竹縣政府縣史館,2015,〈工業化之前的新埔糊紙藝術〉故事編號:2015002825新竹:新竹縣政府縣史館。
https://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A4222EA92A0328F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