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19: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芸菁
研究生(外文):FAN, YUN-CHING
論文名稱:客家八音:臺灣南部六堆地區「迎婚還神」婚俗的音樂參與
論文名稱(外文):Hakka Bayin: Music Participation of “Ying-hun Wan-shen” in Liudui Area of Sou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范揚坤范揚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 YANG-K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7
中文關鍵詞:客家八音六堆地區敬外祖還神三獻禮
外文關鍵詞:Hakka BayinLiudui areaMatrilateral Ancestor Worship (Gin-ngoi-zu)Wan-ShenThree Consecrations (San-shian-l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南臺灣的客家婚姻禮俗,新郎家在結婚的前一日,由新郎的父親,率領新郎與幾位親友,備有祭品與彩旗,一同至母親的娘家、祖母的娘家「敬外祖」,再至祖家「敬內祖」;亦會祭拜住家附近的地方神祇;晚上再回到家中隆重舉辦「還神」(或完神、拜天公)與「三獻禮」儀式,在此統稱為「迎婚還神」。整日的祭拜活動,目的為感謝神明與祖先對新郎成長過程的保佑與守護,並透過親友的一同參與實踐,將之轉換成為對新人未來的祝福。主家並會聘請客家八音團,擔任鎮日活動的音樂角色,達到「禮」和「樂」的結合,圓滿整體祭拜活動。
客家八音,在南部客家聚落裡,伴隨著客家人走過生命中所經歷的歲時祭儀和生命禮俗活動,成為聲音記憶的重要角色。八音團的行內認知習慣,有「接『做好事』場,是八音場裡最困難的」說法,相較於其他好事場如「神明生」等儀式,南部客家聚落特有的「迎婚還神」八音樂曲的變化度高,無論在儀式搭配的串聯能力、路途的樂曲接連、或因祭拜對象變換、聲響氣氛、樂曲截段之掌握等,皆考驗著八音團的對應能力。故敢受聘於此儀式的八音團,需有一定的程度,才能表現得如魚得水。
然而,客家八音參與「迎婚還神」活動,隨著時代形態的轉變,音樂與儀式聯繫的緊密度漸漸遭瓦解。這些尚存禮樂結合的「迎婚還神」活動,在當代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展現?筆者從2011年始追蹤並參與南部客家八音團受聘於「迎婚還神」活動,以南臺灣六堆地區客家生活聚落為主。受聘之客家八音團,主要記錄五位在六堆地區尚有活動力的嗩吶手—陳美子、林作長、溫福仁、劉富喜、鍾雲輝所帶領之八音團。筆者欲以各人參與觀察的「迎婚還神」活動為主要論述依據,討論客家八音在南部客家聚落的生態狀況;透過實際田野場域的觀察,梳理客家八音與「迎婚還神」互動下的框架、提出適應於當代社會所協調的樣貌,最後針對八音與祭拜行為之間的搭配模式,闡述客家八音如何修飾於儀節之流暢運用。



According to the Hakka marriage custom of Southern Taiwan, bridegroom and his family members have to carry out a process of rituals on the day before his wedding. First of all, they helds “Gin-ngoi-zu,” a ritual that bridegroom and his family members go to the family shrine of mother side to worship ancestors with sacrificial offering and colored flags. Secondly, they return to ancestral house of father side to worship ancestors, and also worship Earth God in the local temple through the process. In the evening, the family holds ritual so-called “Ying-hun Wan-shen” which includes “Wan-shen”-thanksgiving and “San-shian-li”-three consecrations in the house. In order to accomplish rituals, the family hires Hakka Bayin music troupe to accompany worship activities and achieves the integration of “Li”- the ceremony and “Yue”-the music. The rituals are meant to thank God and ancestors for protecting and blessing bridegroom’s life, and by participating those rituals is also a greeting from the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the marriage.
Hakka Bayin, as a musical genre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akka people’s religious and life circles, has become a special sound memory to the Hakka people in Southern Taiwan. In Hakka Bayin musicians’ knowledge, to accompany “Ying-hun Wan-shen” needs to have great musical skills in terms of knowing how to adapt to the ritual process, traveling routes, different worshiping Deities, and performing spaces and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tight connection between Bayin music and “Ying-hun Wan-shen” has been loosening up due to the social changes, and only few people follow the whole traditional ceremony and music. This thesis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does Hakka Bayin music accompany “Ying-hun Wan-shen” in nowadays Hakka community? Basing on the field research from the year 2011 to 2015,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five main Suona players of Liudui area—Chen Mei-Zi, Lin Zuo-Chang, Wen Fu-Ren, Liu Fu-Xi, and Zhong Yun-Hui, and their accompaniments of “Ying-hun Wan-shen.” This thesis sorts out the interaction frameworks of Hakka Bayin and ritual processes, and illustrates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music and ritual tradition adapt to and negotiate with current society.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 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譜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音樂研究 3
二、南部客家禮俗研究 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10
第四節 研究理論與論文架構 13
第二章 客家八音於南部六堆客家聚落的表演生態與現況 16
第一節 客家八音團的慣用組織與知識範圍 16
一、四人組合與嗩吶頭手為名的表演組織 17
二、樂器編制轉換之協調模式 20
三、技藝傳承方式 25
第二節 演出時機 30
一、生命禮俗 30
二、伯公信仰 34
三、神明生 37
四、客家祭典 38
第三節 現今六堆地區客家八音團的表演成員 40
一、過去文獻所述之八音樂手表演狀況 40
二、「黃禾仔師承系統」現今搭配情況 43
三、當今八音團人員基本介紹 46
第四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之「美濃客家八音團」 51
一、「美濃客家八音團」基本介紹 51
二、受公部門補助之執行內容 53
三、展演活動現況 54
四、教育推廣活動 55
第三章 「迎婚還神」之敬祖拜神活動 58
第一節 祭拜對象 58
一、祭拜地方神祇 59
二、祭祖——敬外祖與敬內祖 65
第二節 敬祖拜神的祭拜程序 69
一、祭拜隊伍的組成元素 69
二、敬祖拜神的基本祭拜程序 71
三、迎婚還神活動中的「請神」祭拜流程 75
第三節 客家八音與祭拜流程的搭配模式 78
一、正式出發前的準備 79
二、客家八音對應祭拜程序 80
第四章 迎婚前夜的「還神」儀式 86
第一節 「還神」儀式 86
一、結壇 87
二、鬧廳 93
三、正典儀式——「還神」儀式 95
第二節 敬內祖「三獻禮」 111
一、敬內祖「三獻禮」執行內容 111
二、客家八音對應儀式環節框架 120
第三節 送神 126
一、祭拜程序 126
二、客家八音搭配模式 127
第五章 「迎婚還神」客家八音曲目選用內容與表演模式 129
第一節 曲目內容 129
一、「行路調」曲目內容 129
二、敬祖拜神選用曲目 136
三、夜晚儀式選用曲目 147
第二節 表演模式 157
一、「行路調」運用模式 158
二、白天祭拜空間相對位置與演奏模式 164
三、夜晚祭拜空間相對位置與演奏模式 177
第六章 當代「迎婚還神」之協商過程 184
第一節「禮」的協商 186
一、拜神與敬祖的次第安排 186
二、「敬外祖」與家族姻親譜系關係 187
三、執行「還神」與「三獻禮」的空間場域 190
四、「還神」與「三獻禮」之起迄時間 192
五、敬祖拜神之各式彈性模式 194
第二節 「樂」的協商 195
一、當代八音團現場參與之嚴謹度 195
二、八音團參與演奏時段 198
三、現場演奏/八音播放帶並行 199
四、「還神」儀式,「分饗」時刻樂器編制的延伸應用 199
第七章 結論 201
第一節 當代「迎婚還神」的內容,是逐漸簡化的趨勢 201
第二節 當代客家八音參與現象 202
第三節 當代客家八音樂器編制與曲目的選用模式 204
一、普遍選用之曲目內容 204
一、樂器編制與曲牌延伸使用的情況——演奏對象的改變 204
第四節 南部八音團的文化傳承與課題 205
第五節 場域空間「大夥房」的存在——「迎婚還神」的執行效力 206
參考資料 207
附錄 215

一、 中文書目
片岡巖,陳金田譯
1921 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王健旺
2003 臺灣的土地公。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正義、林開甲譯注,宗福邦審閱
1993 禮記。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運貴
1996 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李秀娥
1999 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臺北蘆洲:博揚文化。
汪森、余烺天
2007 音樂傳播學與導論—音樂與傳播的互文性建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伊文
2000 美濃客家八音與傳統禮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林難生
2003 府城地區八音音樂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于庭
2013 高雄東區八音調查研究。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學士論文。

邱曉玲
2004 臺灣高屏六堆客家傳統婚禮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2008 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商周出版。
柯佩怡
2003 台灣南部美濃地區客家三獻禮之「儀式」與「音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洪馨蘭
2011 敬外祖與彌濃地方社會之型塑:圍繞一個臺灣六堆客方言社群之姻親關係所展開的民族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揚坤等編著
2007 重修苗栗縣志.卷廿九。苗栗:苗栗縣政府。
徐中南
2012 臺灣南部客家八音在生命禮俗中的演變與發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二文
2002 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文。
陳祉霓
2011 南部客家八音曲牌【五大調】的傳統與移植—以陳能濟《客家八音複協奏曲》及陳樹熙《八音協奏曲》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棟
1988 客家人。臺北:東門出版社。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傳統藝術中心
2010 2009臺灣傳統音樂年鑑。宜蘭:國立臺灣傳藝總處籌備處傳藝中心。
2011 2010臺灣傳統音樂年鑑。宜蘭:國立臺灣傳藝總處籌備處傳藝中心。
2012 2011臺灣傳統音樂年鑑。宜蘭:國立臺灣傳藝總處籌備處傳藝中心。
曾永義
1967 儀禮樂器考。臺北:中華書局。
曾純純
2005 書寫客家生命:六堆鄉賢回憶錄。台北:南天書局。
曾逸昌
2010 客家總論。台北:曾逸昌。
湛敏秀
2001 吳阿梅的新興八音團及其客家八音技藝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所碩士論文。
黃金麟等
2010 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
黃美珍
2008 聚落、信仰與地方精英:以美濃二月戲為例。

黃美娥
2004 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
董芳苑
1996 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廖聖雲
2009 臺灣六堆客家地區三獻禮儀式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劉薇玲
2002 屏東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以六堆中區為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還月
1997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臺北:臺原出版。
2000 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臺北:常民文化。
蔡明坤、王淑慧
2005 六堆內埔客家聚落伯公廟:美和、和興、內埔、內田、興南村為例。臺北:南天。
鄭榮興
2000 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民俗曲藝探討之—論述稿。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2004 台灣客家音樂。臺中 : 晨星出版。
2008 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宜蘭: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鄭榮興、蘇秀婷、劉美枝
2004 陳慶松:客家八音金招牌。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龍溪、呂子振
1995 家禮大成。台北:武陵出版。
謝聿蓁
2011 傳承的堅持與適應-以新竹地區客家八音藝人彭宏男及「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宜文
2007 美濃地區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所碩士論文。
鍾萬梅等編著
2015 104年客家貢獻獎得獎人輯錄。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簡榮聰序
2008 臺灣土地公信仰與傳奇特展圖錄。李維真等策劃編輯。南投市 : 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94 寫作的零度 : 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臺北:桂冠。

二、西文書目
Bruno nettl
1983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wenty-nine issues and concepts.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GREGORY F.BARZ, T. J. C
1997 Shadows in the fiel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Miriam Erez, P. Christopher Earley.
1993 Culture, self-identity, and work.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hilip V.Bohlman
1988 The Study of Folk Music in tht ModernWorld.Bloomington&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三、中文期刊
吳榮順
1999 台灣南部的客家音樂。民俗曲藝120:191-216。
范揚坤
2015 節慶音景:浮泛的民俗印象或為有特色的聽覺情境記憶與再現。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2:27-57。
謝宜文
2005 客家八音法國出演記。文化生活8(3期總號41):41-47。
2009 台灣六堆客家人“還神”祭典儀式研究。客家研究輯刊第一期 :150-15。

四、報告書

吳榮順
1998 台灣客家八音保存計劃期末報告。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1999 台灣客家八音保存計劃期末報告。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0 台灣客家八音保存計劃期末報告。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五、論文集
吳榮順
1999 六堆客家人與客家八音。刊於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66。
2000 台灣南部地區客家八音的過去與現況。刊於客家八音研討會暨客家八音展演論文集。頁55-80。

六、聲音資料
吳榮順
1997 美濃人美濃歌。新店:風潮有聲。2片CD。
2002 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48片CD。
2005 鍾雲輝客家八音團-參加法國世界文化館想像藝術節行前演出。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
美濃客家八音團
2010 客音傳情 客家八音‧歌謠紀實系列(一)。美濃:美濃客家八音團。

七、數位資料、網路資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06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美濃客家八音團。網路資源,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CE09605000024&version=2&assetsClassifyId=4.1&menuId=308&siteId=101#01,瀏覽日期2015年7月23日。
范揚坤
2013 日常與變貌:2012 年南部地區客家音樂活動現象的觀察與評介。2012臺灣傳統音樂年鑑。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瀏覽日期2014年7月18日。
美濃愛鄉協進會
2014 山下音樂會,我等就來唱山歌。網路資源,http://mpa.artlife.tw/mall/help_info-3_11_12-39.html,瀏覽日期2015年07月24日。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2006 本市客家社團-美濃客家八音團。網路資源,http://chakcg.kcg.gov.tw/homestyle.php?styl=9&strlink=Organization02&area_order=843&org_id=5,瀏覽日期2015年7月23日。
2011 台灣傳統音樂年鑑
2012,2011年南部地區客家音樂活動現象的觀察與評介:往復於文化的「承傳」與「想像」之間,文/范揚坤。網路資源,http://rimh.ncfta.gov.tw/2011_taiwan_traditional_music_yearbook/Index.html,瀏覽日期2013年12月19日。
魏徵,李百藥,房玄齡
唐朝 隋書。網路資源,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9uNjCgAAQBAJ&pg=PT159&lpg=PT159&dq=簫、笳+陳暘+樂書&source=bl&ots=6euGja-soU&sig=Imc4SaGFYdSaQce8dlvC8JEIfME&hl=zh TW&sa=X&ved=0ahUKEwi5z8G1vfjJAhUhL6YKHXAKC2IQ6AEIHDAA#v=onepage&q=簫、笳%20陳暘%20樂書&f=false
瀏覽日期2014年07月06日。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