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外文
Ronald Bogue,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2003)
Gilles Deleuze,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by Paul Patton. (1994.)
Douglass M. Green,Form in Tonal Music-a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1965)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trans. by Brian Massumi,A thousand plateaus. (1987)中譯本請參考:德勒茲(G. Deleuze)瓜達里(F. Guattari)著 / 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
Friedrich Nietzsche,The Will to Power., trans. by Walter Kaufmann and R.J.Hollingdale(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74).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trans. by Hugh Tomlinson and Graham Burchill,What is Philosophy?(1994).
中譯本請參考:吉勒‧德勒茲(G. Deleuze)菲力克斯‧瓜達里(F. Guattari)著/ 林長杰譯,《何謂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Theodor W. Adorno, Beethoven: The Philosophy of Music.(2003)
中譯本請參考: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彭淮棟譯。2009年,聯經出版。
中文
克列門斯‧庫恩(Clemens kühn)著錢泥譯,《音樂分析法》。2014年5刷,上海音樂出版社。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 彭淮棟 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2010年3月,初版一刷,麥田出版。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 錢春綺 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初版一刷,2014年9月,大家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吉勒‧德勒茲(G. Deleuze)菲力克斯‧瓜達里(F. Guattari)著/ 林長杰譯,《何謂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 / 楊凱麟 譯,《德勒茲論傅柯》,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德勒茲(G. Deleuze)瓜達里(F. Guattari)著 / 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
汪民安陳永國編、譯,《游牧思想︰吉爾‧德勒茲 菲力克斯‧瓜塔里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約瑟夫‧馬吉利(Joseph Machlis)著蘇同右譯,《當代音樂介紹》,當代音樂介紹,1989。
霍華‧古鐸(Howard Goodall)著 賴晉楷譯,《音樂大歷史:從巴比倫到披頭四》(The Story of Music)。2015年3月初版,聯經出版。
馬克‧肯威爾(Mark Kingwell)著劉宴伶譯,《顧爾德:琴鍵上的秘密》。2010年5月,初版,夏日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法﹞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著張艾弓譯,《聲音》。2013年10月,初版一刷,北京大學出版社。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彭淮棟譯。2009年,聯經出版。
李醒塵,《西方音樂史教程》。淑馨出版社,2000年元月二刷。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2版)》。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 / A History of western classic music》。美樂出版社,2005。
楊凱麟,《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2015年10月初版,聯經出版。
汪民安 主編 ,《文化研究關鍵詞》。麥田出版,2013年。
期刊論文
Christoph COX,《Hoe D o You Male a Body eithout Organs? Gilles Deleuze and Experimental Electronica》./ 王婧 翻譯,《如何把音樂變成無器官身體? 吉爾‧德勒茲和實驗電子音樂》
汪郁棨,《尼采的「權力意志」研究》。
陳泰松,2012年/4月,〈紀實,一種捲入域外的美學—關於張乾琦的《脫北者》〉,典藏今藝術,頁120-123。陳瑞文,2012年/7月,《德勒茲的雙重音樂系譜》,視覺藝術論壇 第七期,頁70-96。陳頎如,〈從《女武神》檢視華格納之總體藝術作品觀〉。
連憲升,2013年/11月,《梅湘與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音樂研究 第19期。黃建宏,〈無人房間:數位影像中的無人稱觀看-論王俊傑的【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
楊凱麟,《二(特異)點與一(抽象)線――德勒茲思想的一般拓樸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四期,2006年5月,頁173~189。楊凱麟,2014 年/1 月,《.起源與重複:德勒茲哲學的差異問題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三十一期,頁 107-140。楊凱麟,《德勒茲哲學中的思想與特異性》。
網站
Grove Music Online: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public/book/omo_gmo
Oxford Online: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public/
OxfordMusic online: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