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5: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偉軒
研究生(外文):Wei-Hsuan Huang
論文名稱:我跑,回頭看,再逃得更快
論文名稱(外文):I Run, then Looking Back at Myself. So I Run Away Fast.
指導教授:陶亞倫陶亞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3
中文關鍵詞:移動距離場域記憶逃逸身體
外文關鍵詞:MobilityDistanceFieldMemoryEscapeBo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此處的”逃”所敘述的是自身創作狀態,在德勒茲的著作中以”逃逸路線 ”去說明一種對於既有的社會知識、價值觀、等等的叛逃,如同從大塊的平面中找到一道裂縫,並帶著焦慮卻又安穩的狀態生存著。定義”路線”為一個具有方向性的路徑,那麼其中應包含著兩個端點中間的連結線。此論文主要為記錄創作脈絡下路徑中的定位點的樣貌,透過思考”所經”以及”將至”。從此回應到自身創作脈絡下,不論是影像或是文本皆是在過去的記憶裡產生回溯以及對於當時事件模糊而提問的過程,提出問題背後所奠基的是在生命經驗裡直接或間接影響的脈絡,過程就像是狀態的逃逸,遠離既有社會的規則,但又在過程當中不斷的回頭檢視過往所處的狀態。主要的論文會以從身體出發的創作型態轉變到身體與創作出來的非真實世界合為一體,身體轉變,接著回到身體,記錄逃出後的喘息狀態。

本文分成五章節,主要透過創作過程有感的事件出發,由事件回溯尋找當時所無法忘懷的時刻與空間,再從事件本身透過空間詩學的角度,尋找屬於自身的線索乘載的空間,再藉由分析空間得到的回應思考意識與自身的距離如何改變,除此也加入了社會現象學的角度去訴說對自身有感的影像移動方式。第一章節討論創作過程所在乎的事物呈現的逃逸背後的”世界”怎麼形成,第二章節延續的乘載的空間所令自身著迷的方法並藉由“愛的藝術“一書為主要創作核心論述的起源,並將加入人文社會的角度觀看影像,藉由“移動”及“空間”的社會學理論依序歸納從身體出發的創作動機到身體與意識趨於接近再到身體與意識互相道別的創作發展途徑。第三章歸納過去作品的文本以及創作形式,紀錄逃逸的軌跡。第四章節為近期創作的階段性發表,第五章為藝術貢獻與未來發展。


學位考試委員會審定書/i
畢業大網通過審定書/ii
學年評鑑通過審定書/iii
著作權授權書/iv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
目 次/vii

第一章 序言/1
第二章 創作動機與背景-逃逸現實的記憶/2
第一節 記憶的招喚/2
第二節 記憶的回饋/4
第三節 展開逃逸行動/4
第四節 意識的自由、身體的自由/6
第五節 真正的自由/8
第三章 創作文本分析-逃逸的記憶軌跡/9
第一節 二十歲/9
第二節 說話、聽話/12
第三節 不被看見的缺席/15
第四節 Eusapia/19
第五節 那些不曾離開的風景/22
第四章 畢業製作We can be alone ; together/26
第一節 創作背景/26
第二節 藉由身體建構自我的意識/27
第三節 擦拭過去情感/28
第四節 作品呈現樣貌/29
第五節 作品發展過程/35
第五章 結語/41

展覽圖集 /44
展演經歷 /51
參考文獻 /53


參考文獻

書籍
Erich Fromm,《愛的藝術》,孟祥森 譯,(台北:志文,1969)

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 譯,(台北:張老師,2003)

張耀升,《縫》,(台北:木馬文化,2003)

Peter Adey,《移動》,徐苔玲、王志弘 譯,(台北:群學,2013)

徐嘉澤,《門內的父親》,(台北:九歌,2009)

柴春芽,《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台北:行人文化,2014)

鯨向海,《通緝犯》,(台北:木馬文化,2002)

徐嘉澤,《不熄燈的房》,(台北:寶瓶文化,2010)

隱形委員會,《資本主義崩壞宣言&推翻手冊》,(台北:行人文化,2010)

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 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Sophie Calle,《極度疼痛》,賈翊君 譯,(台北:大家出版社,2014)。

電影
Suzanne Alizart. (Producer), & Andrew Haigh. (Director). (2011). Weekend[Film]. (Available from Ifilm, Inc., No.23, Dongfeng St.,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 Taiwan (R.O.C.)

Jim Anderson. (Producer), & David Mackenzie. (Director). (2011). Perfect Sense[Film]. (Available from DELTAMAC., No.53, Minquan W. Rd., Datong Dis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R.O.C.)

網路
Ashkan.”Blind Muslim Trust Experiment - Stockholm—STHLM Panda”.Youtube.Youtube,LCC,2015/3/22,Web.2015/11/21.
https://youtu.be/W5DwStbT6rg
英冠球。現象學之思路與懸擱之必要性。載於英冠球, 懸擱與現象學還原之概念(上)。來源:http://www.hkshp.org/humanities/ph61-08.txt

莊士弘。平滑空間-條紋空間。載於莊士弘, 後結構主義相關資料。來源: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st/ConceptIntro.asp?C_ID=231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