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敏祝(2004)。以探究導向教學提升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硏究 : 以「光學」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源豐(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三學生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相似形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左台益(2009年6月29日)。台灣GGB中心工作坊的目的與背景【線上論壇】。取http://www.geogebra.tw/
余庭瑋(2007)。國二學生在數形關係與等差數列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余酈惠(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余姿瑩(2007)。使用GeoGebra 動態幾何軟體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及教師TPACK 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慶志(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動態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比例解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宜蓁(2009)。探討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凃金堂(2010)。SPSS 與量化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淑萍(2012)。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國中二年級數學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單元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專班碩士論文。林保平(1997)。動態幾何教學的電腦輔助教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85-2511-S-133-004),未出版。
林保平(2000)。教具學具觀點的數學科電腦輔助教學設計實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29-46。
林玉佩(2000)。台灣資訊教育總體檢。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52-60。
林宜臻(2012)。自由軟體GeoGebra等在國高中數學教學之應用。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
林依伊(2006)。反三角函數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星秀(2006)。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 GSP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林明龍(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運用於國中數學教學成效之探討-以立體圖形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
胡湘蘭(2012)。GeoGebra 電腦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高職三角函數圖形為例。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吳長億(2009)。GeoGebra電腦輔助教學於國三函數課程成效之研究。中華大學,新竹市。
孫承偉(2003)。老師!勇敢伸出您的操縱滑鼠的手-讓資訊融入教學中。國教世紀,206,99-104。國中數學教師手冊第六冊(2015)。台北:南一書局。
柳賢(2003)。數學科實驗操作教學理念設計。九十一年度南區中學示範實驗研習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中心。
莊崑泉(1994)。國中生物運輸單元試行學習環教學之硏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偉文(2008)。設計與應用三維描繪技術於國小空間幾何教學之研究-以體積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招池(2001)。對傳統教學的顛覆與省思。師友,413 期,48-50 頁。
陳昭如(2008)。學習環應用於國中幾何教學之研究—以三角形三心為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陳心怡、楊德清(2009)。國中數學與作文成績之相關性研究-以南部某國中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2期,51-66。陳萱鴻(2011)。利用探究教學提升國中自然科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雅惠(2012)。電子書及 GeoGebra 電腦輔助教學用於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中相似形相關概念為例。私立中華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陳弘昌(2012)。融入動態幾何軟體的合作學習模式對國中學生學習二次函數圖形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惠邦(2006)。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台北。
徐敏媛 (2011)。國中生在二次函數概念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錦蓉(2012)。不同直線方程式表徵問題對七年級學生解題影響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十八版一刷)。臺北:精華書局。
許志箐(2010)。GeoGebra對國中幾何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圓為例。私立中華大學應用統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洪慈徽(2009)。GeoGebra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高中三角函數圖形為例。私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張琇鈺(2005)。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學生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彰化市。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義松(2010)。電腦輔助教學改善學習態度與成效之研究-以GeoGebra動態解析幾何及國二數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黃昱霖(2012)。GeoGebra 電腦輔助教學對高雄地區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二次函數圖形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黃俊銘(2010)。圖像表徵介入前及介入後對六年級學生解未知數問題之歷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臺南市。
溫明正(2000)。跨世紀網路教學之探討。師友,396期,10-16頁。
楊志隆(2004)。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硏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游正祥(2011)。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運用於高中數學教育之策略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楊智強(2006)。透過線上家教對國中生數學透過線上家教對國中生數學解題能力及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楊舜傑(2011)。以PBL和GeoGebra融入中學幾何教學。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楊玉如(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臺中市。
蔡慧美(2003)。網路學習環教學對國一學生學習生物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謝旭明(2003)。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面積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臺南市。
鄭雅鈴(2004)。數學討論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實驗硏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戴寶蓮(1991)。讓數學教育的根更扎實-談國小低年級數學科教學。教與學,23,20-24。
戴錦秀(2001)。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GSP學習三角形面積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劉建巖(2012)。應用數位數學教學模式於國中一年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教學成效。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蕭麗敏(2013)。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中學生之數學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未出版,彰化。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期,32-40。
二、英文部分
Aiken, L. R. (1974). Two scales of attitude toward.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5,67-71.
Bassey, M. (1995). 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New York:Kirklington Press.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21.
Head, J. (1986). 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s: Promise andproblems.ResearchinTechnologicalEducation,4(2),203-211.
Hohenwarter, M., Hohenwarter, J., Kreis, Y., & Lavicza, Z. (2008).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lculus with free dynamic mathematics software GeoGebr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Monterrey, Nuevo Leon,Mexico.
Nickson, M.(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李震甌﹑侯美玲﹑莊蕙元﹑詹勳國﹑戴政吉合譯)。台北市:心理。(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0)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9). Focus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asoning and Sense Making.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Mathematics.
Piaget, J., Inhelder, B. &Szeminska, A. (1960).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NewYork: Basic Book.
Rahim, M. H. (2000): A Classroom Use of the Geometer‟s Sketchpad ina Mathematic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 In A. Rogerson (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Mathematics ForLiving.
Scharmann, L. C.(1991). Teaching angiosperm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the learning cycle.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1(3), 100-104.
Stefan Halverscheid.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As A Simulation Tool For Algebra Problem. PhD thesis Universität Bremen,Germany。
Sutton, C., &West, L. (1982). Investigating childrens existing ideas about science. (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230424).
Zaslavsky,O.(1997).Conceptualobstaclesinthelearningofquadraticfunction.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19(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