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0: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珮綺
研究生(外文):Lee, Pei-Chi
論文名稱:大學生網路行為與數位學習系統功能使用意願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Functions Usage for E-learning Systems with Cybernetic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楊政穎楊政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Cheng-Ying
口試日期:2016-07-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網路行為網路成癮數位學習數位學習系統
外文關鍵詞:Internet BehaviorInternet AddictionDigital LearningE-learning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網路技術與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生活型態,不論是在通訊、搜尋、購物、多媒體影音及資訊交流等。網際網路提供了多元豐富的服務與應用,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年輕族群對於網際網路的依賴以達到沒有網路無法自主的程度,尤其是其使用網路所衍生的成癮問題已成為社會所關注的議題。
在資訊社會中,知識經濟與終身學習的發展,有賴於持續增長知識,而在網路發達的環境裡,數位學習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學習平台,儼然數位學習成為重要的教育趨勢,而使用者在操作系統的過程中最直接面對的就是數位學習系統功能,所以,數位學習系統的功能設計將是影響學習者使用該系統的重要因素,如何結合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給予數位學習系統設計的建議將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標。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究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並分析其使用網路之行為應用於數位學習系統功能設計。希望透過了解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提供未來數位學習系統相關功能設計的建議與參考。本研究的具體目的含括以下:
一、了解目前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之現況。
二、分析大學生網路行為及重度使用者使用行為傾向之因素。
三、分析大學生對於數位學習系統之功能的使用意願。
四、針對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提供數位學習系統功能設計之參考與建議。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hanged human’s behavioral pattern and life style in the aspects of searching information, shopping mod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o on. Internet provides a variety of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and it becomes to a part of the life. However, Internet addiction is one drawback for the youngth.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learning depend on an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Moreover, e-learning provides a platform without the limitation on time and space. Obviously, digital lear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ducation trend. With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function of e-learing system is the first concern. Therefore, the function design of the e-learning system an important factor. Understa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usage behavior in Internet and giving an e-learning system design proposal are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and to analyze the design of digital learn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se behaviors. With this study, it i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and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to the design for the future digital learning system.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2. Analyzing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e-learning system;
3. Analyzing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use the func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system;
4. Giving suggestions to design an e-learn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大學生網路行為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網路成癮相關調查 15
第三節 數位學習系統的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數位學習系統功能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大學生使用網路現況研究與討論 49
第二節 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之分析與討論 59
第三節 大學生之數位學習系統功能使用意願之分析與討論 61
第四節 重度網路使用之大學生數位學習系統功能使用意願之分析與討論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5
一、中文部分 85
二、英文部分 93
附錄 99
附錄1 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調查問卷 99
附錄2 網路使用動機表現量表 102
附錄3 網路成癮量表 103
附錄4 大學生網路使用與數位學習系統功能調查問卷 105
一、中文部分
uho新聞部(2012)。網路成癮改變大腦結構 變化類似吸毒。取自優活健康資訊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908
王敏煌、陳年興(1997)。Web上Courseware製作之輔助工具。第八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67-674頁。
王智弘(2004)。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40402.htm
王智弘(2005a)。運用網路諮商以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大華技術學院。
王智弘(2005b)。網路成癮的問題成因與輔導策略。輔導會刊,35,第4-14頁。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智弘、楊淳斐(2001)。校園網路倫理的三個建構層面:網路專業倫理、使用者行為規範與優質網路文化的建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第75-82頁。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1a02.shtml
王惠姿(2014)。數位教學設計與數位內容製作。數位學習課程及教材認證工作坊。取自教育部遠距教學交流暨認證網http://ace.moe.edu.tw/events/workshop
王維聰、王建喬(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科學發展,467期,第46-51頁。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第57-85頁。
石明啟、高麗玲、張馨方(2007)。狂打電玩8小時 男中風。取自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426/3425916/applesearch/狂打電玩8小時男中風
朱延平(1998)。多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實驗。中縣文教,30,第19-23頁。
朱美慧(1999)。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文心(2010)。「教育部」與「數位學習品質服務中心」的數位學習認證比較。取自數位學習品質服務中心http://www.ecotw.com.tw/elq/notes_detail.php?info3_id=37
邱智強(2001)。網路成癮:一種新的文明病?。取自http://www.tcpc.gov.tw/package/electric-book/40/40-2.htm
吳天貴(2007)。建置一個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以促進能源教育之學習動機及自我覺知。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明隆、林振欽(2011)。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易習圖書。
吳姝蒨(1999)。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感情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
吳美美(2004a)。數位學習現在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第92-106頁。
吳美美(2004b)。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台灣教育,629,第9-14頁。
李咏吟(2003)。電腦輔助教學與網路學習設計。新教學實習手冊,第319-342頁。台北市:心理。
李美枝(2001)。知文知心不知面-談網路人際關係。e世代心理學,第189-196頁。台北:桂冠出版社。
李偉斌、王智弘、陳慶福(2002)。網路即時諮商中工作同盟、晤談感受與諮商口與反應之歷程分析。中國輔導學會2002諮商心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李曉君(2005)。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何振珮、朱正一(2012)。國中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1(5),第58-68頁。
何振誠、邱張名琪、陳威助(2009)。從網誌到微網誌:網路社會參與型態的演變介紹。 資訊社會研究,17,第1-51頁。
余淑芬(2000)。台北市大專院校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與網路廣告點閱行為研究。廣告學研究,第17期,第106-142頁。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第104-119頁。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卷,3期,第289-309頁。
林芳志(2007/12/8)。大學生使用網路概況。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取自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188
林佳靖(2003)。數位化學習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第2-9頁。
林奇賢, 黃耿鐘, & Chou, C. C. (2007)。數位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在網路學習環境中的角色與意義。國立臺南大學 [理工研究學報],41(2),第43-64頁。
林婉馨(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其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婷(2012)。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論文。
林麗娟(2005)。數位學習與圖書館之投入。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季刊,22(4), 第1-11頁。
周倩、張芳綺(2002)。網路學習互動性之初探:科技功能與認知學習。網路教學與圖書館資訊學應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第85-101頁。
周榮(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取自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116P_ID=986&P_YEAR=1997
周榮(1999)。網路上隱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論文。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論文集。
岳修平(2001)。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第27-35頁。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第36-57頁。
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大華技術學院。
施香如(2004)。網路與青少年--談網路的影響與網路沉迷的預防。取自www.ccunix.ccu.edu.tw/~deptcrc/update/no4/2.doc
洪榮昭(2005)。E-learning的發展與運用。台灣教育,631,第2-10頁。
柯慧貞(2005)。大學校院學生網路使用型態及其對學習與身心之影響。教育部九十三年度補助計畫期末報告。取自http://www.edu.tw/moec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5286
孫于琛(2013)。網路成癮 學好時間管理更重要。早安健康網。取自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818
徐西森、連廷嘉(2000)。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0期,第120-144頁。
徐新逸、施郁芬(2003)。多媒體教學設計:數位學習與企業訓練。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年興(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資訊與教育,64,第2-13頁。
陳金英(2004)。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交焦慮之分析。資訊社會研究,7,第111-145頁。
陳明琪(2003)。多媒體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比較:以商業類科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63,第49-64頁。
陳昭珍(2002)。數位學習與數位圖書館。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舉辦之「網路教學與圖書館資訊學應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第235-248頁。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第477-481頁。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惠(2000a)。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2000b)。青少年與電子網路。社會變遷與新世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86,16-35。
陳淑惠(2011)。迷「網」--自我檢查篇。取自eTeacher-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https://eteacher.edu.tw/Article.aspx?id=833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第279-294頁。
陳雅芃(2013)。國二生網路成癮 吃飯要媽媽餵。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365333
郭欣怡(1998)。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網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啟洲、唐璽惠、詹明惠(2005)。互動式數位學習系統之設計。南大學報,39(1),第111-132頁。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2010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001e.pdf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第十三期上網年齡層分佈。網路統計資料庫線上查詢系統。取自http://statistics.twnic.net.tw/item04.htm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3)。2013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30926e.pdf。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3)。2013年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40109e.pdf
財團法人資訊工程策進會(2011)。2010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個人篇。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79
張立人(2015)。別把網路線當生命線!找出網路成癮的原因。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023/1071638-%E5%88%A5%E6%8A%8A%E7%B6%B2%E8%B7%AF%E7%B7%9A%E7%95%B6%E7%94%9F%E5%91%BD%E7%B7%9A%EF%BC%81-%E6%89%BE%E5%87%BA%E7%B6%B2%E8%B7%AF%E6%88%90%E7%99%AE%E7%9A%84%E5%8E%9F%E5%9B%A0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第93-117頁。
張翠芬(2012)。2成學生網路成癮 全球最嚴重。中國時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2%E6%88%90%E5%AD%B8%E7%94%9F%E7%B6%B2%E8%B7%AF%E6%88%90%E7%99%AE-%E5%85%A8%E7%90%83%E6%9C%80%E5%9A%B4%E9%87%8D-213000527.html
教育部(2001)。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作業規範。取自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http://noda.tmu.edu.tw/pdfword/elearnrule.pdf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資訊教育)。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莊瑞萌(2013)。網路成癮治療 美國醫院推療程。取自台灣醒報記者https://tw.news.yahoo.com/%E7%B6%B2%E8%B7%AF%E6%88%90%E7%99%AE%E6%B2%BB%E7%99%82-%E7%BE%8E%E5%9C%8B%E9%86%AB%E9%99%A2%E6%8E%A8%E7%99%82%E7%A8%8B-090300769--finance.html
戚國雄(1998)。資訊時代的倫理議題-兼談網路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第12-18頁。
許韶玲、施香如(2013)。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嗎?從實證與論述文獻的脈絡檢視。 教育心理學報,44(4)。
黃文珍(1994)。KTV使用對個人意義研究-快感經驗與社會性使用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仁楷(201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研究。實踐大學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黃立文(1998)。網路使用的快感與神迷-遊戲理論與網路瀏覽行為之初探。台灣學術網路一九九八研討會論文。
黃添丁、韓美文(1999)。電腦基礎課程改良式教學法之研究。第十四屆全國技術及職業學校教學研討會。
鄒景平(2006)。數位學習的四項要素。研習論壇,71,第24-29頁。
曾絲宜、林育玫、莊憶晴、吳茹蕙(2008)。數位學習系統設計原則之研究─ 以故宮e學園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第211-224頁。
曾懷瑩(2001)。MUD研究初探:多元方法探討「龍域傳奇」中的虛擬社區,使用與滿足,以及使用者的虛擬化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遠見雜誌(2013)。遠見民調:台灣民眾網路行為調查。取自遠見雜誌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172.html
楊佳幸(2001)。大學生網路沉迷與網路心理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傑(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第111期。
楊憶如(2013)。臺灣國民小學教師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董和昇、鄧士豪(2011)。影響數位學習系統接受的關鍵因素。T&D飛訊第113期。
趙正平(1997)。多媒體系統及應用。台北:五南。
趙美聲、陳鏗任、王玉蘭(2007)。數位學習準備度指標之發展。T&D飛訊第64期。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4)。資訊素養與倫理:高中職版。臺北市:北市教育局,第三版。
鄭照順、鄒浮安(201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影響之研究---以高苑科技大學為例。高苑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第119-134頁。
數位時代(2011)。大好榮景來了! 2011台灣網站100強揭曉!。數位時代2011年3月號,第 202 期。
劉君毅(2007)。數位學習的現況與發展。研習資訊,第24卷,第4期。
蔡念中、李筱峰、莊天賜(2004)。創新台灣史教學:遠距網路多媒體教學之應用—以世新大學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4),第93-112頁。
蔡宗憲(2014)。12年國教爭議大 數位學習可積極發展。取自鉅亨網新聞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40616/KIW10P2408P4Q.shtml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為例。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銘鈞(1997)。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廷芳(2014)。2013年臺灣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超過5成臺灣民眾用智慧型手機上網。取自 iThome新聞 http://www.ithome.com.tw/node/84985
戴秀津(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京呈(2014)。2013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個人篇。取自資策會FIND網站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7202
蘇姵嘉、林琬婷、張凱會(2008)。大學生使用網路購買行為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第21-34頁。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arab, S. A., MaKinster, J. G., Moore, J. A., Cunningham, D, J, & The ILF Design Team (2001). Design and building an on-line community: The struggle to support sociability in the inquiry learning foru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9, 71-96.
Belanger, R. E., Akre, C., Berchtold, A., & Michaud, P. (2011). A 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nsity of internet use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diatrics, 127, 330-335.
Beard, K. W.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 Cyberpychology and Behavior, 8, 7-14.
Chou, C., Chou, J., & Tyan, N. N. (1999).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and communication pleasure — The Taiwan’s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5, 47-64.
Cho, Y. R., & Lee, H. J. (2004). A study on a model for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4(3), 541-551.
D. Zhang, L. Zhou, R.O. Briggs & J.F. Jr. Nunamaker (2006). Instructional video in e-learn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video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43, 15–27.
Felix, J. W., & Johnson, R. T. (1993). Learning from video game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9(2-3), 119-134.
Flisher, C. (2010). Getting plugged in: An overview of Internet addiction.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46, 557-559.
Garramone, G. M., Harris, A. C. &Anderson, R. (1986). Uses of Political Computer Bulletin Boar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0(3), 325-339.
Garrison, D., R., & Anderson, T (2003). E-Learning in the 21th century: A framework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Goldberg, I.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1. Retrieved 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oldberg, I. (200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August 15, 2006. Retrieved from http://www. physics. wisc. edu/~shaizi/ 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
Gottschalk, Tania H.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t a glance. Guide #1. University of Idaho, Engineering Outrea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uidaho.edu/evo/dist1.html
Griffiths, M.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lll.Some Comments on Addictive Use ofthe Internet.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1), 81-82.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61-7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Hawi, N. S. (2012).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Leban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doi:10.1016/j.chb.2012.01.007.
Holland, N. N. (1998). The internet regression. Retrieved Aus 6,1998. Retrieved from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 holland.html.
Hong, W., Thong, J. Y. L., Wong, W. M. & Tam, K. Y. (2002). Determinants of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stem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8 (3), 97–124.
Jang, K. S., Hwang, S. Y., & Choi, J. Y. (2008).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8, 165-171.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Prentice Hall, Inc. New Jersey.
Jones, M. G., Farquhar, J. D. & Surry, D. W. (1995). Using metacognitive theories to design user interfaces for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4), 12–22.
Jukes (2005). Ian Understanding Digital Kids The Info Savvy Group. Marc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 Part 1 On the Horizon, Volume 9, Number 5.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1, 11-17.
Kaye, B.K. (1998). Uses and Gratifica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From Couch Potato to Web Potato. The New Jerse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1), 21-40.
Khan, B.H. (Ed.). (1999). Web-based instruction.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Kiesler, S., Siegel, J., & McGuire, T. W. (1984).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 1123-1134.
Kiesler, S., Zubrow, D., Moses, A. M., & Geller, V. (1985). Affect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 experiment in synchronous terminal-to-terminal discussi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1, 77-104.
Kim, H. K., & Davis, K. E. (2009).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Evaluating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xiety, flow, and the self-rated importance of Internet activ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490-500.
Ko, C. H., Yen, J. Y., Liu, S. C., Huang, C. F., & Yen. C. F. (2009).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online activiti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4, 598-605.
Leflore, D. (2000). Theory supporting design guidelines for web-based instruction, Instructional and cognitive impacts of web-based Education. PA: Idea Group Publishing.
Malone, T. W. (1981). What makes computer games fun. Byte, 6(12), 258-277.
Marcantonio M. Spada. (2014). An overview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ddictive Behaviors, January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7813683
Martin-Michiellot, S. & Mendelsohn, P. (2000). Cognitive load while learning with a graphical computer interfac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6(4), 284–293.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1997).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Illinois. August, 1997.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Moreno, R.,& Mayer, R. E. (2000). Engaging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The case for personalized multimedia messag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 724-733.
Moreno, R., Mayer, R. E., Spires, H. A., & Lester, J. C. (2001). The case for social agency in computer-based teaching: Do students learn more deeply when they interact with animated pedagogical agent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 177-213.
Morris, M., & Ogan, C. (1996). 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39-50.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Ramayah, T. (2006a). Doing e-research with e-library: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e-libr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Society, 1 (4), 71–82.
Ramayah, T. (2006b).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intention to use an online library in Malaysia.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22 (2), 123–133.
R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alomon, G. (1979). Interaction of media, cognition and learning. San Diego, CA: Jossey Bass.
Scardamalia, M., & Bereiter, C. (1992). An architecture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In E. D. Corte, M. C. Linn, H. Mandl, & L. Verschaffel (eds.),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problem solving (pp.41-66). New York: Spring-Verlag.
Sproull, L., & Kiesler, S. (1991). Computers, networks and work. Scientific American, September.
Stephenson, W. Y. (1988).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2nd ed.).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Books.
Stewart, T.A. (1999). A Nation of Net Have-Nots? Fortune, 140(l), 184-186.
Suler, J.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1, 1999. Retrieved from http://www.rider.edu / users/suler/psycyber/ausinterview.html.
Suler, J. (1998).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1, 1999. Retrieved from http://wwwl.rider.edu/~suler/psycyber/cybaddict.html.
Thong, J. Y. L., Hong, W., & Tam, K. Y. (2002). Understanding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What are the roles of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 57 (3), 215-242.
Wallace, P.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Wang, S. K. & Yang, C. (2005). The interface design and the usability testing of a fossilization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4(3), 305–313.
Young , K. S. (1996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5,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
Young, K. S. (1996b).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Retrieved June 16, 2003. Retrieved from http://www.pitt.edu/~ksy/apa.html.
Young, K. S. (1996c).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 says new research. Retrieved Oct 30, 2000.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eleases/internet.html.
Young, K. S. (1998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 237-244.
Young, K. S. (1998b).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Young, S. K. (1999). Internet addiction: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symptoms.pdf
Young, K. S., & Rodgers, R. C.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cyberpsychology.htm
YuMe. (2011). White paper: Online video and television view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yume.com/sites/default/files/YuMe_Online_Video_Attitudes_Whitepaper.pdf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智弘、楊淳斐(2001)。校園網路倫理的三個建構層面:網路專業倫理、使用者行為規範與優質網路文化的建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第75-82頁。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1a02.shtml
2.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第57-85頁。
3. 吳美美(2004a)。數位學習現在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第92-106頁。
4. 何振珮、朱正一(2012)。國中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1(5),第58-68頁。
5. 余淑芬(2000)。台北市大專院校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與網路廣告點閱行為研究。廣告學研究,第17期,第106-142頁。
6.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第104-119頁。
7.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卷,3期,第289-309頁。
8.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第2-9頁。
9. 林麗娟(2005)。數位學習與圖書館之投入。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季刊,22(4), 第1-11頁。
10. 岳修平(2001)。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第27-35頁。
11.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第36-57頁。
12. 徐西森、連廷嘉(2000)。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0期,第120-144頁。
13. 陳年興(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資訊與教育,64,第2-13頁。
14. 陳明琪(2003)。多媒體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比較:以商業類科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63,第49-64頁。
15.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第477-4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