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宜強、李清勝、杜佳穎、林沛練、林博雄、周佳、…簡芳菁(2010)。莫拉克颱風科學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取自http://goo.gl/yohohV
中央研究院(2015)。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內政部消防署(2013)。建立我國推動防災教育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消防署。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清宇(2012) 。節奏訓練與聲音探索之系統發展與應用 - 基於行動裝置之數位遊戲式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朝杰(2009)。班級學習角操弄科學遊戲學童之操弄喜好、問題解決特徵及自然科學業成就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雅其(2013)。六項思考帽訓練課程對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萬清(1987)。電腦輔助問題解決課程對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程序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朱榮富(2005)。WebQuest學習管理系統設計及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何明錦、吳杰穎(2010)。氣候變遷下都市災害影響熱點評估指標系統建立。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吳佩玲(2007)。WebQuest在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吳培安(1995)。「問題解決」式的科技教育教學模式。教師之友,36(2),12-19。吳瑞賢(2007)。防災教育教材編修、教案發展及推廣試行計畫期末報告。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吳德邦、馬秀蘭(1987)。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數學教學模式。國教輔導,26(9、10),7-20。李啟嘉(2012)。ADDIE教學設計模式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李國賓(2008)。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以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詠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秀梅(2001)。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林怡萱(2009)。WebQuest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明瑞、孔崇旭、楊鈞嵐(2012)。101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檢測計畫期末報告。教育部顧問室委託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學術中心之期末報告(編號101-0146637)。
林明瑞、孔崇旭、楊鈞嵐(2014)。101年度校園師生防災素養檢測計畫期末報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佳慧(2010)。應用WebQuest於部落格平臺進行問題解決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姜文斌(2013)。實施WebQuest奈米科技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柯華葳(1994)。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及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科學教育學刊, 2(1),1-37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科技部(2014)。災害領域行動方案102-106年。臺北市:科技部。取自http://www.tcap.ndc.gov.tw/cc-taiwan/policy-and-info/action-plan.html
香港教育學院跨學科及通識教育研究中心(2010)。探究學習︰理念與模式。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跨學科及通識教育研究中心。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02-106年)。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www.tcap.ndc.gov.tw/cc-taiwan/policy-and-info/action-plan.html
張玉成 (2005)。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30,181-200。張俊彥、翁玉華(2000)。我國高一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科學過程技能之相關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1),35-55。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原禎(2006)。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網路課程之發展研究:以「ASSURE教學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小學5-6年級防災教材(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防災教育白皮書(2015年)。臺北市:教育部。
許民陽、顏志文(2010)。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火災防災概念及態度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133-170。
郭伯銓(2001)。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正改(2012)。2011年全球重大天然災害回顧。科學研習月刊,51(7),31-35。
陳永明、陳亮全、林李耀(2011)。氣候變遷與災害衝擊。載於許晃雄、陳正達等(主編),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311-357頁)。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明慧(2008)。施行WebQuest教學策略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柏蒼(2016)。災害管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陳美芳(1994)。從“想“出發-思考能力訓練的內涵與方式概覽。資優教育季刊,50,10-14。陳國欽(2010)。運用WebQuest於國小五年級實施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雅妏、劉淑惠(2013)。日本國小學童防災學習成效對家長防災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東京都大杉東國小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6(4),121-148。陳雅妏、劉淑惠、陳碧祺(2011)。台灣坡地防災教育融入國小課程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4(4),117-144。黃茂在、陳文典 (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月刊,273,21-41。黃莙茜(2010)。應用WebQuest教學策略於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黃萃文(2013)。運用WebQuest融入地理主題統整課程提升國中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黃萬居(2002)。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生活化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在解決問題能力方面課程發展與評鑑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1- MOE -S-133-002-X3),未出版。
黃靖淑(2014)。結合WebQuest與未來問題解決模式之國小英語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溫國樑(2012)。台灣地區地震潛勢之研究(II)。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
葉欣誠(2008)。「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師生防災素養檢測計畫成果報告」,教育部顧問室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計畫(計畫編號97004A),未出版。
葉欣誠、呂文銘、林吳銑、陳枋諴、莊慧鈴、游忠豪(2004)。我國九年一貫與高中學習階段人為災害防災教育之教材設計。載於高雄師範大學(主編),2004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16-625頁)。
葉重新(2011)。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詹秀美、吳武典(2007)。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臺灣地形研究室(2002)。台灣地區山坡地的土砂災害。南投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劉建華、洪志誠、許瑛玿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颱風豪雨防災知識及態度之調查研究。科學教育月刊,295,2-22。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湘川、許天雄、林原宏(1993)。問題解決的研究與教學。國教輔導,33(2),13-18。
劉說安(2010)。台灣災害應變機制檢討與改變策略,研考雙月刊,34(3),37-48。潘宏明(1996)。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論文集。花蓮縣:真義。
潘培鈞、賴阿福(2014)。應用多元學習策略於SCRATCH程式設計課程對於五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教新知,61(4),46-63。鄭詩穎(2004)。WebQuest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鍾一先(1997)。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鍾松晉(2015)。教育部防災校園網絡建置與實驗計畫[民國100~103年成果冊]。臺北市:教育部。
蘇秀玲、謝秀月(2006)。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40(1),47-68。蘇美菁(2006)。WebQuest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高層次思考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顧佩玲(2011)。以WebQuest融入科學探究式教學對臺北市中山區某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Altshuller, G. (1996).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MA: Technical Innovation Ctr.
Ayala, F. J. (2000). Arguing for evolution. The Science Teacher, 67 (2), 30-32.
Bransford, J., & Stein, B. (1993). The IDEAL problem solver. NY: W. H. Freeman.
Chandler, H. (2003). Concept mapping & WebQuests in the social students. Media & Methods, 39 (3), 38.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Heath.
Dillion, J.T. (1982). Problem Finding and Solv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6(2), 97–111.
Dodge, B. (1995).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 Retrieved October 1,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webquest.sdsu.edu/about-webquests.html
Dodge, B. (2001). 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 Learning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28(8), 6-9.
D'Zurilla, T. J., & Nezu, A. M. (1982). Social problem-solving in adults. In P. C Kendall (Ed.). Advances in cognitive-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herapy ,1, 201-27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Zurilla, Thomas J.; Goldfried, Marvin R. (1971). Problem solving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78(1),107-126.
Gagne', E.D. (1997).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Lettle, Brown and Company.
Gega, P. C., & Gega, P. C. (1991). How to teach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New York: Macmillan.
Glass, A. L. & Holyoak, K. J. (1986).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Guilford, J.P. (1986). Creative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NY, : Bearly
Hacker, M. & Barden, A.R. (1988). Living with technology. New York:Delmar.
Isaksen, S. G., Dorval, K. B., & Treffinger, D. J. (1994). Creative approaches to problem solving. Iowa: Kendall/Hunt
Kilpatrick, J. (1985). 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the past 25 year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Silver, E. A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
Klausmeier, H. J. (1985). A process guid 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 Report No. 85-3. (ERIC Document Repr oduction Service No. ED258337)
Mayer, R. E. (1992).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Their historic meeting with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405-412.
Nunnally, J.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sborn, A. F. (1979). Applied imaginat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arnes, S. J. (1987). Visioneering - State of the Art.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1(3), 283- 299.
Polya, G. (2015).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 (Princeton Science Librar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oenfeld, A.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innott, J. D. (Ed.). (1989). Everyday problem solv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Praeger.
Slife, B. D., & Cook, R. E. (1985). Developing Problem-Solving Skills. Academic Therapy, 21(1), 5-13.
Solso, R. L. (2008). Cognitive Psychology (8th ed.). Boston: Pearson.
Sternberg, R. J. (2011). Cognitive psychology. Fort Worth,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Sumtsova, O.V, Azhel, Yu. P, & Buyankina, A. S. (2016). Webquest-Based Role Play as a Way of RaisingStudents’ Motivation to Studying ForeignLangu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11(3), 63-66.
Torrance, E. P., & Myers, R. E. (1970). Cre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 Dodd.
Treffinger, D. J., Isaksen, S. G., & Dorval, K. B. (2000).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 introduction (3rd ed.). Waco, TX: Prufrock Press.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 court Brace world.
Wolfinger, D. M. (1984). Teaching Scien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ntent, Process, and Attitude.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Yang, K.-H. (2014). The WebQuest model effects 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72,158-166.
日文部分
佐藤允一(2003)。新版[図解]問題解決入門-問題の見つけ方と手の打ち方。東京都:ダイヤモンド社。
川喜田二郎(1981)。続•発想法。東京都:中央公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