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韻齡(2015)。把英語當能力,別當考科。載於陳雅慧總編輯,飛越10歲,14歲英語學習關卡。台北:親子天下雜誌。頁130-133。
〔2〕宋明佳(2014)。融入溝通式語言教學法(CLT):對於高中生英語表達能力之影響。未出版。
〔3〕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4〕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2),8-25。〔5〕林淑均(2014) 。運用自我監控策略提升國小學童自主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6〕洪泉湖、劉若蘭、陳慧萍、陳招宇、古慧貞、劉杏元、林曉玲、林素梅、陳宛秀、蔡宜倩、趙翊伶、陳世昌、唐勈霜、張樹倫(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
〔7〕胡宜青、鄭明長(2006)。國內式溝通式教學法現況探討。課程與教學,23(3),63-67。
〔8〕施如齡 (2007)。影片融入教學之應用策略讓您的教學影音四射。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2010年7月13日。http://ctld.ntu.edu.tw/epaper/?p=359
〔9〕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 、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10〕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
〔11〕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1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北:教育部。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國家教育研究院維護。
〔12〕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未出版。
〔13〕陳建榮( 2013) 。開創影片教學的魔法世界。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學工作坊」。
〔14〕陳芸珊(2010) 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之使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15〕陳文亮、陳姿樺(2011)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7( 1), pp. 49-59
〔16〕許翠娟(2015)。探討英語卡通影片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認字能力與世界文化知識之成效。未出版。
〔17〕莊光明(2005)。電影英語教學的策略與實施。台北:文鶴。
〔18〕郭先德(2015)。資訊科技融入情境教學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
〔19〕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4),頁171-206。〔20〕張嘉育、黃政傑(2007)。台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19。〔21〕張茂桂(2008)。多元文化在臺灣與其困境。載於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編,知識分子的省思與對話,2008(1),310-325。
〔22〕張瑞文(2012)。皮克斯動畫電影的故事結構與時間之研究。未出版。
〔23〕《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7期(2006)
〔24〕曾國雄、鄧振源 (1989) 。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
學報,第二十七卷,第六期,頁5-22。
〔25〕曾國雄、鄧振源 (1989) 。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
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七期,頁1-20。
〔26〕喬慰萱、林泰州譯(2009)。動畫技巧百科。台北:遠流,頁15。
〔27〕曾美慧譯(2004)。是你選擇了憂鬱。台北:商周。
〔28〕楊詠婷(2010)。數位遊戲式英語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
〔29〕楊玉霜(2013)。國小低年級多元文化教育之歷程研究。未出版。
〔30〕楊錫彬(2015)。3D動畫理論。台北:五南,頁53。
〔31〕葉欣怡(2006)。以文化產業觀點看美國動畫電影產業發展。未出版。
〔32〕葉信成(2011)。溝通式教學法融入英語課程對國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
〔33〕路珈(主編)(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揚智。
〔34〕褚志鵬 (1993)。AHP 理論與實作 。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義,花蓮。
〔35〕賴靜宣(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之形成與實踐。未出版
〔36〕羅旭斌,(2013)自主學習及傳統多媒體教學對環保概念宣導強度影響之研究-以桃園藻礁生態浩劫為例。未出版。
〔37〕籃慧蓮 (2006)。電影教學在國小生命教育課程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8(1),頁21-34。〔38〕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39〕龐維國(2003)。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大陸:華東師範大學。
〔40〕Brown, H. D. (200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Toward a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NY:Pearson Education.
〔41〕Dalkey, N. C.(1967). The delphi method: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
RAND.
〔42〕Dunn, W. N. (1993).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Dubois, D. and H pard.
〔43〕Heinich, R., Molenda, M., & Russell, J. D. (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44〕Linstone, H. A. & Turoff, M.(1975),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Addison-Wesley.
〔45〕Linstone, H.A. (1978) .The Delphi Method.In J.Fowless (ED.) Hand-book of Futures Research . Londen: Greenwood Press, PP.273-300.
〔46〕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In M.M. Boes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eds), Handbook of Self- regul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47〕Saaty, T. L. (199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 Pittsburgh, PA,
〔48〕Saaty, T. L. (1980).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USA.
〔49〕Wilson, R.D. (2006). Videos as a teaching tool. Teacher Librarian, 34(2),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