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方曉慧(2014)。公務員自我決定動機影響工作活力、專注之因果模式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3]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4]吳美珍(201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對休閒運動參與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5]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桃園縣。
[6]沈易利(1998),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7]周文慶(2009),雲嘉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8]林伶怡(2012),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休閒運動滿意度及節能減碳行為意向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绿色產業學系碩士論文。[9]林祐鋐(2005)。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10]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縣:輔大出版社。
[11]林慧櫻(2012)。休閒參與對公務人員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北部某縣政府公務人員為例。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2]邱淑媛、李三仁(2008)。休閒產業的現況發展與分析。康寧學報第十期,p261-272。
[13]徐德治(2008),台東縣高中職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14]郝明義(2007)。工作DNA (三版一刷)。台北市:大塊。
[15]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16]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17]張春興(198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18]曹文仲、洪敦賓、王嘉淳(2006)。 休閒體育相關文獻之探討。淡江體育期刊第九期。[19]許瓊文(1991)。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 以台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 臺北市。[20]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機會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21]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知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頁。
[22]陳重尹(2009),公務人員工作類型與休閒態度認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3]陳涵妤(2014)。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行為及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24]陳嘉鳳、周才忠(2012)。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應用倫理評論,52,83-113。
[25]陳麗華(1991)臺北大學女生休閒態度參與和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26]陳艷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7]游錫霖(2009)。桃園縣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28]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第35 期,第103-107頁。[29]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0]楊瑞蓮(1976)。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況。大專體育總會六十五學年度體育學術專刊,195-244。
[31]廖志猛(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32]蔡特龍(2000),休閒運動的推廣,蔡特龍主編,休閒活動專書,第1-14 頁,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33]蔡雅雯(2012)。社區大學學員休閒運動課程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臺中市大墩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學院。[34]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與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5]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
[36]謝文珍(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論文。
[37]蘇瑛敏(1996),臺灣婦女休閒活動休閒圈域初探,臺北技術學院學報,第29卷,第2 期,第297-327 頁。[38]維基百科(2016.05.10)https://zh.wikipedia.org/wiki/球類運動(2016.05.10)
[39]Beard, J. G.., & Ragheb, K.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12, pp.22-23
[40]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5(2), 111-128.
[41]Deci,EL . and Ryan , R.M. (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lf-Dete 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 NY:Plenum.
[42]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af, D. G., & Edginton, S. R. (2001).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3rd ed.). McGraw-Hill.
[43]Fran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13, pp.337-352
[44]Freiburg, M.R.(1989).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 45-53.
[45]Kaplan, R. (1980),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 and Recreation of a Park,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12, No.4, pp.494-507
[46]Kelly, J. R. (1982),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47]Kelly, J. R. (1990), Leisure. N. J.: Prentice-Hall.
[48]Kraus,R.(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sciety.(4 thEd .)New York:Harper Collins.
[49]Parker, S. R. (1983), Leisure and Work,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