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職教育宣導方案(2015)。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教基本教育資訊網。2016年1月10日,
取自http://12basic.edu.tw
104年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201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愛學網。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stv.moe.edu.tw/
教育部(2015)國中畢業生適性入學宣導網站。2016年1月11日,取自http://adapt.k12ea.gov.tw/
12國教技職教育宣導網站 http://www.tech-12.ntut.edu.tw//
高職各群科中心網站。2016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tech-12.ntnu.edu.tw/
高中高職五專多元入學升學資訊。2016年1月12日,取自http://web.wfsh.tp.edu.tw/bteam/entrance_h
技訊網。2016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techadmi.edu.tw/search/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2016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techadmi.edu.tw/
心理辭典(2007)。2016年4月5日,取自coun.nctu.edu.tw/counsel/coun_chin/share/heart_new/.../dictionary_link.htm
趙珮晴、余民寧、陳嘉成(2010)。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討影響選擇數學職業意圖的因素。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177-201。尚榮安(譯)。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田秀蘭(1994)。女性生涯發展之主要課題。諮商與輔導,98,4-7。田秀蘭(1997)。女性生涯發展之主要型態。諮商與輔導,133,18-20。吳芝儀(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
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武曉霞(2002)。台北縣國中小女性校長領導行為及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
如何收集資料、登入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巨流。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3429-3431。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出版社。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添洲(1999)。生涯發展與規劃(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教育部統計處(2015)。偏遠地區國中小地理資訊查詢系統。2016年1月20日,
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
傅桂枝(1997)。組織中生涯發展理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楊朝祥(1990)。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行政院青輔會。
鄭育文(201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6(2), 271-288。
鄭瑞隆(2004) (譯)。Robert, C. B. & Sari, K. B.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實地工作(頁105-156)。嘉義市:濤石文化。
程國選(2009)。職業取向生涯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習遲緩學生生涯成熟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87-112。鄭若君(2008)。青少年就業服務個案管理員職能分析之研究—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青少年職能綜合培訓計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界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瑤芬(2006)。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門高階主管人員職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信木(1998)。工作流動模型與生涯軌跡分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NSC87-2412-H-004-007 )。
朱湘吉(200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余朝權(1997)。主管生涯發展方案設計—結合傳統管理發展方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6-H031-001。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楊智文化。
梁素君(1999)。職場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怡婷(2010)。女性高階主管職涯發展之探討-以國際觀光旅館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石銳(2003)。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涯發展。臺北市:揚智文化。
繆敏志(1992)。女性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271-314。
繆敏志(1992)。生涯發展論之過去、現在、未來及其對輔導的啟示。諮商與
輔導,74,32-37。
凌欣慧(1996),生涯階段與工作行為關係之研究-專業承諾及組織承諾之中介效果分析,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周談輝(2003)。生涯規劃發展。台北:金華科技圖書公司。
鄭金謀、邱紹一(2002)。全方位生涯規劃-建構多角化的人生藍圖。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傅琇悅(2001)。年輕女性工作者生涯阻隔、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關係。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鄉泉(1999)。大學程度婦女生涯轉換相關因素與其策略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羅寶鳳(1993)。成年婦女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大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桂芬(1992)。女性生涯發展理論之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仁家(2013)。企業訓練與發展。臺北市:全華。
英文文獻
Ashton, R. (2008). Improving the transfer to secondary school: How every child’s voice can matter. Support for Learning, 23, 176-182
Becker, H. and J. Carper (1956). The elemen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an occu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1, 341-347
Brolin, D. (1993). Life centered career education trainer’s manual. Reston, VA: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C.P. (2003). Integrating perspectiv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1(3), 203-216.
Doherty, W. J., Boss, P. G., LaRossa, R., Schumm, W. R., & Steinmetz, S. K. (1993).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N.Y.: Plenum press.
DeSimone, R. L., & Harris, D. M. (1998).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rlando, FL: The Dryden press.
Finegold, D., Wagner, K. & Mason, G. (2000). National skill-creation systems and career paths for service workers: hotel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nt. J.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1(3), 497-516.
Gottfredson, L. 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6), 545-579.
Hall, D. T. (1976).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Kanchier, C., & Unruh, W. (1988). The career cycle meets the life cycl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7, 127-137.
Kate M. Andrews and Brian L. Delahaye.(2000) Influences On Knowled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Psychosocial Filter.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7(6), 797–810.
Krumboltz, J. D. (1976).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selectio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6(1), 71-80.
Lent, R. W., Hackett, G., & Brown, S. D. (199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7(4), 297-311.
Montross, D.H. & Shinkman, C.J. (1992).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 practice.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Pietrofesa, J.J. & Splete, H. (1975).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Inc.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 Office of Eeduc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 span,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9), 529-532.
Super, D. E., & Overstreet, P. L. (1960).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the ninth grade bo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harf, R. S. (2002).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CA: Brooks/Cole.
Turner, S. L., & Lapan, R. T. (2005). Evalu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non-traditional career interests and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among iddle-school adolesc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6, 516-531.
Vondracek, F. W., Lerner, R. M., & Schulenberg, J. E. (1986). Career development:A life-span developmental approach.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Vondracek, F. W. & Reitzle, M. (1998).The viability of career maturity theory: A developmental-contextual perspectiv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7(1), 6-15. (retrieved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Zunker, V. G.(1994). Career counseling-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 CA:Cole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