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1 0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馮梅凱
研究生(外文):FENG,MEI-KAI
論文名稱:台灣的中國綜藝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 - 以《我是歌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Audience Analysis of China Variety show "I Am a Singer" in Taiwan
指導教授:羅世宏羅世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Hung Lo
口試委員:胡元輝張裕亮
口試日期:2017-05-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我是歌手中國綜藝節目真人實境秀電視模式輸出國族認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5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藝節目在台灣崛起,本土綜藝隱藏已久的問題也開始浮上檯面。當行動網路開始普及以後,多數的台灣閱聽人也開始改看來自外國的綜藝節目,在這種趨勢下也更加速了台灣綜藝節目逐漸向下沉淪的窘境。尤其在多檔中國綜藝開始引進韓國的模式爯權後,更使得許多台灣媒體與閱聽人,開始關注到這些熱播中的中國綜藝。但是相當矛盾的是,與此同時台灣年輕世代的反中意識也正不斷高漲中,這也讓觀看中國綜藝的台灣閱聽人與社會上的反中風氣,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差。

因此本研究也以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節目作為研究個案,除了對節目內容進行研究探討外,也進一步針對觀看節目的台灣閱聽人們進行三場的焦點座談會,除了探討閱聽人對於節目的看法與實際收視情形外,也詢問了是否還有在收看台灣本土自製節目,與如何看待陸綜在台灣崛起的現象,以及是否擔憂台灣日益下滑的綜藝環境等議題。另外在國族認同形構的問題,除了詢問閱聽人對中國的印象外,也從收看節目是否會影響自身的國族認同切入,深入探討收看中國綜藝與社會上的反中意識是否會在內心形成一定程度的衝突。

本文研究發現,關於《我是歌手》節目為什麼能夠引起台灣閱聽人的關注,主要還是因為該節目匯集了許多台灣元素,以及亞洲香港、星馬;甚至韓國等地的特色,創造出具多元性的模式綜藝,也讓這檔節目能夠成功跨出中國,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都創造了一定的影響力。

另外該節目在整體產製規模皆超越台灣目前所製播的其他歌唱類綜藝,因此閱聽人在比較兩地節目品質後,多數還是選擇了較能滿足內心品質要求的歌唱類綜藝收看。但身為台灣閱聽人們依然還是期盼台綜能夠突破目前的僵局,開發出具有原創性的綜藝模式,也期望政府能夠推出通盤性的影視政策規劃,從根去拯救目前台灣綜藝圈所面臨的困境。因此從這樣的研究中,也顯示出過去曾經也是台灣歌唱綜藝的閱聽人們,對台灣本土自製綜藝依然還是保有一絲期望。

而在國族認同議題上,雖然閱聽人喜愛這個節目,但對於中國這個國家依然存在著許多負面印象。因此本研究也利用了 Festinger 所提出的認知不和諧理論,解釋閱聽人面臨這種內心強烈的失諧感,所做出的種種改變自身態度,進而繼續收看這檔中國綜藝節目的行為。

多數的中國綜藝閱聽人還是會將政治事件與影視娛樂分開來看,無論如何這檔節目還是提供了台灣歌手們一個很好展現自己能力的舞台,這是台灣節目目前不能提供的,對於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多數閱聽人還是能夠認可的。所以雖然台灣社會上依然有反中意識的存在,但還是擁有不少的中國綜藝閱聽人存在。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一、個案研究法 -9-
二、焦點團體訪談法 -11-

第二章 中國真人秀綜藝與台灣閱聽人的再發現 -14-
第一節 中國真人秀綜藝發展歷程 -14-
一、中國真人秀模仿時期 -14-
二、中國真人秀外購模式版權時期 -17-

第二節 韓國真人秀模式綜藝在中國的產製情形 -20-
一、韓國真人秀模式綜藝的中國在地化 -20-
二、韓國真人秀模式綜藝的新媒體佈局 -22-

第三節 中國綜藝節目在台灣的發展 -25-
一、過去的台灣影視產業 -25-
二、台灣影視產業危機 -27-
三、台灣的中國綜藝熱 -30-

第四節 台灣人的「反中」意識抬頭 -38-
一、台灣人的「反中」意識 -39-
二、台灣民眾在國族認同上的改變 -43-
三、台灣國族文化間的矛盾 -47-

第三章 《我是歌手》模式的多元化再造 -49-
第一節 《我是歌手》的文本介紹 -49-
一、節目簡介 -49-
二、節目模式與製作元素 -51-

第二節 《我是歌手》的敘事特色 -54-
一、節目文本 -54-
二、多國籍選手的參與 -55-
三、中國綜藝的政治因素考量 -57-
四、與台灣之間的連結 -61-

第四章 《我是歌手》台灣閱聽人的接收狀況與國族認同形構 -68-
第一節 閱聽人眼中的《我是歌手》 -68-
一、收看《我是歌手》的收視體驗 -68-
二、對《我是歌手》節目的看法 -74-
三、《我是歌手》的國族認同形構 -77-

第二節 陸綜與台綜的實力對比 -84-
一、閱聽人收視台綜的情況 -84-
二、台灣與中國綜藝之比較 -86-
三、不斷下沉的台綜製播環境 -88-

第三節 閱聽人對中國的愛憎交織 -91-
一、對中國的好感與認知度 -91-
二、兩岸國族認同的情感糾葛 -93-
三、收看中國綜藝的內心衝突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5-
一、《我是歌手》的節目特性 -105-
二、閱聽人的收視情形 -106-
三、閱聽人的國族認同形構 -108-

第二節 對台綜的實務建議 -109-
一、從創意出發;重視節目模式開發 -109-
二、政府應有通盤的影視文化政策 -11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1-
一、尋找不同年齡層與反中態度的受訪者 -111-
二、以量化研究;強化中國綜藝閱聽人輪廓描述 -111-

參考文獻 -112-
附錄 訪談大綱 -122-


表目錄
表1-1 3/17 第一場 面訪焦點訪談受訪對象基本資料 -12-
表1-2 3/19 第二場 Skype焦點訪談受訪對象基本資料 -12-
表1-3 3/21 第三場 Skype焦點訪談受訪對象基本資料 -13-
表2-1 真人秀類型 -15-
表2-2 2013 - 2016年韓國熱門真人秀版權節目於中國播出收視情況 -19-
表2-3 在台播映之中國綜藝節目(2013年- 2016年) -35-
表2-4 網路熱門中國綜藝節目 -37-
表3-1 節目基本資料 -50-
表3-2:節目的敘事結構 -54-


圖目錄
圖2-1: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2013年- 2016年) -46-
圖3-1 湖南衛視中國版《我是歌手》各季Logo -53-
圖3-2 韓國MBC《我是歌手》各季Logo -53-
圖3-3 《我是歌手》台北市字幕 -64-
圖3-4 《我是歌手》台灣台東縣字幕 -64-
圖3-5 《我是歌手》台灣阿美族的原住民服飾露出 -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i黑馬(2014)。〈台灣綜藝節目爛到中國記者跑來採訪「台灣電視產業出了什麼問題?」〉,《TechOrange科技報橘》。取自: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4/08/07/kangxi-coming/。上網日期:2014年08月07日。
linmiou (2013)。〈淺談華語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現象〉。取自:https://www.ptt.cc/bbs/comment/M.1365953847.A.F77.html。上網日期:2013年4月14日
Maple(2016)。〈陶子出走《大學生了沒》收攤 為何中天保不住天后宮〉,《娛樂重擊》。取自: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6358。上網日期:2016年5月28日
RMB競業信息(2013)。〈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監測專題報告 〉,《潤利艾克曼》。取自:http://www.rmb.com.tw/ViewList_Analyze.asp。上網日期:2013年6月。
今日頭條-傳媒內參研究組 (2016)。〈綜藝節目冠名費及明星綜藝節目報價〉。取自:https://read01.com/nM3Jno.html。上網日期:2016年4月8日。
元淦恭(2016)。〈元淦恭:中國政治歌如何演進?從女歌手退賽說起〉,《端媒體》。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226-opinion-yuangangong-singer/。上網日期:2017年2月26日。
王雨婷(2016)。〈國內視頻網站廣告發展探究?〉,《人民網傳媒期刊秀:視聽》,11。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6/1212/c408562-28943420.html。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2日
王曉華、于潞 (2016)。〈2015綜藝年榜馬太效應加劇 浙江湖南瓜分六強〉,《人民網-輿情頻道 》。取自: 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118/c393877-28064670.html。上網日期:2016年01月18日。
王闖 (2010)。〈中國內地電視綜藝娛樂節目模仿境外節目現象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朱真楷、楊毅、徐子晴、舒子榕、李明賢 (2014)。〈反馬、反服貿 黑潮吞沒凱道〉,《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31000301-260102。上網日期:2014年3月31日。
朱澤明 (2014)。〈中國音樂類真人秀電視節目研究〉。中國河北大學藝術碩士論文
朴允善、張寶芳、吳靜吉(2014)。〈韓國流行音樂全球化之旅 - 「SM娛樂」的創新實踐〉。台北:遠流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49744114ECE41D1F。上網日期:2014年9月12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崛起對我國的挑戰、願景與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出版品。
行政院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0)。〈2009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報告-電視產業報告顯示〉。行政院廣播電視出版品
行政院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5)。〈2014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報告-電視產業報告顯示〉。行政院廣播電視出版品
何春耕、肖琳芬 (2006)。中國電視娛樂節目模式的發展與探索 -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和《超級女聲》等為例。《湖南社會科學》,2。
吳介民、廖美 (2015)。〈「自然獨」的統計呈現〉,《自由評論網》。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28859。上網日期:2015年11月2日。
吳燕玲〈2011〉。〈台灣來鴻:台灣何止綜藝節目危在旦夕 〉。取自: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1/07/110714_twletter_ent_program。上網日期:2011年7月14日。
吳靜吉(2009)。〈正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今周刊》,659 : 20。
宋凱,顧小雨(2016)。〈從內容渠道:基於芒果TV看傳統電視轉型〉。《現代傳播》,7。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李天鐸 (2003)。〈管理透視:全球化風潮下臺灣傳播產業發展困境與調整〉,《媒介經營與管理》,彭芸、關尚仁(編),265-308。臺北,雙葉書廊。
李辛末 (2013)。〈我是歌手的成功給電視選秀節目的啟示〉,《人民網傳媒研究》。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1015/c358381-23211681-2.html。上網日期:2013年10月15日。
李政忠 (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75:1-36
李曉楓 (2004)。 《中國電視傳媒資本營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每日頭條(2016)。〈「台綜」衰退,為何大陸才是最好的出路?〉。 取自: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4ggqlx.html。上網日期:2016年10月21日。
周佩蓉 (2014)。〈 中國音樂選秀節目的電視模式本土化與營銷創新之探析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易慧慈、曾德蓉、吳志偉、林嘉琪 (2013)。〈中天、東森新聞台自宮 整晚直播我是歌手中國節目〉,《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670430。上網日期:2013年04月14日。
阿水(2016)。〈徐佳瑩們還會有很多,但是很難再出李玟了〉,《澎湃新闻》。取自: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5567。上網日期:2016年1月30日。
洪郁發 (2010)。〈中國軟權力對臺灣媒體報導北京奧運的影響:以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鵠(2013)。〈是什麼成就了《我是歌手〉,《南都周刊》。取自:http://www.nbweekly.com/news/china/201304/32765.aspx。。上網日期2013年4月9日。
袁永興(2014)。〈韓國流行歌曲為音樂產業的創新實踐所帶來的全球化成功〉。《新聞學研究》,122: 223-236。
袁佳瑜 (2013)。〈海外綜藝節目模式引進的現況分析〉。《美與時代》,5。
高素蘭(2000)。〈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學術期刊》。4:202。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2015)。〈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6月~2015年6月)〉。取自:http://esc.nccu.edu.tw/app/news.php?Sn=166。上網日期:2016年08月24日。
國家通訊委員會(2016)。〈105年12月廣播電視事業許可家數〉。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2028。上網日期:2017年01月20日
張伊蕙(2016)。〈台灣鄉土劇在新加坡的跨國收視研究 - 從《阿誠》到《家和萬事興》〉。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育寧(2014)。〈別看他們現在很風光,中國綜藝節目危機:窮得只剩下錢!〉,《商業週刊》。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9251&type=Blog。上網日期:2014年09月01日。
張忠本(2014)。〈反中情結─台港人為何不認同中國〉,《草根影響力新視野》。取自: http://grinews.com/news/反中情結─台港人為何不認同中國 。上網日期:2014年10月11日。
張明(2016)。〈電視綜藝節目與微博融合傳播分析〉。《現代傳播》,8。
張炎(2013)。〈韓國文化產業概念界定及歷史淵源〉,《今傳媒》。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0110/c354159-20161138.html。上網日期:2013年1月。
張建珍、彭侃 (2013)。 〈電視節目模式國際貿易發展史〉。《新聞春秋》,2。
張鈜閔(2016)。〈台藝人轉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網友怒嗆」〉,《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715/908424/。上網日期:2016年7月15日。
張語薇 (2016)。〈從中韓綜藝節目對比看中國綜藝節目發展〉。《新媒體研究》, 16。
曹乃文 (2011)。〈全球格式 在地內容-電視格式在地化策略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莊佳穎 (2006)。〈國族主義的再寫─崛起於每日實踐生活現場的台灣(人)國族主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4:169-201。
許逸群 (2016)。〈觀眾變了心!網路「各國節目隨你看」誰還看電視?〉,《ET Today》。取自:http://star.ettoday.net/news/655539?from=fb_et_star。上網日期:2016年03月01日。
許衛東 (2013)。〈中國式娛樂:從模仿到引進〉。《西部廣播電視》,11。
郭正亮(2016)。〈台灣經濟可以脫離中國多遠?〉,《ETToday雲論名人論壇》。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321/666511.htm?feature=todaysforum&tab_id=268。上網日期:2016年3月21日。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9)。〈McQuail's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
陳柏安、林宜蓁、陳蓉萱譯(2006)。〈傳播理論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台北:五南。
陳婧薇、申林 (2016)。〈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策略研究〉。《傳媒》,03。
陶新艷(2015)。〈試析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的基本元素〉。《影視製作》,12。
陸璐、劉雅雲 (2015)。〈海外引進綜藝節目的本土化改造 - 以奔跑吧兄弟為例〉。《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16。
曾湘雲、吳金鍊(2002)。〈從韓劇風行看台灣閱聽眾的文化認同—以新竹市為例〉。2002中華傳播年會研討會論文。
湖南衛視(2016)。〈《我是歌手4》率先啟用K2系列音響 張學友宋祖英等大牌歌手演唱會御用〉。取自:https://read01.com/mxjeg.html。上網日期:2016年1月14日。
費翠 (2008)。〈真人實境節目中「真人」如何參與「成功神話」的建構--以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節目為例進行一次現象社會學研究〉。《中華傳播學會》。
黃建翰 (2006)。〈中國大陸電視產業政策之發展與外資進入模式〉。《資訊社會研究》,265-303。
微信公眾號焦點(2016)。〈“明星大偵探”這個節目真的沒什麼!〉。取自:http://tw.112seo.com/article-2082888.html。上網日期:2016年06月25日
想想論壇(2016)。〈為什麼要上中國節目,才能成為台灣之光?從《我是歌手》看台灣失去的榮耀…〉,《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lifestyle/99669。上網日期:2017年4月7日。
楊佳穎、張語羚(2015)。〈一年了!四張圖看318太陽花學運的過去與未來〉,《ETtoday》。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318/479592.htm。上網日期:2015年3月18日。
楊泰興(2013)。〈從台灣看湖南衛視《我是歌手》不只是一個好節目,更是一種專業態度〉。《遠見雜誌》,5;323。
楊泰興(2013)。〈獨家專訪我是歌手總導演洪濤:台灣的音樂,是大陸人歲月的一種烙印〉。《遠見雜誌》,5;323。
楊棋宇、蔡佩蓉、蘇士堯、彭慧明、董十行(2015)。〈電視為什麼這麼難看?數據告訴你真相〉。取自: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729_tv_data/udn_tv_data/index.html。上網日期:2015年7月30日。
楊鎵民(2009)。〈國族認同與媒體論述的建構─以音樂人侯德健潛赴大陸事件為例)。2015中華傳播年會研討會論文。
葉君遠 (2011)。〈詹仁雄:台灣綜藝節目 走進死胡同〉,《聯合報》。取自:http://blog.udn.com/geshela/5414493。上網日期:2011年07月11日。
葉維歆 (2015)。〈黃嘉千攜5歲娃對岸錄《爸爸3》母女解放軍裝踩紅線〉,《蘋果日報》。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section/article/headline/20150823/36737355/。 上網日期:2015年08月23日。
網路溫度計(2016)。〈飆歌奔跑無極限!! 【從大數據看熱門韓陸綜藝節目】〉。取自:http://dailyview.tw/Daily/2016/05/31。上網日期:2016年05月31日
趙立 (2008)。〈不滿中華隊1分飲恨 老翁猝死〉,《TVBS新聞網》。取自: http://news.tvbs.com.tw/local/178677。上網日期:2008年08月17日。
劉于甄 (2013)。〈「中國出品」為何突然在台灣紅起來?WeChat、小米機、我是歌手〉 ,《商業週刊》。取自: 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page.aspx?id=18811。上網日期:2013年04月17日。
劉昌德(2015)。〈國族主義的娛樂化與經濟邏輯:台灣媒體運動報導中「仇韓」與「仇中」言論的演變〉。《新聞學研究》,122:79-120。
劉琛良,舒煊(2015)。〈獨播到獨特-芒果TV的大資料應用〉。《新聞與寫作》,11。
劉翠萍、馮珺(2015)。〈2015視頻行業付費研究報告(上篇)〉,《藝恩網》,11。取自:ttp://www.entgroup.cn/Views/29930.shtml。上網日期:2016年02月01日
劉翠萍、馮珺(2015)。〈2015視頻行業付費研究報告(下篇)〉,《藝恩網》,11。取自:http://www.entgroup.cn/Views/29947.shtml。上網日期:2016年02月02日
潘陸琴、毛嫺靜 (2007)。電視真人秀的模仿之痛 - 電視真人秀節目模仿現象原因分析。《東南傳播》,12。
蔡佳玲 (2006)。〈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貞(2007)。〈正式走入歷史,中正紀念堂今更名「台灣民主紀念館」」〉,《中國時報》。取自: http://city.udn.com/53236/2218627。上網日期:2007年5月9日。
鄧志翔 (2009)。〈「中國」、「中華」,還是「台灣」─以北京奧運棒球中台之戰為例談兩岸國族想像〉。《中華傳播學會》。
鄭一麗(2014)。模式類娛樂節目的本土化傳播研究 - 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和《我是歌手》等為例。浙江工業大學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
鄭雪(2015)。〈中國引進韓國綜藝節目現象的研究〉。《西部廣播電視》,15。
鮑美紅(2016)。〈從“使用與滿足”角度分析《我是歌手》成功的原因〉。《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2。
謝岱穎 (2008)。〈國殤 國際賽首度對戰敗陣〉,《蘋果日報》。D1奧運特刊。上網日期:2008年08年16日。
謝耘耕、陳虹 (2006)。〈中國真人秀發展報告〉。取自: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4309362.html,《人民網傳媒研究》。上網日期:2006年4月18日。
鍾智凱(2012)。〈Bobee/Bo Beep Bo Beep?:台灣B咖藝人的文化與/或新密政治〉。2012中華傳播年會研討會論文。
簡妙如 (2008)。〈全球化的「更真實」狂熱:真人實境節目的心理技術〉。《新聞學研究》,94: 1-60。
簡妙如(2015)。〈免洗的勞動,隨棄的奇觀:歌唱選秀節目之一場遊戲一場夢〉,《Taiwan Beats》。 取自:http://taiwanbeats.punchline.asia/archives/8021。上網日期:2015年04月19日。
顏理謙(2016)。〈內容決勝負!台灣OTT百家爭鳴〉。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1346/taiwan-ott ,《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16年10月14日。
顏雅玲(2005)。〈從創造文化經濟的角度論台灣戲劇產業之革新-以韓劇發展模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碩士論文
羅世宏(2016)。〈台灣綜藝節目還會更壞〉,《蘋果日報論壇與專欄》。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31/36751781/,《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5年08月31日。
譚璐 (2007)。〈舶來品的中國移植 - 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生機、危機與創新〉。南昌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
蘇建文(2009)。〈國族認同與閱聽人接收分析:以「康熙帝國」中征臺片段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所碩士論文
蘇蘅、陳雪雲(2000)。〈 全球化青少年收看本國及外國電視節目之現況及相關影響研究〉。《新聞學研究》,64: 103-138。
蘋果日報連線報導(2007)。〈「大中至正」匾 正式走入歷史〉,《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071208/30052366/。上網日期:2007年12月08日。

二、英文部份
Hybrid Culture Lab. (2008).Hybrid Culture. Seoul. Communication Books.
Hill, A. (2002). Big brother: the real audience.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3: 323-340.
Andrejevic,M.(2003).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atched.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Hill,A.(2005). Big Brother:the real audience.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3:323-340
Featherstone, M. ed. (1990).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Pieterse, J. N. (1995). Globalization as hybridization. In M. Featherstone, S. Lash, &R.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pp. 45-68). London: Sage.
Rogers,E. M.,&Antola, L.(1985/Autumn). Telenovelas: A Latin American success sto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4):24-35.
Iwabuchi, Koichi(1997). The Sweet Scent of Asian Modernity: Japanese Presence in the Asian Audiovisual Marke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Media globalization in Asia-Pacific Region. Taipei,Taiwan.
Straubhaar, J. (1997). Global or Regional? Cultural and Language Markers for Televisio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lm, Television and Video "Media Globalization in Asia-Pacific Region". Taipei,Taiwan.
Sata,Masunori(1991). Conclusion. Chap. 7. A history of Japanese television Drama, In Kazuhiko Goto, Hideo Hirahara, Katsumi Oyama, and Masunori Sata. Tokyo:Japan Association of Braodcast Art.
Chua,Beng Huat(2004a) . Conceptualizing an East Asian popular culture,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5(2),200-211.
Hoskin,C., &Mirus,R. (1998) Reasons for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10,499-515.
Hoskin, C., McFadyen, S., &Finn, A. (1997) . 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aubhaar,J. D. (1991).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8(1):39-59.
Straubhaar, J., &Viscasllas, G. M. (1991/Winter). Class, genre,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programming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1(1):53-6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