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21: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志鵬
研究生(外文):WU, JYH-PERN
論文名稱:「新住民學習中心」對新住民女性家長的影響 ─以苗栗縣公館鄉某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 of “New Resident Learning Center” on New Resident Female Parents
指導教授:魏秋建魏秋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 CHIU-CHI
口試委員:劉光泰彭莉惠
口試委員(外文):LIU, KUANG-TAIPENG, LI-HUI
口試日期:2017-05-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7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女性家長新住民學習中心充權
外文關鍵詞:new resident female parentnew residents learning centerempower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臺灣過去的十餘年間人口結構產生了重大的變遷,那就是出現了一批臺灣新住民,這些臺灣新住民儼然成為台灣的第五大族群。對於她們處於經濟劣勢與社會地位弱勢的處境,政府機構已針對她們的需求擬訂許多教育政策和支援措施。希望能促使她們獲得發聲的機會與應有的尊重,並能彰顯社會公平正義及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住民女性家長參與研究者所任教學校辦理的「新住民學習中心」情形,探討「新住民學習中心」對其生活當中所產生之影響。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參與之對象共有五位來自越南、印尼和宏都拉斯的新住民女性家長。本研究過程中以訪談、觀察、省思札記、文件資料等方式蒐集資料。所獲得之結論如下:
1.「新住民學習中心」對於新住民女性家長的充權歷程有更進一步的幫助,讓新住民女性家長覺得自己更能融入於臺灣社會。
2.「新住民學習中心」的成立本意良善,但其中新住民女性家長來自不同國家,所以在資源分配、課程安排、成員招收上需要主其事者多費心思,做到資源效益最大化。
依據上述之結論,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有意成立「新住民學習中心」的各縣市政府、教育局、各國小及後續的研究者做為參考。

In the past dozens of years, Taiwan's population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a significiant changes, that is,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Taiwan's new residents, these new residents have become Taiwan's fifth largest ethnic group. For their Economic disadvantaged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disadvantaged situation,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have developed many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support measures for their needs. Hopefully,these polices and measures can motivate them to get the opportunities of expressing opinions and proper respect, and to highlight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at the school, which new residnt female parent participate researchers teach in and conducts “New Residents Learning Cent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New Residents Learning Center” on new residents’ lives. For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this study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participates in five new female parents from Vietnam, Indonesia and Hondura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gathering information were conducted by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reflections, and documenta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New Residents Learning Center" has further assistance for the enrichment process of new female parents, so that new female parents feel that they are more integrated into Taiwan society.
2.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Residents Learning Center" is good, but some of the new female parents co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refore,the principal should take more pains to think resource allocation, class schedule, and recruiting members through, so that the resource efficiency can be maximize.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providing each country and city government, the Education Bureau, each elementary school, the follow-up researchers, which intentionally establish “New Residents Learning Center”, as a reference.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臺灣的跨國婚姻 10
第二節 新住民女性的充權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1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45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8
第一節 背景資料 48
第二節 新住民女性在臺適應過程 50
第三節 「新住民學習中心」對新住民女性充權的影響 55
第四節 新住民女性家長對「新住民學習中心」的期待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7
參考文獻 70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5)。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2017年2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np.asp?ctNode=32967&mp=1

內政部移民署(2016)。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17年2月7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25434&ctNode=29699&mp=1

內政部移民署(2016)。「新住民二代培力試辦計畫」活動簡章。2017年2月7日,取自http://w2.khvs.tc.edu.tw/ezfiles/0/1000/attach/56/pta_393_8711663_19271.pdf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田晶瑩(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台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6,177-221。

王筱雲(2005)。以生態學觀點看外籍配偶家庭子女教養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50。

王增勇、陳淑芳(2006)。充權的理念與應用-以醫院就業輔導員為例。護理雜誌,53, 18-22。

白秀雄、方孝鼎(2010)。外籍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研究報告。臺北市: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朱柔若(2008)。全球化與臺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點。臺北市:三民。

朱柔若、孫碧霞(2008)。對抗社會排除:歐盟政策與檢討。國家與社會月刊,5,99-157。
何青蓉(1995)。我國成人識字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台灣教育,535,23-26。

何青蓉(1999)。為生活而識字:成人學習者、新的實務。成人教育雙月刊,50,54-56。

何思函(2008)。新住民草根組織之發展模式與充權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漢儀(2001)。精障病友家屬團體與專業之權力互動-兼論社工之介入策略。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51。

吳彥槿(2012)。影響新住民女性勞動參與因素之探討: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美菁(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麗玉(2002)。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於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宋麗玉等(2002)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市:洪葉。

李宛蓉(2010)。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研究—從幼稚園到小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俊豪、徐淑瑤、陳東豪(2009)。新住民婦女之社會資本、社會適應與社區意識—中國籍與東南亞籍新住民的比較,載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363-394頁)。新北市:揚智文化。

李美賢(2003)。離鄉‧跨海‧遠嫁‧做「他」婦:由越南性別文化看「越南新娘」。載於蕭新煌(主編),臺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215-248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李麗英(2007)。從「發聲」(Voice)到「增能」(Empowerment)─一個外籍配偶教師的創意課程實踐。成人及終身教育,第17期,頁 22-35。

沈倖如、王宏仁(2003)。「融入」或「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載於蕭新煌(主編),臺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249-284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周麗端、黃郁婷、楊康臨、唐先梅(2010)。家庭危機與管理。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盈弟(2006)。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美和(2003) 。新住民女性之教育輔導─外籍與大陸配偶面臨的問題座談會。社教雙月刊,第118期,頁 5-21。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顯宗、曾敏傑、葉肅科、許仁杰、周海娟(2011)。家庭社會學。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臺北市:時英。

邱碧珍(2009)。台灣新住民女性認同歷程之研究—以原生國為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姜美如(2008)。新住民女性工作與家庭選擇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洪雪蓮、馮國堅(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野。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頁73-84。台北:五南。

紀玉臨、周孟嫻、謝雨生(2009)。台灣外籍新娘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8,67-113。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 (2 ),25-35。

夏曉鵑(1999)。女性身體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期,頁153-196。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市:左岸文化。

徐瑞霙(2006)。外籍新娘子女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柴松林(2003)。婚姻移民的現況與解析。在中華救助總會(主編),婚姻移民:外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會議手冊(頁6-25) 。臺北市:中華救助總會。

馬藹萱(2002)尋求。「交會」光芒---評夏曉鵑著〈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娘腔』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

高于婷(2010)。雇主僱用新住民女性之考量因素探討: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理論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高淑清 (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張秀玉(2005)。從增強權能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嬰幼兒其家庭之處遇方法。社區發展季刊,第109 期,頁 486-499。

張郁雯(2008)。東南亞裔新住民女性之家中權力與活動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國珍(1991)。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社教雙月刊,第44期,頁 53-57。

張敏華(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張淨善(2005)。外籍及大陸籍配偶就業歷程:以台中市、彰化縣照顧服務產業之居家服務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

張智雅、曾薔霓(2011)。台灣新住民女性配偶社會參與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第37期,頁 416-430。

張碧如(2006)。外籍配偶與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14期,頁 367-374。

張德永(2005)。多元文化的理論與議題。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國立教育研究院。

張慧貞(2005)。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16)。104學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2017年2月7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829446EED325AD02&sms=26FB481681F7B203&s=4C810A112728CC60

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新住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2,1-54。

許嘉珮(2004)。外籍女性配偶子女的口語理解能力亦顯著低於一般常模孩子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向明(2002)。 教師如何作質的硏究。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亞甄(2005)。外籍配偶先生的婚姻觀與婚姻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凰鳳(2006)。新住民女性家庭價值與婚姻調適之探討─以越南新住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葉尉鑫 (2007)。新住民女性在臺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噵政策之研究。研習論壇月刊,76,36-40。

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133-149。

葉肅科(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社會資本/融合觀點。臺北市:學富文化。

葉肅科、董旭英(2002)。社會學概論。臺北市:學富文化。

維基百科(2009)。外籍新娘。檢索日期2013年5月4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6%E7%B1%8D%E9%85%8D%E5%81%B6

趙雨龍等(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趙善如(2003)。台灣婦女志工充權。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 341-359。台北:五南。

趙維生(2003)。充權的概念探索:青年工作為例。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頁13-31。台北:五南。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劉金山、林彩碧(2008)。從「識字」到「增能」—外籍配偶課程規劃之合理模式。學校行政,第 54 期,頁33-43。

歐用生(1995) 。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佳涵(2009)。東南亞新住民母親教導子女母語之研究。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1-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秀芳(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5),45-53。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

鍾鳳嬌、林苑平、趙善如(2008)。電腦學習歷程—新住民女性增能經驗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23期,頁 336-360。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蘇筱楓(2005)。台灣、中國與東南亞新娘之子女的國語文能力與學業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41-84。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龔宜君(2011)。從屬的「越南新娘」與台越仲介婚姻。台灣社會研究,82,85-122。

Greene, M. (1982). Literacy for what?In PhiDelta kappan, 63 (5), 326-329.

Haraldsen, G., Kvale, D., Lien, B., Farstad, I. N., & Brandtzaeg, P.(1996). Cytokine-regulated expression of E-selectin,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 in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156(7), 2558-2565.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Suny Press.

Solomon, B. (1976).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ummers, Timothy P., & Summers, Suzanne B.(1997). Strategic Skills Analysis for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20(3):4-19

Ward, Colleen, and Wendy Searle.(1991).’The Impact of Value Discrepancies and Culture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2):175-194.

Zimmerman, M. A.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ssues and illustr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 581-5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2. 王增勇、陳淑芳(2006)。充權的理念與應用-以醫院就業輔導員為例。護理雜誌,53, 18-22。
3. 余漢儀(2001)。精障病友家屬團體與專業之權力互動-兼論社工之介入策略。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51。
4.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 (2 ),25-35。
5. 夏曉鵑(1999)。女性身體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6.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7.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8. 馬藹萱(2002)尋求。「交會」光芒---評夏曉鵑著〈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娘腔』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
9. 張秀玉(2005)。從增強權能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嬰幼兒其家庭之處遇方法。社區發展季刊,第109 期,頁 486-499。
10. 張國珍(1991)。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社教雙月刊,第44期,頁 53-57。
11. 張碧如(2006)。外籍配偶與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議題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14期,頁 367-374。
12. 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新住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2,1-54。
13. 葉尉鑫 (2007)。新住民女性在臺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噵政策之研究。研習論壇月刊,76,36-40。
14. 謝秀芳(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5),45-53。
15.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