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順序排列)
〔南朝宋〕釋僧佑《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3
〔唐〕韓愈撰,周啟成等注譯,陳滿銘等校閱《新譯昌黎先生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14.4
〔唐〕孔穎達等《左傳注疏‧文公四年》,臺北:世界書局,1988.2
〔唐〕張九齡等人編纂《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唐〕杜佑《通典》,《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2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2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頂淵出版社,2002.9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1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5
〔唐〕李翱《李文公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1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1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2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王銍《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1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82.5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1
〔宋〕方崧卿著、劉真倫彙校《韓集舉正彙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12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趙翼《廿二史箚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10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92.4
〔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10
〔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清〕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82.2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12
二、現代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卞孝萱、張清華、閻琦《韓愈評傳》,南京:新華出版社,1998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8
王恩來《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市川勘《韓愈研究新論─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6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4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
杜維明《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臺北: 聯經出版社,1990.10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長之《李長之文集》,河北:河北麥田圖書發行, 2006
李日章《程顥‧程頤》,臺北:東大圖書,1986.10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1996.11
沈秋雄等《中國歷代思想家八─王通、玄奘、慧能、法藏、韓愈、羅隱、杜光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余書麟《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臺北:心理出版社,1994.8
何沛雄《韓文擷論》,香港:香港大學出版,2006.9
何法周《韓愈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8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3
孟棨《本事詩》,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洪流《韓愈》,台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9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3
胡適《白話文學史》,湖南:岳麓書社,1986.1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2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81.11
柯萬成《韓愈與唐代文化論叢》,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柯萬成《韓愈古文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8
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2
陳寅恪《陳寅恪論文集》,臺北:九斯出版社,1977.6
張清華、陳飛《韓愈與中原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4
張清華《韓學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3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7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8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4
張瑞麟《韓愈與宋學-以北宋文道觀為討論核心》,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19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12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10
曾金承《韓愈詩歌唐宋接受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黃麗容《元次山散文及創作理論─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者文學理念新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7
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出版社,2008
葉百豐《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1990.2
臺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80.3
熊鐵基《漢唐文化史》,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11
蒲彥光《韓愈贈序文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7
鄧公玄《人性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10
鄧潭洲《韓愈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5
鄧國光《韓愈文統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劉國盈《韓愈叢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99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欽仁《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1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1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1991.4
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臺北:東大圖書,1990.10
謝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10
韓廷一《韓昌黎思想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羅聯添《韓愈》,臺北:國家出版社,1997.3
羅聯添《韓愈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3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列)
黃珮瑜《論韓愈〈諫迎佛骨表〉在儒佛辯論中的意義與價值》,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8楊淑淨《韓愈文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6潘秀綾《韓愈形象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6蔡慧崑《韓愈之仕宦歷程及其思想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1李秀蘭《韓愈的教育思想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5
張靜環《漢代心性論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0.1顏正雄《韓愈生平、思想與古文運動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藍建隆《中國唐代名人生命教育觀研究-以孫思邈、韓愈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范墩禮《韓愈的學術思想研究─以「道統觀」與「排佛理論」為主的考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陳磊《韓愈教育思想新論》,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5.4
劉醇鑫《唐代後期儒學的新發展》,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1996林本博《韓愈的教育思想》,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學碩士論文,1993黃珵喜《韓愈事蹟繫年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4劉素玲《宋儒論韓愈排佛與師道》,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四、期刊論文(依時間順序排列)
劉亮紅〈唐代儒學權威失墜表現及原因分析〉,《長沙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16.5
錢得運〈「韓門弟子」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9期,2014.7謝居憲〈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當代儒學研究》,第12期,2012.6吳夏平〈從學官角色看韓愈貶潮與區域文學影響〉,《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
王東生,羅豔梅〈韓愈的人性論和教育倫理思想研究〉,《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l期,2011.3
劉振雄〈論韓愈性三品說─在儒學人性論發展史上的蘊義〉,《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7卷第2期,2009
劉振維〈從「性善」到「道德心」─論當代儒學對人性概念的探討〉,《哲學與文化》,2009.8陸敏珍〈論韓愈「師說」與中唐師道運動〉,《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2009
廉永生〈論韓愈的教育實踐及思想〉,《河南焦作大學學報》,第2期,2008.4
楊子怡〈論韓愈的儒家禮樂文化精神〉,《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7.8
杜興梅〈試論韓愈貶潮的認同心裡〉,《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2
李石賢〈韓愈教育思想初探〉,《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3期,2005.9
陳春莉〈論韓愈的進退出處〉,《常熟高專學報》,第3期,2002.5
鄭喬彬〈唐代道教對文藝的影響〉,《常熟高專學報》,第3期,2002.5
王永平〈論唐代道教的發展規模〉,《首都師範大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2
黃明喜〈韓愈與柳宗元師道觀之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5期,2001.10
鄧文生〈韓愈教育思想簡論〉,《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1.3
孫昌武〈韓愈─歷史轉折期中的文化偉人〉,《周口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1
五、網路資源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
網址:http://flipedu.parenting.com.tw/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