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1 0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智方
研究生(外文):Chih-Fang Cheng
論文名稱: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建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nstructing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Network i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曉薇林曉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isao-Wei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臺灣煤礦產業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文化路徑網絡
外文關鍵詞:Taiwan coal-mining industryindustrial heritagepreservation and reusecultural routenetwor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煤礦做為一種能源礦產,不僅在眾多產業發展中擔任動力驅動的重要角色,更是國家經建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能之一,臺灣煤礦文化資產除了地理分布上有其脈絡性;政治上成為日治時期南進政策的跳板;歷史發展上具有濃厚的殖民經濟性格,因而豐富了臺灣產業文化資產的內涵,除了本身具有歷史、文化、技術科學的價值,煤礦文化資產可說是作為推動臺灣近代化進程的一種體現。然而,當前臺灣的煤礦文化資產面臨維護管理與資源應用上難以整合,以及過度觀光化缺乏公眾參與、文化傳承等困境,為彰顯其本身的價值以及「地方知識」傳遞,因此本研究提出以網絡的操作模式推動臺灣煤礦文化資產。
臺灣目前煤礦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推動上,多採原貌保存或單點式館舍再利用,但成效並不顯著,因此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再利用案例,提出以網絡策略整合平溪線上煤礦產業文化資源,建議以一個新形態的再利用策略整合行銷,並依據平溪線現有的煤礦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將困境轉化為動力,期望促進區域的整體性維護、行銷整合及公眾參與、以產業文化資產帶動區域發展等效益。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以及田野資源調查,繪製出煤礦產業文化資產分布圖,分區作資料統整及說明,盤點猴硐、十分及菁桐的煤礦產業文化資產,並建構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的核心價值及操作設計,未來期望作為未來臺灣各產業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另一種模式參考,帶動其他礦業或產業網絡的建立。
As an energy of mineral resources, coal-mining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powering in many industries but is one of the inevitable powers in a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Beside its geographical context, the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wan has a strong trait of colonial economy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s a transit for south advancing under Japanese rule. The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enrich the depth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wan. Beside its intrinsic value of history,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the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s seen as an embodiment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aiwa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of difficulty in integrity of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application, over tourism, similar activities, lack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show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ransfer the “local knowledge”, the study suggests a strategy of networking to promote the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wan.
Currently, the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wan is mostly preserved originally or reused individually. However, there’s no outstanding result. Therefore, learning from domestic and abroad cases of reuse projects, the study suggests a strategy of networking to integrate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expecting to achieve the beneficial results of integrated maintenance, integrated marketing, promotion of public involvement and inspir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is area.
The study use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field research to produce 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Hou-tong, Shi-fen, and Jing-tong as well as integrating resources in these 3 areas. We hope to construct the core value and operation designs of coal-mining industrial heritage network as another mode of reuse for every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aiwan, additionally, to promote more networking of other industrial heritage.
摘要﹒﹒﹒﹒﹒﹒﹒﹒﹒﹒﹒﹒﹒﹒﹒﹒﹒﹒﹒﹒﹒﹒﹒﹒﹒﹒﹒﹒﹒﹒﹒﹒﹒﹒﹒-I-
Abstract﹒﹒﹒﹒﹒﹒﹒﹒﹒﹒﹒﹒﹒﹒﹒﹒﹒﹒﹒﹒﹒﹒﹒﹒﹒﹒﹒﹒﹒﹒﹒﹒-III-
目錄﹒﹒﹒﹒﹒﹒﹒﹒﹒﹒﹒﹒﹒﹒﹒﹒﹒﹒﹒﹒﹒﹒﹒﹒﹒﹒﹒﹒﹒﹒﹒﹒﹒﹒-V-
圖目錄﹒﹒﹒﹒﹒﹒﹒﹒﹒﹒﹒﹒﹒﹒﹒﹒﹒﹒﹒﹒﹒﹒﹒﹒﹒﹒﹒﹒﹒﹒﹒﹒﹒-VIII-
表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問題意識﹒﹒﹒﹒﹒﹒﹒﹒﹒﹒﹒﹒﹒﹒﹒﹒﹒﹒﹒﹒﹒﹒﹒﹒﹒﹒﹒﹒﹒2
1-3研究目的﹒﹒﹒﹒﹒﹒﹒﹒﹒﹒﹒﹒﹒﹒﹒﹒﹒﹒﹒﹒﹒﹒﹒﹒﹒﹒﹒﹒﹒3
1-4研究方法與流程﹒﹒﹒﹒﹒﹒﹒﹒﹒﹒﹒﹒﹒﹒﹒﹒﹒﹒﹒﹒﹒﹒﹒﹒﹒﹒3
1-5研究對象與範圍﹒﹒﹒﹒﹒﹒﹒﹒﹒﹒﹒﹒﹒﹒﹒﹒﹒﹒﹒﹒﹒﹒﹒﹒﹒﹒6
第二章 文獻回顧﹒﹒﹒﹒﹒﹒﹒﹒﹒﹒﹒﹒﹒﹒﹒﹒﹒﹒﹒﹒﹒﹒﹒﹒﹒﹒﹒﹒﹒﹒8
2-1煤礦產業文化保存價值相關文獻﹒﹒﹒﹒﹒﹒﹒﹒﹒﹒﹒﹒﹒﹒﹒﹒﹒﹒﹒8
2-2猴硐、十分及菁桐地區相關文獻﹒﹒﹒﹒﹒﹒﹒﹒﹒﹒﹒﹒﹒﹒﹒﹒﹒﹒﹒12
2-3產業文化資產網絡相關文獻﹒﹒﹒﹒﹒﹒﹒﹒﹒﹒﹒﹒﹒﹒﹒﹒﹒﹒﹒﹒﹒13
2-4實體網絡的入口:虛擬網路平台﹒﹒﹒﹒﹒﹒﹒﹒﹒﹒﹒﹒﹒﹒﹒﹒﹒﹒﹒15
2-5小結:網絡核心價值的初步建立﹒﹒﹒﹒﹒﹒﹒﹒﹒﹒﹒﹒﹒﹒﹒﹒﹒﹒﹒20
第三章 臺灣煤礦產業之重要性與特色﹒﹒﹒﹒﹒﹒﹒﹒﹒﹒﹒﹒﹒﹒﹒﹒﹒﹒﹒﹒21
3-1臺灣煤礦產業的歷史脈絡與貢獻﹒﹒﹒﹒﹒﹒﹒﹒﹒﹒﹒﹒﹒﹒﹒﹒﹒﹒﹒21
3-1-1殖民政策對礦業的影響﹒﹒﹒﹒﹒﹒﹒﹒﹒﹒﹒﹒﹒﹒﹒﹒﹒﹒﹒﹒﹒22
3-1-2臺灣煤礦產業的經濟貢獻﹒﹒﹒﹒﹒﹒﹒﹒﹒﹒﹒﹒﹒﹒﹒﹒﹒﹒﹒﹒28
3-2地理劣勢造就技術革新與運輸網的建立﹒﹒﹒﹒﹒﹒﹒﹒﹒﹒﹒﹒﹒﹒﹒﹒33
3-2-1臺灣煤礦的地理條件與分布﹒﹒﹒﹒﹒﹒﹒﹒﹒﹒﹒﹒﹒﹒﹒﹒﹒﹒﹒33
3-2-2技術革新與運輸網的建立﹒﹒﹒﹒﹒﹒﹒﹒﹒﹒﹒﹒﹒﹒﹒﹒﹒﹒﹒﹒37
3-3小結:臺灣煤礦產業文化保存歷程﹒﹒﹒﹒﹒﹒﹒﹒﹒﹒﹒﹒﹒﹒﹒﹒﹒﹒39
第四章 臺灣煤礦產業文化保存現況與趨勢﹒﹒﹒﹒﹒﹒﹒﹒﹒﹒﹒﹒﹒﹒﹒﹒﹒﹒42
4-1臺灣煤礦產業文化保存再利用現況與案例探討﹒﹒﹒﹒﹒﹒﹒﹒﹒﹒﹒﹒﹒42
4-1-1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現況﹒﹒﹒﹒﹒﹒﹒﹒﹒﹒﹒﹒﹒﹒42
4-1-2猴硐、十分及菁桐地區煤礦產業文化資產案例介紹﹒﹒﹒﹒﹒﹒﹒﹒﹒47
4-2猴硐、十分及菁桐地區煤礦產業文化資產困境與展望﹒﹒﹒﹒﹒﹒﹒﹒﹒﹒78
4-3小結:從優勢及困境帶入網絡策略與執行﹒﹒﹒﹒﹒﹒﹒﹒﹒﹒﹒﹒﹒﹒﹒81
第五章 國際間礦業文化資產網絡運作案例﹒﹒﹒﹒﹒﹒﹒﹒﹒﹒﹒﹒﹒﹒﹒﹒﹒﹒83
5-1德國魯爾工業遺產區域路徑(The Ruhrgebiet Regional Route)﹒﹒﹒﹒﹒84
5-1-1起源:恩瑟爾公園區域改造計畫(IBA Emscher Park1989-1999)﹒﹒84
5-1-2發展:魯爾工業遺產區域路徑(The Ruhrgebiet Regional Route)﹒﹒86
5-2歐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ERIH﹒﹒﹒﹒﹒﹒﹒﹒﹒﹒﹒﹒﹒﹒﹒﹒﹒﹒﹒﹒﹒88
5-2-1背景與組織架構﹒﹒﹒﹒﹒﹒﹒﹒﹒﹒﹒﹒﹒﹒﹒﹒﹒﹒﹒﹒﹒﹒﹒﹒88
5-2-2執行策略與方法﹒﹒﹒﹒﹒﹒﹒﹒﹒﹒﹒﹒﹒﹒﹒﹒﹒﹒﹒﹒﹒﹒﹒﹒90
5-2-3 ERIH旅遊路徑系統﹒﹒﹒﹒﹒﹒﹒﹒﹒﹒﹒﹒﹒﹒﹒﹒﹒﹒﹒﹒﹒﹒93
5-3魯爾工業遺產區域路徑與歐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之效益﹒﹒﹒﹒﹒﹒﹒﹒﹒98
5-4小結:以ERIH操作策略為借鏡的可能性﹒﹒﹒﹒﹒﹒﹒﹒﹒﹒﹒﹒﹒﹒﹒102
第六章 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建構之核心價值及操作模式﹒﹒﹒﹒﹒﹒﹒﹒﹒104
6-1臺灣煤礦文化資產網絡建構之核心價值﹒﹒﹒﹒﹒﹒﹒﹒﹒﹒﹒﹒﹒﹒﹒﹒104
6-2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策略架構的建立與應用﹒﹒﹒﹒﹒﹒﹒﹒﹒﹒﹒107
6-2-1虛擬網路資訊平台的建立﹒﹒﹒﹒﹒﹒﹒﹒﹒﹒﹒﹒﹒﹒﹒﹒﹒﹒﹒﹒108
6-2-2 錨點及路徑系統的建立﹒﹒﹒﹒﹒﹒﹒﹒﹒﹒﹒﹒﹒﹒﹒﹒﹒﹒﹒﹒111
6-2-3 網絡的行銷策略﹒﹒﹒﹒﹒﹒﹒﹒﹒﹒﹒﹒﹒﹒﹒﹒﹒﹒﹒﹒﹒﹒﹒﹒120
6-3小結: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預期達到之效益﹒﹒﹒﹒﹒﹒﹒﹒﹒﹒﹒12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31
7-1結論﹒﹒﹒﹒﹒﹒﹒﹒﹒﹒﹒﹒﹒﹒﹒﹒﹒﹒﹒﹒﹒﹒﹒﹒﹒﹒﹒﹒﹒﹒﹒131
7-2後續研究建議﹒﹒﹒﹒﹒﹒﹒﹒﹒﹒﹒﹒﹒﹒﹒﹒﹒﹒﹒﹒﹒﹒﹒﹒﹒﹒﹒135
參考書目﹒﹒﹒﹒﹒﹒﹒﹒﹒﹒﹒﹒﹒﹒﹒﹒﹒﹒﹒﹒﹒﹒﹒﹒﹒﹒﹒﹒﹒﹒﹒﹒﹒136
附錄﹒﹒﹒﹒﹒﹒﹒﹒﹒﹒﹒﹒﹒﹒﹒﹒﹒﹒﹒﹒﹒﹒﹒﹒﹒﹒﹒﹒﹒﹒﹒﹒﹒﹒﹒141
附錄一煤礦產銷及供銷﹒﹒﹒﹒﹒﹒﹒﹒﹒﹒﹒﹒﹒﹒﹒﹒﹒﹒﹒﹒﹒﹒﹒﹒141
附錄二 猴硐、十分、菁桐相關政策計畫與民間活動表﹒﹒﹒﹒﹒﹒﹒﹒﹒﹒﹒143
附錄三 猴硐、十分、菁桐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現況調查﹒﹒﹒﹒﹒﹒﹒﹒﹒﹒﹒146
附錄四 魯爾工業遺產區域路徑錨點及主題路徑列表﹒﹒﹒﹒﹒﹒﹒﹒﹒﹒﹒﹒165
附錄五猴硐、十分、菁桐地區次錨點列表﹒﹒﹒﹒﹒﹒﹒﹒﹒﹒﹒﹒﹒﹒﹒﹒167
附錄六2013-2016年猴硐、十分、菁桐地區中大型展覽及活動列表﹒﹒﹒﹒﹒168
附錄七2002-2015年猴硐站及平溪鐵路各站日均客貨運起訖量統計表﹒﹒﹒﹒170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5
【圖1-2】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新帄溪煤礦博物園區及菁桐礦業生活館位置圖﹒﹒﹒﹒7
【圖2-1】歷史文化據點資源與價值構造圖﹒﹒﹒﹒﹒﹒﹒﹒﹒﹒﹒﹒﹒﹒﹒﹒﹒﹒11
【圖2-2】虛擬群聚的形成原因﹒﹒﹒﹒﹒﹒﹒﹒﹒﹒﹒﹒﹒﹒﹒﹒﹒﹒﹒﹒﹒﹒﹒16
【圖2-3】蘭博家族協會運作架構圖﹒﹒﹒﹒﹒﹒﹒﹒﹒﹒﹒﹒﹒﹒﹒﹒﹒﹒﹒﹒﹒18
【圖3-1】1897~1945 年煤礦產量走勢圖﹒﹒﹒﹒﹒﹒﹒﹒﹒﹒﹒﹒﹒﹒﹒﹒﹒﹒﹒23
【圖3-2】1895~1914 年煤礦產量走勢圖﹒﹒﹒﹒﹒﹒﹒﹒﹒﹒﹒﹒﹒﹒﹒﹒﹒﹒﹒24
【圖3-3】1915~1926 年煤礦產量走勢圖﹒﹒﹒﹒﹒﹒﹒﹒﹒﹒﹒﹒﹒﹒﹒﹒﹒﹒﹒25
【圖3-4】1896~1912 年礦區面積與坪數表﹒﹒﹒﹒﹒﹒﹒﹒﹒﹒﹒﹒﹒﹒﹒﹒﹒﹒25
【圖3-5】1927~1936 年煤礦產量走勢圖﹒﹒﹒﹒﹒﹒﹒﹒﹒﹒﹒﹒﹒﹒﹒﹒﹒﹒﹒26
【圖3-6】1937~1945 年煤礦產量走勢圖﹒﹒﹒﹒﹒﹒﹒﹒﹒﹒﹒﹒﹒﹒﹒﹒﹒﹒﹒27
【圖3-7】石底煤礦坑外建設﹒﹒﹒﹒﹒﹒﹒﹒﹒﹒﹒﹒﹒﹒﹒﹒﹒﹒﹒﹒﹒﹒﹒﹒29
【圖3-8】1912~1945 年臺灣煤礦歷年產銷與供銷市場表﹒﹒﹒﹒﹒﹒﹒﹒﹒﹒﹒﹒30
【圖3-9】1946~2000 年煤礦產量走勢圖﹒﹒﹒﹒﹒﹒﹒﹒﹒﹒﹒﹒﹒﹒﹒﹒﹒﹒﹒31
【圖3-10】民國34 年至85 年(1945-1996 年)臺煤供銷比例圖﹒﹒﹒﹒﹒﹒﹒﹒﹒32
【圖3-11】臺灣西部由北向南地層岩相圖﹒﹒﹒﹒﹒﹒﹒﹒﹒﹒﹒﹒﹒﹒﹒﹒﹒﹒﹒33
【圖3-12】臺灣北部煤田分布範圍圖﹒﹒﹒﹒﹒﹒﹒﹒﹒﹒﹒﹒﹒﹒﹒﹒﹒﹒﹒﹒﹒35
【圖3-13】帄溪、菁桐火車站及其舊街公共環境之營造計畫施工前後圖﹒﹒﹒﹒﹒﹒40
【圖3-14】猴洞地方永續發展協會歷年活動海報﹒﹒﹒﹒﹒﹒﹒﹒﹒﹒﹒﹒﹒﹒﹒﹒41
【圖4-1】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登錄區位圖﹒﹒﹒﹒﹒﹒﹒﹒﹒﹒﹒﹒﹒﹒﹒﹒﹒43
【圖4-2】帄溪線上猴硐、十分、菁桐保存再利用類型﹒﹒﹒﹒﹒﹒﹒﹒﹒﹒﹒﹒﹒46
【圖4-3】猴硐、十分、菁桐地區開採順序及啟用營運年代﹒﹒﹒﹒﹒﹒﹒﹒﹒﹒﹒47
【圖4-4】相對位置圖﹒﹒﹒﹒﹒﹒﹒﹒﹒﹒﹒﹒﹒﹒﹒﹒﹒﹒﹒﹒﹒﹒﹒﹒﹒﹒﹒47
【圖4-5】坑口與礦業設施區位關係圖﹒﹒﹒﹒﹒﹒﹒﹒﹒﹒﹒﹒﹒﹒﹒﹒﹒﹒﹒﹒48
【圖4-6】機能區劃與空間層級示意圖﹒﹒﹒﹒﹒﹒﹒﹒﹒﹒﹒﹒﹒﹒﹒﹒﹒﹒﹒﹒48
【圖4-7】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願景館前廣場﹒﹒﹒﹒﹒﹒﹒﹒﹒﹒﹒﹒﹒﹒﹒﹒﹒﹒49
【圖4-8】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煤礦文化資產分布圖﹒﹒﹒﹒﹒﹒﹒﹒﹒﹒﹒﹒﹒﹒﹒51
【圖4-9】猴硐坑休閒園區入口﹒﹒﹒﹒﹒﹒﹒﹒﹒﹒﹒﹒﹒﹒﹒﹒﹒﹒﹒﹒﹒﹒52
【圖4-10】復興鑛辦事處現況﹒﹒﹒﹒﹒﹒﹒﹒﹒﹒﹒﹒﹒﹒﹒﹒﹒﹒﹒﹒﹒﹒﹒52
【圖4-11】瑞三選煤廠﹒﹒﹒﹒﹒﹒﹒﹒﹒﹒﹒﹒﹒﹒﹒﹒﹒﹒﹒﹒﹒﹒﹒﹒﹒﹒﹒53
【圖4-12】運煤橋﹒﹒﹒﹒﹒﹒﹒﹒﹒﹒﹒﹒﹒﹒﹒﹒﹒﹒﹒﹒﹒﹒﹒﹒﹒﹒﹒﹒﹒53
【圖4-13】整煤廠辦事處﹒﹒﹒﹒﹒﹒﹒﹒﹒﹒﹒﹒﹒﹒﹒﹒﹒﹒﹒﹒﹒﹒﹒﹒﹒﹒54
【圖4-14】廠區原料倉庫﹒﹒﹒﹒﹒﹒﹒﹒﹒﹒﹒﹒﹒﹒﹒﹒﹒﹒﹒﹒﹒﹒﹒﹒﹒﹒54
【圖4-15】猴硐坑﹒﹒﹒﹒﹒﹒﹒﹒﹒﹒﹒﹒﹒﹒﹒﹒﹒﹒﹒﹒﹒﹒﹒﹒﹒﹒﹒﹒﹒54
【圖4-16】瑞三礦業事務所﹒﹒﹒﹒﹒﹒﹒﹒﹒﹒﹒﹒﹒﹒﹒﹒﹒﹒﹒﹒﹒﹒﹒﹒﹒54
【圖4-17】本鑛辦事處所﹒﹒﹒﹒﹒﹒﹒﹒﹒﹒﹒﹒﹒﹒﹒﹒﹒﹒﹒﹒﹒﹒﹒﹒﹒﹒55
【圖4-18】檢身室﹒﹒﹒﹒﹒﹒﹒﹒﹒﹒﹒﹒﹒﹒﹒﹒﹒﹒﹒﹒﹒﹒﹒﹒﹒﹒﹒﹒﹒55
【圖4-19】本鑛坑口﹒﹒﹒﹒﹒﹒﹒﹒﹒﹒﹒﹒﹒﹒﹒﹒﹒﹒﹒﹒﹒﹒﹒﹒﹒﹒﹒﹒55
【圖4-20】本鑛吊橋遺跡﹒﹒﹒﹒﹒﹒﹒﹒﹒﹒﹒﹒﹒﹒﹒﹒﹒﹒﹒﹒﹒﹒﹒﹒﹒﹒55
【圖4-21】復興鑛辦事處﹒﹒﹒﹒﹒﹒﹒﹒﹒﹒﹒﹒﹒﹒﹒﹒﹒﹒﹒﹒﹒﹒﹒﹒﹒﹒56
【圖4-22】復興鑛廁所﹒﹒﹒﹒﹒﹒﹒﹒﹒﹒﹒﹒﹒﹒﹒﹒﹒﹒﹒﹒﹒﹒﹒﹒﹒﹒﹒56
【圖4-23】內坑聚落內的美援厝﹒﹒﹒﹒﹒﹒﹒﹒﹒﹒﹒﹒﹒﹒﹒﹒﹒﹒﹒﹒﹒﹒﹒56
【圖4-24】內坑聚落內的內坑工寮﹒﹒﹒﹒﹒﹒﹒﹒﹒﹒﹒﹒﹒﹒﹒﹒﹒﹒﹒﹒﹒﹒56
【圖4-25】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原有礦業設施再利用分布圖﹒﹒﹒﹒﹒﹒﹒﹒﹒﹒﹒﹒57
【圖4-26】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官方網站-猴硐煤礦博物園區﹒﹒﹒﹒﹒﹒﹒﹒﹒﹒﹒59
【圖4-27】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官方網站-瑞芳區景點介紹﹒﹒﹒﹒﹒﹒﹒﹒﹒﹒﹒﹒59
【圖4-28】介紹牌斑駁老舊﹒﹒﹒﹒﹒﹒﹒﹒﹒﹒﹒﹒﹒﹒﹒﹒﹒﹒﹒﹒﹒﹒﹒﹒﹒60
【圖4-29】願景館內的多媒體互動式路線指引系統﹒﹒﹒﹒﹒﹒﹒﹒﹒﹒﹒﹒﹒﹒﹒60
【圖4-30】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導覽解說時間表﹒﹒﹒﹒﹒﹒﹒﹒﹒﹒﹒﹒﹒﹒﹒﹒﹒60
【圖4-31】「猴洞地方永續發展協會」舉辦2016 煤鄉探遊賞花趣活動花絮﹒﹒﹒﹒﹒60
【圖4-32】新帄溪煤礦博物園區入口﹒﹒﹒﹒﹒﹒﹒﹒﹒﹒﹒﹒﹒﹒﹒﹒﹒﹒﹒﹒﹒61
【圖4-33】十分「新帄溪煤礦博物園區」煤礦文化資產分布圖﹒﹒﹒﹒﹒﹒﹒﹒﹒﹒63
【圖4-34】新帄溪坑口﹒﹒﹒﹒﹒﹒﹒﹒﹒﹒﹒﹒﹒﹒﹒﹒﹒﹒﹒﹒﹒﹒﹒﹒﹒﹒﹒64
【圖4-35】礦場辦公室﹒﹒﹒﹒﹒﹒﹒﹒﹒﹒﹒﹒﹒﹒﹒﹒﹒﹒﹒﹒﹒﹒﹒﹒﹒﹒﹒64
【圖4-36】運煤電車﹒﹒﹒﹒﹒﹒﹒﹒﹒﹒﹒﹒﹒﹒﹒﹒﹒﹒﹒﹒﹒﹒﹒﹒﹒﹒﹒﹒64
【圖4-37】運煤鐵道﹒﹒﹒﹒﹒﹒﹒﹒﹒﹒﹒﹒﹒﹒﹒﹒﹒﹒﹒﹒﹒﹒﹒﹒﹒﹒﹒﹒64
【圖4-38】月台辦公室﹒﹒﹒﹒﹒﹒﹒﹒﹒﹒﹒﹒﹒﹒﹒﹒﹒﹒﹒﹒﹒﹒﹒﹒﹒﹒﹒65
【圖4-39】礦工澡堂﹒﹒﹒﹒﹒﹒﹒﹒﹒﹒﹒﹒﹒﹒﹒﹒﹒﹒﹒﹒﹒﹒﹒﹒﹒﹒﹒﹒65
【圖4-40】洗選煤場﹒﹒﹒﹒﹒﹒﹒﹒﹒﹒﹒﹒﹒﹒﹒﹒﹒﹒﹒﹒﹒﹒﹒﹒﹒﹒﹒﹒65
【圖4-41】煤斗櫃﹒﹒﹒﹒﹒﹒﹒﹒﹒﹒﹒﹒﹒﹒﹒﹒﹒﹒﹒﹒﹒﹒﹒﹒﹒﹒﹒﹒﹒65
【圖4-42】新帄溪煤礦博物園區原有礦業設施再利用分布圖﹒﹒﹒﹒﹒﹒﹒﹒﹒﹒﹒66
【圖4-43】指引路牌字跡斑駁﹒﹒﹒﹒﹒﹒﹒﹒﹒﹒﹒﹒﹒﹒﹒﹒﹒﹒﹒﹒﹒﹒﹒﹒68
【圖4-44】園區山下停車場﹒﹒﹒﹒﹒﹒﹒﹒﹒﹒﹒﹒﹒﹒﹒﹒﹒﹒﹒﹒﹒﹒﹒﹒﹒68
【圖4-45】礦場辦公室內的靜態展示陳設﹒﹒﹒﹒﹒﹒﹒﹒﹒﹒﹒﹒﹒﹒﹒﹒﹒﹒﹒68
【圖4-46】礦場辦公室外的靜態陳設豐富﹒﹒﹒﹒﹒﹒﹒﹒﹒﹒﹒﹒﹒﹒﹒﹒﹒﹒﹒68
【圖4-47】菁桐礦業生活館﹒﹒﹒﹒﹒﹒﹒﹒﹒﹒﹒﹒﹒﹒﹒﹒﹒﹒﹒﹒﹒﹒﹒﹒﹒69
【圖4-48】石底煤礦個坑開鑿及廢止年代﹒﹒﹒﹒﹒﹒﹒﹒﹒﹒﹒﹒﹒﹒﹒﹒﹒﹒﹒71
【圖4-49】菁桐礦業生活館及週邊石底煤礦礦區文化資產分布圖﹒﹒﹒﹒﹒﹒﹒﹒﹒72
【圖4-50】石底大斜坑坑口﹒﹒﹒﹒﹒﹒﹒﹒﹒﹒﹒﹒﹒﹒﹒﹒﹒﹒﹒﹒﹒﹒﹒﹒﹒73
【圖4-51】選洗煤場﹒﹒﹒﹒﹒﹒﹒﹒﹒﹒﹒﹒﹒﹒﹒﹒﹒﹒﹒﹒﹒﹒﹒﹒﹒﹒﹒﹒73
【圖4-52】坑口辦事處﹒﹒﹒﹒﹒﹒﹒﹒﹒﹒﹒﹒﹒﹒﹒﹒﹒﹒﹒﹒﹒﹒﹒﹒﹒﹒﹒73
【圖4-53】輕便鐵道﹒﹒﹒﹒﹒﹒﹒﹒﹒﹒﹒﹒﹒﹒﹒﹒﹒﹒﹒﹒﹒﹒﹒﹒﹒﹒﹒﹒73
【圖4-54】中埔工寮官舍遺跡﹒﹒﹒﹒﹒﹒﹒﹒﹒﹒﹒﹒﹒﹒﹒﹒﹒﹒﹒﹒﹒﹒﹒﹒73
【圖4-55】臺陽礦業員工俱樂部﹒﹒﹒﹒﹒﹒﹒﹒﹒﹒﹒﹒﹒﹒﹒﹒﹒﹒﹒﹒﹒﹒﹒73
【圖4-56】石底二坑磚造工寮﹒﹒﹒﹒﹒﹒﹒﹒﹒﹒﹒﹒﹒﹒﹒﹒﹒﹒﹒﹒﹒﹒﹒﹒74
【圖4-57】皇宮區日式宿舍-礦長宿舍﹒﹒﹒﹒﹒﹒﹒﹒﹒﹒﹒﹒﹒﹒﹒﹒﹒﹒﹒﹒74
【圖4-58】石底煤礦周邊原有礦業設施再利用分布圖﹒﹒﹒﹒﹒﹒﹒﹒﹒﹒﹒﹒﹒﹒74
【圖4-59】菁桐石底煤礦導覽地圖﹒﹒﹒﹒﹒﹒﹒﹒﹒﹒﹒﹒﹒﹒﹒﹒﹒﹒﹒﹒﹒﹒76
【圖4-60】菁桐礦業生活館靜態展示﹒﹒﹒﹒﹒﹒﹒﹒﹒﹒﹒﹒﹒﹒﹒﹒﹒﹒﹒﹒﹒76
【圖4-61】石底煤礦下邊事務所遺跡﹒﹒﹒﹒﹒﹒﹒﹒﹒﹒﹒﹒﹒﹒﹒﹒﹒﹒﹒﹒﹒77
【圖4-62】石底大斜坑坑口辦公室遺跡﹒﹒﹒﹒﹒﹒﹒﹒﹒﹒﹒﹒﹒﹒﹒﹒﹒﹒﹒﹒77
【圖4-63】中埔工寮僅存一戶仍有人居住﹒﹒﹒﹒﹒﹒﹒﹒﹒﹒﹒﹒﹒﹒﹒﹒﹒﹒﹒77
【圖4-64】中埔工寮遺跡﹒﹒﹒﹒﹒﹒﹒﹒﹒﹒﹒﹒﹒﹒﹒﹒﹒﹒﹒﹒﹒﹒﹒﹒﹒﹒77
【圖4-65】中埔工寮活動中心﹒﹒﹒﹒﹒﹒﹒﹒﹒﹒﹒﹒﹒﹒﹒﹒﹒﹒﹒﹒﹒﹒﹒﹒77
【圖4-66】中埔工寮大門遺跡﹒﹒﹒﹒﹒﹒﹒﹒﹒﹒﹒﹒﹒﹒﹒﹒﹒﹒﹒﹒﹒﹒﹒﹒77
【圖5-1】魯爾區地理位置圖﹒﹒﹒﹒﹒﹒﹒﹒﹒﹒﹒﹒﹒﹒﹒﹒﹒﹒﹒﹒﹒﹒﹒﹒84
【圖5-2】奧柏豪森的瓦斯槽展覽館﹒﹒﹒﹒﹒﹒﹒﹒﹒﹒﹒﹒﹒﹒﹒﹒﹒﹒﹒﹒﹒85
【圖5-3】關稅同盟12 號礦區博物館﹒﹒﹒﹒﹒﹒﹒﹒﹒﹒﹒﹒﹒﹒﹒﹒﹒﹒﹒﹒﹒85
【圖5-4】關稅同盟12 號礦區﹒﹒﹒﹒﹒﹒﹒﹒﹒﹒﹒﹒﹒﹒﹒﹒﹒﹒﹒﹒﹒﹒﹒﹒85
【圖5-5】魯爾工業遺產區域路徑網絡圖﹒﹒﹒﹒﹒﹒﹒﹒﹒﹒﹒﹒﹒﹒﹒﹒﹒﹒﹒86
【圖5-6】魯爾工業遺產區域路徑腳踏車步道網﹒﹒﹒﹒﹒﹒﹒﹒﹒﹒﹒﹒﹒﹒﹒﹒87
【圖5-7】ERIH 網絡操作策略架構圖﹒﹒﹒﹒﹒﹒﹒﹒﹒﹒﹒﹒﹒﹒﹒﹒﹒﹒﹒﹒﹒89
【圖5-8】歐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協會組織架構﹒﹒﹒﹒﹒﹒﹒﹒﹒﹒﹒﹒﹒﹒﹒﹒89
【圖5-9】ERIH 各產業主題分類圖標﹒﹒﹒﹒﹒﹒﹒﹒﹒﹒﹒﹒﹒﹒﹒﹒﹒﹒﹒﹒﹒92
【圖5-10】勞濟茨褐煤工業區地理位置圖﹒﹒﹒﹒﹒﹒﹒﹒﹒﹒﹒﹒﹒﹒﹒﹒﹒﹒﹒93
【圖5-11】ERIH 各產業主題分類圖標﹒﹒﹒﹒﹒﹒﹒﹒﹒﹒﹒﹒﹒﹒﹒﹒﹒﹒﹒﹒96
【圖5-12】礦業主題路徑之錨點﹒﹒﹒﹒﹒﹒﹒﹒﹒﹒﹒﹒﹒﹒﹒﹒﹒﹒﹒﹒﹒﹒﹒97
【圖5-13】魯爾區1970-2000 年就業結構比例變化﹒﹒﹒﹒﹒﹒﹒﹒﹒﹒﹒﹒﹒﹒100
【圖5-14】魯爾區2000-2013 年逐年就業結構變化趨勢﹒﹒﹒﹒﹒﹒﹒﹒﹒﹒﹒﹒100
【圖5-15】1990-2014 年魯爾區與其餘北萊茵西法倫邦地區觀光客過業人數趨勢圖﹒101
【圖5-16】ERIH 文化識別標誌、視覺形象識別以及小冊子印刷品﹒﹒﹒﹒﹒﹒﹒﹒102
【圖5-17】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操作策略架構圖﹒﹒﹒﹒﹒﹒﹒﹒﹒﹒﹒﹒103
【圖6-1】煤礦文化資產網絡建構之核心價值構造圖﹒﹒﹒﹒﹒﹒﹒﹒﹒﹒﹒﹒﹒﹒105
【圖6-2】臺灣煤礦文化產業資產網絡操作策略架構圖﹒﹒﹒﹒﹒﹒﹒﹒﹒﹒﹒﹒﹒107
【圖6-3】網絡操作策略架構圖,第一部分:網站的架設﹒﹒﹒﹒﹒﹒﹒﹒﹒﹒﹒﹒108
【圖6-4】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觀光旅遊網﹒﹒﹒﹒﹒﹒﹒﹒﹒﹒﹒﹒﹒﹒﹒﹒﹒﹒﹒109
【圖6-5】新帄溪煤礦博物園區官方網站﹒﹒﹒﹒﹒﹒﹒﹒﹒﹒﹒﹒﹒﹒﹒﹒﹒﹒﹒109
【圖6-6】ERIH 網站架構介紹﹒﹒﹒﹒﹒﹒﹒﹒﹒﹒﹒﹒﹒﹒﹒﹒﹒﹒﹒﹒﹒﹒﹒﹒109
【圖6-7】ERIH 錨點介紹1﹒﹒﹒﹒﹒﹒﹒﹒﹒﹒﹒﹒﹒﹒﹒﹒﹒﹒﹒﹒﹒﹒﹒﹒﹒110
【圖6-8】ERIH 錨點介紹2﹒﹒﹒﹒﹒﹒﹒﹒﹒﹒﹒﹒﹒﹒﹒﹒﹒﹒﹒﹒﹒﹒﹒﹒﹒110
【圖6-9】網絡操作策略架構圖,第二部分:錨點及路徑系統的建立﹒﹒﹒﹒﹒﹒﹒111
【圖6-10】帄溪支線路線圖﹒﹒﹒﹒﹒﹒﹒﹒﹒﹒﹒﹒﹒﹒﹒﹒﹒﹒﹒﹒﹒﹒﹒﹒115
【圖6-11】瑞猴自行車道路線圖﹒﹒﹒﹒﹒﹒﹒﹒﹒﹒﹒﹒﹒﹒﹒﹒﹒﹒﹒﹒﹒﹒116
【圖6-12】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錨點分布圖﹒﹒﹒﹒﹒﹒﹒﹒﹒﹒﹒﹒﹒﹒﹒﹒117
【圖6-13】網絡操作策略架構圖,第三部分:行銷﹒﹒﹒﹒﹒﹒﹒﹒﹒﹒﹒﹒﹒﹒120
【圖6-14】ERIH 的識別標誌(LOGO)﹒﹒﹒﹒﹒﹒﹒﹒﹒﹒﹒﹒﹒﹒﹒﹒﹒﹒﹒﹒﹒120
【圖6-15】標示於錨點介紹牌及宣傳品上的ERIH 識別標誌(LOGO)﹒﹒﹒﹒﹒﹒﹒121
【圖6-16】亞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ARIH 的識別標誌(LOGO)﹒﹒﹒﹒﹒﹒﹒﹒﹒﹒121
【圖6-17】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的識別標誌(LOGO)發想﹒﹒﹒﹒﹒﹒﹒﹒﹒﹒121
【圖6-18】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識別標誌(LOGO)於網頁及文宣上﹒﹒﹒﹒﹒﹒122
【圖6-19】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介紹牌﹒﹒﹒﹒﹒﹒﹒﹒﹒﹒﹒﹒﹒﹒﹒﹒﹒﹒﹒﹒123
【圖6-20】新帄溪煤礦博物園區介紹牌﹒﹒﹒﹒﹒﹒﹒﹒﹒﹒﹒﹒﹒﹒﹒﹒﹒﹒﹒123
【圖6-21】菁桐煤礦紀念公園介紹牌﹒﹒﹒﹒﹒﹒﹒﹒﹒﹒﹒﹒﹒﹒﹒﹒﹒﹒﹒﹒123
【圖6-22】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路線指引牌﹒﹒﹒﹒﹒﹒﹒﹒﹒﹒﹒﹒﹒﹒﹒﹒﹒﹒124
【圖6-23】新帄溪煤礦博物園區路線指引牌﹒﹒﹒﹒﹒﹒﹒﹒﹒﹒﹒﹒﹒﹒﹒﹒﹒124
【圖6-24】菁桐石底煤礦礦區路線指引牌﹒﹒﹒﹒﹒﹒﹒﹒﹒﹒﹒﹒﹒﹒﹒﹒﹒﹒124
【圖6-25】猴硐、十分、菁桐地區各類活動主題百分比﹒﹒﹒﹒﹒﹒﹒﹒﹒﹒﹒﹒125
【圖6-26】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相關刊物﹒﹒﹒﹒﹒﹒﹒﹒﹒﹒﹒﹒﹒﹒﹒﹒﹒﹒﹒127
【圖6-27】臺灣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預期效益﹒﹒﹒﹒﹒﹒﹒﹒﹒﹒﹒﹒﹒﹒﹒128
【圖6-28】黃金博物園區與猴硐煤礦園區﹒﹒﹒﹒﹒﹒﹒﹒﹒﹒﹒﹒﹒﹒﹒﹒﹒﹒﹒130
【圖6-29】臺灣礦業文化資產網絡﹒﹒﹒﹒﹒﹒﹒﹒﹒﹒﹒﹒﹒﹒﹒﹒﹒﹒﹒﹒﹒130

表目錄
【表1-1】3 館舍及週 邊設施涵蓋行政範圍﹒﹒﹒﹒﹒﹒﹒﹒﹒﹒﹒﹒﹒﹒﹒﹒﹒﹒7
【表3-1】臺灣三個含煤層分別之特性與涵蓋範圍﹒﹒﹒﹒﹒﹒﹒﹒﹒﹒﹒﹒﹒﹒﹒33
【表3-2】臺灣煤田分布區域及其主要含煤層﹒﹒﹒﹒﹒﹒﹒﹒﹒﹒﹒﹒﹒﹒﹒﹒﹒36
【表4-1】已登錄為文化資產之礦業文化資產列表﹒﹒﹒﹒﹒﹒﹒﹒﹒﹒﹒﹒﹒﹒﹒42
【表4-2】以「文化景觀」之整體式的保存機制之保護層級劃分表﹒﹒﹒﹒﹒﹒﹒﹒44
【表4-3】臺灣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類型與策略表﹒﹒﹒﹒﹒﹒﹒﹒﹒﹒﹒﹒﹒45
【表4-4】猴硐煤礦產業發展簡表﹒﹒﹒﹒﹒﹒﹒﹒﹒﹒﹒﹒﹒﹒﹒﹒﹒﹒﹒﹒﹒﹒49
【表4-5】車站周圍核心區(A 區)各層級與類別之煤礦產業文化資產表﹒﹒﹒﹒﹒53
【表4-6】猴硐坑礦區(B 區)各層級與類別之煤礦產業文化資產表﹒﹒﹒﹒﹒﹒﹒54
【表4-7】本鑛礦區(C 區)各層級與類別之煤礦產業文化資產表﹒﹒﹒﹒﹒﹒﹒﹒55
【表4-8】復興鑛礦區(D 區)各層級與類別之煤礦產業文化資產表﹒﹒﹒﹒﹒﹒﹒56
【表4-9】原有礦業設施再利用及其使用現況﹒﹒﹒﹒﹒﹒﹒﹒﹒﹒﹒﹒﹒﹒﹒﹒﹒58
【表4-10】新帄溪煤礦發展簡表﹒﹒﹒﹒﹒﹒﹒﹒﹒﹒﹒﹒﹒﹒﹒﹒﹒﹒﹒﹒﹒﹒﹒61
【表4-11】新帄溪坑山上礦區與主要運輸設施(A 區)各層級與類別之煤礦產業文化資
產表﹒﹒﹒﹒﹒﹒﹒﹒﹒﹒﹒﹒﹒﹒﹒﹒﹒﹒﹒﹒﹒﹒﹒﹒﹒﹒﹒﹒﹒﹒﹒﹒﹒﹒﹒64
【表4-12】山下礦區(B 區)各層級與類別之煤礦產業文化資產表﹒﹒﹒﹒﹒﹒﹒﹒65
【表4-13】原有礦業設施再利用設施及其使用現況﹒﹒﹒﹒﹒﹒﹒﹒﹒﹒﹒﹒﹒﹒﹒67
【表4-14】菁桐煤礦產業發展簡表﹒﹒﹒﹒﹒﹒﹒﹒﹒﹒﹒﹒﹒﹒﹒﹒﹒﹒﹒﹒﹒﹒69
【表4-15】石底大斜坑礦區及火車站周圍(A 區)各層級與類別之煤礦產業文化資產
表﹒﹒﹒﹒﹒﹒﹒﹒﹒﹒﹒﹒﹒﹒﹒﹒﹒﹒﹒﹒﹒﹒﹒﹒﹒﹒﹒﹒﹒﹒﹒﹒﹒﹒﹒﹒72
【表4-16】菁桐石底大斜坑及車站周圍核心區及生活聚落區再利用設施使用現況﹒75
【表4-17】猴硐、十分、菁桐煤礦產業文化資產各設施類型保存狀態比較表﹒﹒﹒﹒78
【表4-18】帄溪線上猴硐、十分、菁桐地區煤礦文化資產及資源統整表﹒﹒﹒﹒﹒﹒79
【表5-1】ERIH 的錨點選擇標準﹒﹒﹒﹒﹒﹒﹒﹒﹒﹒﹒﹒﹒﹒﹒﹒﹒﹒﹒﹒﹒﹒﹒90
【表5-2】ERIH 的錨點義務﹒﹒﹒﹒﹒﹒﹒﹒﹒﹒﹒﹒﹒﹒﹒﹒﹒﹒﹒﹒﹒﹒﹒﹒﹒91
【表5-3】勞濟茨褐煤工業地景規劃案(IBA Lausitz 2000-2010)的30 個計劃案﹒94
【表5-4】勞濟茨褐煤工業區能源路徑中的錨點與場所點(Key Sites)列表﹒﹒﹒﹒96
【表5-5】勞濟茨褐煤工業區能源路徑中的錨點與場所點(Key Sites)列表﹒﹒﹒﹒97
【表5-6】魯爾工業遺產區域路徑與歐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之比較表﹒﹒﹒﹒﹒﹒﹒98
【表6-1】帄溪線上3 園區(館舍)之相關網站﹒﹒﹒﹒﹒﹒﹒﹒﹒﹒﹒﹒﹒﹒﹒﹒108
【表6-2】ERIH 的錨點選擇標準與義務﹒﹒﹒﹒﹒﹒﹒﹒﹒﹒﹒﹒﹒﹒﹒﹒﹒﹒﹒﹒112
【表6-3】猴硐、十分、菁桐地區11 處主錨點列表﹒﹒﹒﹒﹒﹒﹒﹒﹒﹒﹒﹒﹒﹒﹒113
【表6-4】煤礦產業文化資產網絡5 大主題路列表﹒﹒﹒﹒﹒﹒﹒﹒﹒﹒﹒﹒﹒﹒﹒118
【表6-5】帄溪線上猴硐、十分、菁桐地區2015~16 年煤礦相關活動表﹒﹒﹒﹒﹒﹒126
一、專書與研究文集
Hsiao-Wei Lin, Chun-Ming Huang(2011)。The Introduction of Taiwan’s Industrial Heritage。Taichung City: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Judith Alfrey and Tim Putnam(1992)。Industrial Heritage: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s。London:Routledge。
王玉豐(主編)(2004)。現代考工記:臺灣產業文化資產調查與再生實務座談會專輯。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李光中等(編著)(2015)。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臺灣煤礦、臺灣閃玉篇。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林柏年(2004)。臺灣魅力城鄉經營創造臺灣城鄉風貌案例集。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曉薇(2016)。歐洲工業遺產保存的區域轉型效益。劉以德(主編),歐洲聯盟文化政策之脈絡與實踐(109-138)。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崇熙(2013)。進化:產業文化資產階段再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中市。
陳憲明等(編著)(2004)。臺灣的地理。臺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陳慈玉(1999)。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市:基隆文心叢刊之一一二。
陳慈玉(2002)。日本殖民時代臺灣、朝鮮和滿州的煤礦業。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東京。
陳勤忠、顏麗蓉(2001)。平溪鄉礦區聚落發展與建築演進 菁桐、白石、薯榔篇。新北市:平溪鄉文化推廣協會。
野村明宏(1999)。殖民地近代化統治中的社會學-從後藤新平的臺灣統治中談起。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153-196)。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富三等(編著)(1996)。臺灣近代史經濟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清連(1995)黑金與黃金:基隆河上中游地區礦業的發展與聚落的變遷。新北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楊敏芝等(編著)(2012)。機會: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管理參考手冊。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楊敏芝、林曉薇等(編著)(2012)。借鏡: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煤出版委員會(1998)。臺煤特刊。臺北市:臺煤出版委員會。
臺陽鑛業公司四十週年慶典籌備委員會(編輯)(1958)。臺陽鑛業公司四十年誌。臺北市:臺陽鑛業公司四十週年慶典籌備委員會。
廖揆祥(2016)。從區域治理角度探討歐洲文化首都魯爾區2010年。劉以德(主編),歐洲聯盟文化政策之脈絡與實踐(109-138)。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素芬、吳文星(1996)。礦業的發展。黃富三等(編著)臺灣近代史經濟篇(163-198)。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霍爾斯特‧M‧布榮尼等(編著)(2008)魯爾區-一個傑出的歐洲區域結構的變化。埃森:魯爾地區聯合會。
藤田喜市編(1925)。臺灣炭礦誌。臺北: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臺北石炭支部。

二、期刊雜誌
Torgeir Rinke Bangstad(2011)。Rout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On the Animation of Sedentary Objects。Culture Unbound, Journal of Current Cultural Research,3,279-294。
王林楠、翁嘉禧(2010)。日據時期臺灣煤礦業的發展變遷。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0-114, 136。
林曉薇(2008)。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為例。都市與計劃,3,205-225。
林曉薇(2010)。展望亞洲工業遺產保存聯盟的聯結-臺灣工業遺產保存的回顧與發展。工業遺址保存與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期別,97。
林曉薇(2012)。世界遺產案例對臺灣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之啟發。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1,23-38。
林曉薇(2014)。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推展在臺灣的實踐與影響。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76,33-39。
楊增泉(2012)。重繪地方-蘭博家族經驗研究2001-2011。博物館學季刊,26(4),65-80。
羅欣怡(2002)。新時代地方博物館運動-從蘭陽博物館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6(1),47-52。

三、論文文獻
Stephanie Laura Cimino(2009)。Managing Changes:Integrating Cultural Landscape Values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Preservation。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the United States。
王淳平(2015)。產業遺址的保存與活化: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倩姿(2011)。礦業聚落發展與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以菁桐坑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杰翰(2012)。虛擬群聚平台之研究─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勤忠(2001)。菁桐地區礦業建設與地方空間結構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君(2006)。臺灣鐵道文化資產整合發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奕杰(2013)。台日生態博物館與內外部網絡治理之比較研究-以宜蘭縣蘭陽博物館網絡與滋賀縣琵琶湖博物館網絡為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賀雯萱(2004)。從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探討新北市平溪鄉菁桐村礦業景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楊尚霖(2003)。礦業遺址保存方法研究-以平溪線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榮芳杰(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鎮輝(2015)。臺灣生態博物館發展機制之研究-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四、研討會論文集
孔憲法、翁文村(2006)。「產業遺產之脈絡性意義與詮釋:產業遺產調查方法論之研究」, 2006年第六屆文化山海觀文化資產研討會( 2006年5月20-21日),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斗六市。
黃瑞茂(2006)。「一個以在地知識建構為基礎的文化資產行動經驗:淡水個案」,揭開紅毛城四百年歷史:淡水紅毛城修復暨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7-9日),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新北市。

五、研討會簡報
Paul Lawitzke(2016)。The Ruhr and Strategy Rou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王芳(主持人)。2016工業遺產的重生—CBC老鋼廠城市復興論壇,西安市新城區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
福井昌平(2016)。活用歷史文化資源之永續城市開發~奈良.平城遷都1300年紀念事業之經驗。閻亞寧(主持人)。2016世界遺產講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衡道堂。
福井昌平(2014)。大型活動與都市發展策略。葉泰民(主持人),大型活動vs城市競爭力。2014會展城市論壇,臺北國際會議中心。

六、研究報告書
黃思明(2004)。臺灣產業實體群聚轉型成虛擬群聚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6-H-004-016),未出版。

七、網路資料
European Route of Industrial Heritage。2016年09月10日,取自:www.erih.net。
Route Industriekultur。2016年10月26日,取自: www.route-industriekultur.ruhr/route-industriekultur.html
Greg Richards & Robert Palmer(2010)。Eventful cities :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urban revitalisation。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The UK。(電子資源:http://0-www.sciencedirect.com.cylis.lib.cycu.edu.tw/science/book/9780750669870)
Kseniya Khovanova-Rubicondo, Council of Europe(2011)。Impact of European Cultural Routes on SMEs’ Innovation and Competiveness。2017年2月3日,取自:http://culture-routes.net/sites/default/files/files/StudyCR_en.pdf
Pierre Laconte & Hilderbrand De Boer(2016)。Communic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 networks and individual cases。2017年1月24日,取自:http://www.ffue.org/wp-content/uploads/2016/07/EN_160708_IEHC_communicating-cJC-v14072016.pdf。
Stephen Hughes(2011年11月14日)。International Collieries Study。2016年10月26日,取自:www.icomos.org/en/116-english-categories/resources/publications/226-the-international-collieries-study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0)。博物館專業網站。博物館簡訊,12。2016年07月07日,取自:www.cam.org.tw/5-newsletter/12-about.htm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2016年07月27日,取自: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3679&lang=en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2016年07月01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
宜蘭博物館家族協會。2016年07月23日,取自:www.il-mzm.com
翁聿煌(2016年4月3日)。成福煤礦開礦百年礦區首辦特展。自由時報。2016年12月24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75362
張銘坤、潘岳揚(2016年8月12日)VR虛擬實境紀州庵重現料理屋歷史風貌。中央通訊社。2017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608125016-1.aspx。
新北市平溪區公所。2016年10月31日,取自: www.pingxi.ntpc.gov.tw/news/?mode=data&id=230&parent_id=10030&type_id=10030
新北市平溪鄉魅力商圈協會。2016年10月31日,取自: www.pingshi.com.tw/news.aspx
維基百科-魯爾區。2016年09月10日,取自:
zh.wikipedia.org/wiki/%E9%B2%81%E5%B0%94%E5%8C%BA。
維基百科-Lausitz。2016年09月11日,取自:de.wikipedia.org/wiki/Lausitz。
劉彥甫(2014年5月6日)。海山煤礦遺址建住宅地方憂文史湮滅。自由時報。2016年12月24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76576
魏莨伊(2016年5月25日)新北虛擬博物館體驗水下考古。聯合新聞網。2017年1月25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3/17174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