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丁原鵬(2011),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兄弟象隊關係行銷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碩士論文。2.方佳建(2013),球迷支持球隊因素與球隊行銷對球隊忠誠度相關性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3.方世榮,2005,《統計學導論第五版》。台北:華泰文化。
4.李淑玲,1993,「職棒球員形象之探討」,體育與運動,84:125-151。5.李壽展、黃彥慈、劉韋廷(2010),中華職棒球團主場經營行銷策略之研究探討,真理大學碩士論文。
6.李伯陞(2008)。都市行銷與運動行銷結合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臺北市。
7.江建良(2000,6 月),服務業服務品質管理模式之建構-顧客滿意觀點,商學學報,8,1-38。
8.宋威穎、雷文谷、熊婉君 (2008),美國職棒大聯盟主場優勢之分析,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9.何信賢(2007)。職棒球迷之球隊認同感對球隊母企業品牌的購買意願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10.林其琛(1992)。大學生之生活型態與職業棒球市場區隔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1992)。11.林長慶. (2011). 兩岸資訊服務業發展現況與未來合作之契機. 經濟前瞻, (138), 89-96.12.洪宇慶(2008),運動觀賞者涉入程度與球隊認同感對忠誠度之研究-以超級籃球聯賽觀眾為例,運
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P314-326。
13.施致平 (1998) 。體育運動、媒體與觀眾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華職棒聯盟後援會會員為例。運
動管理學論文選輯(一) (329-351) 。臺北市:師大書苑。
14.許士軍 (1986) ,現代行銷管理。台北:帝略出版社。
15.葉日武(1999) 。行銷學理論與實務(初版) ,臺北市:東華書局。
16.黃金柱 (199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臺北市:師大書苑。
17.黃奇賢(1991)。渡假俱樂部市場區隔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8.蔡明達(1989)。體育競賽活動觀賞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19.陳卿豪(2013),職棒球團採用Facebook進行網路行銷之訊息策略分析—以Lamigo桃猿為例,世新大
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20.陳心瑜(2002)。顧客知識管理內容與關係行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1.陳人麟(1985)。臺北市市民休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22.陳彥豪(2004),職棒球迷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參與滿意度、與球迷忠誠度之關聯探討,國立嘉義
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3.溫伊婷(2014),中華職棒現場球迷之迷行為探討,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4.張銘晏(2001),球迷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影響因素,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25.張良漢(1997年)名仕健康俱樂部會員生活型態及參與行為之調查研究。聯合學報,15期,26.薛凱峰 (2009)。中華職棒球團經營策略之初探-以 La New 熊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期刊,13,85-108。
27.曾國倫(2015)台灣職業運動產業生態演化之探索性研究 -以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為例,東吳大學國
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8.吳宗正、吳育東 (2000)。LISREL 模式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滿意度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成
功大學統計研究所,2000)。
29.盧彥丞與施光隆(2006,4 月)。運動行銷與銷售概念解析。成大體育,39, 頁 40-47。
30.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的網站提供各種類型的專業資訊(http://www.cpbl.com.tw/)。
31.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
書苑。
32.施致帄、黃蕙娟(2009)。6職棒現場觀眾對球團行銷策略滿意度模式之建構。體育學報,42(3),77-93。
33.陳麗安(2008)。顧客關係管理:職業運動之球迷經營策略。大專體育,96,78-84。34.楊富閔(2011)。中華職棒 La New 熊球迷忠誠度與球隊認同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35.陳杰成(2009)。職業棒球隊促銷策略之研究-以 La New 熊 All For Fans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36.林嵩棧(2007)。職棒觀賞體驗、觀賞動機對觀賞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米迪亞暴龍與 La New 熊對
戰組合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臺北。
37.林育賢(2007)。中華職棒大聯盟球迷球隊認同模式之研究-以 La New 熊隊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38.莊中柱、陳天賜、姚為守(2004)。職業棒球主場觀眾人數的影響因素之探討- 以中華職棒聯盟為
例。體育學報,37,頁 163-175。
39.高希均(1994)。經濟學的世界:中篇,頁246-250。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40.張曼玲、姚立言(2010)。品牌個性與球隊認同感關係之評估—中華職棒球團為 例。運動休閒管理
學報,7(1),頁 55-69。
41.黃煜、林房儹(民89)。我國職業運動聯盟營運架構與策略之探討,我國運動產業趨勢分析暨運動管
理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42-260 頁。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42.曾光華(2006)。行銷管理:理論解析與實務應用。臺北縣:前程文化。
43.陳優華、簡彩完(2005),中華職棒大聯盟及球團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對 球迷再購意願影響之
驗證,明道學術論壇,1(1),93-104。
44.陳彥豪(2004)。職棒球迷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參與滿意度、與球迷忠誠度之 關係探討。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45.陳全煌(2008)。中華職棒球隊品牌形象與球迷忠誠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
46.高希均(民 83)。經濟學的世界:中篇,246-250 頁。台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47.紀明德、卓承翰、吳柏儀、蔡皓帆(2011):中華職棒球迷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真理大學淡水
校區學生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4(2),108-121。
48.吳曉雯(2002)。影響職棒球迷選擇支持球隊的因素及其與忠誠度、滿意度的關係。國立體育學院體
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49.高立學、謝素珍(2011)。觀賞運動活動中的價值連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00,9-17。
50.李加耀、陳名米(2006)。職棒球迷集體意識初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2006,206-210。
51.謝智謀(1991)。職業棒球運動觀賞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52.謝一睿(1996)。臺南市保齡球消費者之生活型態、運動參與頻率和保齡球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53.姚瑞宸(2000年11月3日)。老闆有共識,降薪勢在必行。大成報,7版。
54.蘇懋坤(1999)。臺灣職棒大聯盟現場觀眾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55.賴森林、吳兆欣(1999)。臺灣地區民眾體能活動市場區隔參與動機及其參與行為之研究。大仁學報,17,489-508。
56.鍾文聖(2007)。〈由顧客關係管理觀點探討量販店會員關係行銷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7. Courneya,K.S.,and Carron,A.V.(1992). The home advantage in sport competi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4,13-27.
58.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59. Copulsky & Wolf. (1990).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ositioning for the future,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1(4), 16-20.
60. Garvin,D.A.(1984),What does product quality mean, Solan managemet review, 26, 25-43.
61. Gronroos, Christian. (1994). From Marketing Mix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owads a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 Management Decision, Vol.2, N.2, pp4-20.
62. Hawkins, D.I., Best, R.J., and Coney, K.A. (1992). Consumer behavior:Implication for
marketing strategy (5th ed.). Mass:Irwin.
63. Holtz, S.(1999). Public relations on the net : Winning Strategies to Inform and Influence
the Media, the Investment Community, the Government, the Public and More! New York :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64. Kotler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7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New Jersry, 428-451.
65. Kotler & Armstrong. (2001). Mak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P. 171
66.Kotler.Phili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8th ed, N.J, Prentice-Hall Press.
67.Morgan & Hunt, (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8, 20-38.
68. Plummer(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38, No. 1 (Jan., 1974), pp. 33-37
69. Swan,J. B. (1976) .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 new concept, Journal
of Marketing,40 (April),p.26.
70. Shani & Chalasani(1992), Exploiting Niches Us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9(3), pp.33-42.
71. Riddick(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259-265.
72. Evans & Laskin. (1994).The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rocess: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3, 439-452.
73. Wann, D.L ,Branscombe (1993). Sport fans: measuring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tea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1)-17.
74. Wells, W. D. (1975), “Psychographic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2, pp.196-213.
75. William Lazer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Stephen A. Greyser (ed.)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76. Zeithaml,V.A.,Berry,L.L.and Parasuraman,A.(1988, April).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
in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35-48.
77. Zeithaml V. A., Berry L. L. and Parasuraman, A. (1990). Delivering quality service: Balanc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p. 23. New York:Free Press.
78.Zeithaml, Valarie A., and Bitner M. J. (2000) , Service Marketing: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