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類
一、中、日文(依筆劃順序排列)
三枝充?著,劉欣如譯(1998)。《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市:大展出版社。
土觀羅桑欲季尼瑪著,劉立千譯註(1994)。《土觀宗派源流》。台北市:福智之聲。
中野義照、?本幸男譯(1935)。《國譯一切經》。東京:大東出版社。
中村元原著,釋見憨、陳信憲譯(1995)。《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嘉義市:香光書鄉。
王繼紅著(2014)。基於梵漢對勘的《阿毗達磨俱舍論》語法研究。上海市:中西書局。
本庄良文(Yoshifumi Honjō)(1984)。A Table of Āgama-Citations in the Abhidharmakośa and the Abhidharmakoṣopāyikā,part 1(《俱舍論所依阿含全表(第一部)》。京都。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臺北市:商周出版。
玉城康四郎主編,李世傑譯(1985)。《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開展》。台北市:幼獅。
世親阿闍黎作,廖本聖譯(2015),《藏本俱舍新譯——闡明界品第一》。高雄市:彌勒講堂。
世親論師造,玄奘大師譯,厚宗編(2015)。《阿毗達磨俱舍論(簡體科判本)(下冊)》。Singapore:慧嚴佛學會。
多羅那它著,張建木譯(1988)。《印度佛教史》。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
印順導師(1968)。《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10,第七版。
辻直四郎(1969)。《サンスクリット文法》。東京:岩波書局。
竹村牧男著 蔡伯郎譯(2003)。《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臺北市:東大圖書。
全佛編輯部(2004)。《佛教的重要經典》。台北市:全佛文化。
李世傑(1977)。《俱舍學綱要》。石碇鄉: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佐伯旭雅(1978)。《冠導阿毘達磨俱舍論》。京都:法藏館。
何歡歡(2013)。《〈中觀心論〉及其古注〈思擇焰〉研究(上卷)(下卷):以對數論派、勝論派、吠檀多派的批判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汝鈞(1983)。《佛教研究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
吳汝鈞(1995)。《印度佛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呂澂(1991)。《西藏佛學原論》。《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一冊。濟南:齊魯書社。
呂澂著(2003)。《印度佛學源流略論》。臺北縣:大千。
呂凱文著(2014)。《佛教典範如何轉移》。台北市:新文豐。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陳玉蛟校訂(1911)。《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台北市:法爾出版社。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2001)。《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市:福智之聲。
侃本(2008)。《漢藏佛經翻譯比較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佛使比丘(1997)。《無我》。嘉義市:香光書鄉。
林崇安(1995)。《印度佛教的探討》。臺北市:慧炬出版社。
法尊法師講述,弘悲法師記錄(1993)。《土官呼圖克圖的四宗要義》。台北市:福智之聲。
韋伯著 康樂、簡惠美譯(1996)。《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I》。臺北市:遠流。
姚衛群 著(2006)。《印度宗教哲學概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查德吉S. C. Chatterjee & 德達D. M. Datta著,伍先林、李登貴、黃彬等譯(1993)。《印度哲學概論》。台北市:黎明文化。
貢卻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1988)。《宗義寶鬘》。台北市:法爾。
貢卻亟美汪波尊者著,釋如石譯,釋法音釋(2007)。《宗義寶鬘淺釋》。高雄市:妙音佛學會。
高楊,荊三隆著(2001)。印度哲學與佛學。西安市,太白文藝出版社。
曹仕邦(1992)。《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臺北:東初。
梁漱溟(1983)。《印度哲學概論》。台北市:老古文化。
黃懺華(1991)。《佛教各宗大綱》。臺北:天華。
湯用彤(1994)。《漢文佛經中的印度哲學史料》。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出版。
達斯笈多Surendranath Dasgupta原著,林煌洲譯,(1996)。《印度哲學史1》。台北:國立編譯館。
達斯笈多Surendranath Dasgupta原著,林煌洲譯,(1996)。《印度哲學史2》。台北:國立編譯館。
榊亮三郎(1985)。《梵藏漢和四譯對校翻譯名義大集(上)》。台北市:華宇出版社。
榊亮三郎(1985)。《梵藏漢和四譯對校翻譯名義大集(下)》。台北市:華宇出版社。
楊惠南(1995)。《印度哲學史》。世界思想文化史叢書。臺北市:東大發行。
魯伯.葛汀(Rupert Gethin) 著,賴隆彥 譯(2009)。《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台北市:橡實文化。
默西亞.埃里亞德著,廖素霞.陳淑娟譯,(2015)。《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
藤田宏達(1984)。《〈俱舍論〉所引の阿含經一覽》。北海道:北海道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研究室。
釋悟慈譯述(1994)。《俱舍學》。臺南:開元寺佛教流通處。
釋悟殷(2006)。《部派佛教(下編)—諸部論師的思想與風格(一)》。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二、歐美文(依字母順序排列)
Bhikkhu Pāsādika(1989). Kanonische Zitate im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des Vasubandhu(《世親〈俱舍論〉所引經典》). Gӧttingen: Vandenhoeck u. Ruprecht.
James Duerlinger(2003). Indian Buddhist Theories of Persons : Vasubandhu’s “Refutation of the Theory of a Self”.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1990). english tr. by Leo M. Pruden.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m of Vasubandhu. Fremont:Jain Publishing Company.
Matthew T. Kapstein(2001). Reason’s traces : identity and interpretation in Indian and Tibetan Buddhist thought. Massachusetts : Wisdom Publications.
P. Pradhan(1975).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m of Vasubandhu. Tibetan Sanskrit Works Series Vol. VIII.
Steven Collins (1982). Selfless Persons : Imagery and Thought in Theravāda Buddhism.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ukormal Chaudhuri(1976)。Analytical study of the Abhidharmakośa. Calcutta:Sanskrit College.
Surendranath Dasgupta(1969),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1. Lo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odore Stcherbatsky(1988). The Soul Theory of the Buddhists. Delhi:Bharatiya Vidya Prakashan. Fourth Rivised Edition(2006).
William Edelglass, Jay L. Garfield edited(2009). Buddhist philosophy : essential reading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期刊論文類
一、中、日文(依筆劃順序排列)
寺本婉雅、山口益(1921)。 〈西藏文俱舍論破我品譯〉。《佛教研究》,v.2,n.1,第314頁。
村上真完〈人格主体論(霊魂論)─俱舍論破我品訳註(二)〉,前田惠學編《原始仏教と大乗仏教:渡邊文麿博士追悼紀念論集》(下),第118、137頁。
李志夫(1990)。〈試論《俱舍論》在佛教思想史中之價值(上)〉,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第47–67頁。李淳玲(1980)。《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大學。胡慧婷 (2013)。《漢、藏〈華嚴經.淨行品〉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法鼓佛教學院。
飯田宏 〈破我品の偈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v.29 n.1,第129頁。
黃俊威 (1987)。《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從自我,無我到補特伽羅》。《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大學。
廖本聖 (2010)。〈蔣央協巴《宗義理論:斷謬獅吼.闡明遍智善道寶燈》藏本譯注:非佛教篇(III)〉。《正觀雜誌》第五十四期。
釋大田 (2009)。〈「俱舍八年、唯識三年」的現代意義〉。《法光雜誌》第232卷,第2-3頁。
釋見平 (2003)。《俱舍論本頌梵本漢藏英版本比對及其破我論》。《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玄奘大學。
釋圓修 (2011)。《梵、藏〈大乘莊嚴經論.發心品〉注疏之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法鼓佛教學院。
工具書類
CBETA電子佛典集成(2011版)。
M.Monier Williams,(1899).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Roderick S. Bucknell (1994). Sanskrit Manual.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大藏經》對勘局對勘(1994)。《中華大藏經》丹珠爾(對勘本)。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平川彰、平井俊榮他等著(1978)。《阿毘達磨俱舍論索引》(I.梵、藏、漢對照,II.漢、梵對照,III.藏、梵對照)=Index to the abhidharmakośabhasya。京都:大藏。
西藏大藏經研究會編(1957)。《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經》。東京:西藏大藏經研究會。
和久博隆編著(1995)。《仏教植物辞典》。東京都:国書刊行會。
南天書局編輯部編(1991)。《台北版西藏大藏經》。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荻原雲來(Unrai Wogihara)編纂(1986)。《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新裝版)。東京:講談社。(1987,第3刷)。
張怡蓀主編(1993)。《藏漢大辭典(上、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第6刷)。
網站類
1.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index.asp
中華百科全書2015.03.22
2. 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index.jsp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2015.04.21
3.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9912
振宇(2008)。〈《俱舍論》史略及其價值〉。《法音》第3期。2015.10.08
4. http://www.lama.com.tw/content/meet/act.aspx?id=5952
珞如(2007)。〈《俱舍論》的理論性質、歷史地位與弘傳情況〉。《國立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