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一)史料
1.方志
大埔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大埔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志•沿革志》,台中:台中市政府,2008。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志•社會志》,台中:台中市政府,2008。
何聯奎、衛惠林,《台灣風土志》,台北市:中華書局,1956。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周璽,《彰化縣誌》,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梁居實,《嘉應州志.禮俗卷,卷八》,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68。
2.報紙
《台灣新報》,〈滿路喜氣〉,第379號一版,1897。
(二)專書
丁曰健,《治台必告錄》,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7。
內政部民政司,《平等結合、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台北市:奇創形象策略有限公司,2014。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
申士垚、傅美琳,《中國風俗大辭典》,台北市:國家出版社,1996。
吳詩池、李秀治,《中國人的婚姻觀與婚俗》,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周金水,《客家民俗-結婚篇》,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2010。
林明峪,《台灣民間禁忌》,台北:東門出版社,1988。
林明義,《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8。
林衡道,《臺灣婚喪習俗口述歷史輯錄》,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亭敏,《閩台民俗風情》,廈門市:鷺江出版社,1989。
姚漢秋,《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1。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台北:經世書局,1985。
商務印書館,《辭源》,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88。
張晉芬,《台灣女性史入門—勞動篇》,未出版。
張祖基,《客家舊禮俗》,台北市: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3。
陳信木,《台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2。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4。
陳奇祿,《生命禮俗和現代生活,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1984。
彰化縣文化局,《彰化縣客家族群調查》,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5。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董芳苑,《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盧美松、陳龍,《閩台先民文化探源》,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三)期刊論文
王甫昌,〈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台北,1944),頁1-34。王甫昌,〈族群通婚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台北,1993),頁231-267。王崧興,〈八堡圳與台灣中部的開發〉,《台灣文獻》,26.4(台北,1976),頁42-49。
伊慶春、熊瑞梅,〈擇偶過程之網絡與婚姻關係:對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分析〉,《台灣社會的民眾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台北,1994),頁135-177。
吳乃德,〈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台北,2002),頁75-118。
呂玉瑕、伊慶春,〈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台北,2005),頁41-94。
巫麗雪、蔡瑞明,〈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台北,2006),頁1-41。李文獻,〈台灣傳統漢人婚禮中的媒人研究〉,《桃園創新學報》,35(2015),頁453-470。李文獻,〈台灣漢人傳統締結婚姻時在倫理和禮法上的禁忌〉,《桃園創新學報》,33(桃園,2013),頁331-356。李文獻,〈婚俗的傳統、現況與檢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台北,1993),頁37-86。李文獻,〈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配與婚禮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8(台北,2000),頁51-168。李文獻,〈試探臺灣閩客婚俗中的議婚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1(2003.12),頁59-105。李文獻,〈臺灣傳統婚禮儀式貺辭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台北,1994),頁25-84。阮昌銳,〈臺灣民間的婚禮〉,《今日中國》,164(1985.1),頁96-103。高以璇,〈從傳統婚禮儀式中的貺辭看臺灣社會的文化意涵〉,《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3(台北,2006),頁55-105。梁世武,〈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台北,2009),頁33-62。廖素菊,〈台灣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台灣文獻》,18:1(台北,1967),頁19-87。
劉淑爾,〈台中彰化婚俗謠諺與婚嫁文化〉,《庶民文化研究》,5(台北,2012),頁26-75。蔡淑鈴,〈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台北,1994),頁335-371。蔡淑鈴,〈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17(台北,2004),頁47-88。
鄭垣玲,〈臺灣傳統婚姻--「昏四禮」之禮物研究〉,《台灣人文•臺灣師範大學》,1(1997.6),頁73-98。
盧嘉興,〈臺灣的婚禮〉,《台灣研究彙集》24(1984.4),頁105-114。
蕭新煌,〈多元文化社會的族群傳播:剖析一個新典範〉,《中華傳播學刊》,7(台北,2005),頁3-8。(四)學位論文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林麗寬,〈金門閩南婚俗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2)。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陳玟錦,〈台灣傳統婚俗與禁忌之研究〉,(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陳霖,〈關西地區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碩士論文,2010)。陳庭芳,〈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婚俗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所碩士論文,2010)。張典婉,〈臺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彭歲玲,〈台東縱谷區傳統客家婚俗與媒婆角色的探討〉,(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五)網站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家庭收支調查》,http://win.dgbas.gov.tw/fies/doc /result/95/a11/Year04.doc,2009。
(六) 報紙
聯合晚報,〈4伴郎4伴娘 迎娶十全十美〉,2007年5月24日,3版,http://m.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070525/3504308/
華夏經緯網,〈台灣首富郭臺銘嫁女盡奢華圖〉,2017年8月21日引用,http://big5.huaxia.com/tslj/cfht/2007/05/69045.html
中時電子報,〈台塑三代各有天空〉,2017年8月21日引用,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0000908-260109
二、英文書目
(一)專書
Barone, T. & Eisner, E. “Arts-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8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6.
Grele, R. J. Envelopes of Sound: the Art of Oral History. Chicago, Illinois: Precedent Publishing, Inc., 1985.
Schermerhorn, R. A. Comparative Ethnic Relations: A Framework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二)論文
Blau, P. M., Blum, T. C., and Schwartz, J. E. “Heterogeneity and Intermarri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1982), pp. 45-62.
Chu, C. Y. Cyrus, Y. X., and Yu, R.-R. “Effects of Sibship Structure Revisited: Evidence from Intra-Family Resource Transfer in Taiwa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0:2 (2007), pp. 91-113.
Oppenheimer, Valerie Kincade. "A Theory of Marriage Tim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1988), pp. 563-591.
Yinger, J. M. “Toward a Theory of Assimilation and Dissimilatio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4:3(1981), pp. 24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