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4 03: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巫昭瑢
研究生(外文):WU,CHAO-JUNG
論文名稱:戰後台灣傳統婚俗的發展與變遷-以媒人口述歷史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Taiwan Traditional Marriage Rituals: the Perspectives of Matchmakers' Oral History
指導教授:王志宇王志宇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哲三邱政略
口試日期:2017-07-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婚俗媒人親迎
外文關鍵詞:Marriage CustomMatchmakerPro-Y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婚俗的產生、演變和發展不僅與社會形態、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和家庭形態息息相關,而且也受婚姻觀的影響。婚俗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婚俗儀式不僅是婚姻關係的實踐程式,同時也是一個生命階段過渡到另一個生命階段的過程。不管是實踐程式還是過渡過程,隱含在內的社會文化心理,則常藉著這些儀式顯露於外,給人一種心理暗示或帶來一種和諧氣氛,因此,婚俗儀式,不只是一種外在行禮形式而已,它往往有著非常深厚的精神文化功能。媒人,作為台灣傳統婚姻禮俗流變的見證人,對於時間巨輪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乃至於對傳統婚姻禮儀的衝擊,作為婚配過程中的第一線人員,其過往經驗與角色轉變的觸動,不僅僅為其媒人生涯刻劃生動鮮活的記憶,也間接透露出社會意義轉變對其媒人功能縮減的現實。本研究欲透過對媒人過去對於婚配及婚姻傳統儀式、禮俗的經驗,探討台灣傳統婚俗的變遷與其意義。研究發現,從傳統媒人到現代媒人的角色轉變,主要係在媒人對於其本身作為一個媒人所擁有相關知識與技術認知與認同上的轉換與調適;站在媒人的角度,僅是作為一個儀式的引領者,或是一個婚姻文化的傳承者這樣的擔當,媒人的角色在未來可能以傳統婚俗儀式的保留者自居,一種諮商的角色,以提供適當的服務給需要的人。而透過媒人所維繫下來的婚姻儀式,也可看到傳統儀式在現代社會的適應及其意義並以親迎儀視為 例,說明傳統婚俗在現代社會中變遷的情況,以及給予詮釋。
The genera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are correlated with ones’ social patterns, social economies, social cultures, family types, and marriage views. As being a crucial part of human’s life,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not only are the procedures of marriage relationship, but also are the processes of life spans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thus embrace deep cultural heritages as well as articulated etiquette forms. As the witn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matchmakers are seeing great impacts by their experiences, and the changes of character; these changes bring matchmakers vivid memories and divulge the reality that matchmakers have been lost their main features by the conversion of social values.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aiwan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of matchmaker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interview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rituals is embedded in the cogn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matchmakers and the identities of the character conversion. Matchmakers not only are steers of customs and rituals but also are inheritors of marriage cultures; matchmakers are the consultants for serving appropriate assistance to newlyweds. By reading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rituals maintained by matchmakers, the adjusted meaning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rituals would be shown in modern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章節規劃 16
第二章 戰後台灣社會樣貌 18
第一節 戰後台灣的族群流動與分布 18
第二節 戰後台灣社會的變遷 27
第三章 台灣戰後婚俗發展 31
第一節 台灣閩南傳統婚俗的社會意義 31
第二節 台灣客家傳統婚俗的社會意義 40
第三節 閩南及客家傳統婚俗的流變與媒人角色的轉換 47
第四章 媒人的傳統與現在-以媒人口述為中心 51
第一節 口述歷史的過程 51
第二節 傳統媒人的角色 52
第三節 現代媒人的角色 59
第四節 傳統親迎習俗的變遷-以媒人口述為例 61
第五章 結論 67
附錄一 訪談大綱 70
附錄二 林玉晴訪問記錄 72
附錄三 許素貞訪問記錄 78
附錄四 曾秋仁訪問記錄 83
附錄五 張碧泉訪問記錄 88
參考書目 93
一、中文書目 93
二、英文書目 99
表目錄
圖目錄

一、中文書目
(一)史料
1.方志
大埔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大埔縣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志•沿革志》,台中:台中市政府,2008。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志•社會志》,台中:台中市政府,2008。
何聯奎、衛惠林,《台灣風土志》,台北市:中華書局,1956。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周璽,《彰化縣誌》,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梁居實,《嘉應州志.禮俗卷,卷八》,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68。
2.報紙
《台灣新報》,〈滿路喜氣〉,第379號一版,1897。
(二)專書
丁曰健,《治台必告錄》,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7。
內政部民政司,《平等結合、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台北市:奇創形象策略有限公司,2014。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
申士垚、傅美琳,《中國風俗大辭典》,台北市:國家出版社,1996。
吳詩池、李秀治,《中國人的婚姻觀與婚俗》,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周金水,《客家民俗-結婚篇》,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2010。
林明峪,《台灣民間禁忌》,台北:東門出版社,1988。
林明義,《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8。
林衡道,《臺灣婚喪習俗口述歷史輯錄》,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亭敏,《閩台民俗風情》,廈門市:鷺江出版社,1989。
姚漢秋,《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1。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台北:經世書局,1985。
商務印書館,《辭源》,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88。
張晉芬,《台灣女性史入門—勞動篇》,未出版。
張祖基,《客家舊禮俗》,台北市: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3。
陳信木,《台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2。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4。
陳奇祿,《生命禮俗和現代生活,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1984。
彰化縣文化局,《彰化縣客家族群調查》,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5。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董芳苑,《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盧美松、陳龍,《閩台先民文化探源》,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三)期刊論文
王甫昌,〈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台北,1944),頁1-34。
王甫昌,〈族群通婚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台北,1993),頁231-267。
王崧興,〈八堡圳與台灣中部的開發〉,《台灣文獻》,26.4(台北,1976),頁42-49。
伊慶春、熊瑞梅,〈擇偶過程之網絡與婚姻關係:對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分析〉,《台灣社會的民眾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台北,1994),頁135-177。
吳乃德,〈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台北,2002),頁75-118。
呂玉瑕、伊慶春,〈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台北,2005),頁41-94。
巫麗雪、蔡瑞明,〈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台北,2006),頁1-41。
李文獻,〈台灣傳統漢人婚禮中的媒人研究〉,《桃園創新學報》,35(2015),頁453-470。
李文獻,〈台灣漢人傳統締結婚姻時在倫理和禮法上的禁忌〉,《桃園創新學報》,33(桃園,2013),頁331-356。
李文獻,〈婚俗的傳統、現況與檢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台北,1993),頁37-86。
李文獻,〈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配與婚禮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8(台北,2000),頁51-168。
李文獻,〈試探臺灣閩客婚俗中的議婚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1(2003.12),頁59-105。
李文獻,〈臺灣傳統婚禮儀式貺辭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台北,1994),頁25-84。
阮昌銳,〈臺灣民間的婚禮〉,《今日中國》,164(1985.1),頁96-103。
高以璇,〈從傳統婚禮儀式中的貺辭看臺灣社會的文化意涵〉,《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3(台北,2006),頁55-105。
梁世武,〈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台北,2009),頁33-62。
廖素菊,〈台灣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台灣文獻》,18:1(台北,1967),頁19-87。
劉淑爾,〈台中彰化婚俗謠諺與婚嫁文化〉,《庶民文化研究》,5(台北,2012),頁26-75。
蔡淑鈴,〈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台北,1994),頁335-371。
蔡淑鈴,〈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17(台北,2004),頁47-88。
鄭垣玲,〈臺灣傳統婚姻--「昏四禮」之禮物研究〉,《台灣人文•臺灣師範大學》,1(1997.6),頁73-98。
盧嘉興,〈臺灣的婚禮〉,《台灣研究彙集》24(1984.4),頁105-114。
蕭新煌,〈多元文化社會的族群傳播:剖析一個新典範〉,《中華傳播學刊》,7(台北,2005),頁3-8。
(四)學位論文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林麗寬,〈金門閩南婚俗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2)。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陳玟錦,〈台灣傳統婚俗與禁忌之研究〉,(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霖,〈關西地區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碩士論文,2010)。
陳庭芳,〈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婚俗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所碩士論文,2010)。
張典婉,〈臺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彭歲玲,〈台東縱谷區傳統客家婚俗與媒婆角色的探討〉,(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五)網站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家庭收支調查》,http://win.dgbas.gov.tw/fies/doc /result/95/a11/Year04.doc,2009。
(六) 報紙
聯合晚報,〈4伴郎4伴娘 迎娶十全十美〉,2007年5月24日,3版,http://m.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070525/3504308/
華夏經緯網,〈台灣首富郭臺銘嫁女盡奢華圖〉,2017年8月21日引用,http://big5.huaxia.com/tslj/cfht/2007/05/69045.html
中時電子報,〈台塑三代各有天空〉,2017年8月21日引用,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0000908-260109
二、英文書目
(一)專書
Barone, T. & Eisner, E. “Arts-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8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6.
Grele, R. J. Envelopes of Sound: the Art of Oral History. Chicago, Illinois: Precedent Publishing, Inc., 1985.
Schermerhorn, R. A. Comparative Ethnic Relations: A Framework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0.
(二)論文
Blau, P. M., Blum, T. C., and Schwartz, J. E. “Heterogeneity and Intermarri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 (1982), pp. 45-62.
Chu, C. Y. Cyrus, Y. X., and Yu, R.-R. “Effects of Sibship Structure Revisited: Evidence from Intra-Family Resource Transfer in Taiwa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0:2 (2007), pp. 91-113.
Oppenheimer, Valerie Kincade. "A Theory of Marriage Tim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1988), pp. 563-591.
Yinger, J. M. “Toward a Theory of Assimilation and Dissimilatio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4:3(1981), pp. 249-264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甫昌,〈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台北,1944),頁1-34。
2. 王甫昌,〈族群通婚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台北,1993),頁231-267。
3. 巫麗雪、蔡瑞明,〈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台北,2006),頁1-41。
4. 李文獻,〈台灣傳統漢人婚禮中的媒人研究〉,《桃園創新學報》,35(2015),頁453-470。
5. 李文獻,〈台灣漢人傳統締結婚姻時在倫理和禮法上的禁忌〉,《桃園創新學報》,33(桃園,2013),頁331-356。
6. 李文獻,〈婚俗的傳統、現況與檢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台北,1993),頁37-86。
7. 李文獻,〈從閩客俗諺看民間的婚配與婚禮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8(台北,2000),頁51-168。
8. 李文獻,〈試探臺灣閩客婚俗中的議婚儀式〉,《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1(2003.12),頁59-105。
9. 李文獻,〈臺灣傳統婚禮儀式貺辭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台北,1994),頁25-84。
10. 阮昌銳,〈臺灣民間的婚禮〉,《今日中國》,164(1985.1),頁96-103。
11. 高以璇,〈從傳統婚禮儀式中的貺辭看臺灣社會的文化意涵〉,《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3(台北,2006),頁55-105。
12. 梁世武,〈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台北,2009),頁33-62。
13. 劉淑爾,〈台中彰化婚俗謠諺與婚嫁文化〉,《庶民文化研究》,5(台北,2012),頁26-75。
14. 蔡淑鈴,〈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台北,1994),頁335-371。
15. 蕭新煌,〈多元文化社會的族群傳播:剖析一個新典範〉,《中華傳播學刊》,7(台北,2005),頁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