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資料
Diekelmann, N., Hirschmann, M.. (2005). Learning the practices of knowing and connecting : the voices of students. Jou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4(4).153-155.
Giroux, H.A.(1991). Postmodernism as border pedagogy: Re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Postmodernism, Femin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217~p.256.
Nehls, N.. (1995). Narrative pedagogy: Rethinking nursing education. Jou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34(5), 204-210.
Swenson, M.M., Sims, S.L.. (2000). Towafd a narrative-centered curriculum for nurse practitioner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39(3), 109-115.
Walsh, M.. (2011). Narrative pedagogy and simulation: future direction for nursing education.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11, 216-219.
Wang, M.L., & Tsai.L.J.. (2014).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Job Performance in Nurse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2(3), 200-207.
二、中文資料
Alder, A. 著,盧娜譯(2014),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 台北:人本。 (原著初版年:1931)
Althusser, L.著.杜章智譯.(1990).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
Beck, U. & E. Beck-Gernsheim著,蘇峰山等譯,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
Cameron, J.著,鍾清瑜譯.(2010).創作是心靈療瘉的旅程.台北:橡樹林。
Centerwall, E., 劉慧君譯,(1998),可以真實感受的愛-瑞典性教育教師手冊,台北:女書。
Clandinin, D.J., Connelly, F.M.,蔡敏玲等譯(2003) 敘說探究,台北:心理。
Davis, K., & Evans, M.著.楊雅婷、顏詩怡、司馬學文、林育如譯.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台北:韋伯文化。
Foucault, M.著.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 台北:桂冠。(原出版年:1975)
Foucault, M.著.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瘋顛與文明. 台北:桂冠。(原出版年:1961)
Fromm.E著,孟祥森譯(2003)新版. 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原著出版年:1956)
Fromm.E著,孫石譯(1981). 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原者出版年:1947)
Fromm.E著,劉宗為譯(2015). 逃避自由。台北:木馬文化。(原著出版年:1941)
Giddens, A.著.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2)
Gilligan,C.著,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2)
Goffman, E.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56)。
Goffman, E.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2012).精神病院.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Jamieson, L.著.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Jung, C.G.主編.龔卓軍譯.(2013).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台北:立緒。(原著出版年:1964)
Johnson ,A.G.著.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5)
Kenneth, J. G.著,許婧譯。(2014)。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台北:心靈工坊。
Koisser, H., Schulak, E.M.著,張存華譯,(2007)。愛、欲望、出軌的哲學,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2005)
Marcus, C.C.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5)
Palmer, R.E.著.嚴平譯.(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9)
Riessman, C.K.著.王勇智、鄧明宇譯.(2008).敍說分析.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Rogers, C.著.宋文里譯.(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Murray, M (2006),敘說心理學。於Smith, J. A.主編,丁興祥等譯,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第6章,頁141-164),台北:遠流。(原著作出版於2003)
Ston, R.著,張敏如譯.(2000).沙發上的說話課,台北:經典傳訊。Sturken,M., Cartwright, L.著。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1)
王云緒.(2006).女女相鬩/細/隙:解構南丁格爾與台灣護理現況探討.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行.(2014).從儒家經典與我的知行反映中體悟助人與諮商之道.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孝勇.(2007).女性主義立場論的主體與權力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89-146。王甫昌.(2004).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秀紅.(2011).性別主流化與護理.護理雜誌.58(6),5-10。王雅各.(1999).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王臨風.(2003).放下專業,立地成人~一個困知勉行的「專業」實踐歷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卯靜儒.(2004).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47-170。
朱政騏. (2006). 假面天使 護理人員的認同政治.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1), 113-184.江桂芬, 陳季員, & 周汎澔. (2014). 從孔子儒家思想談護理領導的修煉. 領導護理, 15(4), 41-48。
西蒙・波娃著,邱瑞鑾譯,(2013),第二性,台北:貓頭鶯。
成令方主編,傅大為、林宜平協編.(2008).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
何明蓉。(2004)。應用電影媒體從事社會醫學教育。醫學教育,8(1),31-38。余安邦. (2013). 人文臨床與護理照顧的遭逢:一種偶然性的越界與逃逸. 領導護理, 14(4), 11-23。余安邦. (2014). 倫理性護理照顧意味著什麼?人文臨床學觀點. 護理雜誌, 61(5), 19-25.余安邦編,(2003),情、欲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余英時.(1992).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於余英時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頁207-215。
余英時.(1992).自我的失落與重建,於余英時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頁167-205。
余道真. (1977). 中國護理教育之起源與發展. 護理雜誌, 24, 40-41。余德慧, 余安邦, & 李維倫. (2010). 人文臨床學的探究. 哲學與文化, 37(1), 63-84。余德慧.(2002). 追索敘說自我的主主體.應用心理研究,16,214-217。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179- 218。吳宜玲。(2007)。電影在哲學教學中的應用。哲學與文化,34(9),105-124。呂佩佩, 丁興祥, 陳美伶, & 唐婉如. (2005). 學術洪流中護理研究的定位-從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之源流談起. 護理雜誌, 52(6), 76-81。呂明蕙、盧美秀、陳品玲、李麗傳.(2003)護理長向下影響行為之探討:比較護理長自覺與護理人員知覺之差異.新臺北護理期刊,5(1),37-46。巫麗雪、蔡瑞明.(2006).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1-41。李尹.(2007).愛情的面貌:異性戀親密關係中的性/別政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引玉, & 劉向援. (1994). 護理專業的成長—從生手到臨床專家. 護理雜誌, 41(2), 72-76.李廣均編,(2010)。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
李慶芳,(2013),質化研究之經驗敍說-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台北:高立。
李澤厚,(1996),我的哲學提綱,台北:三民。
李選, & 張婷. (2011). 強化精緻護理服務中之美學特質. 護理雜誌, 58(5), 23-28.周傳姜, 吳麗珍, & 林妍君. (2007). 護理人文教育. 護理雜誌, 54(1), 29-34.林信男. (2000). 精神醫學:兼顧⽣物—心理—社會—靈性的醫學.醫學教育, 4(4), 423-435.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73。
林秋芬、高靖秋.(2014).臨床護理人力運用的演變與前瞻.護理雜誌,61(2),13-19。林秋芬、黃仲毅、高靖秋、盧美秀.(2013).台灣護理人力短缺與留任措施.護理雜誌,60(3),88-93。林遠澤. (2007). 從醫學技術主義回歸人道關懷如何可能?試論醫護人文教育的關懷倫理學基礎. 哲學與文化, 34(9), 61-86。林遠澤. (2008). 療癒性的交談-論交互主體性的護病互動關係. 護理雜誌, 55(1), 14-19。林耀盛. (2012). 正常與存有:精神病理的反思實踐.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10(3),林鸙齡,李香潔.(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475-528。
邱珍琬.(2008).大女人的故事-一位女性的性別自我與覺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6,251-281。
邱珍琬.(2009).已婚女性在婚姻中的自我轉變-一位女性的觀點.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4(1),25-47。
邱琡雯,(2013),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台北:聯經。
邱慧洳, 鄭夙芬, & 李雅玲. (2015). 女性護理人員勞動權益之保護-淺談相關法規與挑戰. 護理雜誌, 62(1), 5-9.侯務葵、王慧婉.(1999).我們是一群女老師:集體認同與教育實踐的故事.應用心理研究,1,99-128。柯雅婷, 王秀紅, & 周汎澔. (2014). 從後現代主義反思新手護理師之留任. 高雄護理雜誌, 31(1), 30-38.胡方翔. (2013). 從性別平權觀點重建台灣護理專業. 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學程碩士論文,未發表。孫嘉璟、孫惠玲.(2011)「面對、認同、成長和期許」-護生初次實習之經驗歷程.護理雜誌,58(2),49-56 。徐畢卿.(2012).新一代南丁格爾與護理認同.於楊幸真主編,性別與護理(p161-177),台北:華杏。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23期,157-200。翁開誠.(2011).敍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38(7).75-95。翁開誠.(2014).道在倫常日用之情中:從李澤厚的儒學「情本體」說起.哲學與文化,41(12).97-120。張文強.(2005).新聞工作的常規樣貌:平淡與熱情的對峙.新聞學研究,84,1-40。張志堯.(2003).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權力關係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7,187-221。張秀楓.(2013).石頭遊記.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茂桂編,(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觀點。台北:群學。
張晉芬.(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09。
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張淑卿a.(2010).美式護理在臺灣:國際援助與大學護理教育的開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125-173。
張淑卿b.(2012).臺灣護理史的性別關照.於楊幸真主編,性別與護理(p21-39),台北:華杏。
張媚.(2014).世紀回眸-台灣護理教育的演變與發展.護理雜誌.61(4),62-68。張維安、王維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43(2)。43-76。
張議文、戴宏達、孫秀卿、莊雯如、邱美琪、尹祚芊.(2003).某醫學中心護理長角色功能之調查研究.榮總護理,20(4),401-410。梁世武.(2009).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33-62。畢怚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7-146。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莊筑涵. (2012). 職場家庭親善政策、工作家庭衝突以及工作者身心健康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 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許玲玉.主體性的自由~性與親密關係的解構之旅.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許樹珍. (2010). 精神疾病與基因科技之反烙印倫理觀. 護理雜誌, 57(6), 11-17.許樹珍. (2013). 護理藝術與美感經驗之尋覓─跨學門的鏈結與對話. 護理雜誌, 60(4), 26-32.陳柏羽.(2007).流亡蜚語-論1949年後台灣政治移民者婚姻社會關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論文.未發表。陳美燕、周傳姜.(2001).女性主義思想與護理.護理雜誌.48(4),90-94。陳淑齡、曾雅玲、陳鳳櫻、陳俊一.(2003).五專護生實習壓力的生活經驗-現象學研究.長庚護理15(3),282-292。陳清惠、林秀娟、趙可式、林其和。(2010)。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於醫院大一新生「生命倫理學」課程教學之成效。醫學教育,14,12-21。陳碧月。(2013)。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人文與社會學報,3(2),1-22。陳盈宏.(2014).競爭性經費分配機制之探討-以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為例.學校行政,93,170-184。
傅大為.(2009).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台北:群學。
傅淑方. (2004). 台灣南部加護病房中的性別與勞動--以科技使用者的女性護理人員為例.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彭莉惠.(2004).女性婚外情慾的處境與蘊含.女學學誌,18,39-107。游美惠,(2003),女性主義方法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4。
游鑑明.(1994).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369- 404。游鑑明.(2001).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125-187。游鑑明.(2005).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7,165-224。
湯麗君. (2015). 敘事教學法於護理教育的運動. 領導護理, 16(2), 18-22。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2010).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
黃俊傑主編.(2008).光復初期的台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淑珍.(2006).阿德勒學派中早期回憶的意義與解釋.輔導季刊,42(3),49-60。楊弘任主編,質性研究的眾聲喧嘩,台北:南華教社所,頁93~105。
葉炳強。(1999)。電影與醫學教育。醫學教育,3(3),279-289。葉莉莉、陳清惠.(2009).女性主義與護理知識建構.新臺北護理期刊,11(1),51-60。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2004).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應用心理研究,24,147-182。鄔翔.(2008).一個扶持國防醫學院壯大的外國機構.源遠季刊,26,7-8。
臺灣護理教育學會整理.(2014).臺灣十所護理博士班課程資料綜合整理表,網路資料,取自http://www.tane.org.tw/download/2014%20Taiwan%20PhD%20Table%20final.pdf。
劉人鵬,(1998),遊牧主體:《莊子》的用言方式與道-用一種女性主義閱讀(錢新祖的)《莊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101-130。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台北:立緒。
劉介修、柯文升、林奕萱、張維怡(民92)。追尋本土醫學人文教育的創造力實踐:由醫學生與病友觀點出發的疾病敘事與書寫計畫。台灣醫學人文學刊 ,4(1&2):84-107。
劉仲冬. (1996). 護理人力問題之女性學解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 83-102。
劉仲冬. (2006). 我國的護理發展史. 護理雜誌, 53(3), 5-20。劉素籣、王曼溪、劉秀華.(2010).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之研究,榮總護理,27(3),276-284。
劉淑芬. (2015). 醫療產業勞動條件常見法規議題:工作時間、工時、休假與工資. 新臺北護理期刊, 17(1), 1-10.劉淑芬. (2015). 醫療產業勞動條件常⾒見法規議題:⼯工作時間、⼯工時、休假與⼯工資. 新臺北護理期刊, 17(1), 1-10.劉焜輝. (2002). 無⼒力感症候群現代學⽣生的精神病理. 諮商與輔導(202), x-x.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劉競明(民100)。在敍說故事與醫學之間-談敍事醫學與醫療照護。醫學教育,15(1),60-68。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41-91。蔡秀欣、蔡芸芳(民93)。敍事於護理之應用。長庚護理,15(1),73-79。蔡淑鳳、吳濟華、陳永興、戴正德.(2006)從護理史探討台灣的護理發展脈絡.台灣醫學人文學刊, 7(1&2),91-112。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編.(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
蔡錚雲. (2015). 護理倫理的哲學省思. 領導護理, 16(2), 10-14.
鄧明宇.(2005).從沈倫走向動能: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敍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25,115-142。鄧素文.(2014).臺灣護理人力概況與解決策略.護理雜誌,61(2),5-12。鄭麗芬.(2005).回首來時路~一個結與解的生命歷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發表。盧孳艷, 陳威麗, 陳海焦, 歐美, & 林雪貴. (2009). 科技與護理專業發展之反思. 護理雜誌, 56(3), 88-92.穆佩芬. (2011). 人文臨床與護理療癒之言說. 護理雜誌, 58(5), 5-11。蕭昭君。(2007)。「妳媽媽的故事有什麼好寫的?」-生產「禮讚女性」教學知識的行動敍說。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01-226。賴芸芸. (2011). 出走的白衣天使:一年內新進護理人員離職經驗探討.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謝玉玲.(2014).當女兒成為媳婦,已婚女性生活經驗的表徵與現實.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1-49。簡建忠. (2000). Happily Ever After?護理專業人員在納入勞基法後如何看待“勞資關係”. 長庚護理, 11(3), 71-74.簡美玲.(2015).性別化敍事裡的祖先與家族:以北臺灣兩個客家菁英家族為例.全球客家研究,4,63-112。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遠流。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台灣社會學,27,97-140。
羅翊邦、周汎澔、蔣立琦.(2014)以學習共同體實踐實證護理於臨床實習教學-哈伯馬斯批判理論的應用.源遠護理,10(1),5-13。蘇瑞源, & 穆佩芬. (2013). 由哲學之愛觀看護理關懷. 嘉基護理, 13(1), 10-15.顧艷秋. (2015). 推動護理職場正向工作環境. 源遠護理, 9(1),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