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8 19:3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葉俊廷
研究生(外文):
YEH,CHUN-TING
論文名稱:
彰化社頭鸞堂文聖宮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Case Study of Phornix Hall- Wensheng Temple at Shetou village in Changhua Country
指導教授:
鄭志明
指導教授(外文):
JHENG,JHIH-MING
口試委員:
王志宇
、
林榮澤
口試委員(外文):
WANG,JHIH-YU
、
LIN,RONG-ZE
口試日期:
2016-09-21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宗教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鸞堂
、
扶鸞
、
恩主公信仰
、
文聖宮
、
宗教活動
外文關鍵詞:
Phornix Hall
、
Flying Phoenix
、
EnZhuGong belief
、
Wensheng Temple
、
Religious Activitie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1498
評分:
下載:54
書目收藏:0
夫宗教之宗旨,不外修身勸世度人,止於至善;三教之教義雖異,但是殊途同歸。本省鸞堂之設立,自清代於臺島傳衍,迨至日治時期官方雖推行皇民化運動,但鸞堂信仰於民間仍暗中推行依盛,及至台灣光復,鸞堂有如雨後之春筍,處處濟眾闡教,其目的無非勸人從善棄惡,挽救世道人心,放棄頹風,復回美俗。鸞堂設立之由來,乃恩主公痛人心之不古,悲世道之日漓,深恐生靈之塗炭,不忍玉石之俱焚,而會同列聖上奏靈霄,旨准下凡開堂設教,在這樣的神話系統下,以扶鸞活動為主的鸞堂教派,都納入到民間信仰的廟宇系統之中,並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中頗具宗教勢力的一支。
社頭文聖宮歸壹堂草創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該廟信仰溯源自彰化鸞堂三興堂派系傳承,因恩主靈驗濟世發揮下,歷經了私人奉祀到公厝宣道而後建立廟宇成為區域性公廟,至今仍積極推動鸞堂信仰內涵,提供民眾獲得心靈慰藉與安定的強烈需求,亦在時代變遷下促使該鸞堂能對於信眾及居民生命中,佔有屹立不搖的重要原因。
宗教是人類社會相當普遍的文化現象,必然隨著流傳而多元發展與複雜,故宗教研究不再僅只專於經典文獻的探究,人類學研究方法中的田野調查促使宗教研究朝向宗教實踐向度的領域邁進。過去關於鸞堂信仰研究上,對於鸞堂起源與傳播發展、鸞堂信仰及扶鸞儀式的轉變與創新、鸞堂善書傳達的宗教意識等議題,已由諸多研究學者提出觀點及相當成果,但本文以文獻探討與田野調查為研究基礎與依據,同時結合祭祀圈、地域社會、鸞堂組織與活動、宗教服務、宗教儀式與祭典等討論,透過針對社頭文聖宮歸壹堂宗教實踐各面向的田野觀察,有助於探究與釐清此座創立於日治時期背景下的彰化地區鸞堂信仰廟宇,背後所蘊含的信仰實踐內涵與當代發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觀點與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16
第二章 社頭鄉的自然環境及人文背景 18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8
第二節 歷史脈絡與人文 19
第三節 民間宗教信仰 26
第三章 社頭文聖宮的歷史與發展 31
第一節 關聖帝君與恩主公信仰 31
第二節 文聖宮歷史沿革發展 47
第三節 文聖宮的建築格局與空間 56
第四節 文聖宮的祀神與配置 73
第五節 組織運作 94
第四章 社頭文聖宮的宗教活動 109
第一節 扶鸞的起源與儀式運作 110
第二節 年例祭祀活動 124
第三節 宗教服務 134
第四節 慶成醮典 137
第五章 社頭文聖宮的年例大型祭典﹣三天法會 148
第一節 法會前行作業 148
第二節 三天法會進行 154
第三節 三天法會圓滿 175
第六章 結論 179
參考書目 184
附錄 190
一、史料
(明)張元介,《集說詮真》,(台北:臺灣學生,1989年)。
《原臺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46卷,降筆會案卷,明治34年。
《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不詳,《山海經・西山經》。
元˙羅貫中撰,莊朝根發行,《三國演義》,(臺南:世一文化,2001年6月)。
王必昌纂,《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李汝和,《臺灣省通志˙人民志˙宗教篇》(卷二)(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
李汝和,《臺灣省通志˙人民志˙宗教篇》(卷二)(第四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
沈茂陰,《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2月)。
周鍾纂,黃成助編《諸羅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3月)。
周璽纂,黃成助編《彰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3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民˙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高拱乾纂,黃成助編《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3月)。
許慎,《說文解字・卷五・鳥部》。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臺北書局,1975年5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6)。
陳文達纂,黃成助編《臺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3月)。
陳文達纂,黃成助編《鳳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3月)。
陳國典,《社頭鄉志》,(彰化:社頭鄉公所,1998年)。
陳培桂纂,黃成助編《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3月)。
陳淑君纂,黃成助編《噶瑪蘭廳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3月)。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台北:鼎文出版,1977年)。
隋書,<志>,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楊家駱,《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二》,(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6月)。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下,(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4年。
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台北:洪氏出版,1977年)。
鄭志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年12月)。
盧德嘉纂,黃成助編《鳳山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3月)。
簡榮聰,《福建通志臺灣府》(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簡榮聰,《澎湖臺灣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二、專書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二)》,(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三)》,(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尤重道,《神明會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永然文化,1997)。
王世禎,《細說中國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王志宇,《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志宇,<從鸞堂到儒宗神教-論鸞堂在臺之發展與傳布>,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見川,<光復前臺灣客家地區鸞堂初探>,(《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博揚文化,2000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柏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演教說法度群生》,(台北: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2011年12月)。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
宋光宇,<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從最近十幾年來的鸞作遊記是善書談中國民間信仰理的價值觀>,《臺灣神明的由來》,(宜蘭: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鸞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世偉,<苗栗客家地區鸞堂的調查研究>,(《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博揚文化,2000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華藝數位,2010年)。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2003年)。
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林文龍,《細說彰化名匾》,(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93年)。
林美容著,《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臺源出版社,2000年)。
林富士主編,《禮俗與宗教•導言》,(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林道宏,《新莊文昌祠辛巳年重修慶成安座紀念冊》,(台北:新莊文昌祠,2002年1月)。
林聲主編,《中華名匾》,(中國:瀋陽遼寧出版社,1992年)。
姜義鎮,《台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社,1981年)。
柯佩怡著,《台灣南部客家三獻禮之儀式與音樂》,(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苗栗玉清宮,《建宮壹百周年紀念特刊》,(苗栗:苗栗玉清宮,2006年)。
徐進業,《三國志平話》,(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1年5月)。
高有鵬著,《中國廟會文化》,(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9)。
高燦榮,《燕尾、馬背、瓦鎮》,(台北:南天書局,1989 年)。
康諾錫,《臺灣廟宇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許地山,《扶乩迷信研究》,(長沙:商務印書館,1942)。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6年)。
焦大衛、歐大年,《飛鸞-中國民間教派的面面觀》,(香港:中大出版社,2005年)。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黃華節,《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台北:雲龍出版,1999年12月)。
楊福全,《灶與灶神》,(台北:漢揚出版,1996年)。
葉立誠、葉至誠編,《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道教總廟三清宮管理委員會,《道教諸神聖紀》,(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管理委員會,2012年3月)。
劉逸生,《真假三國綜橫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4月)。
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譯,江燦騰主編,《台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圖書,2005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6)。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88年)。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書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鄭志明,《民俗醫療的診療法》,(臺北:大元書局,2004)。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台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中華大道,2001年)。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嘉義:南華管理學院,2001年)。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台北:大元書局,2005年)。
鄭志明,<傳統民間信仰的宗教型態>,《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臺北:大元書局,2005)。
鄭志明,<臺灣神明信仰的深層文化心靈>,《臺灣神明的由來》,(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4月)。
鄭志明,<臺灣傳統鬼神崇拜的文化心靈>,《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
鄭志明,<臺灣傳統鬼神崇拜信仰型態>,《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
蕭放等著、鍾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明清卷》,(臺北:大元書局,2004)。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中:晨星出版,2003年)。
謝宗榮、李秀娥,《台北霞海城隍廟》,(台北:台北霞海城隍廟,2006年2月)。
謝聰輝、吳永猛,《台灣民俗信仰儀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
釋慈怡編著,《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88年)。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初期台灣之降筆會與戒菸運動>,《台灣文獻》37卷,1986年,頁111-151。
王志宇,〈台灣民間信仰的鬼神觀-以聖賢堂系列鸞書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7,2003年。
王志宇,<臺灣善書出版中心之研究:武廟明正堂鸞友雜誌社與善書出版>,(《臺灣史料研究》7 期,1996年),頁100-121。
王志宇,<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楊明機及其善書之研究>,(宗教學術研討會,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6年),頁1-21。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宜蘭文獻》23期,1996年),頁46-74。
石再添、楊貴三,<八卦臺地的活動層與地形面>,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11期,1985年。
朱大渭,<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載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與關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月),頁23-24。
余光弘,<媽宮的寺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9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宋光宇,<清代臺灣的善堂與善書>(《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頁75-94。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台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收錄於《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2002年,頁246。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頁190。
李世偉,<清末日據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臺灣風物》46卷4期,1996年),頁111-143。
岡田謙, <臺灣北部村落に於ける祭祀圈>,《民族學研究》,1938年,頁1-22。後由陳乃糵發表譯文<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刊於《臺北文物》,(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0 年),頁14-29。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張炎憲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9年),頁 95-125。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年),頁191-208。
洪敏麟,<清代關聖帝廟對台灣政治社會之影響>,(《臺灣文獻》第十六卷二期,1965年6月),頁54。
唐文林,〈盛裝的大屋頂─傳統建築的屋頂文化〉,《邵陽學院學報》,第 6 卷,第 3 期,2007 年 6 月,頁 133。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台南市第三級古蹟興濟宮與大觀音亭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頁103。
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期,2002年,頁78-111。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年,頁62。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年),頁 165-190。
楊秀然,<彰化社頭族群與特色產業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頁6。
趙正楷,關公誕辰考-寫在關公一千八百二十年聖誕之前,《山西文獻》第十七期,1981年1月,頁19-21。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第11卷第2期(1960年6月)。
劉枝萬撰,<清代台灣之寺廟(一)>,(《台北文獻》4期,台北:台北文獻編委會,1963年6月),頁101-120。
蔡相煇,<臺灣的關帝信仰及其教化功能>,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和關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1月)。
蔡懋堂,<台灣現行的善書(續)>,《台灣風物》第26卷第4期,1976年,頁84-123。
蔡懋堂,<台灣現行的善書>,《台灣風物》第24卷第4期,1974年,頁7-36。
鄭志明,〈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臺灣文獻》52卷2期,2001年。
鄭志明,<北港朝天宮附設神明會的組織模式>刊於《宗教與非營利事業》,(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0),頁165-206。
鄭志明,<台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收錄於《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民俗醫療的診療法>《第三屆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2003)。
鄭志明,<淺論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態度與方法>,《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四、學位論文
王金玉,<桃園縣龜山壽山巖觀音寺信仰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何艷禧,<台灣鸞堂的經營與發展:以埔里昭平宮育化堂為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
卓麗珍,<臺灣民間廟宇的宗教祭儀與歲時活動-以冬山鹿安宮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卓麗珍,<臺灣民間廟宇的宗教祭儀與歲時活動-以冬山鹿安宮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文淑,<關帝信仰與地方社會:以苗栗明德村的討論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論文,2011年。
邱芸芸,<苗栗市玉清宮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胡宗賢,<八卦台地之寺廟與祭祀圈發展研究-以南投市樟普寮鳳山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范良貞,<獅山勸化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徐碧霞,<鸞堂型村廟的儀典與組織:以苗栗頭屋雲洞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1年。
涂大為,<臺灣寺廟中的關公造形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莊世雄,<臺灣儒宗神教之研究-以台中聖賢堂為例>,東亞神學研究院碩士論文,1994年。
陳建宏,<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翠燕,<壽山巖觀音寺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陳駿宥,<台灣中部地區鸞堂信仰體系研究-以竹山克明宮和斗南贊天宮感化堂為考察重點>,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黃依萍,<北港朝天宮神明會的組織與運作:哨角團和莊儀團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智豪,<傳統與現代-論臺灣鸞堂扶鸞儀式及其變遷因素>,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相煇,<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五、外文著作
Chao Wei-Pang. “The Origin and growtw of the fu-chi” Folklore Studies 1:9-27.
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頁439。
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1998)。
Mircea Eliade,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57。
劉枝萬,《台灣的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年),頁128-132。
六、其他相關文獻
三條崙海清宮管理委員會,<包青天祖廟海清宮簡介>,雲林:三條崙海清宮管理委員會。
三興堂著,康妙報主編,《塵海梯航》,(彰化:三興堂,1980年)。
斗山祠管理委員會,《關於斗山祠-歷史沿革》。
台北士林九蓮寺,<士林九蓮寺-諸神列傳>。
財團法人林內濟公總堂,<林內濟公總堂歷史沿革簡介>,雲林:財團法人林內濟公總堂。
陳林貴,<警化堂堂史>,(彰化:警化堂,1982年)。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認識地藏庵-地藏王菩薩概述>,嘉義:財團法人嘉義九華山地藏庵。
蕭松喜彙整,《文聖宮醒世聖訓寶鑑》,(彰化:慈音寺管理委員會編輯部,2012)。
七、網路資料
<永靖鄉土資料資料研究集>,網址:http://www.yces.chc.edu.tw/ycescountry/yj/se4/ch1_0.htm,檢索日期2016年2月25日。
北巡武德宮,網址:htt p://www.wude.url.tw/wude/legend1.html,檢索日期:2016年1月10日。
認識社頭,網址: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gsh2012/gsh7205/dosan/int-2.htm#,檢索日期2015年12月8日。
豐原慈濟宮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zhujai.org.tw/index.aspx,檢索日期2016年1月10日。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
2.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3.
獅山勸化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
4.
臺灣寺廟中的關公造形之探討
5.
鸞堂型村廟的儀典與組織:以苗栗頭屋雲洞宮為例
6.
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研究
7.
傳統與現代—論台灣鸞堂扶鸞儀式及其變遷因素
8.
關帝信仰與地方社會:以苗栗明德村的討論為例
9.
北港朝天宮神明會的組織與運作:「哨角團」和「莊儀團」之比較
10.
彰化社頭族群與特色產業之研究
11.
臺灣民間廟宇的宗教祭儀與歲時活動—以冬山鹿安宮為例
12.
苗栗市玉清宮研究
13.
台灣鸞堂的經營與發展:以埔里昭平宮育化堂為例
14.
八卦台地之寺廟與祭祀圈發展研究─以南投市樟普寮鳳山寺為例
15.
桃園縣龜山壽山巖觀音寺信仰之研究
1.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2003年)。
2.
王志宇,〈台灣民間信仰的鬼神觀-以聖賢堂系列鸞書為中心的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7,2003年。
3.
王志宇,<臺灣善書出版中心之研究:武廟明正堂鸞友雜誌社與善書出版>,(《臺灣史料研究》7 期,1996年),頁100-121。
4.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頁190。
5.
李世偉,<清末日據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臺灣風物》46卷4期,1996年),頁111-143。
6.
岡田謙, <臺灣北部村落に於ける祭祀圈>,《民族學研究》,1938年,頁1-22。後由陳乃糵發表譯文<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刊於《臺北文物》,(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0 年),頁14-29。
7.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年),頁191-208。
8.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年,頁62。
9.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年),頁 165-190。
10.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第11卷第2期(1960年6月)。
11.
鄭志明,〈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臺灣文獻》52卷2期,2001年。
1.
台灣傳統宗教殯葬科儀對喪親家屬悲傷撫慰功能之研究
2.
賽德克族祖靈信仰- 從「賽德克巴萊」電影談起
3.
中和廣濟宮六十甲子籤與腦波求籤服務研究
4.
春暉認輔志工的生命反思
5.
一貫道「發一崇德」的人才培育與宗教教育研究
6.
彌勒大道喪葬禮儀的研究
7.
一貫道祭祖禮儀之研究 ~以寶光崇正道場春季祭祖大典為例
8.
八字與現代女性婚姻之關係
9.
臺灣釋教源流與發展
10.
台灣宗教團體運作之適法性研究
11.
生命線志工自殺防治的研究
12.
三元玄空之替卦研究
13.
從《雜阿含經》的瞻病關懷看長期照護的應用
14.
「因果紫微斗數」研究 -兼論其對《北斗經》與《南斗經》的詮釋-
15.
正一派古今齋法中的拔度科儀研究-以唐末杜光庭與當代台灣高雄蔡家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