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1.David, Forsythe,高德源譯,人權與國際關係,2001年。
2.Davis, Wade,高偉豪譯,生命的尋路人,台北大家出版社,2012年。
3.Edward O.Wilson 著,楊玉齡譯,生物圈的未來,台北:天下,2004 年。
4.Svensson, Tom G.,潘欣欣、倪世傑譯,自決權:有關文化存續的基本人權-以薩米族與北歐國家為例,收錄於An-Năim, Abdulahi Ahmed編,跨文化的人權觀點,台北韋伯文化,2008年。
5.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初版,2014 年 。
6.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1850-1920),雄獅圖畫公司,2000年。
7.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遠流出版,1996年。
8.吳榮順著,泰雅史詩聲聲不息-林明福的口述傳統與口唱史詩,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4年。
9.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第7版,2015年。
10.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為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2007年。
11.李鴻禧,立憲制度之人權保障機能的動態分析,載於臺灣憲法之縱剖橫切,2002年。
12.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元照十版,2008 年 。
13.林東茂,刑法綜覽,新保成增訂八版,2016年。
14.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元照第六版,2014年。
15.法務部編印,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一般性意見。
16.蔡志偉、黃居正、王皇玉著,國內原住民族重要判決之編輯及解析,第一輯,原住民委員會出版,2014年。
17.陳子平,刑法總論(上),元照二版,2015年。
18.陳慈陽,憲法學,元照第三版,2016年。
19.鍾興華總編,原住民身分法解釋彙編,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2016年。
20.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
21.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年。
2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誌稿第二卷。
23.劉秀美著,臺灣宜蘭大同鄉泰雅族口傳故事,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2007年。
24.賴郁旻,消失中的精靈─臺灣珍貴及稀有動物保育專輯,行政院農委會,2000年。
中文期刊論文
1.Jim Robbins,姚若潔譯,狼來了-黃石公園內幾乎絕的灰狼再引回後,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什麼影響?,載於科學人期刊,2004年7月,頁96-102。
2.土田滋著;黃秀敏譯,平埔族各語言研究瑣記,載於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92年,頁16-39。3.方國運、陳超仁,增訂及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部份條文簡介,臺灣林業第30卷第1期,2004年2月,頁97-99。
4.方國運,認識華盛頓公約,載於臺灣林業第31卷第1期,2005年2月,頁34-37。5.王皇玉,文化衝突與臺灣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檢討,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論叢第36卷第3期,2007年,頁255-304
6.王皇玉,原住民持有槍械問題之研究,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12年春季號,頁1-37。7.王進發、童智信,由原住民狩獵文化看國家與部落間之規範衝突及未來因應,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12年春季號,頁39-72。
8.王穎,丹大地區野生動物與原住民互利共生之可行性探討,載於臺灣林業第30卷第1期,頁22-23。9.吳志強,尋求原住民族基本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間規範衝突的緩衝地帶-以違法性意識之可能性的視角淺析,載於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2期,104年4月,頁1-49。10.李建良,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臺灣本土法學第47期,2003年6月,頁115-125。
11.李聖傑,文化衝突的刑法省思,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4-047-,執行日期2014-2015年,頁1-20。。
12.孟憲輝,以鑑識科學為基礎檢討我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0-2414-H-015-012,執行日期2001-2002年,頁1-10。
13.孟憲輝,我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中殺傷力相關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414-H-015-005,執行期間2002年-2003年,頁1-10。
14.林三元,加拿大Métis原住民族狩獵權之探討-從Powley案到Hitsekorn案,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2015年夏季號,頁1-24。
15.林光義,法律與文化的思辨-獵捕野生動物vs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2015年夏季號,頁79-96。
16.林長振,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立法規定及司法問題,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4卷第4期,2014年冬季號,頁21-41。
17.林曜松,臺灣野生動物的保育,環境教育季刊,第 34 期,1997 年5 月,頁16-39。18.邱忠義,原住民自製獵槍之認定及持有獵槍之管制新思維,載於月旦法學雜256期,2016年9月,頁102-123。19.周文玲,我國獸鋏管理現況及修法從嚴管理之研析,載於農政與農情第228期,2011年6月,頁85-88。20.姚志明,習慣在臺灣民法債編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43 期,2015 年 8 月,頁22-34。21.紀舜傑,Métis自治之議題與挑戰,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2卷第1期,2012年春季號,頁81-99。
22.袁孝維,生態系大崩潰─野生動植物滅絕,環耕,第 6 期,1997年3、4 月號,頁68-71。23.馬培基,我國司法實務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20條第1項見解之分析,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2015年夏季號,頁25-45。
24.張志銘、蔡尚謙,布農族人TamaTalum王光祿案之評析,載於植根雜誌第31卷12期,頁461-47825.張曉雯,從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5093號與102年度台上寁第5203號判決之岐異看原住民持有槍械問題,載於檢協通訊第103期,2014年7月,頁2-5。
26.許恒達,重新檢討原住民自製獵槍之管制與處罰,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7卷第3期,2014年秋季號,頁121-152。27.許華偉,原住民自製獵槍定義規範的未來走向,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2015年夏季號,頁47-77。
28.陳宗仁,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使用,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5年12月,頁53-106。29.陳枝烈,臺灣原住民小學課程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15 卷 4 期,2012 年 10 月,頁53-71。30.陳清秀,動物保護之法理基礎與世界動物保育趨勢,植根雜請第31卷第2期,2015年2月,頁71-80。
31.黃長興,太魯閣的狩獵文化(上),山海雜誌,1998年,頁124-134。
32.葉俊榮,華盛頓公約與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律師通訊第 172 期,1994 年,頁76-82。
33.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21-166。34.廖元豪,馴化並面對族群歧視-為制定族群平等法而倡議,月旦法學雜誌,189 期,2011 年 2 月,頁38-50。35.裴家騏、羅方明,明天上山打獵嗎?魯凱族的狩獵制度,大自然雜誌第 67 期, 2000 年 4月,頁16-21。36.趙俊祥、李郁強,原住民採集狩獵行為除罪化之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2010年春季號,頁63-103。37.蔣正信口述,洪心怡整理,臺灣野生動物與族群文化共生關係,動物園雜誌第 93 期,2004 年1月,頁8-12。
38.鄭川如,由生存權、文化權而來的狩獵權-從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談臺灣原住民的狩獵權、漁權,載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2卷第1期,2012年春季號,頁101-130。
39.鄭川如,誰有權決定誰是原住民?-從兩人權公約及相關國際文件檢視原住民身分認定問題,載於法令月刊第66卷第9期,民國2015年9月,頁80-107。40.鄭川如,論兩人權公約中原住民狩獵權漁業權之內涵,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7卷第3期,2014年秋季號,頁83-120。41.藍姆路.卡造,狩獵經驗與地方意涵,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2008年秋季號,頁13-30。
42.戴興盛、莊武龍、林祥偉,國家野生動物保育體制、社經變遷與原住民狩獵:制度互動之太魯閣族實證分析,載於臺灣政治學刊,第15卷第2期,2011年12月,頁3-64。43.謝煜偉,刑法解釋與原住民狩獵文化-最高院102台上5093判決,載於臺灣法學第241期, 2014年2月,頁176-181。
研討會論文
1.王進發,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談生態保育─以歲時祭儀及傳統習慣談起,第一屆原住民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2010 年。
2.施正峰,原住民的文化權,2007年原住民族人權保障理論與實務研討會, 2007年。
3.紀駿傑,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文化,生態教育與原住民狩獵文化研討會會議資料,1996 年。
4.曹天瑞,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與自然保育,原住民學生數理科教/ 學理論實務學術研討會,2010年。
5.黃昭元,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104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2015年。
學位論文
1. 全皓翔,臺灣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研究:布農族、排灣族個案研討,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2. 沈眉君,槍枝管枝法制之研究-以玩具槍管理問題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2012年。
3. 郭乃菱,從國際公約論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之法制與實踐,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4. 張瓊文,野生動物保育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保存之衝突─以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十一條之ㄧ違憲審查,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外文專書
1.Ballistic Resistance Protective Materials, NIJ Standard-0108.01,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USA, 1985.
2.Henrietta Harrison,Changing Nationalities, Changing Ethnicities: Taiwan Indigenous Villages in the Years after 1946,David Faure,In Search of the Hunters and Their Trib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2001.
3.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mel Moeckli, Sangecta Shah & Sandesh Sivakumaran eds, 2010)
4.Marshall EP and Sanow EJ, Street stoppers, Paladin Press, Colorado, USA, 1996.
5.Sampson, F, "Blackstone's police manual- general police duties," Blackstone Press, UK, 2002.
6.Serven, J. E., The collection of guns, The Stackpole Company, USA, 1964.
7.Wilber, CG, " Ballistic science for th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USA, 1977.
外文期刊
1.Convention concerning Indigenous and Tribal Peoples in Independent Countries (ILO No. 169), 72 ILO Official Bull. 59, entered into force Sept. 5, 1991.
2.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Berne,1979,Article I,Ed.Harald Hohmann,Vol.3,Basic Documents of Intere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t 1507
3.Emma Jinhuang Teng,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Cambridge MA,2004年。
4.Jose E. Borao Mateo et al. eds,Spaniaeds in Taiwan(Tappei: SMC Publishing,2001) ,vol. I
5.Martinez Cobo,Jose’R. ,1987.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Indegenous Popluations: Volume V. Conclusions, Proposals and Recommendations. New York: UN E/CN.4/Sub.2/1986/7/Add.4.
6.Stevan Harrell(1996年),Introduction,Melissa J. Brown,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 1-18.
外文判決
1. Apirana Mahuika et al. v. New Zealand
2. Ivan Kitok v. Sweden
3. Lubicon Lake Band v. Canada
4. Länsman et al. v. Finland
5. R. v. Pow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