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2)。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丹芸(2015)。雲林縣國中特教學生臉書使用行為於人際關係發展與學習動機之探討。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王鍾和(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
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5-24。王怡婷(2010)。少年之父母教養態度、家庭互動與其心理健康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個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鈺舒(2014)。台灣青少年解釋型態、憂鬱及心理健康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艾翹楚(2014)。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沈寶玉(2001)。國內博碩士論文有關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之研究的研究分析。特教園丁,16(3),1-8。余彥霆(2016)。「父母管教方式」對「完美主義」之影響:「社會興趣」的中介效果。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逸萱(2006)。家庭危機與轉機: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和偏差行為為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振珮、朱正一(2012)。國中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1(5),58-68。林芷伃(201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態度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虹伶(2005)。父母教養方式與智障者社會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柯華崴(2001)。老師的態度是青少年問題的關鍵。應用心理研究,12,8-10。
柯惠香(2004)。高職智障學生家庭功能、主要照顧者教養態度與其職業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國立彰化啟智學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洪清一(1990)。不同教育安置下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胡詠婷(2013)。高雄市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家庭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與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快樂感相關性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9(2),23-34。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孫旻儀、王鍾和(2007)。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3。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陳李綢(2014)。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4),1-22。陳婉琪、徐崇倫(2011)。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教育研究集刊,57 (2),121-154。陳維錡(2006)。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佳齡(2006)。不同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宥慈(2016)。臺南市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景圓、董旭英(2006)。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81-201。陳薇先(2011)。臺東縣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張素貞(1999)。從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及普通班教師因應之道--以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為例。北縣國教輔導,9,44-46。張美華、簡瑞良(2004)。融合教育對學習障礙學生自尊的影響,屏師特殊教育,(8),35-39。張依琳、呂偉白(2015)。高屏地區國中普通班導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受霸凌現況、因應策略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4,35-51。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美珠(2010)。花蓮縣國民中學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與支持服務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許國興(2011)。高雄市國中生網路成癮、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瓊儀(2016)。國中七年級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SNELS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春惠(2014)。國中生同理心發展、復原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筱甄(2008)。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瑋玲(2008)。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鈺婷(2011)。個人、家庭與學校脈絡中的影響變因與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軌跡之討論。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9,161-181。黃意紋(2015)。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高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千真(2013)。雲林縣國中生之網路成癮、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禎貞(2007)。台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韻如(2004)。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曾義方(2015)。身心障礙青少年與同齡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形分布與變異之比較。國防醫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怡伶、王鍾和(2012)。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議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8,6-27。葉柏峰(201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楊孟麗(2005)。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2),75-99。葛煜仁(2013)。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詹文宏、周台傑(2006)。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學校適應模式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113-134。鄭津妃、張正芬(2014)。融合教育的績效:SNELS 資料庫國中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與滿意。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3),81-109。蔡孟如(2010)。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淑玲(2003)。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宜蔓(2010)。人際關係與人際界線。諮商與輔導,298,2-4。謝雯玲(2015)。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態度、臉書涉入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秀華(1997)。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 23-48。
簡嘉怡(2014)。探討國中生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對憂鬱之影響 -以人際關係為中介變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魏頡(2015)。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丰苓、盧台華(2013)。台中市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遭受同儕霸凌現況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9,73-102。羅麗春(2003)。身心障礙青少年家長之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玲慧(2015)。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校園人際關係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7(1),95-117。蘇曉佩(2011)。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彥如(2009)。桃園縣國中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竇紹文(2016)。智能障礙學童遭受霸凌經驗對其心理健康影響之探討。國防醫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英文部分
Bryan, T. (1997). Assessing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statu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12(1), 63-76.
Blake, J. J., Lund, E. M., Zhou, Q., Kwok, O., & Benz, M. R. (2012). National prevalence rates of bully victimization amo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7(4), 210-222. Doi:10.1037/spq0000008
Algood, C. L., & Harris, C. (2013). Parenting Success and Challenges for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 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23:126–136. DOI: 10.1080/10911359.2012.747408.
Coughlan, B., & Carpenter, B. (2013).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for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Conference, Westpac Centre, Adelaide.
Evins, A. E. (2015) .The Effects of Inclusion Classrooms o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All Students in Inclusion Classrooms. University of Denver, Doctoral Papers and Masters Projects.
Geisthardt, C. L. (1998), The home environment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peer relationships and self-determin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Iowa. Retrieved from
http://lib.dr.iastat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607&context=rt
d
Khan, A., Ahmad, R., Hamdan, A. R., & Mustaffa, M. S. (2014). Educational encouragement, parenting styles, gender and ethnicity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7 (2): 18-24.
McMillan, J. M., & Jarvis, J. M. (2013). Mental Health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3(2), 236-251. doi:10.1017/jgc.2013.14
Robledo-Ramón, P., & García-Sánchez, J. N. (2012).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ADHD. InW. Sittiprapaporn (Ed.), Learning disabilities , 129-148. InTech, DOI: 10.5772/32507.
Odom, S. L.(2005).Peer-related Social Competence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Encyclopedia on Early Children
Development,11:34-37.
Simpson, R. L., & Myles, B. S. (1990).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Model: A Model for Successful Mainstreaming.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3(4), 1-10.
Shi, W., & Chen, J. (2004). Defini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by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 resource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4), 554-560.
Gonçalves, T. , & Lemos, M. S. (2014). Personal And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Peers With Special Need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2, 949–955.
Vannatta, K., Gradstein, M. A., Zeller, M., & Noll, R. B.(2009). Peer acceptance and social behavior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How important are appearance, athleticism,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33(4), 303-311.
Wiener, J. (2004). Do peer relationships foster behavioral
adjustment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7(8):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