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仕圖、黃鈺婷(2008)。「社會企業營運之歷史分析-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之家膳工坊之個案研究」。2008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證券交易所(無日期)。台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se.com.tw/ch/listed/governance/cg_01.phpOECD (檢索日期:2016年12月02日)
田淑蘭(2016)。身心障礙運動的實踐與政治性探究:一個跨界反思的旅程。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班論文,新北市。立法院(2014)。立法院關係文書:公益公司法草案,取自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8/04/18/LCEWA01_080418_00018.pd(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1)
吳秀照(2005)。「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104-116。吳宗昇、周宗穎、張抒凡(2013)。「公益創投的常識與探索:公益2.0案例的SROI成效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43),95-127。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
吳明珠(2011)。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臺灣師大社教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李美華等6人(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九版下冊)。台北市:時英。(原著:Babbie, E. (2001).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
李郁怡(2014)。台灣社會企業三大趨勢,HBR第八十四期: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794/1350(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2日)
李祖翔(2014)。人間福報,http://diyiat.blogspot.tw/2009/09/blog-post_12。html(檢索日期:2016年12月08日)
李崇信(2002)。「身心障礙者與庇護工廠之我見01:01」。就業安全,1(1),64-69。周月清(2000)。身心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市:五南。
周怡君(2014)。自由評論網,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20846(檢索日期:2016年12月08日)
周怡君(2015)。「從庇護工場功能特徵與經營特質探討」。勞動人力署就業好夥伴電子報,(1),取自https://www2.wd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half_year_display.asp?menu_id=3&submenu_id=477&ap_id=857。
周怡君、賴金蓮(2009)。臺灣庇護工場現況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路。
官有垣(2006)。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in Taiwan. The Conferenceon Social Enterprises, Central Policy Unitand Commissionon Poverty. The Government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官有垣(2010)。The Rising Social Enterprisesin East Asia: What Are Those Notions, Contextsand Challenges Yu-Yuan Kuan, 2010/03, Social Enterprisesin Taiwan: Notions, Contextsand Challenges,. 12th Annual Conferenceof JANPORA-. Kyoto, Japan,.
林吉郎(2008)。「公益創投與社會企業:價值創造途徑的分析」。多元開發就業方案-民間團體發展成為社會企業論述精選輯,93-119。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1),63-67。林思婷(2013)。以社會行銷觀點探討消費者購買庇護工償商品之行為研究。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林桂如(2007)。智能障礙者就業理論與現況探討。身心障礙研究,5(1),30-40。林淑慧(2010)。非營利組織事業化經營之策略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林淑馨(2009)。「台灣與日本非營利組織之比較」。載於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編者)。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版)(第19章,頁422-444)。台北市:巨流。
社企流(2014)。社企力。臺北市:果力。
俞慧芸(譯)(2007)。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觀點。臺北市:聯經。(原著:Jeffrey PfefferR. SalancikGerald. (2003).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America: Stanford University.)
胡美月(2014)。非營利衍生社會企業運作之研究-以瑪娜(非營利組織)、光原(社會企業)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胡哲生、李禮孟、黃浩然(2015)。社會企業經營。臺北市: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協會。
胡哲生、張子揚(2009)。「社會企業創業議題:社會創新與管理融入」。創業管理研究,4(4),85-105。高義芳、沈怡臻(2009)。「社會企業創業家其人格特質、創業動機、個人能力與關係網絡之研究:以個案為例」。創業管理研究,4(4),29-55。張苙雲、朱永昌(1994)。「組織場域的浮現﹕台灣醫療產業的研究(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集刊,(77),157-192。
張翠予(2010)。「台灣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之經營管理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2),418-431。許芝綺(2007)。現行制度下身心障礙庇護工場作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許淮之、高明瑞、趙平宜(2011)。「非營利組資企業化之困境與挑戰」。創業管理研究,6(1),55-80。郭亞陵(2008)。社會企業運作方式及可行性分析—以台北市庇護工場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郭登聰(1999)。我國社會福利民營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化探討」。新世紀論壇,(19),39-51。
陳俐雯(譯)(2015)。B型企業,現在需要的好公司。臺北市:城邦、商周。(原著:Honeyman, R. (2014). The B CorpHandbook: How to Use 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 America: Berrett-Koehler.)
陳美智、楊開雲(2000年12月)。「組織真是「理性」的嗎?-一個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觀點」。東海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7-59。
陳純瑄(2012)。NancyFraser的正義理論:從經濟重分配、文化認可到政治代表權。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勞動部勞動人力署網站(2014)。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業務評鑑參考項目,https://www.wda.gov.tw/uploaddowndoc?file=/pubevta/InformationModel1/201402081528513.doc&flag=doc (檢索日期:2017年5月13日)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6)。庇護工場調查,https://www.wda.gov.tw/home.jsp?pageno=201310280055&acttype=view&dataserno=201402080004 (檢索日期:2016年12月08日)
黃坤祥、游皓偉、黃瓊芬(2005)。「庇護工場與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之探討-高雄縣「一家工場」之實證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10),450-464。黃怡雯(2016)。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轉型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庇護工廠為例。中央大學法律及政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縣。黃浩然(2015)。「社會企業:服務主導邏輯觀點」。輔仁管理評論,23(1),55-72。黃毓婷(2006)。非營利組織事業化之探討-以社會福利組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黃德祥(1983)。「荷倫德的職業抉擇理論」。中國論壇,61,61-62。
經濟部商業司(2016)。公司名稱查詢,http://gcis.nat.gov.tw/pub/cmpy/cmpyInfoListAction.do;jsessionid=1826e91fd9288013c8666d3d3c6d (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1日)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琇珊(譯)( 2001)。身心障礙者重返勞動市場。臺北市:洪葉。(原著:.Klosse, S. (1998). Rehabilitation of Partially Disabled Peopl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msterdam : Thesis Publishers.)
董鑑德、賴炳良、王宜慧(2013)。「社會企業模式對庇護工場營運之影響─心路基金會服務經驗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3),184-196。維基百科(2015)。文森德保羅,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87%E8%AD%B7%E5%B7%A5%E5%A0%B4 (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4日)
維基百科(2015)。日月光廢水汙染事件,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3%E5%B9%B4%E6%97%A5%E6%9C%88%E5%85%89%E5%BB%A2%E6%B0%B4%E6%B1%A1%E6%9F%93%E4%BA%8B%E4%BB%B6 (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1日)
維基百科(2015)。台灣劣質油品事件,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4%E5%B9%B4%E5%8F%B0%E7%81%A3%E5%8A%A3%E8%B3%AA%E6%B2%B9%E5%93%81%E4%BA%8B%E4%BB%B6 (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1日)
維基百科(2015)。第三部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9%83%A8%E9%96%80 (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2日)
劉淑瓊(1998)。社會福利民營化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蔡嘉昇(2014)。「從國外立法看臺灣社會企業之法制發展」。會計研究月刊,(348),74-79。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5)。身心障礙人數統計,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82 (檢索日期:2017年05月10日)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2016)。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網頁CRPD專區,http://crpd.sfaa.gov.tw/index.php/tw/about-crpd.html (檢索日期:2016年12月09日)
鄧昀姍(2014)。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及法治之研究。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在台灣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蕭盈潔(2002)。非營利組織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鍾睿賢(2014)。事業化經營之策略研究-以平衡計分卡運用於非營利組織合併機管理之-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合併個案研究。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屏東縣。瞿海源、張苙雲(2010)。台灣的社會問題(第二版)。台北市:巨流。
職訓局勞動力發展辭典(2015)。支持性就業,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27&result=yes (檢索日期:2016年12月09日)
藍介洲(2003)。生產與保護-台北市中重度視覺障礙者庇護性就業服務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魏文達(2012)。從組織變遷途徑探討非營組織知識業化-以新北市大安庇護農場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龔玨穎(2014)。社服行非營利組織服務產化成效提升策略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東海大學第三部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英文部分
Alter.(2007) (n.d.). The Four Lenses Strategic Framework. Virtue Ventures LLC. Retrieved from http://www.4lenses.org/Setypology/se_in_context (Retrieved 12 14, 2016)
Borzaga, B. &. (2001). "Social Enterprise as a Incentive Structure:a Enconomic Analysis." 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P Rouledge Lodon & New York. Lodon & New York: Rouledge.
Borzaga, B. &. (2003). "The Economics of the Third Sector Toward th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n Helmun K. Anheier &Avner Bener(Eds.), The study of the nonprofit enterprise:Theory and approch.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
Cooney, K. (2006). The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Structuring of Nonprofit Ventures: Case Study of a U.S. Hybrid Organization Caught Between Two Fields.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7), 143-161.
Dees, J.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1), 56-67.
Dees, J. (2007). Taking Social entrepreneuship Seriously. Society. Issue 3/2007.
Eikenberry, A. M. (2009). The hidden costs of Cause Marketing.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51-55.
Evers.A. (2001). "The Signic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Multiple Goal And Resource Structure Social Enterprise." 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Lodon & New York: Rouledge.
Fraser, N. (2009). Scales of Justice -Reimagining Political Spa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ohmann, R. A. (1989). And Lettuce Is Non-animal:Toward a Positive Economics Of Voluntary Action p.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8(4), 367-383.
McFarland, D. A. (2013).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Stanford University, Courser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ursera.org: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organizational-analysis#syllabus
Mosey, A. C. (1989). Psychosocial component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New York: Raven Press.
Nyssens, L. &. (2001). " The Social Enterprise Toward the Theotetical Social." 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Lodon & New York: Rouledge.
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2), 147-160.
Powell, DH (1983). Human Adjustment-Normal Adaption Through the Life Cycl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Dees, J.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1), 56-67.
Dees, J. (2007). Taking Social entrepreneuship Seriously. Society. Issue 3/2007.
Eikenberry, A. M. (2009). The hidden costs of Cause Marketing.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51-55.
Evers.A. (2001). "The Signic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Multiple Goal And Resource Structure Social Enterprise." In Carol Borzaga & Jacques Defourny(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Lodon & New York: Rouledge.
Fraser, N. (2009). Scales of Justice -Reimagining Political Spa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