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4: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翊婷
研究生(外文):ZENG, YI TING
論文名稱: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T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汪文麟汪文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 WEN-LIN
口試委員:張奕華古旻陞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I HUAKU, MIN SHENG
口試日期:2017-03-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8
中文關鍵詞:社區參與學校效能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engagementschool effectiveness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之現況與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之校長、教師兼主任及教師兼組長進行抽樣施測。藉由分層隨機抽樣,發放之問卷共600份,有效回收問卷為503份,有效問卷率為83.83%。問卷數據以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將問卷資料進行統計與歸納後,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的現況皆為良好高度知覺,其知覺最高的層面分別為「資源共享」及「學校環境規劃」。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知覺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有顯著差異,社區參與方面以性別、年資、職務皆能使得教師知覺社區參與程度上有差異性,而在學校效能方面以學歷、年資、學校規模皆能使得教師知覺學校效能程度上有差異性。此外,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具高度正相關,其中又以「資源共享」、「協調溝通」、「回饋服務」此三個層面對整體學校效能有最高的預測力。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建議教育主管機關規劃社區事務參與的相關研習,強化教師對社區參與的專業度,並新增學校評鑑指標,加入學校與社區長期協調溝通的評價;而對於學校方面則建議設置社區專責小組,建立暢通的聯繫交流管道,並運用社區資源,創新跨領域的服務學習課程,達到有意義的學習。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relationship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survey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data of the principals, the directors, and the headleader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By stratified radom sampling, total of 6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and 503 questionnnaires were valid, yielding valid return rates of 83.83%.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re higher level. Among all the dimensions, “Resource Sharing” and “Schoo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displayed dimensions.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eacher’s gender, teacher’s tenure, and teacher’s dutie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mmunity engagement. Teacher’s educaion, teacher’s tenure, and school siz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Among the dimensions, “Resource Sharing”, “Coordinate Communication”, and “Feedback Service” can be best predicted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hat educ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plan the relevant involvement of community affairs to strengthen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of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add the evaluation of long-term coordin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to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s for schools, it is proposed to set up a community task force to establish a smooth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us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innovate cross-subject services lessons to achieve meaningful learning.

目 次
謝 詞 v
摘 要 vii
目 次 xi
表 次 xiii
圖 次 x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社區參與的意涵與相關論述 19
第二節 學校效能的意涵與相關論述 36
第三節 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75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77
第二節 社區參與現況分析 80
第三節 學校效能現況分析 85
第四節 社區參與之差異分析 89
第五節 學校效能之差異分析 101
第六節 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112
第七節 社區參與對學校效能之預測情形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3
中文部分 133
外文部分 140
附錄 143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4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具體意見及修正說明彙整表 157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67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7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珮如、胡淑貞(2004)。健康社區夥伴關係的影響因素。健康城市學刊,2,24-32。
王揚智(2004)。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雅芳(2012)。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學校內部社區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 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丘昌泰、陳金貴、洪鴻智(2001)。臺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第308輯。
朱經明(2010)。教育及心理統計學。臺北市:五南。
何瑞珠(2010)。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從理念到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余安邦主編(2003)。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文化的遭逢與對話暨往日風華饗宴。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趙家誌(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市:遠流。
吳永裕(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互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9-11。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23-41。
吳清山(2002)。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上)(99-117頁)。臺北市:教育部。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臺灣教育,619,2-13。
吳清山(2005)。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集刊, 51(2),133-139。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
吳瑞娥(2011)。基北區高中職學校教育資源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聲坤(2006)。高中職社區化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以竹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介文(2008)。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永展(1995)。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53-61。
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許殷宏(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1-2。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9-16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端華(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方法探究-以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李寶鳳(2012)。新北市社大學員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及其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21-31。
林尚賢(2013)。品牌社群認同度與參與度對品牌忠誠度之影響—以智慧型手機品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51,30-40。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鎮昇合著,教育行政(183-222頁)。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林金穗、鄭彩鳳、吳慧君(2012)。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3(2),55-85。
林奕成(2011)。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歷程研究:從學校本位課程與社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 3(2), 88-117。
林振春(1997)。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23-25。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靜蓉(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環境管理策略之應用與學校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縵君(2013)。美國卡內基社區參與分類(Carnegie Foundation Community Engagement Classification)對我國大學服務學習推動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19-26。
卓秀冬(1995)。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燕珠(2010)。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5,227-247。
徐小玲(2005)。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震(1994)。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秦秀蘭(1997)。美國有效能學校經營的新鐘擺-社區參與。高雄市:復文。
秦秀蘭(2001)。有效能學校的經營法寶。臺北市:師大書苑。
郝龍斌(2003)。參與式環境教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環境教育學刊,2,1-8。
高級中等學校均質化網站(2015)。宣導資料。取自http://comm.tchcvs.tc.edu.tw/propaganda.asp
康靜慧(2013)。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奕華、顏弘欽(2012)。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學校行政,79(2),178-198。
張苙雲(1990)。組織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張銘樹(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經營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體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試辦工作輔導手冊:理念、配套措施與行政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661
教育部(2015b)。高中優質化方案。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525
教育部(2015c)。高級中等學校適性學習社區教育資源均質化實施方案。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102
梁永增(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潔(2007)。學校參與社區發展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森凱(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瑞坤、汪夢怡、邱鴻遠(2006)。影響大學教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因素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7(2),135-165。
陳宏圖(2015)。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再造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佳宏(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代理教師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其南(1994)。社區與國家重建。人力發展月刊,11,46-47。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灣手工藝,55,4-9。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素珍(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區參與和資源運用研究~以優質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慕華(2002)。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國教月刊,43(7/8),44-53。
傅仰止(2014)。公民意識的社會參與效應:志願結社及日常接觸。臺灣社會學刊,55,179-226。
單文經(2002)。強化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學生學習機會:美國的作法。教育資料集刊,27,191-209。
彭忠本(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明袖(2011)。彰化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市:遠足文化。
曾旭正、賴永祥編輯(2009)。踏實的路途:四校牽手的故事二。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社區營造組。
黃世孟(1995)。教育改革中之最大教具:國民小學學校建築之轉型。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專題演講。
黃振球(1990)。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調查報告書。臺北市:遠流。
黃瑞茂(2000)。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臺北福林社區經驗研究(1991-96)(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義良、馬惠祺(2008)。國民小學品牌管理、學校效能及其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0,63-84。
黃鴻文(1995)。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127-135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楊世瑩(2014)。SPSS 22統計分析嚴選教材(適用R17~R22)。臺北市:碁峰。
楊如晶(1993)。臺北縣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佳穎(2009)。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靜芬(1994)。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分析:從互動理論談起。國民教育,44(3),24-29。
葉至誠(2010)。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詹歐瑞蘭(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133-145。
廖鐿鈤(2001)。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資訊社會研究,1,57-83。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畫,35(4),313-338。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第三版)。臺北市:三民書局出版。
蔡明錡(2006)。臺南市國民小學學校社區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市:復文。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臺北市:心理。
盧偉民、謝有文(1988)。加強都市計畫審議過程民眾參與功能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
蕭凱欣(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進裕(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慶達(1994)。社區參與市公園規畫中參與者關係之探討-新店市七號公園個案。建築學報,10,123-136。
鍾任琴、曾騰光(2003)。學校效能之整合性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324-003),未出版。
鍾祁芳(2008)。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社區資源應用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蘇惠月(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外文部分
Algesheimer, R., Dholakia, U., & Hermann, A. (2005).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brand community: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ar clubs. Journal of Marketing, 69(3), 19-34.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4), 216-224.
Berns, R. M. (1997). Child, family, school, community-socialization and support (4th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Brace.
Bhattacharya, C. B., & Sen, S. (2003). Consumer-company identification: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relationships with compan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7(2), 76-88
Brown, L. I. (2002). Issue in school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 focus on Trinidad and Tobag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9291)
Campbell, J. P. (1977). On nature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P. S. Goodman & J. M. Penning (Eds.), New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pp.13-55).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Creemers, B., & Kyriakides, L. (2008). The dynamic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 contribution to policy, practice and theory in contemporary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Cummins, R., & Lau, A. (2005). Personal wellbeing index–school children.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Forester, J. (1989).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erman, J. J. (1993). Holistic quality: Managing, restructuring, and empowering schools. Newbury Park, CA: Corwin.
Marzano R. J. (2003). What works in school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ac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Laughlin, M. W., & Talbert, J. E. (2001). Community of practices and the work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Midgley, J. (1986).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istory,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In J. Midgley, A. Hall, M. Hardiman & D. Narine (E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pp.13-44). London: Methuen.
Haybron, D. M. (2008). Philosophy and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 Eid
& R. J. Larsen(Ed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p.17-43). New
York, NY:Guilford Press.
Moote, M. A., Mcclaran, M. P., & Chickering, D. K. (1997). Theory in practice: Applying participation democracy theory to public land plann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1, 877-889.
Paul, S. (198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Steers, R. M. (197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behavioral view.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Publishing Co.
Stoffels, P. R. (1987). Which service is best for your community? Telephone engineer & management, 91(24), 51-56.
Thomas, J. C. (1995).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Webler, T., Tuler, S. (2000). 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from a case study.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32(5), 566-5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珮如、胡淑貞(2004)。健康社區夥伴關係的影響因素。健康城市學刊,2,24-32。
2.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 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之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3. 吳永裕(1997)。創造學校與社區互蒙其利的互動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9-11。
4.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23-41。
5.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臺灣教育,619,2-13。
6. 吳清山(2005)。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教育研究集刊, 51(2),133-139。
7.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
8. 李永展(1995)。社區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53-61。
9. 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許殷宏(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1-2。
10.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11.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21-31。
12. 林振春(1997)。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23-25。
13. 林縵君(2013)。美國卡內基社區參與分類(Carnegie Foundation Community Engagement Classification)對我國大學服務學習推動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19-26。
14. 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5,227-247。
15. 郝龍斌(2003)。參與式環境教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環境教育學刊,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