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徐享良、洪榮照、胡永崇、陳政見、王亦榮、李乙明、杞昭安、謝建全、黃世鈺、陳訓緯(1994)。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心理。
王天苗(1995)。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王天苗(1996)。台灣地區心智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刊,14,21-44。
王天苗(1997)。規劃早期服務-跨單位間之協調與合作。臺北市推廣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服務研討會成果報告,14-17。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50。王志全(2002)。坐好訓練在家長參與式早期療育個案上的應用。兒童福利期刊。2,83-101。內政部(1993)。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1997)。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兒童局(2004)。台閔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慨況統計資料。台北:作者。
石曜堂(1994)。從兒童福利法談我國的早期療育制度。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發現早期療育國際研討會手冊,19-23。
周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4(5),7-12。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服務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
周月清(2001)。拒絕接受服務家庭之早期療育體系-方案發展與評估。台大社會工作學刊,4,97-161。
林巾凱(2001)。小兒職能治療評估工具之調查。台灣醫學,5(6),636-644。
林惠芳(1997)。早期療育服務模式介紹。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研討會大會手冊,40-45。
林惠芳(2000)。民間療育機構與政府單位的分工與合作-以台灣為例。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舉辦的中外早期療育服務經驗交流研討會,臺北。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翁菁菁、鄒國蘇(2005)。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特徵。北市醫學雜誌,2(6),44-53。陳明賢(2000)。早期療育整合服務實施方案評估-以高雄市發展遲緩兒童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武雄(2003)。兒童與少年福利法之剖析。社區發展季刊,102,131-143。陳麗芬(2000)。公立托兒所推動早期療育相關服務對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玉(2002)。影響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轉介政策執行因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7,329-341。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張秀玉(2007)。影響早期療育家庭使用資源之相關因素。社區發展季刊,120,233-251。郭蒨茹(1991)。淺談障礙嬰幼兒早期療育教學模式。特教園丁,7(2),19-23。
黃英琪(2003)。早期療育服務使用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文(2000)。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萬育維、莊鳳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服務規劃。社區發展季刊,72,48-61。
劉玉蓮(2002)。社會福利機構中提供早期療育服務之師資知能、需求及問題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姿秀(1997)。福利服務介入對身心障礙幼兒家庭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淑文(1998)。心智障礙兒童家長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期緯(2004)。發展遲緩孩童家庭功能問卷之建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蘇姿棋(2008)。回首來時路-台北市身心障礙學童家長使用早期療育服務主觀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ailey, D. B., McWilliam, R. A., Darkes, L. A., Hebbeler, K., Simeonsson, R. J., Spiker, D., & Wagner, M. (1998). Family outcomes in early intervention: A framework for program evaluation and efficacy research. Exceptional Children,64(3), 313-328.
Caplan, G. (1982).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Family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edited by Hamilton McCubbin, A. Elizabeth Cauble, Joan M. Patterson.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38(5), 300-314.
Dunst, C. J., Trivette, C. M., & Deal, A. G. (1988).Enabling and empowering families: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Brookline Books.
Dunst, C. J., Trivette, C. M., & Deal, A. G. (1988). Resources,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functioning.Empowering and enabling families: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practice,1, 23-33.
Dunst,C.J.(2000). Revisiting Rethinking Early Intervention .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0 (2), 95-105.
Dunst,C.J.,&Bruder,M.B.(2002).Valued outcomes of service coordination, early intervention,and natural environments.Exceptional Children, 68(3),361-375.
Lanners, R., & Mombaerts, D. (2000). Evaluation of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within and among European counerie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parent satisfaction scale. Inf .Young Children, 12(3), 61-70.
McNaughton,D.(1994).Measuring parent satisfaction with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programs:current practice,program,and future perspectives.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14(1),26-58.
Meisels,S. J., & Shonkoff, J. P.(2000).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In J.P. Shonkoff & S. Meisels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2nd ed)(pp.3-3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k,J.(2001).How to define and measure outcomes of early intervention:An examination of family quality of lif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Kansas Univeersity.
Peterson,C.A.(2002).Reflections on the challenges of program evaluation.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2(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