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0: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涂博珵
研究生(外文):TU,BO-CHENG
論文名稱:大學生職業興趣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 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The Fitness Between Students' Vocational Interests and Undergraduate Major o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陳柏霖陳柏霖引用關係劉峰旗劉峰旗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吳俊育高旭繁
口試日期:2017-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0
中文關鍵詞:職業興趣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學習成效入學管道
外文關鍵詞:Vocational InterestsThe Fitness Between Students' Vocational InterestsLearning AchievementEnter The Pipeli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職業興趣與科系之間適配度對學習成效之關係,使用個案大學「UCAN職業興趣探索資料」進行分析,以102級入學學生為對象,共計601人。本研究發現不同科系的選讀科系之適配度上具有差異,其中以社會工作學系之適配程度最高,應用外語學系的學生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最低。而不同入管道的學生在前兩學期學習成效有所差異,特別招生(包含繁星入學)之學習成效表現最好,其次為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則學習成效表現最低。然不同程度的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之間在學習成效上並未有顯著差異,也亦未達顯著相關。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adaptability between the students' property and the department, the use of the "Student Learning Trail" and the "UCAN Career Interest Discovery" in the "Student Learn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Database" Analysis, to 102 students for the object, a total of 601 people.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fitness between students' vocational interests and undergraduate major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among which the degree of adaptation to social welfare work is the highes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lowest. The students who did not enter the pipeline had different learning outcomes in the previous two semesters. The special enrollment (including the star enrollment) was the best, followed by the lowest performance for individual applications and examination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arning outcom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r future reference.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職業興趣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人境適配度之相關研究 11
第四節 職業興趣、人境適配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8
第三節 研究變項 18
第四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1
第一節 職業興趣與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之現況與差異分析 2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不同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與學習成效差異情形 26
第三節 職業興趣類型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 32
第四節與選讀科系之適配度與學習成效之差異情形 33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35
第一節 結果討論 35
第二節 研究結論 40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41
參考文獻 44
中文部分 44
英文部分 4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專院校就業職能平臺(2011)。職業興趣探索使用手冊。取自http://student.ncue.edu.tw/ezfiles/17/1017/attach/54/pta_1026_2367821_69348.pdf
大專院校就業職能平臺(無日期)。認識UCAN。取自https;//ucan.moe.edu.tw/help/about_us_3.aspx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3)。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查詢系統。取自http://www.ceec.edu.tw/intqry/Default.aspx
毛國楠(1985)。職業成熟與職業興趣的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29-238。doi;10.6251/BEP.19850601.11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王思峯、夏侯欣鵬、吳濟聰、劉兆明(2015)。生涯資訊系統之規訓科技與華人文化假說:以 UCAN 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37(1),34-56。
王春展(2004)。專科生情緒智慧、人境適配度與生涯阻隔之研究—以中部某專科學校為例。嘉南學報,30,477-493。
王寶墉(2002)。外語相關職業興趣與職業人格類型(RIASEC)之相關研究。文藻學報,16,195-220。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5。dio:10.6251/BEP.20000608
何宗穎、鄭瑞洲、謝佩妤、陳東煌、黃臺珠(2012)。非制式奈米科學教學提升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5,1-26。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余民寧、韓佩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 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吳美連、溫淑戀、呂純純(2009)。同儕師徒功能與大學生學習成效關聯性之探討。中原企管評論,7(3),121-145。
呂佳陵、楊淳斐(2007)。國樂系科學生的人格特質、職業興趣、學習適應與生涯抉擇之探討。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1,79-105。
呂建國、孟慧(2002)。職業心理學。臺北:揚智。
李伯毅(2013)。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初探──以中央大學核心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學刊,11,67-93。
李坤崇(2011)。大學課程發展與學習成效評量。臺北:高等教育。
李宜玫(2012)。數學低成就學習動機之類型與區別分析: 中小學弱勢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39-71。
李婉菱(2008)。組織變革過程中內部工作轉換機制與個人特性 對轉職者個人與環境適配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57-76。
林大森(2010)。學生選擇多元入學管道因素之探討:以四技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89-122。
林盈玲(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林啟超、謝智玲(2003)。大學生之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關係。大葉學報,12(2),123-136。
林菁、鐘如雅、陳雅萍(2006)。網路教學中學生特質與選課動機和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413-433。
金樹人(1991)。職業興趣與人格之關聯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4,91-115。
侯永琪、David Woodhouse(2010)。學習成效評估之國際發展。評鑑雙月刊,9, 23-27。
胡汶沁(2012)。UCAN應用觀點-興趣探索結果的解釋-結合Holland code的應用。取自http://yes-ucan.blogspot.tw/2012/04/ucan-holland-code.html
孫瑞鴻(2014)。高職學生職業興趣的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孫惠玲、王燕慧(2010)。五專護生之專業興趣與未來就業意願之探討。馬偕學報,8,101-114。
徐靖雯(2009)。大學生人境適配度和創造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堀越和男(2007)。日語學習動機與其成效之研究-以臺灣主修日文之學生為對象。臺大日語文研究,14,75-101。
張芳全(2006)。影響數學成就因素探討:以臺灣在 TIMSS2003 年的樣本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5(4),39-77。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6。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臺灣東華。
張美玉(2006)。TIMSS 2007 臺灣四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下)。科學教育月刊,359,2-11。
教育部(2016)。大學聯招(指考)錄取率。臺北:教育部。
莊璦嘉、林惠彥(2005)。個人與環境適配對工作態與行為之影響。臺灣管理學刊,5(1),12-148。
許富淑(2010)。大專生選修游泳課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66-83。
陳幼慧(2015)。國立政治大學:課程地圖與博雅核心能力學習成效檢核機制。取自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1.aspx?id=116
陳宏儒、丁后儀(2015)。國立高雄大學:應用 UCAN 發展大學入門課程經驗。取自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1.aspx?id=137
陳奎伯、顏思瑜(譯)(2008)原著; Angela M. O’Donnell 、Johnmarshall Reeve 、Jeffrey K. Smith 。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臺北:雙葉。
陳偉瑀、黃素芬(2004)。不同學習成就學生在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之差異。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52-162。
陳惠玉(2005)。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職業興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陳甦彰、陳若雲、蔡思穎、葉佳琪、吳佩珊、黃瓊嬅、李子琦(2010)。澎湖地區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技職教育期刊,1(2),85-101。
陳舜文、魏嘉瑩(2013)。大學生學習動機之「雙因素模式」: 學業認同與角色認同之功能。中華心理學刊,55,41-55。
陸定邦、呂佳珍(2011)。設計系多元入學管道之學業成就探討:以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為例。設計與環境學報,12,87-98。
梁朝雲(2014)。從性別差異談大學學務組織學習對工作效能的影響。學生事務與輔導,53(1),19-34。dio:10.6506/ASGC.2014.5301.04
彭森明(2006)。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 及其相應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21-38。
彭森明(2010)。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馮兆康、潘麗卿、陳敏郎(2009)。不同入學管道學生之學習成效分析-以某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為例。醫務管理期刊,8(1),85-103。
黃素菲(2014)。以「生涯興趣小六碼」建置多元生涯發展路徑 。教育實踐與研究,27(2),133-166。
黃添丁(2015)。數位學習融入課程之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慈濟科技大學學報,1,35-52。
黃韞臻、林淑惠(2011)。大學生多元智能與父母之關係及其對職業興趣之相關探討。教育學刊,36, 35-66。
楊妙芬(1993,6月)。師院生職業興趣類型、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績、年級與任教職志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主辦之「八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研討會,嘉義。
楊國樑、王瑞榮、陳錦初(2014)。管道多元與學生多元制度在入學後學業成就差異之比較。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6(2),37-56。
葉紹國(2009)。想要與需要之間----論大一學生的適應與發展。載於張雪梅、彭森明(主編),臺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141-179)。臺北:師大教評中心。
詹秀雯、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1),49-76。
詹俊成、林裕恩、林郁偉、廖宗耀、陳素青(2016)。大學體育系學生涯選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驗證。體育學報,49(3),317-335。
詹惠雯、沈順治(2008)。線上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模式之探討。中國行政,79,1-21。
趙珮晴、余民寧(2012)。自律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學習興趣、 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1-32。
劉峰旗(2015)。玄奘大學:UCAN 平臺於校務研究之應用。取自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1.aspx?id=118
劉興郁、蔡瑞敏(2006)。組織變革知覺、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商管評論,5(S),63-88。
蔡佩珊(2014)。高職生職業興趣與畢業後流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蔡敏瑞(2006)。組織變革知覺、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商管評論,5,63-88。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鄭茹方、施錦村(2015)。自我效能、學習滿意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全球管理經濟,11(2),119-136。
盧青延(2015)。國立嘉義大學:應用 UCAN 對焦系所職涯進路及建置課程地圖。取自https://ucan.moe.edu.tw/News/share1.aspx?id=125
賴宜鈴(2012)。大學生生涯興趣的適配度、一致度、區辨度、認同度與學習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謝孟芳(2005)。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文集,7,1-32。
簡茂發、林一真、陳清平、區雅倫、劉澄桂、舒琮慧(2007)。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手冊。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臺北。
簡嘉菱、程炳林(2013)環境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與學業情緒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44(3),713-734。
顏正芳、劉宏文、劉克明、賴春生、黃俊雄、黃尹亭(2006)。四種不同入學管道醫學生在接受醫學課程整合教育時學習成績之比較。醫學教育,10(2),225-231。
關永馨(2012)。大學生生涯效能與生涯阻隔因素之探討;以中興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1(2),93-117。
英文部分
Ames, C. & Archer, J.(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60-267.
Cable, D. M. ,& Edwards, J. R. (2004). Complementary and supplementary fit: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hcology, 89(5),822-834.
Ehrhart, K. H. , & Makransky, G. (2007). Testing vocational interests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person-vocation and person-job fit.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5(2), 206-226. DOI;10.1177/1069072706298105
Hansen, J. C. (1994).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interests.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293-316.
Holland, J.L. (1959). A theory of vocational chou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1), 35-45.
Lent, R.W., Brown, S.D., & Hackett, G. (2000).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areer choice: 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 36-49.
Low, K. D., Yoon, M., Roberts, B. W., & Rounds, J. (2005). The stability of vocational interests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middle adulthood: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5), 713-737. DOI:10.1037/0033-2909.131.5.713
Muchinsky, P. M., & Monahan, C. J. (1987). What is person-e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1(3), 268-277.
Patall, E. A. (2013). Constructing motivation through choice, interest, and interestingn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5(2), 522-534.
Schneider, B. (1987). The people make the place. Personnel Psychology, 40(3), 437-453.
Sekiguchi, T. (2004).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person-job fit in employee sele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saka Keidai Ronshu, 54(6), 179-196.
Stoll, G., Rieger, S., Lüdtke, O., Nagengast, B., Trautwein, U., & Roberts, B. W. (2016). Vocational interests assessed at the end of high school predict life outcomes assessed 10 years later over and above iq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http://dx.doi.org/10.1037/pspp0000117
Tracey, T. J., & Robbins, S. B. (2006). The interest–major congruence and college success re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9(1), 64-89.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68-8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國楠(1985)。職業成熟與職業興趣的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29-238。doi;10.6251/BEP.19850601.11
2.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3. 王思峯、夏侯欣鵬、吳濟聰、劉兆明(2015)。生涯資訊系統之規訓科技與華人文化假說:以 UCAN 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37(1),34-56。
4. 王寶墉(2002)。外語相關職業興趣與職業人格類型(RIASEC)之相關研究。文藻學報,16,195-220。
5.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6.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5。dio:10.6251/BEP.20000608
7.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8. 吳美連、溫淑戀、呂純純(2009)。同儕師徒功能與大學生學習成效關聯性之探討。中原企管評論,7(3),121-145。
9. 呂佳陵、楊淳斐(2007)。國樂系科學生的人格特質、職業興趣、學習適應與生涯抉擇之探討。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1,79-105。
10. 李宜玫(2012)。數學低成就學習動機之類型與區別分析: 中小學弱勢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39-71。
11. 林大森(2010)。學生選擇多元入學管道因素之探討:以四技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89-122。
12. 林啟超、謝智玲(2003)。大學生之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關係。大葉學報,12(2),123-136。
13. 金樹人(1991)。職業興趣與人格之關聯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4,91-115。
14. 孫惠玲、王燕慧(2010)。五專護生之專業興趣與未來就業意願之探討。馬偕學報,8,101-114。
15. 張芳全(2006)。影響數學成就因素探討:以臺灣在 TIMSS2003 年的樣本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5(4),3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