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華,古允文。戰場轉換-青壯年常備役退伍軍人轉業困境初探。復興崗學報 ; 88期 (2006 / 12 / 01) , P123 - 147王坤鈜(2012)。以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中年失業潮。家庭教育雙月刊,39,49-53。
王國浩(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章權(2010)。志願役軍官職場轉換工作適應性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朱慶龍(2003)。五大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和工作滿意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江茂坤(2003)。國軍駐防外島地區士官兵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江珮瑜(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建教合作生自我概念與實習機構社會適應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冷怡萱(2015)。校級軍官退休再就業適應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至孝(2010)。中壯年家計負擔者的再就業障礙-以彰化就業服務站個案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明思(2005)。組織的應徵面談研究—從二度就業婦女的觀點與經驗出發。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美鳳(2005)。高中生的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邱逸仁(2010)。臺北縣高級中學學校行政服務品質及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徐朝賢(2013)。以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我國志願役退伍軍人求職與再就業影響。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馬財專、林淑慧(2016) 。促進中高齡勞動參與及就業整備之整合性服務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05 年 3 月。崔怡真(2012)。高職教師在職進修第二專長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康雅菁(2016)。T&D 飛訊第224期。 探討中高齡者失業焦慮之影響因素。
張怡(2005)。社會建構下高齡者社會適應歷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國傑(2000)。國軍中上校軍官退伍後再就業型態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張緯良(2001)。從總體環境談榮民就業問題。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訓練中心。
郭靜晃(1993)。《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陳安國(2008)。退伍軍人再就業與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軍訓教官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宜伶(2012)。新手諮商心理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陳明崇(2002)。國民中小學專任人事人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敏傑、劉建良(2001)。東吳社會學報。10期,101-154頁。中高齡勞動力退休經濟規劃與再就業意願。
溫采莉(2011)。桃園縣高中職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游鴻智(2000)。公務人員退休再就業之探討—以台北市政府為例臺北。
黃中書(2009)。退役軍官生涯轉換之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秀美(2002)。國軍志願役中年男性退役軍官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彭素玲、王怡修(2014)。改善我國中高齡與高齡者勞動參與之因應對策。勞動部。
葉佳瑜 (2014)。外籍看護工的充能式教育計劃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潘國仁(2004)。成長團體經驗對中區職訓中心學生社會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熊祥林(1978)。明尼蘇達滿意問卷研究。政治大學學報,37,123-147。
蔡忠達(2006)。從社會網絡觀點探討國軍志願役退伍軍人轉業模式初探。《國防雜誌》6(21):232-242。蔣震夷(2001)。以「公共職業訓練」促進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曾芳蘭(1997)。〈婦女二度就業問題面面觀〉。《勞資關係月刊》,12(2):86-95。
羅德芬、洪嘉瑜 (2005)。景氣波動下的再就業機率。經濟論文叢刊,第三十三卷第二期,頁149-179。黛安娜、巴巴利亞, 莎莉、歐茨(1989)。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 (黃慧真譯)。臺北 :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版1995)
英文部分
Cranny,C.J. Smith & stone E.F.(1993)Job Satisfaction:How People Feel About Their Jobs and How It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 MA:Lexington Books.
Davis,K(1977).Human behavior at work. New York:McGraw-Hill.
Erikson,E.H.(1994).Identity:youth,and crisis. New York:Norton.
Hackman,J. R.,& Lawler,E.E.(1971),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tics,Joumal of Applied Psychology.55,250-279.
Hackman,J. M., & Oldham,G. (1976). 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 Test of a theory.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6,250-279.
Kalleberg,A.L:(1977),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Job Satisfaction,American Socialogical Review,42,124-143.
Locke,E.A.(1969),What Is 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Performance,4,309-336.
Porter,L.W,&Lawler,E.E.(1968),Managerial Attiudes and Pergormance,Homewood,IL:Dorsey Press
Robbins, Stephen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igh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rice,J, H.(1972),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District of Columbia: Health & Company.
Raymore, L., G. Godbey, D. Crawford, and A. Von Eye, 1993, 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 Leisure Sciences 15:99-113.
Smith, P. C., Kendall, L. M., & Hulin, C. 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Skokie, IL : Rand McNally.
Tumer,A. N.,& Lawrance,P.R.(1965),Industrial Jobs and the Woker, Boston: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Yeager,S. J.(1981).Dimensionality of the Job Descriptive Index,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4,205-212
Zikic, J. and U. Klehe.(2006). Job Loss 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The Role of CareerExplor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in Predicting Reemployment Qualit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9, 391-409.
網站資料來源
聯合晚報2016,06,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vSeE71wus
聯合新聞網2016,09,02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1932494
聯合新聞網2016,12,05 https://udn.com/news/story/1/214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