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翊軒
研究生(外文):Yi-Hsuan,Huang
論文名稱:遊客休閒生活型態、旅遊推力動機、拉力動機與旅遊滿意度之關係—以板橋林家花園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lationships Among Tourists’ Lifestyle, Travel Motivation,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Lin Family Garden
指導教授:吳天元吳天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obertT.Y.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景文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旅遊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休閒生活型態旅遊推拉力動機旅遊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leisure lifestylepush motivationpull motivationtourist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8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國人旅遊風氣逐漸提升及對旅遊品質的追求,瞭解各旅遊元素間之關聯,並打造符合需求的旅遊環境,已是刻不容緩的事。研究發現生活型態對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謝美娟,2014);旅遊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具有顯著相關(黃孟立、湯大旅遊滿意度間之關係作為研究主題。
張淑青(2008)為探討旅遊動機對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將旅遊動機再分為推力及拉力動機,以深入瞭解推、拉力動機所發揮的影響。本研究為深入探討各旅遊相關因素間之關係,也將旅遊動機分為推力動機及拉力動機,並探討林家花園遊客之休閒生活型態、推力動機及拉力動機與旅遊滿意度之關係,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偉、何慶燕,2012),及旅遊動機對滿意度呈現正向相關(陳墀吉、謝淑怡,2011)。惟對於休閒生活型態、旅遊動機及旅遊滿意度彼此間的關聯卻甚少著墨。為有效瞭解各旅遊相關因素間之關係,本研究選定休閒生活型態、旅遊動機及究,有效回收問卷為421份。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集群分析、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等。
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休閒生活型態的遊客在旅遊動機之推力動機及拉力動機上有顯著的差異,推力動機和拉力動機對旅遊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旅遊推力動機與拉力動機能顯著地預測旅遊滿意度。在旅遊動機之推拉力動機上,「積極求新型」大於「中庸穩定型」,「中庸穩定型」大於「傳統保守型」。在三種休閒生活型態中,以「傳統保守型」遊客在推拉力動機對旅遊滿意度之影響上最有明顯的預測效果。針對獲得的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以提供未來古蹟經營者在擬定各項行銷策略上之參考。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raveling among Taiwanese people, and the growing standard for tourism quality have perpetuated the need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to meet people’s deman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lifestyl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atisfaction (Hsieh, 2014). Travel motiv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eisure lifestyle (Huang, Tang, & Ho, 2012),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tisfaction (Chen & Hsieh, 2011). But very few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lifestyle,travel motivation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lifestyle,travel motivation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an aim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ravel motivations on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Chang (2008) divided travel motivations into travel push and pull motivations. In order to have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lifestyle, travel motivation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this study also divided the travel motivations into both push and pull motivations.Leisure lifestyle,travel push and pull motivations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s of the tourists visiting the Lin Family Garden were studied.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42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Analytical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factor analysis,reliability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one-way ANOVA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s well as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ull motivation and push motivation of tourists among different leisure lifestyle groups. The pull motivation and push motiva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ourism satisfaction. Moreover, these two motivations could predict tourist satisfaction.The Novelty-seeking group had stronger pull and push motivations than the Moderate-steady group.The Moderate-steady group had stronger pull and push motivations than the Traditional-conservative group.The pull and push motivations can best predict the tourist satisfaction of the Traditional–conservative group.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on marketing strategies.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 錄………………………………………………………..………………...IV
表 次……………………………………………...……….……………….....VI
圖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2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6
第四節 研究範圍…………………………………………………………7
第五節 名詞解釋…………………………………………………………..8
第六節 研究步驟…………………………………………………………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林家花園的歷史……………………………………………….12
第二節 休閒生活型態………………………………………………….15
第三節 旅遊推拉力動機……………………………………………….26
第四節 旅遊滿意度…………………………………………………….39
第五節 各變數關係之相關文獻……………………………………….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5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遊客特性資料分析…………………………………………...61
第二節 效度分析結果…………………………………………………66
第三節 休閒生活型態與旅遊推拉力動機之分群差異分析…….….81
第四節 旅遊推拉力動機與旅遊滿意度之相關分析………..……….89
第五節 旅遊推力動機及拉力動機對旅遊滿意度之影響.…………..92
第六節 旅遊推力動機及拉力動機對旅遊滿意度之預測關係…...…99
第七節 研究假設之實證結果……………………………………..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4
第三節 研究限制……….……………………………………………118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120
貳、 英文部份………………………………………………………….132
參、 網路資料部分…………………………………………………….137
附錄一、正式問卷………………………………………………………………138
壹、中文部份
丁冠元、江季芸(2013)。體驗行銷對旅遊產品購買意願之研究-探討推力與拉力旅遊動機所扮演之角色。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于躍文、梁馨文(2007)。消費者生活型態對家具購買行為影響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大明、蔣宛修(2011)。臺灣不同生活型態銀髮族選擇國外旅遊產品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6(2),55-72。
王伯文(2005)。民宿體驗、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秋萍(2007)。遊客休閒生活型態與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北投及烏來溫泉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秋萍(2011)。溫泉區遊客休閒生活型態與旅遊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良傑、陳志鵬(2007)。南瀛化石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王明元、周佳如(2011)。海外自由行旅遊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日本地區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係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彬如(2006)。遊憩體驗經歷之探討分析-以環島鐵路花蓮二日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朱瑞淵(2006)。主題樂園遊客旅遊動機、觀光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月眉探索樂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如淑(2005)。人格特質、旅遊動機與旅遊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以大陸及日 本來台旅客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美宜(2011)。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宜蘭地區民宿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爲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
李慶長、張銀益、施偉佳、蔡聰源(2009)。部落格旅遊訊息內容對讀者消費動機之影響。北商學報,16(5),81-98。
宋永坤、宋源烽(2011)。推力及拉力體機、知覺價值、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以外國觀光客旅遊台灣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6(2),21-40。
宋永坤、鄧美娟(2012)。探討旅遊動機、意象、滿意度、忠誠度之關係-
以淡水地區遊客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7(1),79-102。
宋岡玲(2010)。單車族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宋秉明(1983):遊樂容納量理論的研究。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杜富華(2008)。家醫科門診病患休閒生活型態、健康概念與肥胖程度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杜瑞澤(2004)。生活型態設計-文化、生活、消費與產品設計。臺北市:亞太出版社。
呂長賜(2006)。集集地區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冠達(2002)。台中都會公園遊客特性與遊憩環境體驗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何慶燕(2010)。休閒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對自覺健康的影響-以台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何慶燕、湯大緯、黃孟立(2012)。休閒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對自覺健康的影響-以台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健康休閒學報,9(1),73-99。
余幸娟(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一宏(2004)。市定古蹟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內高塔區、煙囪、烏梅酒廠修復之調查研究報告書。臺北市:陳柏森建築師事務所。
林大椿(2006)。南州觀光糖廠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林宏城(2002)。澎湖觀光事業開發政策之行銷策略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怡如(2006)。板橋林家花園營運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建煌(2010)。消費者行為。第三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林倩淇(2006)。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敬銘(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4),214-226。
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淑真(2008)。民宿投宿動機、期望、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古坑地區民宿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淑惠、羅少卿(2010)。旅遊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之初探,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1,627-636。
林淑晴(1988)。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瑞山(1993)。台北市民生活型態對於購買房屋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衡道(1976)。臺灣寺廟的過去與現在。臺灣文獻,27(4),41-49。
林鴻偉(2003),大陸來臺旅客之旅遊餐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欣怡(2010)。生活型態、休閒偏好、婚姻品質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逢
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莊信輝(2004)。兩岸古蹟保存政策之研究-以板橋與鼓浪嶼林家花園為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忠宏、黃宗成、邱廷亮(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期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4(2),22-41。
吳忠宏、黃文雄、李介祿、李雅鳳(2007)。旅遊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模式建構與驗證:以宜蘭賞鯨活動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3(4),347-367。
吳定緯(2007)。國中生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公私立國中學生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妮容(2006)。以旅遊型態作為干擾變數來研究旅遊動機、旅遊滿意度與目的地忠誠度之間的關係。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慶烜、林敬銘(2006)。來台觀光旅客權益保障與重遊意願關連性之研究:以大陸旅客為例。「兩岸休閒暨旅遊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245-260。
高梅心(2007)。台灣同志族群出國旅遊動機與目的地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維良(2009)。臺北市運動彩券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傳棋(2006)。宜蘭地區近三、四百年來相關舊地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5(3),3-78。
胡琇雲(2011)。十七公里海岸線之遊客生活型態對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餐旅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許銘珊、梁仲正(2006)。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39-155。
郭彰仁、王永勝(2013)。虎尾居民公園使用行為對休閒生活型態、休閒智能及休閒阻礙影響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1(3),27-42。
游青祥(2003)。汽車消費者生活型態與產品屬性偏好關聯之研究─以台北市 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文樹(2003)。台南縣尖山埤水庫風景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錦雄、姚靜婉(1998)。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侯錦雄(1999)。休閒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台北、台中、彰化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
侯錦雄、林宗賢、王乃玉(2010)。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以公園使用者為例。造園景觀學報,16(3),33-52。
施美羽(2010)。都市公園銀髮族使用者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容繼業(2003)。Consumer behavior analysis of travel web site in Taiwan: Case of ezTravel。高雄餐旅學報,6(6),15-30。
張云方(2010)。國際青年自助旅遊者到訪台灣與泰國旅遊動機之比較,嘉義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孝銘、林樹旺(2003)。台灣中部地區運動觀光吸引力之評估。運動觀光及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集毓(1994)。遊憩區市場定位之研究。國立中與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紋菱(2011)。月眉探索樂園旅遊動機。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淑青(2004),澎湖套裝旅遊服務品質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0(2),111-126。
張淑青(2004)。意象對滿意度、懷舊、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影響之整合模式:老街地方行銷策略之探討。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淑青、鍾育明(2008)。旅遊動機對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拉力的關鍵驅動效果。行銷評論,5(4),515-538。
張裕淵(1999)。以生活型態觀點探討台灣地區銀行網路金融服務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瑜容(2010)。前銀髮族生活型態與國外旅遊行為及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慧英(2007)。中國傳統園林空間結構形式分析—以板橋林家花園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樑治(1999)。遊憩活動企劃影響遊憩體驗的研究。國家公園學報,9(2),97-111。
范瑞昭(2009)。板橋林本源園邸古蹟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文英(2006)。2006澎湖海上花火音樂季遊客的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6),117-127。
陳水源(2000)。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討。交通建設,39(9),9-14。
陳宗男(2011)。遊客旅遊型態與地方觀光產業關係之研究。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志強(2006)。大陸來台觀光客旅遊動機、顧客認知價值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明陽(2010)。美感生活形態對產品偏好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雪亮、劉泳倫、魏華成(2008)。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遊客休閒動機之研究。2008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100-109。
陳寬裕、王正華(2011)。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冠惠(2002)。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伯南(2004)。宗教觀光旅遊動機、認知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南投中台禪寺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俊男(2004)。七股鹽場鹽山遊客之遊憩動機、遊憩環境體驗與遊憩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勁甫、何宜澤(2005)。事件遊客旅遊動機、活動體驗品質、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2004府城七夕國際藝術節」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2(2),161-179。
陳勁甫、吳劍秋(2005)。銀髮族海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5(1),1-16。
陳墀吉、謝淑怡(2014)。平溪線鐵道旅遊動機、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華岡地理學報,28(1),5–18。
陳聰廉(2006)。茂林國家風景區對遊客吸引力、滿意度及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志文(1995)。企業目標、經營環境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臺北銀行月刊,24(8),2-14。
黃金柱(199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仲良(2005)。探討不同生活型態的傳統茶飲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之比較-以東莞市台商及人民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美琪(2011)。八卦山大佛風景區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美蘭、祝鳳岡(2005)。從生活型態觀點探討旅遊網站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與使用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致穎、林玥琇(2009)。以旅遊生活型態探究商業溯溪旅遊市場。休閒事業研究,7(4),84-101。
黃競盈(2008)。社區居民對古蹟環境知覺研究:以林本源園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錦照(2007)。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錦照(2012)。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曾瓊偉(2008)。遊客旅遊動機與休閒利益對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西湖度假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葉茂生(2001)。澎湖吉貝島遊客對海域遊憩活動滿意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景裕 (2010)。旅遊動機、渡假生活型態滿意度對重願影響之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中興大學行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靜(2002)。女性生活型態與電鍋使用模式的研究。技術學刊,17(1),37-46。
劉莉芬(2011)。登山步道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笠頂山登山步道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照金、張家銘、劉一慧、黃靖淑(2005)。不同類型運動觀光參與者的旅遊動機、期望、滿意度及其觀光特性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24-36。
劉泳倫、施昱伶(2009)。鹿港端午節慶活動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1),28-49。
劉泳倫、鄒哲宗、曾家鈺(2010)。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遊客旅遊特性與旅遊滿意度之研究。稻江學報,3(2),39-57。
劉泳倫、蕭怡靜(2013)。王功漁火碼頭觀光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1),1-20。
劉孟奇、邱俊榮與胡均力(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劉凱安、蔡欣曄、張雅玲、張樑治(2006)。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8(1),271-284。
劉瓊如、林若慧、吳正雄(2002)。海岸風景區遊客旅遊意象之區隔研究-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5(3),55-78。
廖雅芳(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業規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廖明豐(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道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憩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珮妏(2010)。新莊體育場民眾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滿意度及行為意圖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1),34-48。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兆禎(1995)。顧客特質與休閒偏好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美娟(2014)。旅客生活型態、滿意度與再宿意願之研究-以杉林溪地區為 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淑芬(1995)。觀光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鄭健雄、劉孟奇(2001)。國人渡假生活型態量表建構之初探-以墾丁國家公園遊客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3),57-80。
鄭健雄、楊明青(2008)。從台灣鄉村旅遊發展思考中國鄉村旅遊發展之對策。鄉村旅遊研究,2(2),47-53。
鄭勇奕(2009)。礁溪溫泉遊憩區遊客消費行為之研究:以渡假生活型態為區隔變數。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戴佩怡(2010)。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消費者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遐齡(2005)。企業贊助與學校體育探討。Sport MVP雜誌,2(1),20-23。
盧筱筠(2006)。瑞士旅遊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筱筠、陳家瑜(2007)。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瑞士套裝旅遊為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新北市:96年5月19日。
盧業明(2007)。古蹟與歷史建築防災機制之研究-以火害為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鳳兒(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士軍(1987)。管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秀枝(2010)。國中生休閒活動型態與憂鬱傾向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銘珊、梁仲正(2006)。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39-155。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一剛(1988)。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臺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
榮泰生(2005)。行銷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葉為谷、陳金聲、劉志鈺(2011)。民宿業者與攤販業者對墾丁旅遊觀光效益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9(1),1-20。
蔡長啟(1993)。我國發展休閒活動的應有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2(4),4-11。
蔡鳳兒(2006)。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相關性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生活科學學報,10(4),211-241。
蔡欣潔(2010)。民宿住宿體驗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以情緒為中介變項。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文燦(2010)。市民環保認知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寶之林二手傢俱回收暨環保教育中心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賴文儀、謝美娟(2014)。旅客生活型態、滿意度與再宿意願之研究-以杉林溪地區為例。南華大學休閒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龍玉琳(2010)。遊客對知本溫泉民宿及旅館遊憩需求、期望、服務品質及滿意度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顏阿桃(2010)。旅遊動機、家庭生命週期對家庭旅遊決策影響之研究。逢
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顏亮一(2003)。記憶與地景:2005~2009論文選。臺北市:田園城市總經銷。
顏明輝(2008)。澎湖地區媒體行銷策略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
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縣。
顏建賢、黃有傑、張雅媜(2010)。南鯤鯓代天府遊客旅遊動機、目的地吸引力與滿意度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4(2),29–44。
湯幸芬、楊明青、黃詩閔(2010)。「老年休閒」:繪畫題材、休閒生活型態、動機與效益。旅遊健康學刊,9(1),25-40。
詹慧珊、黃宜純、朱慧英(2006)。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髮型與服飾之研究 I。 紡織綜合研究期刊,16(2),1-7。
漢寶德(2002)。透視建築。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賴世培、丁庭宇、莫季雍(2002)。民意調查。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蘇可欣(2004)。大學教師社經地位、休閒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美華、本明寬(2002)。活出更好的自己。臺北市:新雨出版社。
羅美華、陳君怡(2006)。積極自我的充實。臺北市:新雨出版社。
蘇慶育、林矗志、周重山(2009)。嘉義縣童年度假村遊客對旅遊動機與滿意度探討。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276-283。
魏弘發(1995)。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健雄、劉孟奇(2001)。國人渡假生活型態量表建構之初探-以墾丁國家公園遊客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1),57-80。
黃毓華、邱章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24-36。
貳、英文部份
Anderson, E.W.,& Fornell,C.(1994).A customer satisfaction research prospectus.In R. T. Rust, and R. L. Oliver (Eds.).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241–268.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Anderson,E.W.,Fornell,C.,& Lehmann,D.R.(1994).Customer satisfaction, market share,and profitability:Findings from
Sweden.Journal of Marketing,58(6),53–66.
Baker, D. A.,& Crompton, J. L. (2000).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7(3),785–804.
Baloglu,S & Shoemaker,S (2001).Prediction of serior travelers motorcoach use from demographic, psychoological,and psychographic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0(2), 12-16.
Beard, J. G., & Ragheb, M. 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Crompton,J.(1979).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6(3),408–424.
Crompton,J.L.,& McKay,S.L.(1997).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2),425–439.
Cronin,J.J.,Jr.,Brady,M.K.,& Hult,G.T.M.(2000).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nments.Journal of Retailing,76(2),193–218.
Cordes,K.A,& Ibrahim,M.(2000).The nature of leisure,recreation,and play.Leisure,Recreation,and the Individual.(2nd ed).McGraw-Hill:Recreation & Leisure.
Dann,G.M.(1977).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4(4),184-194.
DeVellis R.F.(1998).Scale development:Theory and applications.CA:Sage.
Dorfman, A. & Lorincz,A.E.(1957).Occurrence of acid mucopolysaccharides in the Hurler syndrome.Proc.Nat.Acad.Sci.USA 43,443-446.
Driver,B.L.(1970).Personality,outdoor recreation,and expected consequence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9(2),169-180.
Engel,J.F,Blackwellm R.D,& Kollat,David.Life style research and marketing strategy.Consumer Behavior.(3rd ed.),173-214.
Engel,E.N.Blackwell, R.D., & Minnard,P.W.(2004).Consumer behavior, (7th ed.).New York:Dryden.
Fluker,M.R,& Turner,L.W.(2000).Needs,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a commercial white-water rafting experienc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8(2),380-389.
Fornell,C.(1992).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4(1),44-52.
Fornell,C.(1996).Johnson,M.D.,Anderson,E.W.,Cha,J.,& Bryant,B.E.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Nature, purpose,and findings.Journal of Marketing,60(4),7–18.
Fred D.R. & William R.D.(2005),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Chicago,IL:AMA,71-96.
Gnoth,J.(1997).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2),283–304.
Hallowell, R. (1996). The relationship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Click to buy NOW PDF-XChange viewer www.docu-track.com
18 loyalty,profitability:An empiric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7(4),27–42.
Hanqin,Z.,& Lam,T.(1999). An 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ese visitors’ motivations to visit Hong Kong.Tourism Management,
20(5),587–594.
Herzberg,F.,Mausner, B., Peterson, R.O.,& Capwell, D.F.(1957).Job attitudes: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Pittsburgh.PA:Psychological Services.
Horneman,L.,Carter,R.,Wei,S.,& Ruys,H.(2002).Profiling the senior traveler: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1(3),23–37.
Hawkins,D.I.,Best,R.J.,& Coney,K.A.,Richard D.(2004).Consumer behavior: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8th ed.).New York: Norton Co.
Iso-Ahola, S. E.,& Allan(1982). Toward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tourism motivation:A rejoinde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9(2),256–261.
Jang,S.,& Feng,R.(2006).Temporal destination revisit intention: The effects of novelty seeking and satisfac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8(2),580-590.
Kelly,G.A.(1975).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New York: Norton Co.
Kim,S. S.,& Prideaux B.(2003).Marketing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actional pleasure tourist motivations and other travel-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to Korea.Tourism Management,26(3),347-357.
Kim,S.S.,Lee,C.,& Klenosky,D.(2003).The influence of push and pull factors at Korean National Parks.Tourism Management,24(2), 169–180.
Kim, S. S., Lee, C. K., & Klenosky,D.B.(2003).The influence of push and pull factors at Korean national parks.Tourism Management, 24(2),169-180.
Kotler.Philip(1994).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8th ed).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Kotler(2000).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 New York: Prentice Hall.
Lazer,W.(1963).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stephen greyserm,140-151.
Loker,L.,& Perdue, R.(1992).A benefitbased segmentation of a nonresident summer travel marke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1 (1),30–35.
Loudon,J.T.,& Bitta,L.N.(Eds.).(1998).Consumer behavior.McGraw-Hill:Sage.
Manning,R.E.(1985).Diversity in a demorcracy;Expanding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urm. Leisure Science,7(4),377-399。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ory processes in retail sett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57(2), 25-48.
Oliver, R. L.(1980).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0(3),460–469.
Oliver, R. L., & Swan, J. E.(1989).Consumer perceptions of interpersonal equity and satisfaction in transactions: A field
survey approach. Journal of Marketing,53(2), 21–35.
Otto, J. E.&Ritchie, J. R. B.(1996).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17(3),165-174.
Plummer,J.T,(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38(1),34-51.
Scott, D. (1994). A comparison of visitors motivations to attend three urban festivals.Festival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3(3),121-128.
Uysal,M.,& Jurowski,C.(1994).Testing the push and pull factor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1(4),844–846.
Yoon, Y.,& Uysal,M.(2005).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Tourism Management,26(1),45-56.
Yolal, M., Cetinel, F., & Uysal, M.(2009).An examination of festival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relationship: Eskisehir international festival.Journal of Convention & Exhibition Management,10(4), 276-291.
參、網路資料部分: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2015年1月10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3338&ctNode=3099&mp=1
文化部(2014)。文化法規-文化資產保存法。2014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moc.gov.tw/law.do?method=find&id=30。
交通部觀光局(2015)。2014年歷年中華民國國人出國人數統計。
2015年1月15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
澎湖縣政府(2006)。澎湖縣簡介。2006年7月8日。取自:http://www.penghu.gov.tw/profile/profile.asp.
顏膺修、許森凱(1998)。臺北縣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板橋行腳來去逛古蹟。
2014年5月8日。取自: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pei/chenkao/bgcity/c.htm#%E5%9C%92%E6%9E%97%E4%B9%8B%E7%BE%8E.
漢堡德(2006)。遊園戲夢網站。2014年7月6日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foca0611/b/b1.ht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大明、蔣宛修(2011)。臺灣不同生活型態銀髮族選擇國外旅遊產品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6(2),55-72。
2.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遊客行爲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4(1),17–33。
3. 宋永坤、宋源烽(2011)。推力及拉力體機、知覺價值、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以外國觀光客旅遊台灣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6(2),21-40。
4. 林敬銘(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4),214-226。
5. 林衡道(1976)。臺灣寺廟的過去與現在。臺灣文獻,27(4),41-49。
6. 吳忠宏、黃宗成、邱廷亮(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期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14(2),22-41。
7. 吳忠宏、黃文雄、李介祿、李雅鳳(2007)。旅遊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模式建構與驗證:以宜蘭賞鯨活動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3(4),347-367。
8. 高傳棋(2006)。宜蘭地區近三、四百年來相關舊地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5(3),3-78。
9. 許銘珊、梁仲正(2006)。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39-155。
10. 郭彰仁、王永勝(2013)。虎尾居民公園使用行為對休閒生活型態、休閒智能及休閒阻礙影響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1(3),27-42。
11. 侯錦雄、姚靜婉(1998)。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12. 侯錦雄(1999)。休閒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台北、台中、彰化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
13. 侯錦雄、林宗賢、王乃玉(2010)。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以公園使用者為例。造園景觀學報,16(3),33-52。
14. 張淑青(2004),澎湖套裝旅遊服務品質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0(2),111-126。
15. 張淑青、鍾育明(2008)。旅遊動機對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拉力的關鍵驅動效果。行銷評論,5(4),51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