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消防署(2000)。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成立消防救助隊指導要點。
內政部消防署(2011)。消防人員訓練系統規劃委託研究案-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報告。
內政部消防署(2016)。消防人員常年訓練實施規定。取自www.nfa.gov.tw,20161220。
王居卿(2000)。影響訓練成效相關因素模式之實證研究:認知及多變量的觀點。臺大管理論叢,10(2),135-166。王明月、楊欽城、乃慧芳、許吉越(2010)。柔道選手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幸褔感相關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4),102-115。王明月、黃振華、李亭儀、謝淑娟(2012)。桌球選手運動成就動機、流暢體驗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1),89-101。邱皓政(2002)。量化硏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書局
吳清山、林天佑(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5。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臺北:五南書局。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呂學榮(2007)。台灣公部門社工知覺之督導風格、充權感受與工作滿足感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巿。余鑑、陳麗玉、黃建國(2010)。模擬訓練應用於實習醫學生之成效評估。創新與經營管理學刊,1(1),51-65。柳玉清(2011)。員工自我效能信念與訓練課程需求、訓練成效之相關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9,1 - 20。
許昌隆、林淑慧(2015)。以人力資本觀點探討醫院員工教育訓練需求、教育訓練成效移轉與工作績效之關聯。勞資關係論叢,17(1), 37-59。
陳寶芳(1983)。社會工作員的工作疲乏、工作滿意與工作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巿。陳弘毅(2011)。消防學(6版),台北:鼎茂出版社。
陳世勳(2001)。消防人員工作滿意與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陳志忠、李烱煌(2013)。大專啦啦隊選手基本心理需求對知覺動機氣候預測主觀活力之中介效果。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2),37-59。陳銘薰、王瀅婷(2006)。訓練投入、訓練實施程序、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之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1),75 - 99。陳麗津、林昱宏(2011)。照顧服務員之工作能力初探。崇仁學報,5, 2 - 24。郭書麟、鄭嘉惠、卓淑玲、洪聖惠、王拔群(2014)。急重症高擬真模擬情境團隊訓練成效初探。輔仁醫學期刊,12(2),89-96。張善智、李沛玲(2004)。學習滿意度與社會支持對電腦軟體訓練成效評估影響之研究。育達學院學報,8,73 - 91。張琇珠(2010 )。非行兒少機構安置服務社工員之勝任感、風險感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巿。黃文柔、李懿芳(2012)。探討比較結構化在職訓練與數位學習對於受訓者自我勝任感的影響。臺灣企業績效學刊,5(2),277-295。
維基百科(2016)。消防員。2016/12/27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6%88%E9%98%B2%E5%93%A1
翁茹婷(2009)。新進醫務社工的離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梅可望,2000。警察學原理。桃園巿:中央警察大學。
廖明川(1984)。改進我國現行消防組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桃園市。蔡本源(2006)。兒童少年保護服務社會工作者家外安置倫理決策取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巿。鍾美智(1996)。社會工作系畢業生任職專業工作及離職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鍾瑞瑛、高毓秀(2012)。專科護理師訓練課程成效評估之探討。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3),201-211。
劉蕙雯(1997)。高雄市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工作疲乏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巿。劉雅雲(2001 )。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巿。劉伯祥、石裕川、孫益生(2010)。大貨車五項駕訓科目之工作負荷及訓練成效評估研究。運輸計劃季刊,39(3),251-276。劉克正(2012)。消防法論之一:消防法之基本概念。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電子報資歷庫。101年7月12日取自http://enews.nfa.gov.tw/issue/1010712/images/rule.htm
謝秀貞(1994)。醫務社會工作者在職訓練與職務勝任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巿。蕭嘉惠(2012)。教育訓練動機在運動組織環境與教育訓練轉移成效之中介效果。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2(2),103-116。蘇映伊(2005)。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與工作成就感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巿。Arthur, W. J., Bennett, W. J., Edens, P. S., & Bell, S. T. (2003). Effectiveness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Ameta-Anaiysis of design and evaluation featur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234-255.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Betz, N. E., &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 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Deci, E. 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 Plenum.
Ford, J. K. (1997). Improv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 work organiza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aff, O. B., & Street C. M. (1956). Improving compet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Y: Harper & Brothers.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ldstein, I. L. (1986).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2nd ed.). Monterey. CA: Brooks/Cole.
Hall, J. (1980). Managerial competence: working productively with most of the time. In Jay Hall (Eds), Models for management: the structure of competence: Classic theories and facts about managing people/ featuring integrating research (pp.487-496). The Woodlands: Woodstead Press.
Nadler, L. (1984). 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White, R. W. (1959).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66, 29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