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2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嘉年
論文名稱:成為一所親師生的民主學校: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發展歷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becoming a democratic school by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指導教授:鄭同僚鄭同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Tung-Liao
口試委員:馮朝霖陳佩英
口試委員(外文):Fong, Tsao-LinChen, Pei-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另類學校民主學校實驗教育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學校發展歷程研究
外文關鍵詞:Alternative schoolDemocratic schoolExperimental education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21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台灣另類教育除了是體制教育外的選擇,也是教育民主化的象徵。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新創實驗團體和學校如雨後春筍。新創實驗學校急需現已穩定發展的體制外學校之辦學經驗,來協助面對創校的挑戰。同時,近年來面臨生源問題而選擇轉型成實驗學校的郊區學校,也需要有別於體制學校的辦學經驗。因此,對另類學校進行辦學經驗的整理,實有其研究價值與意義。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一、通過收集與整理另類教育相關研究文獻,逐步梳理另類教育的發展歷史脈絡。二、通過彙整台灣實驗三法後實驗學校的成立與發展資料,建構實驗學校的最新圖像。三、對一所實驗學校進行自創辦至今的發展研究,建構實驗學校發展歷程圖像。從詞義來看,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實際上指向一組意義相近的詞彙,包括「另類教育」、「實驗教育」、「民主教育」、「開放教育」等。其中,「另類教育」可算是具批判、反思和創化意涵的哲學代名詞;而「實驗教育」則是非主流體制外學校的歷史代名詞。台灣另類學校的最新發展顯示體制教育對多元的壓迫,導致民間紛紛選擇跳脫宰制的主流意識型態而創立多元的另類學校。另外,本研究對種籽實小的研究結果顯示,種籽的創辦是創校家長「意識覺醒」的行為表現。面對體制教育的壓迫,創校家長選擇另行開創「民主」與「自主」的教育空間,建構一所親師生的民主學校。通過分析種籽實小創辦與發展歷程,本研究發現台灣的民主實驗學校發展歷程可化約為四個階段:解放期、初步建設期、矛盾與開拓期、以及教師團自主期。最後,本研究嘗試說明種籽實小從創辦至今,本質上是處於一種動態性平衡(dynamics equilibrium)的學校。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Taiwan is not only choice against main-stream education system, but also a symbol for democracy of education. New experimental education groups and schools spra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three experimental-education related acts were passed in 2014. These new experimental schools urged for experience of running school from well-established non-mainstream schools to overcome their challenges. Meanwhile, rural schools which lack in source of students are transforming towards experimental schools and urging for experie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main-stream schools. Thus,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alternative school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draw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2. To draw the latest picture of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schools in Taiwan. 3. To construct a development picture of an experimental school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core idea of this study is a group of terms with similar meaning such as “alternative education”, “experimental education”, “democratic education”, “open education” and others. “Alternative education” is a philosophical pronoun with critical, reflective and creative connotation whil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noun for non-main-stream school. The latest picture for alternative schools in Taiwan explicated oppression faced by pluralism thereafter people tried to escape from dominated ideologies by founding diversified alternative schools. Besides, the study on Seedling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explicated its establishment was an awakening action by parents. They chose to create democracy and free educational space against the oppression of main stream education system.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edling School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or democratic school in Taiwan might include 4 phases: liberation, initial development, conflicts and grow, and lastly autonomous. Finally,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illustrate Seedling School as a dynamics equilibrium school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目的 1
第二章:文獻探討 3
第一節:「另類教育」的源來 3
第二節:實驗教育三法後的實驗學校現況 14
第三章:研究設計 19
第一節: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研究方法 19
第三節:歷史文件考察 20
第四節:訪談資料 21
第五節:資料整理 22
第六節: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連接 23
第四章:研究結果 26
第一節: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的發展 26
第二節:前籌備期——混沌之前 26
第三節:解放期——夢想學園的啟動 31
第四節:初步建設期——組織自我調整 37
第一段:建立秩序 37
第二段:建立專業 41
第五節:矛盾與開拓期 51
第一段:矛盾浮現 51
第二段:分裂 59
第三段:制度建立 61
第四段:尋求自主性 68
第五段:籌辦國中部 70
第六節:教師團自主期 75
第一段:教師團初步自主 75
第二段:教師團治校期 92
第三段:經濟被迫獨立 95
第四段:基金會辦學,教師團治校 96
第五段:理念理論化 98
第六段:教師團完全自主 100
第五章:結論 106
參考資料 112
Cummins, J. (1989). Empowering minority students. Sacramento, CA: California Assoc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Day, C. (2002). School reform and transitions in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ident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7, 677-692.
Dewey, J. (194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Free Press.
Freire, P. (1974).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Y: Seabury Press.
Freire, P., Macedo, D. (1987). Reading the words and the world. South Hadley, MA: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Giroux, H.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s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South Hadley, MA: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Gonzales, L. D. (2004). Sustaining teacher leadership: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an enabling school culture.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Gramsci. A.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London, England: Lawrence & Wishart.
McCarthy, J., & Riner, P. (1996). The accelerated schools inquiry process: Teacher empower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 117(2), 223-229.
Neuman, W. L. (2011).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 Pearson.
Rusk, R. R. (1960). An outline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NY: St. Martin's Press.
Rusk, R. R. (1912). 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al education. London: Longman, Green and Co.
Santhiram, R. R., Tan, Y. S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SEAS Working Papers, 2015(2). Singapore, 1-28.
Shor, I., Freire, P.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South Hadley, MA: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Wink, J. (2000). Critical pedagogy notes from the real world. NY: Longman.
中國時報(1994年5月12日)。毛毛蟲實驗學苑招募老師學生。中國時報,15版。
中國時報(1995年7月25日)。毛毛蟲學苑週六說明實驗教育特色。中國時報,14版。
中華民國教育部(196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中華民國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牛慶福(1994年1月17日)。毛毛蟲學校三月開學 不少家長盼開連鎖店。聯合報,14版。
王長鼎(2004年3月5日)。烏來種籽學苑 埋下時光寶盒 廿年後開啟 看看心願實現了沒 明後天為畢業生舉辦六年回顧活動 周日辦招生說明會。聯合報,B2版。
王俊秀、王采薇(1999)。由菜籃、搖籃到跨欄:主婦聯盟與環保引爆面(empowerment)。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王慧蘭(2006)。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與展望,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臺北:心理。
台灣實驗教育聯盟(2013年5月14日)。臺灣實驗教育機構聯盟簡介。取自http://ateei-org.blogspot.tw/search/label/%E9%97%9C%E6%96%BC%E8%81%AF%E7%9B%9F
江昭青(1994年2月26日)。毛毛蟲實驗學苑開學 教育部與北縣皆支持。中國時報,15版。
余桂霖(2013)。時間序列分析。臺北:五南。
吳建成(2002)。二十一世紀的獨中教育――華文獨中與教育改革。載於林水檺、陳友信(編),趨勢與策略。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出版。
李雅卿(1997)。成長戰爭。臺北:商智文化。、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開放教育的希望工程。臺北:遠流。
李嘉年(2016)。實驗教育三法後台灣另類學校發展初探。學校行政,103,1-13。
李嘉年(2016)。實驗教育與百年前的理想學園相遇。種籽親子通訊,
李嘉年(未出版)。台灣實驗學校女性創辦人生命歷程之個案研究—以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辦人李雅卿為例
周谷平,王剑(2000)。近代西方教育实验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0(3),頁82-91。
周淑卿(2004)。 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高等教育。
邱淑宜(1994年6月25日)。台北市一群家長 要在天母石牌自辦小學 作法、課程、師資與‘毛毛蟲’不同 預定明年2月開課。聯合晚報,7版。
胡玉立(1990年2月8日)。試讀令人矚目 各界反應熱烈 森林小學計畫擴大規模 人本教育基金會 決家開辦師資訓練班。聯合報,15版。
徐世榮 (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66,1-19。
徐雪彪(2005)。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現況。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德銳(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 中等教育, 52(2), 134-143。
曹居正(1994年2月1日)。如果家長的教學奉獻只能蜻蜓點水 「毛毛蟲」恐怕成不了蝴蝶。聯合報,11版。
許聲胤(1994年2月25日)。‘毛毛蟲’開學了!培養兒童多元化發展 9月將擴大招生。聯合晚報,3版。
陳佩英(2012)。教師專業發展的第四條路:學習社群實踐的理論轉化。載於洪仁進、陳佩英(執編)。2020 教育願景。頁307–358。臺北:學富。
陳碧華(1994年2月25日)。毛毛蟲把孩子放在理想?「玩」。聯合報,3版。
陳碧華(1994年2月26日)。新北縣教育局長: 實驗學苑切勿半途而廢 注意升國中的適應問題。聯合報,5版。
陳蘭亭(無日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記桃李舘1990年代【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tmitrail.org.tw/whunag/?p=742
無名氏(1994年2月28日)。教育方式突破制式 勇氣可嘉。中國時報,13版。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92,33-42。
馮朝霖(2006)。另類教育與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趨勢。研習資訊,.23(3),5-13。
黃武雄(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臺北:遠流。
黃建榮(2016)因應偏鄉小校裁併--實驗教育策略聯盟的可行性。師友月刊, 586,13-18。
楊正敏(1994年1月31日)。毛毛蟲學園要讓孩子自由探索 第二所民間實驗小學不負責提供完美的典範。聯合報,6版。
詹家惠(2014)。親師生信任連結的家校生活:一所台灣另類國民小學教育實踐之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h
劉芳婷(2016)。記得他們年紀小 獨一。唯二的師生 消失的小學--烏來國中小信賢分班。取自http://www.peoplenews.tw/news/61505349-cefd-4772-bc1d-1ee4bbfc9de0
蔡培村(2004)。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管理策略。 教育學苑, 7, 1-18。
鄭良樹(200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馬來西亞:南方學院出版社。
錢宥伶(2011)。兒童哲學歷史在台灣—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發展史(1976~2010)(碩士論文)。取自http://nccui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726?layout.style=mobile&locale=zh-CN
薛雅慈、周志宏、劉佳宜、鄭尚喆(2014)。臺灣地方政府對另類學校之友善程度指標的建構研究。另類教育,3,55-107。
謝傳崇、曾煥淦(2016)。偏鄉公立學校之轉型新路?解析《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行政,106,157-177。
蘇嫻雅(1994年3月7日)。毛毛蟲也會變成美麗的蝴蝶 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中國時報,38版。
顧瑜君(2002)。增能進修模式初探:以學校為中心的課程發展作為教師專業成長之可能性。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知識本位的專業, 33-64。高雄:復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