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施建生(2005)。《偉大經濟學家熊彼德》。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2010)。《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2014)。《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四版)。台北:雙葉書廊。
何瓊芳(2005)。《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高希均、林祖嘉(2008)。《經濟學的世界:上、下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羅清俊(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臺北縣深坑鄉:威仕曼文化。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張隆宏(2001)。<台灣製造業出口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4卷4期,頁76-81。
沈家禎(2003)。<台灣出口需求函數之估計>。《專題研究學生論文集》,第一期,頁17-21。
徐佳豪(2007)。<台灣四大加工出口區總要素生產力成長之來源與因素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0卷11期,頁59-68。
彭美玲(2009)。<三角貿易對研究發展與購買技術的影響:以台灣製造業為例>。《應用經濟論叢》,86期,頁187-218。黃台心、李起銓、郭肇軒(2013)。<台灣製造業不同廠商規模生產技術差異之分量迴歸分析>。《經濟研究》,49卷2期,頁207-252。
陳益明(2011)。<臺灣貿易與總要素生產力之迴歸分析>。《商學學報》,第19期,頁41-54。
劉性仁(2012)。<馬英九總統兩岸政策之探討與展望>。《展望與探索月刊》,10卷12期,頁76-96。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三)學位論文
呂姿慧(1986)。《中南美洲之區域經濟整合與經濟成長》。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金凱(1987)。《製造廠商研究發展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恩恩(1995)。《產業內貿易、開放程度與貿易不均衡的決定因素–臺灣製造業的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胡育豪(1996)。《匯率波動對出口量的影響—台灣出口產業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許碧峰(1999)。《研究發展、技術引進與經濟成長》。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博士論文。李秋瑤(2000)。《臺灣與主要貿易國家貿易收支之實證研究》。國立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林孟鋒(2001)。《影響台灣出口之相關總體經濟變數》,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進丁(2003)。《比較優勢與雲南經濟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明潔(2005)。《區域經濟整合對貿易流量影響之研究---引力模型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黃韻禎(2006)。《匯率波動對台灣出口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鄭新強(2007)。《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下對台灣主要產業貿易之影響》,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豪杰(2009)。《匯率變化對台灣三大出口產業之影響》,中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乃禎(2009)。《台灣製造業廠商研發活動決定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黃証敬(2011)。《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臺灣經貿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黃世豪(2013)。《「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發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弘達(2013)。《台灣電子產品出口函數之實證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煒育(2013)。《日本EPA對貿易流量的影響(2000年至2011年)-引力模型之驗證》,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謝秉儒(2016)。《在ECFA架構下中韓FTA之簽訂對台灣經濟之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四)譯著
許景翔、潘明如譯(2013)。《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實務》(Don E. Waldman and Elizabeth J. Jense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陳婉玲譯(2006)。《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國與國之間的選擇》(Dominick Salvatore原著)。台北:台灣西書出版社。
(五)電子資源
黃安瑜(2004)。〈FTA自由貿易協定〉。http://sheush.im.shu.edu.tw/93%E5%B9%B4%E5%85%A8%E7%90%83%E7%94%A2%E6%A5%AD%E5%88%86%E6%9E%90/%E4%B8%BB%E8%A6%81%E5%9C%8B%E9%9A%9B%E7%B5%84%E7%B9%94/FTA-93-%E9%BB%83%E5%AE%89%E7%91%9C.ppt。檢索日期:2017年7月24日。
馬玉山(2005)。〈經濟全球化第一講:台灣產業發展歷程與現象〉。http://www.general.nsysu.edu.tw/Lectures/G_S/PDF_files/courses/3.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5日。
MBAlib 智庫百科。〈國際貿易理論〉。
http://wiki.mbalib.com/zh-tw/%E5%9B%BD%E9%99%85%E8%B4%B8%E6%98%93%E7%90%86%E8%AE%BA。檢索日期:2017年1月8日。
MBAlib 智庫百科。〈技術差距理論〉。http://wiki.mbalib.com/zh-tw/%E6%8A%80%E6%9C%AF%E5%B7%AE%E8%B7%9D%liE7%90%86%E8%AE%BA。檢索日期2017年1月8日。
崔曉文(2014)。〈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歷程〉,《上海情報服務平台》。
http://www.libnet.sh.cn:82/gate/big5/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8367 20141027。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8日。
MBAlib 智庫百科。〈自由貿易〉。
http://wiki.mbalib.com/zh-tw/%E8%87%AA%E7%94%B1%E8%B4%B8%E6%98%93。檢索日期106年6月28日。
《臺灣ECA/FTA總入口網》。http://fta.trade.gov.tw/introducepage.asp?k=0&t=about。檢索日期106年7月21日。
〈我國對外之FTA〉,《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764。檢索日期106年7月21日。
二、西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Cohen, W. and D. Levinthal (1989).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ow Faces of R&D. Economic Jouranal,99:569-596.
Luh, Yir-Hueih and Sheng-Kai Chang (1997). Building the Dynamic Linkagesbetween R&D and Porductivity Growth.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8(4): 525-545.
Chuang,Yih-Chyi and Chi-Mei Lin(1999).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D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Evidence form Taiwan’s Manufacturing Firms. The Journalof Development Studies,35(4):117-137.
Liu, J. T., M. W. Tsou and J. K. Hammitt (1999). Export Activity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Electronics Industry.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35(4), 675-691.
Griffith, Rechel, Stephen Redding and John Van Reerne (2001). R&D and AbsorptiveCapacity: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working paper.
Yang, C. H., J. R. Chen and W.B. Chuang (2002). Technology and Export Decis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2, 34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