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3: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玟雅
研究生(外文):Wen-Ya Chen
論文名稱:自由貿易協定之簽署對製造業出口內涵影響因子的關聯性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 Signing on the Determinants of Taiwan Manufacturing Exports
指導教授:邱明斌邱明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劉兆隆潘競恒
口試日期:2017-07-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中文關鍵詞:自由貿易協定製造業研發投入廠商規模
外文關鍵詞:FTAmanufacturing industryR&Dfirm sca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國際貿易是我國經濟成長的命脈,與他國簽訂FTA或力求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向來是我國的重要貿易政策,我國自100年起陸續與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簽訂ECFA、與第六大貿易夥伴新加坡簽訂FTA,對我國出口市場的擴展具有實質的效益,此外,我國製造業的出口比重仍然是其他產業無法取代,因此本文研究問題主要是探討影響製造業出口競爭力因素,在簽訂FTA前及FTA後之差異、及其與出口值間的關聯性及影響性。
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歸納,首先提出研發投入、匯率、總利潤及廠商規模為影響製造業出口競爭力因素,並利用經濟部統計處96年至99年及101年至104年之「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資料」等政府資料進行產業別分析,並運用SPSS20版統計軟體,採相依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係數及多元迴歸法進行三種方法進行檢定,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產業別來觀察出口值,在簽訂FTA後,產業別(26)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之出口值躍居第一,出口市場相對其他產業有大幅擴張的現象,可能是該產業受惠於我國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所致。
二、研發投入及廠商規模在簽訂FTA後呈現差異,主要原因可能是簽訂FTA後之市場雖然擴大,但競爭更為激烈,我國廠商為了保有短暫技術領先優勢,必須投入更多研究及技術購買經費及從業人力,符合大規模廠商之規模經濟越大,越有誘因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特定的商品上,進而產生貿易行為。
三、次一期出口值與研發投入、總利潤及廠商規模在簽訂FTA後的正向關聯性更強,應證了規模越大的廠商,越有能力投入研發,有利提升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提高競爭力來增加出口,進而帶來更多的利潤。
四、研發投入及廠商規模對出口值具影響力,且以研發投入為最重要因子,表示在出口市場擴大後,研發投入能提升製造業廠商創新能力,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而廠商規模越大,越能達到內部規模經濟,進而使投入研發或購買技術的能力越強,創新能量更大,形成了有利的良性循環。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 lifeline of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Signing a Free Trade Agreement(FTA) with other countries or join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trade policy in Taiwan. Since 2011, Taiwan has signed the ECFA with mainland China, it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the FTAs with Singapore and New Zealand respectively,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benefits in expanding Taiwan’s export markets. Moreover, the expor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still the highest among all industries. Thu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signing the FTAs.
After collecting and review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propos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re R&D, exchange rate, profit, and firm scale firstly, then performed industry analyses and applied Paired Sample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y the government data such as the Factory Operation Census data during 2007~2010 and 2012~2015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et al.,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 Form the research results as below.
1.To observe the export 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es,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FTAs, the expert value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nic Parts and Components (#26) moved to the top. The expansion of the export market of this industry was large compared with other industries. The cause was probably the benefits from the ECFA signed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2.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R&D and firm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FTAs. The main reason could be that although the market expanded after the signing, the competition also got stronger. To maintain the short-term advantages of leading technology, Taiwanese companies had to invest more money in research and purchase of technology and manpower.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that with bigger-scale economy of a large-scale company, the company is more likely to spend its limited resources on a specific product, resulting in trading behaviors.
3.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of the export value with R&D, profit, and firm scale in the next period were stronger, proving that companies of larger scales were more capable of making R&D, helping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produc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increase their export value and earn more profits along the way.
4. R&D and firm scale would influence export value. And R&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is means, after the export market was expanded, R&D helped to improve companies’ ability to make innov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that their products would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larger a company’s scale was, the more likely it would achieve its internal scale economy and further make R&D or its capability to purchase technology would get stronger, with more energy for innovation, leading to a beneficial virtuous circ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 9
第二節 影響出口競爭力因素探討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資料來源 25
第三節 研究假設及研究方法 2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0
第四章 實證方法及結果分析 33
第一節 產業基本資料分析 33
第二節 相依樣本T檢定 40
第三節 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 43
第四節 多元迴歸分析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1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63
參 考 書 目 65
附 錄 69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施建生(2005)。《偉大經濟學家熊彼德》。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2010)。《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2014)。《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四版)。台北:雙葉書廊。
何瓊芳(2005)。《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高希均、林祖嘉(2008)。《經濟學的世界:上、下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羅清俊(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臺北縣深坑鄉:威仕曼文化。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張隆宏(2001)。<台灣製造業出口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4卷4期,頁76-81。
沈家禎(2003)。<台灣出口需求函數之估計>。《專題研究學生論文集》,第一期,頁17-21。
徐佳豪(2007)。<台灣四大加工出口區總要素生產力成長之來源與因素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0卷11期,頁59-68。
彭美玲(2009)。<三角貿易對研究發展與購買技術的影響:以台灣製造業為例>。《應用經濟論叢》,86期,頁187-218。
黃台心、李起銓、郭肇軒(2013)。<台灣製造業不同廠商規模生產技術差異之分量迴歸分析>。《經濟研究》,49卷2期,頁207-252。
陳益明(2011)。<臺灣貿易與總要素生產力之迴歸分析>。《商學學報》,第19期,頁41-54。
劉性仁(2012)。<馬英九總統兩岸政策之探討與展望>。《展望與探索月刊》,10卷12期,頁76-96。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三)學位論文
呂姿慧(1986)。《中南美洲之區域經濟整合與經濟成長》。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凱(1987)。《製造廠商研究發展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恩恩(1995)。《產業內貿易、開放程度與貿易不均衡的決定因素–臺灣製造業的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胡育豪(1996)。《匯率波動對出口量的影響—台灣出口產業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許碧峰(1999)。《研究發展、技術引進與經濟成長》。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博士論文。
李秋瑤(2000)。《臺灣與主要貿易國家貿易收支之實證研究》。國立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林孟鋒(2001)。《影響台灣出口之相關總體經濟變數》,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丁(2003)。《比較優勢與雲南經濟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明潔(2005)。《區域經濟整合對貿易流量影響之研究---引力模型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黃韻禎(2006)。《匯率波動對台灣出口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鄭新強(2007)。《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下對台灣主要產業貿易之影響》,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豪杰(2009)。《匯率變化對台灣三大出口產業之影響》,中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乃禎(2009)。《台灣製造業廠商研發活動決定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黃証敬(2011)。《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臺灣經貿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世豪(2013)。《「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發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弘達(2013)。《台灣電子產品出口函數之實證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煒育(2013)。《日本EPA對貿易流量的影響(2000年至2011年)-引力模型之驗證》,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謝秉儒(2016)。《在ECFA架構下中韓FTA之簽訂對台灣經濟之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四)譯著
許景翔、潘明如譯(2013)。《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實務》(Don E. Waldman and Elizabeth J. Jense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陳婉玲譯(2006)。《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國與國之間的選擇》(Dominick Salvatore原著)。台北:台灣西書出版社。
(五)電子資源
黃安瑜(2004)。〈FTA自由貿易協定〉。http://sheush.im.shu.edu.tw/93%E5%B9%B4%E5%85%A8%E7%90%83%E7%94%A2%E6%A5%AD%E5%88%86%E6%9E%90/%E4%B8%BB%E8%A6%81%E5%9C%8B%E9%9A%9B%E7%B5%84%E7%B9%94/FTA-93-%E9%BB%83%E5%AE%89%E7%91%9C.ppt。檢索日期:2017年7月24日。
馬玉山(2005)。〈經濟全球化第一講:台灣產業發展歷程與現象〉。http://www.general.nsysu.edu.tw/Lectures/G_S/PDF_files/courses/3.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5日。
MBAlib 智庫百科。〈國際貿易理論〉。
http://wiki.mbalib.com/zh-tw/%E5%9B%BD%E9%99%85%E8%B4%B8%E6%98%93%E7%90%86%E8%AE%BA。檢索日期:2017年1月8日。
MBAlib 智庫百科。〈技術差距理論〉。http://wiki.mbalib.com/zh-tw/%E6%8A%80%E6%9C%AF%E5%B7%AE%E8%B7%9D%liE7%90%86%E8%AE%BA。檢索日期2017年1月8日。
崔曉文(2014)。〈台灣地區製造業結構變遷歷程〉,《上海情報服務平台》。
http://www.libnet.sh.cn:82/gate/big5/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8367 20141027。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8日。
MBAlib 智庫百科。〈自由貿易〉。
http://wiki.mbalib.com/zh-tw/%E8%87%AA%E7%94%B1%E8%B4%B8%E6%98%93。檢索日期106年6月28日。
《臺灣ECA/FTA總入口網》。http://fta.trade.gov.tw/introducepage.asp?k=0&t=about。檢索日期106年7月21日。
〈我國對外之FTA〉,《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764。檢索日期106年7月21日。
二、西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Cohen, W. and D. Levinthal (1989).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ow Faces of R&D. Economic Jouranal,99:569-596.
Luh, Yir-Hueih and Sheng-Kai Chang (1997). Building the Dynamic Linkagesbetween R&D and Porductivity Growth.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8(4): 525-545.
Chuang,Yih-Chyi and Chi-Mei Lin(1999).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D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Evidence form Taiwan’s Manufacturing Firms. The Journalof Development Studies,35(4):117-137.
Liu, J. T., M. W. Tsou and J. K. Hammitt (1999). Export Activity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Electronics Industry.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35(4), 675-691.
Griffith, Rechel, Stephen Redding and John Van Reerne (2001). R&D and AbsorptiveCapacity: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working paper.
Yang, C. H., J. R. Chen and W.B. Chuang (2002). Technology and Export Decis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2, 349-36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