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2: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淑娟
研究生(外文):Shu-Chuan Chang
論文名稱: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區公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Job Stress and Leisure Coping Strategies for Public Servants in District Offices of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李長晏李長晏引用關係陳恒鈞陳恒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Yen LeeHen-Chin Chen
口試委員:紀俊臣陳衍宏
口試委員(外文):Chun-Chen ChiYen-Hung Chen
口試日期:2016-07-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中文關鍵詞: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臺中市區公所公務人員
外文關鍵詞:work stressleisure coping strategyTaichung city office public serva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4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現況、差異及關聯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政策建議。本研究採分層立意抽樣,以臺中市山、海、屯及都會區中,人口數最多之豐原區、沙鹿區、大里區及北屯區等四區公所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共發出問卷298份,回收297份,有效問卷25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86%;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問卷量表係採用學者及理論模式修改而成,包含:工作壓力量表、休閒調適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過程以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 20進行統計分析,題項作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問卷資料則採次數分配、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分別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統計分析;最後對受測單位公務人員主管及非主管進行訪談分析。
本文研究發現:
(一)在工作壓力六個構面依知覺平均數由大而小為:1、家庭與工作;2、人際關係;3、工作本身;4、組織結構及氣氛;5、生涯發展與成就;6、組織中的角色。
(二)在休閒調適策略三個構面依知覺平均數由大而小為:1、提升正面情緒;2、舒緩身心的休閒;3、友伴式的休閒。
(三)不同背景變項公務人員的工作壓力知覺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公務人員的休閒調適策略無顯著差異。
(五)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間有顯著低度正相關。
本文繼而提出下列政策建議:
(一)工作壓力層面:1、導入員工協助方案;2、權變領導、營造良好人際互動;3、科技融入工作整合與簡化;4、建立分層負責明細表、SOP標準及良好溝通平臺;5、建立公正公平之陞遷制度;6、增強專業能力、提升壓力管理技巧。
(二)休閒調適策略層面:1、辦理演講及讀書會,提升正面情緒;2、開設多樣化休閒文康課程;3、定期辦理文康聯誼活動,提倡友伴式休閒。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difference and the related situation of the job pressure and leisure coping strategy of the public servants in Taichung City, and put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 stratified stratification was sampled, and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llected from the public servants of the four districts of Fengyuan District, Shaodu District, Dali District and Beitun District, which were the largest in the mountain, sea, Tuen and metropolitan areas. 298 copies, 297 valid cases, 25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ecovery rate of 86.86%; adop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scale using scholars and theoretical model modified, including: job pressure scale, leisure coping scale and Personal data, the process of social scienc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20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title for the projec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collect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 test,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fere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upervisors and non-supervisors of the units under test.
First, the study found:
1. Job in the pressure of six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perception of the average from the large to the small: (1) Family and work; (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Work itself; (4)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atmosphere; (5) Career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6) the role of the organization.
2. In the leisure coping strategy three structural planes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number of perception as follows: (1) to enhance positive emotions; (2) Soothing physical and mental leisure; 3. Companion style leisure.
3.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public service staff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eived job pressure perception.
4.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public service personnel on the leisure coping strategy fel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ow correlation between job stress and leisure coping strategy.
Secondary,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s following:
1.Job pressure level: (1) Introduce the staff to assist the program; (2) Contingency leadership, to create a goo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3)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the work and simplification; (4) The establishment of hierarchical responsible schedule, SOP standards and a goo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5)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ir and equitable promotion system; (6) Enhance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management skills.
2. Leisure and coping strategy level: (1) For speech and reading, to enhance positive emotions; (2) To open a variety of leisure and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courses; (3) Regular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promote friendly companions leis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對象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界定 11
第二章 個案探討 13
第一節 臺中市人口成長概況 13
第二節 臺中市各區公所組織 17
第三節 臺中市各區公所員額編制 19
第四節 臺中市各區公所業務職掌 23
第五節 臺中市區公所工作特性與壓力 25
第三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31
第一節 工作壓力理論與文獻 31
第二節 休閒調適策略相關理論與文獻 46
第三節 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相關研究 60
第四章 研究設計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75
第二節 研究變項與抽樣設計 78
第三節 量表題項及問卷資料分析方法 81
第四節 問卷設計與前測 84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97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97
第二節 推論性統計分析 113
第三節 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相關分析 155
第四節 訪談結果分析 159
第六章 結論 16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6
參考書目 191
附 錄 205
附錄一 臺中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 205
附錄二 臺中市政府組織權限劃分自治條例 209
附錄三 臺中市各區公所組織規程 210
附錄四 專家效度問卷 213
附錄五 學者專家審查意見彙整表 218
附錄六 預試問卷 230
附錄七 正式問卷 233



表 目 次

表 1-1 豐原、清水、大里及北屯四行政區里數及人口數統計表 8
表 1-2 臺中市山、海、屯及都會區劃分一覽表 9
表 1-3 豐原、沙鹿、大里及北屯四區公所員額編制數 10
表 2-1 臺中市政府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人數(按年齡分) 16
表 2-2 豐原、沙鹿、大里及北屯四區公所員額編制數 19
表 2-3 豐原、沙鹿、大里及北屯四區公所員額編制職稱分配情形表 20
表 2-4 臺中市區公所業務職掌 23
表 2-5 臺中縣市合併前後員額配置與服務區民人口比較表 27
表 3-1 國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之定義 33
表 3-2 國內學者對於工作壓力之定義 34
表 3-3 公務人員工作壓力相關文獻彙整表 39
表 3-4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的定義 47
表 3-5 休閒調適相關文獻彙整表 56
表 3-6 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相關文獻彙整表 61
表 3-7 國內相關研究者對工作壓力的量表構面 70
表 3-8 國內相關研究者對休閒調適策略的量表構面 72
表 4-1 豐原、清水、大里及北屯區公務人員編制數及人口數統計表 80
表 4-2 問卷變項構面、概念化、操作型定義及題目 85
表 4-3 專家效度問卷審查之專家學者名單 88
表 4-4 豐原、沙鹿、大里及北屯四區公所員額編制數 89
表 4-5 預試問卷抽樣分配表 90
表 4-6 預試問卷回收統計表 91
表 4-7 「工作壓力分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91
表 4-8 「休閒調適策略分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93
表 4-9 正式問卷取樣分配 95
表 4-10 正式問卷回收統計表 96
表 5-1 性別分佈百分比統計表 98
表 5-2 年齡百分比統計表 98
表 5-3 教育程度百分比統計表 99
表 5-4 職務單位百分比統計表 99
表 5-5 職務性質百分比統計表 100
表 5-6 官等百分比統計表 100
表 5-7 工作年資百分比統計表 100
表 5-8 工作地點百分比統計表 101
表 5-9 家庭狀況百分比統計表 101
表 5-10 公務人員對工作壓力中「家庭與工作」變項知覺分析表 102
表 5-11 公務人員對工作壓力中「工作本身」變項知覺分析表 103
表 5-12 公務人員對工作壓力中「人際關係」變項知覺分析表 104
表 5-13 公務人員對工作壓力中「組織結構與氣氛」變項知覺分析表 106
表 5-14 公務人員對工作壓力中「組織中角色」變項知覺分析表 107
表 5-15 公務人員對工作壓力中「生涯發展與成就」變項知覺分析表 108
表 5-16 公務人員對休閒調適策略中「舒緩身心的休閒」選擇分析表 109
表 5-17 公務人員對休閒調適策略中「友伴式的休閒」選擇分析表 111
表 5-18 公務人員對休閒調適策略中「提升正面情緒的休閒」選擇分析表 112
表 5-19 不同性別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T檢定結果摘要表 114
表 5-20 不同年齡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16
表 5-21 不同教育程度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20
表 5-22 不同職務單位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23
表 5-23 不同職務性質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T檢定結果摘要表 126
表 5-24 不同官等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28
表 5-25 不同工作年資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30
表 5-26 不同工作地點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34
表 5-27 不同家庭狀況公務人員與工作壓力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37
表 5-28 不同性別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變項T檢定結果摘要表 139
表 5-29 不同年齡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變項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41
表 5-30 不同教育程度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42
表 5-31 不同職務單位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44
表 5-32 不同職務性質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變項T檢定結果摘要表 147
表 5-33 不同官等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48
表 5-34 不同工作年資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50
表 5-35 不同工作地點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52
表 5-36 不同家庭狀況公務人員與休閒調適策略ANOVA檢定結果摘要表 154
表 5-37 皮爾森相關係數關聯程度表 155
表 5-38 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相關性分析結果摘要表 156
表 5-39 受訪人員 159
表 5-40 訪談提綱 160
表 5-41 訪談內容摘要彙整表 160
表 6-1 個人屬性對工作壓力各構面之研究假設與實證結果表 170
表 6-2 個人屬性對休閒調適策略各構面之研究假設與實證結果表 180
表 6-3 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各構面關聯性之研究假設與實證結果表 183



圖 目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7
圖 2-1 臺中市二十九行政區域圖 14
圖 2-2 臺中市2013年至2017年人口數示意圖 15
圖 2-3 豐原、沙鹿、大里及北屯四區公所位置圖 22
圖 3-1 工作壓力過程模式 35
圖 3-2 職業壓力指標模式 36
圖 3-3 職業的壓力模式 38
圖 3-4 休閒調適模式 51
圖 3-5 休閒調適層級構面模式 53
圖 3-6 休閒調適策略過程模式 54
圖 3-7 獨立模式 55
圖 3-8 緩衝模式 55
圖 4-1 本研究架構圖 76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東大。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吳明隆(201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吳明隆(2016)。《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臺北:五南。
紀俊臣(2011)。《直轄市政策治理》。新北市:中國地方自治學會。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志軒。
高俊雄(2008)。《運動休閒管理》。臺北:華都。
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淑馨。
楊世瑩(2014)。《SPSS 22 統計分析嚴選教材》。臺北:碁峰。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幼獅。
(二)期刊論文
李秀瑋、張志銘(2016)。〈桃園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休閒調適策略之關係〉。《運動與遊憩研究》,第10卷4期,頁98-117。
李金泉、陳俊瑜、陳俊良(2006)。〈健康的職場:壓力風險管理之應用〉。《工業安全科技》,第58期,頁11-16。
李桂玲、吳淑女(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心理健康間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9卷第2期,頁138-157。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第8卷第1期,頁15-29。
張良漢(2006)。〈金融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及身心健康狀況之研究〉。《亞洲雜誌》,第1卷第1期,頁161-174。
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下)-提昇生活品質的心理探索〉。《中國論壇》,第15期,頁53-56。
張德聰(1992)。〈教師工作生涯壓力的調適〉。《教師天地》,第57期,頁40-48。
許義忠、余緒德(2005)。〈休閒、壓力與調適研究:以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8卷第2期,頁1-24。
郭進財、高俊雄(2008)。〈學生的課業壓力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7卷第2期,頁23-34。
陳券彪、羅文旗(2005)。〈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第38期,頁11-30。
陳惠美、王美晶(2009)。〈壓力下的休閒調適策略及其立即調適效果:不同家庭生命週期族群之比較〉。《戶外遊憩研究》,第22卷第3期,頁31-56。
陳榮宗(2001)。〈壓力管理與因應方式之探究〉。《研習論壇理論與實務月刊》,第9期,頁22-32。
黃任閔、謝文偉、陳文蘭(2014)。〈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第13期,頁93-108。
(三)學位論文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田蘊祥(2003)。《公務人員工作壓力之世代差異研究:以考試院部會機關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守寰(2005)。《警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緒德(2004)。《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休閒調適策略與壓力-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宥臻(2011)。《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榮福(2002)。《臺南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福輝(2008)。《考試院及所屬機關公務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宋瓊如(2015)。《高雄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休閒調適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明鴻(2011)。《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李瑞文(2001)。《國立大學校院人事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筱雯(2016)。《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希望感關係之研究-以特教教師為例》。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立曼(2000)。《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信憲(1994)。《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侯望倫(1984)。《員工工作壓力之實證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姜雅玲(2016)。《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政治技能與職業倦怠關係之探討:以桃園升格直轄市為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永靖(2003)。《組織變革下員工反應形成之研究-以壓力模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徐仁濱(2013)。《區公所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珮華(2016)。《臺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級中學公務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菁吟(2011)。《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翁醇溶(201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高素貞(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人事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愷玲(2012)。《公務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考選部人員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曹爾忠(1983)。《臺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梁添登(2010)。《衛生局所人員工作壓力、身心健康狀況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相關性探討-以花蓮縣及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宇源(2013)。《司法調查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杉根(2010)。《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政府組織編制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佩鈺(2008)。《雲林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滿意度與休閒調適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忠正(2006)。《人際關係與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明傳(1980)。《我國警察機關激勵管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音妝(2010)。《高屏地區國際觀光飯店服務人員職業倦怠、休閒調適策略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綉香(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相關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錦泉(2004)。《國民中學組織變革與校長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游金玲(2006)。《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政府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馮慶豐(2005)。《休閒調適策略對工作壓力與幸福感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航空公司飛行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美蓮(2010)。《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政府員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振紅(2008)。《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婉菁(2003)。《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淑鈴(2012)。《角色壓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陸委會所屬相關部會公務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凱莉(2015)。《公務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關聯性研究─以教育部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雅珍(2015)。《公務人員的工作家庭衝突與休閒調適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黃雅琴(2014)。《臺中市政府員工工作壓力及休閒調適策略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芯瑀(2004)。《基層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新竹市政府所屬機關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鄔壽國(2012)。《地方公務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活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康民(2011)。《人事人員角色壓力、雙組織承諾與職涯滿足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人事處所屬機構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
蔡育助(2016)。《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策略關係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欣娟(2014)。《公務人員工作壓力、工作資源與職家衝突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萬來(2002)。《警察人員壓力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文菊(2012)。《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對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調適之影響-以休閒阻礙為干擾變項》。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鄭世元(2004)。《中部溫泉區遊客休閒活動與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渡假生活型態為區隔變項》。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成祥(2006)。《旅行業中高階主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佳琪(2016)。《人事人員工作壓力源、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對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媛文(2005)。《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蕭雅瑛(2006)。《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基隆市政府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建志(2002)。《電子化政府與公務人員工作壓力關連性之研究:嘉義縣、市政府公務人員之比較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聶夢玲(2004)。《在職進修者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學生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顏良謀(2009)。《中小學已婚女性教師角色間衝突與幸福感:休閒調適策略的緩衝效果》。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顧妮寶(2016)。《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四)研究報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1994)。《職業壓力指標之探討》。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郭建志、陳智遠(2008)。《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報告-工作壓力管理模式之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所委託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勞委會。
(五)譯著
江麗美譯(2001)。《有效壓力管理》(Gerard Hargreaves原著)。臺北:智庫。
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Greenberg, J. S. 原著)。 臺北:心理。
(六)電子資源
臺中市政府(2017)。認識臺中/二十九區行政區,取自臺中市政府網站,網址:http://www.taichung.gov.tw/ct.asp?xItem。擷取日期:2017年01月08日
臺中市政府民政局(2017)。臺中市人口統計,取自臺中市政府民政局網站,網址:http://demographics.taichung.gov.tw/。檢索日期:2017年1月8日。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m. C.
Beehr, Terry A., & Babi S. Bhagat. (1985). Human Stress And Cognition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ooper, C, L. (1988). Living With Stress. London: Penguin Books.
Cooper, C. L., Dewe, P. J., & O’Driscoll, M. P. (2001). Organizational Stress: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Lexington, KY: D. C. Heath.
Cooper, C. L., Sloan, S. J., & Williams, S. (198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 Windsor, England: NFER-Nelson.
Edwards, Jeffrey R. (1998). Cybernetic Theory of Stress, Coping, & Well-Being. In Cooper, Cary L. (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22-152)
Edwards, Jeffrey R., Caplan, Robert D. & Harrison, R. Van. (1998). 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In Cooper, Cary L. (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8-67).
Godbey, G.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6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Greenberg, J., & Baron, R. A. (1997).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cott Foresman.
Kelly, J. R. (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o Leisure: 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Parker, J. S. (1976).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p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elye, H. (1976). The Stress of Life (2nd Ed.). New York: Butterworths.
ShawTaylor, S. E. (1999).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McGraw-Hill.
Shupe, Ellen I. & McGrath, Joseph (1998). Stress and the Sojourner. In Cooper, Cary L. (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86-100).
Siegrist, Johannes (1998).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Effert–Reward Imbalance atwork. In Cooper, Cary L (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90-204).
Spector, Paul E. (1998). A Control Theory of the Job Stress Process. In Cooper, Cary L. (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53-169).
Steers, R. M. (1988).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Foresman, New York: Scott.
Theorell, Tores. (1998). Job Characteristics in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Health Context. In Cooper, Cary L. (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05-219).
Worchel, S., & Shebilske, W. (1995).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二)期刊論文
Beehr, T. A., & Newman﹐J. 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pnal Effectiv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665-699.
Beehr, Terry A.﹐ & Newman, John E. (1998).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Stress: Anunfinished Enterprise. Personnel Psychology, 51(4): 835-844.
Bolger, N., & Eckenrode, J. (1991). Social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Anxiety During a Major Stressful Ev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440-449.
Coleman, D. & Iso - 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11-128.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Ensel, W. M., & Lin, N. (1991). The life stress paradigm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2(4): 321-341.
Hull IV, R. B., & Michael, S. E. (1995). Nature-based Recreation, Mood Change,and Stress Restoration. Leisure Sciences , 17: 1-14.
Iso-Ahola, S. E., & Park, C. J. (1996). 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69-187.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Occupational Stress, Strain and Coping Across the Life Span. Jou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7: 98-108.
Iwasaki, Y. (2001a). Contributions of Leisure to Coping with Daily Hassl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Lives.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33: 128-141.
Iwasaki, Y. (2001b). Testing an Optimal Matching Hypothesis of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Leisure and General Coping. Society and Leisure, 24: 163-203.
Iwasaki, Y. (2003a). 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Leisure Sciences, 25(2): 183-206.
Iwasaki, Y. (2003b).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 Leisure Studies, 22: 93-108.
Iwasaki, Y. (2003c). 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Leisure Sciences, 25: 183-206.
Iwasaki, Y. (2003d). Roles of Leisure in Coping with Stres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repeated-assessment Field Stud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16(1): 31-57.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a).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 163-181.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b). The Effects of Leisure Belief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 A Field Study. Leisure/Loisir: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Leisure Studies, 24: 3-57.
Iwasaki, Y., Mannell, R. C., Smale, B. J. A., & Butcher, J. (2002).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Leisure Coping Used by Polic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ervice Worke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311-339.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t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Human Relations, 43(8): 727-738.
Kleiber, D. A., Hutchinson, S. L., & Williams, R. (2002). Leisure as a Resource in Transcending Negative Life Events: Self-Protection, Self-Restoration, and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Leisure Scienc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4: 219-236.
Lowe, R., & Bennett, P. (2003). Exploring Coping Reactions to Work-stress:Application of an Appraisal Theor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6: 393-400.
McKinney, A. A., & Melby, V. (2002). Relocation Stress in Critical Car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1(2): 149-157.
Mitoma, M., Yoshimura, R., Sugita, A., Umene, W., Hori, H., & Nakano, H. (2008). Stress at Work Alters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Levels and Plasma 3-methoxy-4-hydroxy-phenylglycol (MHPG) Levels in Healthy Volunteers: BDNF and MHPG as Possible Biological Markers of Mental Stress?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32: 679-685.
Muecke S. (2005). Effects of Rotating Night Shifts: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0(4): 433–439.
Shaw, S. M. (1994). Gender, Leisure and Constraint: Toward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Women’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8-22.
Wan Hussin, W. M. A. (2008). Managing Stress at the Workplace: The Application of Wan Hussin 3-dimensional Stress Management Model. Pranjana: Journal of Management Awareness, 11(2): 16-26.
Warr, P. & Wall, T. (1979). Work and Well-being. Maryland: Pengium, 140-163.
Weiss, R. S., & Kahn, R. L. (1960). Definition of Work and Occupation. Social Roblems, 8: 142-151.
Wilson, G. S., Pritchard, M. E., & Revalee, B. (200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Health Symptoms: The Effect of Gender and Cop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8: 369-37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