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7358:9a99:61b8:7c0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7: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萱萱
研究生(外文):Shiuan-Shiuan Liou
論文名稱:呂碧城《歐美漫遊錄》與林獻堂《環球遊記》 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Lu Bi-cheng’s〝Ou Mei manyoulu〞and Lin Hsien-tang’s〝Huan Qiu youji
指導教授:廖振富廖振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余美玲林香伶施懿琳羅秀美
口試日期:2017-06-22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1
中文關鍵詞:呂碧城林獻堂歐美漫遊錄環球遊記遊記近代文學
外文關鍵詞:Lu Bi-chengLin Hsien-tangOu Mei manyouluHuan Qiu youjiTravel narrativeEarly-modern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呂碧城是清末民初知識女性的典範人物,立身在中國內憂外患,東西文化衝擊的時代裡。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造就了呂碧城既現代又守舊的個人特色,她一方面喜愛西式生活風格,另一方面卻堅持文言寫作,支持部分中國禮教。林獻堂是日治時期極具遠見的「台灣議會之父」,從小受漢學教育成長,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思想遭到嚴格掌控,卻不妨礙其積極向西方學習,是一個既有漢學素養,又有世界觀的領導人物。
本文以兩人歐美遊記為研究主題,使用文本分析法進行深入討論,詮釋遊記內在意涵與社會脈絡的交互關聯,及其論述形構(discursive formation)。包括作者性別、成長背景、思想差異乃至文本背後呈現的社會情境,均有可相比較探究之處,探勘文本與社會的對話關係,及其所呈現中國與台灣的關係與異同。
本文先從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性格以及文學觀討論起,上述都是影響二人遊記寫作的因素。接著比較二人的旅遊動機、行程安排、交通食宿、語言溝通、人際互動等,從而發現作者的性格與經濟狀況是影響旅程的最大因素。隨後深入分析文本內涵,觀察相同城市/國家在二人筆下如何展示出不同面貌,其背後反映的兩人價值觀及成長背景有顯著差異,來自中國的呂碧城在遊記裡透顯的國家情懷是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政局的紛亂讓其既關心卻又想逃離;來自台灣的林獻堂在遊記裡充滿濃厚的政治思維,字句不離廊廟蒼生,背後是對台灣同胞的關懷、對中國的不捨。兩本遊記的核心價值是中國文明的求道精神,都是以儒家人文思想為中心,傳達出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不論是偏向女性視角的《歐美漫遊錄》,還是男性視角大敘述的《環球遊記》,都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的旅遊文學。
Lu Bi-cheng was a model of the well-educated female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to early Republic China. Because of receiving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 she was both conservative and also modern .On the on hand she liked the western life style , but on the other hand , she persisted in writ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 Lin Hsien-tang was “the father of Taiwan assembl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He not only received sinological education but also learned from the western world positively. He was a leader with sinology and world view .
The thesis is trying to discuss their travel notes deeply with textual analysis , explain their inner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 the connections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 and discursive formation ,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riter’s gender , background , thoughts , and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xt and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
At first , the thsis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 the writers’ life and personalities , and literary perspectives.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influenced their writing of the travel notes . Then , through comparing their travel motivation , schedule , transportation , food , lodging ,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it was found that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were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ir journey.Finally ,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ner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deeply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ir writing about these countries and cities , we could reali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writers’ inner values and growing background .
Lu Bi-cheng was from China , and her feelings about China was complex . Although she worried about the mess of politics in China , she chose to run away . Lin Hsien-tang was from Taiwan , and his writing was full with political thinking and concern for people in Taiwan and China . The core value of the travel notes was the spiri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seeked for “Tao”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both “Ou Mei manyoulu” and “Huan Qin youji” were the travel literatur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版本……5
一、《歐美漫遊錄》……5
二、《環球遊記》、《灌園先生日記》……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相關研究成果……9
一、專書……9
二、學位論文……10
三、單篇論文……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15
一、研究方法與理論……15
二、章節架構……18
第二章 歐美之旅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概述……23
第一節 近代歐美、台灣與中國的旅遊發展概況……23
第二節 清末民初中國域外遊記概況……28
一、從帝國凝視到眾聲喧嘩……28
二、1927年以前的女遊書寫……30
第三節 日治前、中期台人島外遊記概況……35
一、歐美之外……35
二、歐美遊記……37
第四節 呂碧城與林獻堂生平概述與文學觀……40
一、呂碧城生平概述與文學觀……40
二、林獻堂生平概述與文學觀……54
小結……62
第三章 歐美之旅的動機、路線、語言溝通與人際互動……65
第一節 旅行動機與目的……65
一、呂碧城:拓展眼界、兼國人嚮導……65
二、林獻堂:避開政治紛擾、一償宿願……67
第二節 旅遊路線與交通食宿……71
一、旅遊路線概覽……72
二、優渥的旅程……87
第三節 語言溝通與人際互動……93
一、語言與溝通……93
二、人際互動……97
第四章 《歐美漫遊錄》與《環球遊記》中的歐美圖像……107
第一節 倫敦……108
一、呂碧城:歷史悠久、自由與文明尚有不足……109
二、林獻堂:議會政治與言論自由的典範……113
第二節 巴黎……117
一、呂碧城:繁華的金粉之鄉……117
二、林獻堂:平生所愛的都市……120
第三節 義大利……123
一、呂碧城:懷柔之美、遊歷愉悅……123
二、林獻堂:荒淫懶散、囿於成見……125
第四節 美國……128
一、呂碧城:雪鴻重印,僅記原野……130
二、林獻堂:自由民主,然文明不足……131
第五節 瑞士……134
一、呂碧城:人間仙境、創作泉源……135
二、林獻堂:匆匆遊覽、印象不深……138
第六節 德國……140
一、呂碧城:短暫停留、印象極佳……140
二、林獻堂:軍國主義慘敗的實證……141
小結……143
第五章 《歐美漫遊錄》與《環球遊記》中的自我與時代關懷……147
第一節 《歐美漫遊錄》中的家國情結……147
一、無以為家……149
二、再談女學與中國禮教……151
三、恨鐵不成鋼的國家情懷……154
四、潛居瑞士、避世與救世緊密交織……157
第二節 《環球遊記》中濃厚的政治思維……159
一、借鑑西方獨立的方法……159
二、對政治/英雄人物的看法……161
三、政治色彩鮮明的旅遊心得……163
四、給殖民政府的建言/諷刺……167
五、矛盾的反戰思想……170
小結……172
第六章 《歐美漫遊錄》與《環球遊記》中的人文思想……175
第一節 偏重道德的人文關懷……175
一、唯德思想與人文主義結合的道德觀……176
二、以天下為己任……178
三、仁的展現——戒殺護生……179
第二節 藝術的標準……182
一、缺乏真理性的道德化美學……182
二、道德化的美感……183
三、道德的真源……187
小結……194
第七章 結論……195
參考文獻……203

附錄一 《歐美漫遊錄》登報篇目一覽表……213
附錄二 《歐美漫遊錄》二版本收錄篇章篇名與順序差異……217
附錄三 1912—1929年中國歐美遊記一覽表……221
附錄四 《環球遊記》引用經典一覽表……225
附錄五 林獻堂生平年表……227
附錄六 呂碧城生平年表與作品……235
參考文獻
一、文本
呂碧城著、李保民箋注,《呂碧城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2001.06。
呂碧城著、李保民箋注,《呂碧城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2007.08。
呂碧城著、韓衛衛點校,《歐美漫遊記──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記》,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2013.10。
林獻堂,《林獻堂先生遺著》,台北:海峽學術,2005.12。
林獻堂,《林獻堂環球遊記:台灣人世界觀首部曲》,台北:天下雜誌,2015.10。
林獻堂、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00.12。
林獻堂、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0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12。
林獻堂、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九)一九三七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04.12。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四)一九四二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中研院近史所,2007.06。

二、專書
(一)古籍文獻(依朝代排序)
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二).尚書正義》,台北:新文豐,2001.06。
周.孔子弟子及其後學,《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十二).禮記注疏》,台北:新文豐,2001.06。
周.孔子弟子等,《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十九).論語注疏》,台北:新文豐,2001.06。
周.列禦寇著,明.閔齊伋評,《列子選輯三種.列子?虛真經》,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1978。
周.荀況著,民國.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譯注,《荀子》,台北:台灣古籍,2007.05,2版。
周.尸佼著,民國.水渭松注譯,《新譯尸子讀本》,台北:三民,1997.01。
周.孟子著,《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二十).孟子注疏》,台北:新文豐,2001.06。
漢.司馬遷原著、韓兆琦選注,《史記選注》,台北:里仁,1994.07。
漢.徐幹著,國立編譯館主編,《新編中論》,台北:台灣古籍,2000.10。
宋.程頤、程灦著,《二程全書》,台北:台灣中華,1986.08,台4版。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0.12。
清.劉鶚著,《老殘遊記》,台北:聯經,1976.08。
清.王韜著、王稼句點校,《漫遊隨錄圖記》,濟南:山東畫報,2004.06。
清.張德彝著,《歐美環遊記》,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1985.05。
清.黃慶澄著,《東遊日記》,《走向世界叢書》第3冊,長沙:岳麓書社,1985.09。
清.郭嵩燾著、鍾叔河整理,《倫敦與巴黎日記》,《走向世界叢書》第4冊,長沙:岳麓書社,1985.09。
清.錢單士釐著,《癸卯旅行記》,《走向世界叢書》第10冊,長沙:岳麓書社,1985.09。
清.王妙如,《女獄花》,《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1993.09。

(二)近人論著
王世宗,《歷史與圖像:文明發展軌跡的尋思》,台北:三民,2007.01。
王世宗,《東方的意義──中國文明的世界性精神》,台北:三民,2014.04。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05。
王振勳,《林獻堂的社會思想與社會活動新論》,台北:稻田,2009.06。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台北:聯經,1987。
冰心,《寄小讀者》,台北:新潮社,1992.0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03。
吳鈺瑾,《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台籍教師劉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05。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1995.0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11.09,2版。
李保民,《一抹春痕夢里收——呂碧城詩詞注評》,上海:上海古籍,2004。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李明輝、黃俊傑、黎漢基合編,《李春生著作集》第4冊,台北:南天書局,2004.08。
李貽鴻,《觀光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2003.10,2版。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1999.10。
李筱峰、陳孟絹,《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玉山社,2015.02。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09。
宛新彬、賈忠民選注,《張孝祥詩詞選》,安徽:黃山書社,1986.08。
林淑慧,《旅人心境:台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台北:萬卷樓,2014.02。
林獻堂,《海上唱和集》,《林獻堂先生紀念集:遺著》,台北:海峽,2005.12。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06。
秋瑾,《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1979.09。
唐羽,《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台灣文獻館,2003.07。
徐新韻,《呂碧城三姊妹文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2015.05。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01。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台北:人間,2010.09。
康有為,《康南海先生遊記彙編》,台北:文史哲,1979.01。
張耀杰,《紅粉民國──政學兩界的女權傳奇》,台北:新銳文創,2013.06。
梁啟超,《新大陸遊記節錄》,台北:台灣中華,1957。
許天奎,《鯤海粹編.鐵峰詩話》,《全臺文》第六十四冊,台中:文听閣,2007。
許禮平,《舊日風雲》,香港:牛津大學,2013。
陳三井,《華工與歐戰》,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6.06。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一八四○∼一九四五﹚》,台北:文津,2007.12。
曾樸,《孽海花》,台北:三民,2015.08,2版。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台北:聯經,2010.11。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台灣文獻館,2004.11。
黃朝琴,《朝琴回憶錄:台灣政界耆宿黃朝琴》,台北:龍文,2001.05。
黃錦珠,《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里仁,2014.05。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中:晨星,2000.08。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09。
廖振富選注,《林幼春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12。
廖振富,《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16.12。
趙毅衡,《符號學》,台北:新銳文創,2012.07。
劉納編著,《呂碧城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1998.06。
劉純編著,《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2001.08。
劉祥修,《觀光導論:Introduction to Tourism》,台北:揚智文化,2000.11,2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92.05。
鄭喜夫編撰,《連雅堂先生年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鄭逸梅,《人物品藻錄》,上海:日新,1946.11。
鄭逸梅,《南社叢談》,上海:上海人民,1981.02。
鄭逸梅,《鄭逸梅選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91.05。
戴月芳,《蔣渭水VS林獻堂》,台北:五南,2014.01。
鍾叔河,《走向世紀──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02。
嚴復著、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01。
(美)伊迪絲.漢彌敦(Edith Hamilton)著、余淑慧譯,《希臘羅馬神話:永恆的諸神、英雄、愛情與冒險故事》,台北:漫遊者文化,2015.01。
(義)杜利奧.波利多里(Tulio Polidori)著、溫承德、劉儒庭譯,《永恆之城:羅馬梵蒂岡》,羅馬:T.P.E,1990。
(挪威)易卜生(Henrik Ibsen)著、劉森堯譯,《玩偶之家》,台北:書林,2006.09。
(日)武田雅哉著、任鈞華譯,《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科學》,台北:遠流,2008.11。
(美)查理.裴列格里諾(Charles Pellegrino),《永遠的傳奇.鐵達尼──科學探勘鐵達尼號沉沒的真實故事》,台北:商周,2013.05。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11。
(法)雅克.杜加斯特(Jacques Dugast),《存在與喧嘩:19、20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生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5.02。
Charles Dickens, Bleak House,〝New York: Hurd and Houghton〞,1869.
Charles Dickens, Our Mutual Friend, 〝London: Chapman & Hall〞, 1865.

三、單篇文章、論文
尤靜嫻,〈遊目歐美,遊心臺灣:試論林獻堂《環球遊記》中的現代性〉,封德屏總編級《2004年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頁249-271。
方秀潔〈重塑時空與主體:呂碧城的《遊廬瑣記》〉,張宏生、錢南秀編,《中國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上海:上海古籍,2007.12,頁393-413。
方豪,〈呂碧城傳略〉,《呂碧城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2007.08。
朱嘉雯,〈挑戰「男遊女怨」的文學傳統〉,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01,頁232-251。。
李又寧,〈呂碧城是怎樣開始信佛的〉,呂碧城,《觀無量壽佛經釋論》,台北:天華,1979.11。
李遠哲,〈序〉,《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0.12。
孟悅、戴錦華合著,〈「五四」十年:懸浮的歷史舞台〉,《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09。
孟悅、戴錦華合著,冰心:〈天之驕女〉,《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09。
林淑慧,〈博覽與則傚:《台灣日日新報》日治前期士紳的旅日書寫〉,《旅人心境:台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台北:萬卷樓,2014.02,頁34-67。
林淑慧,〈借鏡他山之石:《台灣民報》旅外敘事〉,《旅人心境:台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台北:萬卷樓,2014.02,頁67-103。
林淑慧,〈實業家的行旅: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現代性體驗〉,《旅人心境:台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台北:萬卷樓,2014.02,頁229-263。
邱炫元,〈嚴肅的出遊──晚清使西者對西方現代性的凝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01,頁94-112。
邱貴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09。
洪銘水,〈梁啟超與林獻堂的美國遊記〉,收錄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01,頁113-164。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文學改良芻議》,台北:遠流,1986.09,2版。
胡曉真,〈文學與性別──明清時代婦女文學〉,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2009.05。
胡曉真,〈恰似飛鴻踏雪泥──民國才女呂碧城與她的時代足跡〉,《歐美漫遊錄:九十年前民初才女的背包旅行記》,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2013.10。
胡錦媛,〈靜止與游牧──《印度之旅》中的兩種旅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01,頁182-205。
孫康宜,〈西方性別理論與漢學研究〉,《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2001.10。
張耀杰,〈冰心:左右逢源的女性智慧〉,《民國紅粉》,北京:新星,2014.05。
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女學〉,《飲冰室文集(一)》第1冊,台北:台灣中華,1978,台2版。
梁?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飲冰室文集(二)》第1冊,台北:台灣中華,1978,台2版。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飲冰室文集(三十九)》第7冊,台北:台灣中華,1978,台2版。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飲冰室文集(十)》第2冊,台北:台灣中華,1978,台2版。
許雪姬,〈《灌園先生日記》的史料價值〉,《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0.12。
陳慈玉,〈顏國年與中日台煤礦業合作的構想,1921-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06。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文學改良芻議》,台北:遠流,1986.09,2版。
陸丹林,〈記呂碧城姊妹〉,《呂碧城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2007.08。
楊雅惠,〈郇城(Zion)與東京: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的「日本」書寫〉,劉石吉等主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台北: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3.07,頁215-241。
葉榮鐘,〈環球遊記校訂後記〉,《林獻堂環球遊記》,台北:天下雜誌,2015.10。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楊澤編,《魯迅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95.10。
戴錦華,〈鏡像迴廊中的民族身分〉,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03。
鍾叔河,〈甲午以前的日本觀〉,《走向世紀──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02。
鍾叔河,〈西方文明對郭嵩燾的影響〉,《走向世紀──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02。
鍾叔河,〈唯一的女子國外遊記〉,《走向世紀──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02。

四、期刊論文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上)〉,《傳記文學》第6卷第6期,1965.06,頁44-50。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下)〉,《傳記文學》第7卷第2期,1965.08,頁41-46。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中)〉,《傳記文學》第7卷第1期,1965.07,頁44-50。
方麗娟,〈五四運動對台灣新文學運動之影響與論爭〉,《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1.05,頁37-51。
王忠祿,〈論呂碧城的海外詞〉,《甘肅高師學報》第11卷第1期,2006,頁42-45。
吳文星,〈順天時報──日本在華宣傳機構研究之一〉,《歷史學報》第6期,1978.05,頁389-438。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07,頁239-268。
吳雪玲,〈郭嵩燾西學思想述評〉,《齊魯學刊》第193期,2006年第4期,2006.07,頁48-51。
沈文慧,〈從功力到審美——梁啟超文學思想之流變〉,《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卷3期,2007.05,頁101-104。
易偉新,〈民國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背景透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10.07,頁199-122。
林淑慧,〈敘事、再現、啟蒙——林獻堂一九二七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台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12,頁65-92。
武文玉,〈呂碧城詩詞是中西合璧的藝術〉,《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0.05,頁51-54。
南方朔,〈《荒涼山莊》:司法小說的經典〉,《聯合文學》第240期,2004.10。
姜樂軍,〈試論呂碧城的女權思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5.06,頁1-4。
孫詠梅,〈呂碧城與《大公報》〉,《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11.05,頁102-103。
秦方,〈晚清才女的成長歷程——以安徽旌德呂氏姊妹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8期,2010.12,頁259-294。
張世鈺,〈旅歐對日治時期台籍仕紳的影響:以林獻堂旅法經驗為例〉,《新北大史學》第12期,2012.10,頁69-80。
張易臻,〈旅遊文學中的政治思想及其時代背景轉變:以《東遊六十四日隨筆》與《環球遊記》為例〉,《史穗》第5期,2012.06,頁101-128。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台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02,頁89-120。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台灣文獻》第49卷第2期,1998.06,頁1-33。
許雪姬,〈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期,2002.05,頁275-292。
許雪姬,〈林獻堂《環球遊記》與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比較〉,《台灣文獻》62卷4期,2011.12,頁161-219。
陳占彪,〈論清末民初中國對萬國博覽會的三種認知〉,《社會科學研究》,2010卷5期,2010.09,頁152-157。
陳室如,〈閨閣與世界的碰撞──單士釐旅行書寫的性別意識與帝國凝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3期,2006.12,頁257-282。
陳室如,〈王韜《漫遊隨錄》的物質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25期,2013.05,頁243-248。
陳素貞,〈性別、變裝與英雄夢——從明清女詩人的寫作傳統看秋瑾詩詞中的自我表述〉,《東海中文學報》第14期,2002.07,頁129-163。
陳醉,〈中國裸體藝術發展歷程〉,《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2006.01,頁130-136。
陳璦婷,〈呂碧城之自我放逐與歐美遊蹤──以《曉珠詞》為中心考察〉,《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東海大學中文系,2003.07,頁239-267。
黃郁升,〈文明世界的接軌——以林獻堂《環球遊記》中博物館參觀經驗為探討內容〉,《台灣史料研究》第32號,2008.12,頁117-135。
楊早,〈順天時報的崛起──1916-1917北京輿論狀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6.09,頁43-48。
楊昌年,〈閨秀作家謝冰心〉,《歷史月刊》157期,2001.02,頁62-65。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145期,2003.09,頁91-95。
葉龍彥,〈一九0八年在台灣觀光史上的意義〉,《台北文獻直字》第151期,2005.03,頁101-135。
廖炳惠,〈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3卷第1期,1999.07,頁59-77。
廖炳惠,〈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07,頁288-312。
劉雅瓊,〈形象與文化攜手——論比較文學形象學中的他者與自我關係〉,《現代語文》第2008卷10期,2008.04。
劉潔,〈徘徊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呂碧城文學創作的矛盾之解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期,頁147-166。
潘少瑜,〈時尚無罪:《紫羅蘭》半月刊的編輯美學、政治意識與文化想像〉,《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2期(總第22期),2013.12,頁271-302。
蔡佳儒,〈孤寂行吟與浪漫冒險──論呂碧城繞地球一匝「自助旅遊」〉,《中極學刊》第5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5.12,頁137-161。
蔡俊,〈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與文學變異〉,《當代文壇》2011卷2期,2011.03。
賴莞頻,〈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報》共塑公共領域:以文化講演會為中心一九二三~一九二六〉,《思與言》第50卷第2期,2012.06,頁59-108。
謝金蓉,〈百年前的台灣旅客:梁啟超與林獻堂〉,《思想》2期,2006.09,頁211-213。
羅秀美,〈流動的風景與凝視的文本──談單士釐的旅行散文以及她對女性文學的傳播與接受〉,《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12,頁41-94。
羅秀美,〈游移的身體.重層的鏡像——由秋瑾的藝文生命觀看其身分認同問題〉,《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12,頁133-161。
羅秀美,〈自我、空間與文化主體的流動/認同──以女詞人呂碧城(1883-1943)的散文為範〉,《興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2.12,頁163-210。
蘇明,〈近現代域外遊記的勃興與繁榮〉,《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2012.07,頁381-385。
龔敏,〈黃人譯述小說《啞旅行》的發現及其價值與影響〉,《澳門理工學報》2011年第2期,頁98-108。
Janet Wolff、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1999.05,頁29-49。
Sara Mills作、張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1999.05,頁6-28。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徐千惠,《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業,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佳儒,《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06。
劉萱萱,《海洋、歷史與風土──台灣古典詩中的澎湖書寫(1863-1945)》,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教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01。
程玉凰,《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黃郁升,《林獻堂《環球遊記》及其現代性論述》,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02。
潘宜芝,《空間.行旅.新女性——呂碧城作品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06。
嚴志玄,《走向世界— 林獻堂環球之旅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06。
楊錦郁,《呂碧城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06。
張晏菁,《越界與歸趨:才女呂碧城(1883-1943)的後期書寫》,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07。

六、報紙(依出刊時間排序)
呂碧城,〈滿江紅.感懷〉,天津《大公報》,1904.05.10,2版。
呂碧城,〈舟過渤海口占選一〉,天津《大公報》,1904.05.11,2版。
呂碧城,〈論提倡女學之宗旨〉,天津《大公報》,1904.05.20,1版。
呂碧城,〈敬告中國女同胞〉,天津《大公報》,1904.05.24,1版。
呂碧城,〈興女權貴有堅忍之志〉,天津《大公報》,1904.06.13,1版。
呂碧城,〈教育為立國之本文〉,天津《大公報》,1904.06.18,1版。
呂碧城,〈興女學議〉,天津《大公報》,1906.02.18-21、23-24、27,1版。
耐久,〈師表有虧〉,天津《大公報》,1908.10.01,6版
楊仲佐(嘯霞),〈神州遊記〉共20回,《台灣日日新報》,1912.06.28至08.05。
〈法報出兵論和頻〉,《台灣日日新報》,1918.03.20,2版。
黃朝琴,〈上海遊記〉共6回,《台灣日日新報》,1920.12.01至1921.01.06。
煥,〈奇女近況 現已恢復自由〉,天津《大公報》,1922.05.19,11版。
慈舟,〈創刊詞〉,《台灣民報》,1923.04.15,2版。
張我軍,〈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台灣民報》,1924.11.21,6版。
張我軍,〈請合力折下這座敗草欉中的破舊殿堂〉,《台灣民報》,1925.01.01,5版。
張我軍,〈新文學運動的意義〉,《台灣民報》,1925.08.26,19版。
〈植民地教育的錯誤只有宣傳而吳實績〉,《台灣民報》,1926.01.31,3版。
〈馮氏中止渡日的理由〉,《台灣民報》,1926.01.24,8版。
黃朝琴,〈遊美日記(三)〉,《台灣民報》,1926.07.25,14版。
陳後生,〈遊朝鮮所感〉,《台灣民報》,1926.11.21,14版。
呂碧城,〈去國留別諸友〉,《申報》,1926.12.13,13版。
呂碧城,〈鴻雪因緣.歐美漫遊錄(一)〉,1928.02.01,3版。
呂碧城,〈倫敦參觀皇冕記〉,天津《大公報》,1928.03.03,6版。
林獻堂,〈環球遊記(二四)〉,《台灣民報》,1928.04.22,5版。
呂碧城,〈陌上花.瑞士見月〉,天津《大公報》,1928.05.20,8版。
呂碧城〈歐美漫遊錄(卅一)〉,《順天時報》,1928.05.25,7版。
郭戊己,〈南洋見聞記〉共5回,《台灣民報》,1928.07.08至08.12。
呂碧城,〈青玉案〉(櫻雲冷壓銀漪?),天津《大公報》,1928.08.05,8版。
呂碧城,〈憶秦娥〉(金絲織),天津《大公報》,1928.08.06,8版。
呂碧城,〈好事近〉(雲氣滿乾坤),天津《大公報》,1928.08.06,8版。
呂碧城,〈千年之運動〉,《順天時報》,1929.03.05-08,6版。
呂碧城,〈東西文明之進退觀〉,天津《大公報》,1929.05.05,4版。
連橫,〈臺灣阿片特許問題〉,《台灣日日新報》,1930.03.02,8版。
林獻堂,〈環球遊記(一一八)〉,《台灣民報》,1931.02.07,7版。
林獻堂,〈環球遊記(一四五)〉,《台灣新民報》,1931.08.1 5,5版。
陸丹林,〈記呂碧城姊妹(下)〉,《申報》,1948.09.17,8版。
七、網路資料
「中華百科全書」網站: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6
「Thomas Cook History」網站:https://www.thomascook.com/thomas-cook-history/
「維基百科:Apollo and Daphne」https://en.wikipedia.org/wiki/Apollo_and_Daphn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lpoeptac/galleries/72157629137312882/
http://mollyengels.blogspot.tw/2016/02/prosperpine-glaucus-and-scylla-summary.html
「新浪網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o/2005-04-23/14185731179s.shtml
「台灣中國旅行社」網站:http://www.chinatravel.com.tw/about_detail.asp?seq=4
「Google Map」
「Quency Chen隨意窩」,網址:http://blog.xuite.net/quencychenkimo/twblog/116358602-%E6%B0%B4%E6%99%B6%E5%AE%AE%2FQUENCY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Lodges」網站,網址:http://www.grandcanyonlodges.com/lodging/el-tovar/。
「大成順天時報」數據庫,網址:http://stshibao.dachengdata.com/home/index
「大公報」,聯合知識庫版電子資料庫。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上)〉,《傳記文學》第6卷第6期,1965.06,頁44-50。
2.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上)〉,《傳記文學》第6卷第6期,1965.06,頁44-50。
3.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下)〉,《傳記文學》第7卷第2期,1965.08,頁41-46。
4.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下)〉,《傳記文學》第7卷第2期,1965.08,頁41-46。
5.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中)〉,《傳記文學》第7卷第1期,1965.07,頁44-50。
6.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中)〉,《傳記文學》第7卷第1期,1965.07,頁44-50。
7. 方麗娟,〈五四運動對台灣新文學運動之影響與論爭〉,《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1.05,頁37-51。
8. 方麗娟,〈五四運動對台灣新文學運動之影響與論爭〉,《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1.05,頁37-51。
9. 吳文星,〈順天時報──日本在華宣傳機構研究之一〉,《歷史學報》第6期,1978.05,頁389-438。
10. 吳文星,〈順天時報──日本在華宣傳機構研究之一〉,《歷史學報》第6期,1978.05,頁389-438。
11.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07,頁239-268。
12.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07,頁239-268。
13. 南方朔,〈《荒涼山莊》:司法小說的經典〉,《聯合文學》第240期,2004.10。
14. 南方朔,〈《荒涼山莊》:司法小說的經典〉,《聯合文學》第240期,2004.10。
15. 秦方,〈晚清才女的成長歷程——以安徽旌德呂氏姊妹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8期,2010.12,頁2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