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1.劉禹錫撰,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文系年》(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
2.劉禹錫撰,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2009年8月第3刷)。
3.劉禹錫撰,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4.劉禹錫撰,蔣維崧、趙蔚芝、陳慧星、劉聿鑫箋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5.劉禹錫撰,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11月)。
6.劉禹錫撰,高志忠校注:《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7.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8.朱熹撰:《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
9.王弼、韓康伯、朱熹著:《周易二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10.顧頡剛、劉起釪著:《尚書校釋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11.金景芳、呂紹綱著:《周易全解》(台北:韜略文化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二版第二刷)。
12.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
13.班固著:《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14.范曄著:《後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15.陳壽著:《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9月4版)。
16.沈約著:《宋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17.劉昫著:《舊唐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18.歐陽脩著:《新唐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19.司馬光著,李宗侗、夏德儀等校注:《資治通鑒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3月3版)。
20.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21.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1993年3月初版2刷)。
22.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23.余培林注釋:《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12版)。
24.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25.陸機著,金濤聲點校:《陸機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
26.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27.蕭統編:《昭明文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28.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9刷)。
29.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10月)。
30.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31.白居易著,顧學詰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第6次印刷)。
32.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8月)
33.呂溫著:《呂衡州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34.司空圖著、杜黎均評析:《二十四詩品譯注評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1刷)。
35.周敦頤著:《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36.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37.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
38.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正生書局,1972年12月初版)。
39.方孝儒著:《遜志齋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40.吳納著,羅根澤點校:《文體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1.徐師曾著,羅根澤點校:《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2.姚鼐著,王文濡評註:《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5月)。
43.劉蓉著:《養晦堂詩.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專書
1.張達人編訂:《唐劉夢得先生禹錫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2.卞孝萱著:《劉禹錫叢考》(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7月)。
3.卞孝萱、屈守元著:《劉禹錫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4.卞孝萱、卞敏著:《劉禹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5.劉師培著,舒蕪點校:《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三刷)。
6.褚杰斌著:《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7.羅根澤著:《隋唐文學批評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10月)。
8.章太炎著,《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9.林伯謙著:《古典散文導論》(台北:秀威資訊,2006年12月第二版)。
10.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學位論文
1.張肖梅著:《劉禹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2.劉菁菁著:《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3.王珮珍著:《劉禹錫柳宗元辭賦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4.顏鈺欣著:《劉禹錫政治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5.廖本銘著:《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文本互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5月)。6.黃若惠著:《中唐宮廷與黨派鬥爭中的劉禹錫》(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7.崔桂萍著:《劉禹錫論說文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8.趙金著:《劉禹錫論說文綜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9.蘇文根著:《劉禹錫散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10.馬也著:《劉禹錫散文研究》(瀋陽:瀋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11.苗苗著:《劉禹錫散文敘事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12.董仲蘭著:《穩中求新、平中顯勝──劉禹錫碑文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13.毛清旭著:《劉禹錫詩序的美學思想初探》(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14.周哲涵著:《劉禹錫辭賦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15.李路瑤著:《劉禹錫表文研究》(瀋陽: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4月)。
16.彭飛著:《柳宗元、劉禹錫寓言文學創作論稿》(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17.汪政著:《柳宗元劉禹錫散文比較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18.閆立業著:《劉禹錫的文章論》(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19.葛斐然著:《唐代文人劉禹錫的宗教觀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20.李志強著:《劉禹錫與佛教關係原論》(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期刊論文
1.胡利霞著:〈劉禹錫散文研究綜述〉,《安徽文學》,2007年第3期,頁45∼45。
2.姚雪紅著:〈劉禹錫百年研究綜述〉,《作家雜誌》,2009年第12期,頁138∼139。
3.唐驥著:〈劉禹錫散文略論〉,《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1995年第4期,頁47∼51;51轉接83。
4.林水檺著:〈劉禹錫的散文成就〉,《唐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0期,頁558∼568。
5.何榮著:〈文以見志、詞以達情──劉禹錫散文創作淺析〉,《社科縱橫》,總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4∼86。
6.章放著:〈體式、風潮、個性──劉禹錫散文新論〉,《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頁72∼75。
7.劉夢初著:〈劉禹錫與柳宗元賦體文學比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4年1月,頁66∼69。
8.賈名黨著:〈韓愈與劉禹錫賦風論略〉,《銅陵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84∼86。
9.汪政著:〈劉禹錫、柳宗元散文題材比較〉,《安徽文學》,2010年第2期,頁56。
10.汪政著:〈論劉禹錫、柳宗元散文的構思立意〉,《大家》,2010年第3期,頁241∼242。
11.崔桂萍著:〈與韓、柳比較看劉禹錫論說文的獨特風格〉,《文教資料》,2010年12月號中旬刊,頁4∼6。
12.喻亮、張忠智著:〈治病之理寓治國之道──以劉禹錫〈鑒藥〉為例〉,《長沙大學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7月,頁73∼74。
13.陳磊著:〈劉禹錫〈辨迹論〉思想考證〉,《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2007年第2期,頁88。
14.陳磊著:〈楚辭思想與劉禹錫〈望賦〉叢考〉,《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9期,2007年9月,頁131∼132;132轉接153。
15.劉豔萍著:〈劉禹錫詩序合一的創作模式及其成因〉,《飛天》,2010年第24期,頁8∼10。
16.吳洪成、寇文亮著:〈請減繁費、增設學校──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教育改革觀及其現實啟示〉,《保定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11年3月,頁112∼115。
17.王運熙著:〈劉禹錫的文學批評〉,《殷都學刊》,1992年第2期,頁39∼43。
18.劉歡著:〈論劉禹錫的文學思想〉,《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總第61期,1994年第4期,頁77∼81。
19.唐曉敏著:〈劉禹錫與韓、柳文學思想的差異〉,《綏化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27∼31。
20.王恩燦、王曉虹著:〈略論劉禹錫謫居朗州以後的文學創作思想〉,《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55∼58。
21.陳允鋒著:〈論劉禹錫的中道觀及其對文藝思想的影響〉,《寧夏社會科學》,總第129期,2005年3月,頁137∼140。
22.汪政著:〈關於劉禹錫、柳宗元的散文創作論〉,《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1期,頁30。
23.蘇文根著:〈劉禹錫的文道觀〉,《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頁48∼49。
24.何明峰著:〈詩豪的瓌麗與議論──劉禹錫的騷體賦試探〉;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第十二屆在職專班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12年11月17日,頁1∼19。
25.婁良樂著:〈儒家的中庸和佛家的中道〉,《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10月第90冊,頁147∼158。
26.胡楚生撰:〈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的寫作背景〉,《興大中文學報》,1991年1月第04期,頁9∼13。
27.許又方著:〈漢魏晉南北朝「騷」、「賦」分合述論── 一個文化與文學的觀點考察〉收於黃忠慎主編,《文化、經典與閱讀: 李威熊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秀威資訊,2010年8月),頁173∼198。
28.翁小芬撰:〈「寓言」及「寓言小說」的定義與範疇〉,《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11年6月15日新117期,頁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