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圖書
《LATER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1800-1950 Volume 3:Calligraphy》(《中國近代書畫》),(Random House.New York 1987)
《丁佛言書法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10月)
《中日書法百家墨迹精華》,(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月4年)
《中國美術全集.清代書法》,(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
《中國書法全集2商周.金文》,(北京:榮寶齋,1993年4月)
《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國書法全集86》,(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8月)
《天津三百年書法選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3年11月)
《王壯為書法精品展》,(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3月25日)
《王襄著作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古文字詁林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民國時期書法》,(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3月)
《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8月8日)
《石鼓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2月)
《百年心畫──晚清民國名人書跡》,(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8年7月)
《吳大澂安西頌》,(臺北:湘江出版社,)
《吳昌碩石鼓文墨迹》,(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5年5月)
《金石家書畫集》,(東京:二玄社,1977年5月15日再版)
《侯馬盟書》,(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10月15日)
《看似平常最奇崛──黃牧甫書畫篆刻藝術》,(澳門:臨時澳門市政局文化暨康體部,2001年5月)
《書法大觀》,(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87年12月)
《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殷墟甲骨書法選.序》,(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商衍鎏.商承祚書正氣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十七輯》,(新店:國史館,2004年2月)
《國立臺灣大學教職員書畫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87年7月)
《梁乃予書畫篆刻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8月)
《梁乃予書畫篆刻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8月)
《清.吳大澂李公廟碑》,(東京:二玄社,1974年8月15日)
《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10月)
《清吳昌碩篆書小戎詩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1月)
《清吳昌碩臨石鼓文》,(東京:二玄社,1969年3月31日)
《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6月)
《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6月)
《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董作賓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集》,(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11月)
《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臺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 二 書法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3月25日)
《潘主蘭甲骨文書法》,(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
《魯實先先生全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學府紀聞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台北: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上集》,(杭州:西泠印社,1935年4月)
《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下集》,(杭州:西泠印社,1935年4月)
《羅振玉卅法書集》,(香港:翰墨軒,1998年2月1日)
《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丁仁,《商卜文集聯(附詩)》,(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1月)
丁蒙 編,《丁佛言書法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10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初編.序》1940年
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7月)
弓英德,《中國書學集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10月五版)
弓英德,《六書辨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上海泰東圖書局,1925年)
方述馨等編,《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
王巨儒,《王襄著作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王本興,《22家甲骨文書法賞評》,(香港:華夏文藝出版社,2004年6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宇信、魏建震,《甲骨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
王壯為,《玉照山房印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再版)
王壯為,《書法叢談》,(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年6月)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11月修訂版)
王家葵,《近代書林品藻錄》,(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4月)
王家誠,《吳昌碩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3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5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王崇煥,《清王文敏公榮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王曉光,《秦簡牘書法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11月)
王襄,《王襄著作選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天津:天津博物院,1925年9月)
王懿榮,《王文敏公遺集》卷四,(民國劉氏嘉業堂刻本)
王懿榮,《王文敏公遺集八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8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月)
司惠國等編,《名家篆書楹聯集粹》,(北京:藍天出版社,2010年7月)
白砥,《書法空間論》,(北京:榮寶齋,2005年2月)
朱順龍、何立民,《中國古文字學基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12月)
江淑惠,《郭沫若之金石文字學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5月)
池秀雲編,《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池現平,《近現代甲骨文書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何國棟編,《20世紀書法大成》,(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6年3月)
何崝,《近代百家書法賞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何學森,《書法學概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4月)
吳大澂,《大篆楹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7月)
吳大澂,《愙齋集古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9月)
吳大澂,《篆文論語》,(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10月)
吳大澂,《論古雜識》,《叢書集成續編:第7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吳大澂等,《說文古籀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吳昌碩,《缶廬集》,(永和:文海出版社,1984年7月)
吳清輝,《中國篆書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6月)
呂偉達,《王懿榮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
李志賢等編,《中國篆書大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6月)
李宗焜編,《鑿破鴻蒙──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所,2013年10月)
李雪山主編,《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續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蕭錕,《書法空間藝術》,(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8月)
沃興華,《上古書法圖說》,(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年9月)
沃興華,《金文書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年6月)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7月)
邢祖援,《篆文研究與考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9月)
孟世凱,《甲骨學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
林進忠,《認識書法藝術1篆書》,(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7年4月)
林葉連,《《說文古籀補》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邱振中,《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金祥恆,《金祥恆先生全集》,(板橋:藝文印書館,1990年12月)
俞祖華,《王懿榮與甲骨文》,(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
南羽編,《黃賓虹談藝錄.沙田問答》,(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柳曾符,《柳曾符書學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95年6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8月增訂八版)
洪惟仁譯,《書道全集14.清二》,(台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20日)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挖改重印)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唐蘭,《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8月)
孫壯編,陳寶琛藏,《澂秋館吉金圖》,(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10月)
孫洵,《民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孫海波,《中國文字學》,(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孫海波,《甲骨文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3年6月再版)
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孫詒讓,《古籀拾遺》,(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5月)
孫詒讓,《契文舉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容庚,《金文編》(二版),(臺北:弘道文化事業,1970年10月)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容庚,《容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東京:汲古書院,1979年9月)
島邦男,《殷墟卜辭類纂》,(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7年11月15日)
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徐珂,《清稗類鈔》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祝嘉,《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祝嘉,《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12月)
馬思猛,《金石夢故宮情──我心中的爺爺馬衡》,(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月)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
馬衡,《馬衡講金石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1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商志香覃編,《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商志香覃編,《商承祚書法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2月)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
商承祚,《商承祚書法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
張久深,《煙台文史資料第六輯.丁佛言》,(黃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煙台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1986年)
張永明編,《書法創作大典.篆書卷》,(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1月)
張政烺,《張政烺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張隆延,《張隆延書法論述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3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21年2月初版)
許禮平主編,《羅振玉卅法書集》,(香港:翰墨軒,1998年2月1日)
許禮平編,《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香港:翰墨軒,1998年5月4日)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5月)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沫若,《郭沫若致容庚書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郭沫若編,《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2月)
郭國權,《清代金文研究綜論》,(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郭勝強,《河南大學與甲骨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陳立言,《先生之風:西南聯大教授群像》,(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8月)
陳宏勉,《台灣藝術經典大系・篆刻藝術卷2:璽印寄情》,(台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陳其銓,《甲骨文集聯》,(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8年10月)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陳淩海,《吳稚暉先生年譜》,(臺北:陳淩海,1971年4月)
陳欽忠,《風規器識.當代典範》,(臺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陳欽忠編,《中興中文50年 系友書法家聯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2015年10月)
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二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月)
陳滯冬,《中國書法賞析叢書.甲骨文、金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陶明君,《中國書論辭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0月)
單國強編,《清代書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1年12月)
逯耀東,《且做神州袖手人》,(臺北:允晨文化,1989年5月1日)
黃賓虹研究會編,《墨海青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
黃濬,《尊古齋所見吉金圖》,(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10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葉正渤,《葉玉森甲骨學論著整理與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0月)
葉純芳,《孫詒讓《名原》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董玉京,《甲骨文書法藝術》,(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4月)
董作賓,《平廬影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與研研究所,1948年10月)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9月二版)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賈書晟、張鴻賓,《漢字書法通解.甲骨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2月)
熊道麟,《羅振玉金文學著述》,(永和: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
趙誠,《二十世紀甲骨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年2月)
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年1月)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劉正,《金文學術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14年12月)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劉興隆,《甲骨文集句簡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
劉興隆,《甲骨文集聯書法篆刻專集》,(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1989年5月)
劉鶚,《鐵雲藏龜》,(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年)
潘公凱主編,《潘天壽談藝錄》,(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月)
潘祖蔭,《潘鄭盦致吳愙齋書札》,(顧廷龍抄本,蘇州博物館藏)
蔣惠民主編,《丁氏故宅研究文集》,(華文出版社,2005年11月)
鄭逸梅,《掌故小札》,(巴蜀出版社,1988年4月)
魯實先,《殷栔新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魯實先,《說文正補》,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合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8月增訂八版)
魯實先先生治喪委員會,《魯實先先生逝世百日哀思錄》,(臺北:洙泗出版社,1978年4月)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甲骨文考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25日)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周金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4月)
黎東明,《秦漢篆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年)
穆孝天、許佳瓊,《鄧石如世界》,(台北:明文書局,1990年6月)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4月)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臺北:戴顧志鵷,1970年9月)
謝國楨編,《吳愙齋(大澂)尺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6月)
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8月)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簡經綸,《甲骨集古詩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12月)
羅振玉,《集殷虛文字楹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3月)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板橋: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七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7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三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70年4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嚴一萍,《甲骨綴合新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91年1月)
嚴一萍,《甲骨學》,(板橋:藝文印書館,1991年1月)
嚴一萍,《萍廬文集二》,(板橋:藝文印書館,1989年8月)
顧廷龍,《吳愙齋先生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5年6月)
顧廷龍,《顧廷龍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中國書法207》,(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0年7月)
大三,〈王壯為〉,《青少年書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9期)
王子微,〈王懿榮及其書法藝術研究〉,《東方藝術》(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13年18期)
王方宇,〈記董作賓先生〉,《中原文獻》21卷1期,(臺北:中原文獻雜誌社,1989年1月1 日)
王世民,〈郭沫若同志與殷周銅器的考古學研究〉,《考古》1982:6,(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11月25日)
王永誠,〈重讀甲骨文筆記緬懷瀞廬師〉,《魯實先教授逝世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12月15日)
王永誠,〈魯實先先生金文治學要旨與貢獻〉,《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3年5月8日)
王學春,〈豫籍甲骨學專家董作賓〉,《開封大學學報,1995年第一期》
史樹青,〈學養深醇 氣概雄邁──郭沫若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111》,(北京:中國書法雜志社,2002年7月)
池現平,〈論近現代甲骨文書法創作〉,《中國書法》,(中國書法雜誌社,2011年4期)
何崝,〈談書法中的古文字使用問題〉,《書法》1990:1,(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1月)
吳榮曾,〈張政烺先生與古史研究〉,《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吳璵,〈魯實先先生與其文字學〉,《中國語文通訊》1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1年11月)呂厚龍,〈詩書文章孫滄叟〉,《中華文化畫報》,(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1)
宋興晟、周寶宏,〈王襄的學術成就淺議〉,《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7:12,(太原:太原理工大學等,2015年12月)
宋鎮豪,〈甲骨文書學發展簡說〉,《殷都學刊》,1994:4,(安陽:殷都學刊雜誌,1994年12月)
李月萍,〈王襄其人其書-書擅篆楷 別出機杼〉,《收藏家》2001:10,(北京:北京市文物局,2001年10月)
李宗焜,〈從分期分類談甲骨書法風格〉,《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書道學會,1999年4月修訂再版)
李林,〈吳大澂大篆《孝經》刻石疏證〉,(商丘: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李軍,〈吳大澂篆書《論語》考〉,《美苑》,(瀋陽:魯迅美術學院,2013年04期)
李海?,〈人才濟濟的南社書壇〉,《中國書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杜澤遜,〈顧廷龍先生生平學術述略〉,《書目季刊》32:3,(臺北:書目雜誌社,1998年12月16日)汪珂,〈羅振玉:翰墨餘事而專精〉,《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3年7期)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沙曼翁、華人德,〈記蕭退庵老師及其書法〉,《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86年2期)
林邦德,〈淺析潘天壽書法藝術精神的凝定集其當代意義〉,《書畫藝術》,(無錫:無錫市文化藝術研究保護所,2010年第2期)
金玉甫,〈甲骨文與當代書法創作〉,《青少年書法》2003:24,(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16日)
姜棟,〈從形到意:二十世紀甲骨文書法實踐譾論〉,《東方藝術》2007年16期,(鄭州: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07年8月16日)
柳曾符,〈餘事揮毫韋仲將──述柳詒徵先生書法〉,《中國書法》1999:4,(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9年8月)
胡厚宣,〈卜辭同文例〉,《史語所集刊》九本二分,(中央研究院,1947年9月)
胡厚宣,〈甲骨文字的藝術與書法〉,《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4年第1期)
祝帥,〈書法篆刻家的古文字學視野〉,《東方藝術》2016:08,(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16年4月)
尉天池、徐利明,〈蕭蛻其人其書〉,《中國書法全集86》,(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8月)
崔樹邊,〈宋、清兩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及其背景分析〉,《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年5月)
張俊嶺,〈吳大澂的金石研究及其書學成就〉,《書法研究124》,(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5月)
張政烺,〈郭沫若同志對金文研究的貢獻〉,《考古》1983:1,(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1月25日)
張政烺,〈獵碣考釋初稿〉,《史學論叢》第一冊,(北京大學潛社,1934年7月)
張偉生,〈試論郭沫若的書法藝術〉,《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鑒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張朝暉,〈近代甲骨文先驅孫儆作品賞析〉,《美術教育研究》2015:12(合肥:安徽省科學教育研究會)
陳廖安,〈「師大.大師」魯實先先生的學術貢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年4月)
陳鳳珍,〈博采眾長成一家--蕭蛻的篆書藝術〉,《中國書法208》,(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0年8月)
楊魯安,〈甲骨文書體淺說〉,《古今書法論文彙編》,(河南書法函授院,1987年3月)
董作賓,〈甲骨文研究的擴大〉,《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12月)
董作賓,〈殷墟出土一塊武丁逐豕骨版的研究〉,《大陸雜誌》八卷六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4年3月31日)董作賓,〈骨文例〉,《史語所集刊》七本一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6年)
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12月)
董建,〈安徽省黃山市博物館藏黃士陵書法評述〉,《書法叢刊9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裘錫圭,〈關於石鼓文的時代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95年第一期)
趙誠,〈重新認識葉玉森〉,《古文字研究.24》,(北京:中華書局;2002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劉江,〈吳昌碩書法評傳〉,《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11月)
劉雨,〈唐蘭先生的治學之路〉,《故宮博物院院刊181》2015:5,(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年9月)
鄧京,〈丁仁輯《西泠八家印存》孤本考證〉,《書法叢刊9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鄭博文,〈羅振玉與「甲骨書風」的勃興〉,《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10期)
衡政安,〈肇啟契學 炳耀千古──王懿榮與甲骨文及其書法〉,《書畫世界》,(安徽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期)
鮑豔囝,〈凝神寫心的藝術晤語──淺談山東博物館藏丁佛言書法作品〉,《書法叢刊142》(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6月)
叢文俊,〈商周金文書法綜論〉,《中國書法全集2商周.金文》,(北京:榮寶齋,1993年4月)
叢文俊,〈雪堂書法敘論〉,《中國書法全集78》,(北京:榮寶齋,1993年3月)
叢文俊,〈羅振玉書法觀後〉,《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0年4期)
羅繼祖,〈雪堂公論書綜述〉,《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0年4期)
羅繼祖,〈雪堂鑒藏撰著出版歷代名人碑帖墨跡記略〉,(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0年4期)
三、學位論文
王永誠,《先秦彝銘著錄考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王志,《民國篆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王連波,《馬衡金石學研究對其書法篆刻創作的影響》,(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王慧,《魏石經古文集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池現平,《近現代甲骨文書法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吳慧,《商承祚文字學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宋海濤,《清末民初書風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15日)
李彥樺,《吳大澂《愙齋尺牘》及書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2004年6月)李軍,《吳大澂交遊新證》,(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姜棟,《20世紀大陸地區甲骨文書法實踐狀況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孫亮球,《吳大澂古文字學與篆書書法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7月)婁博,《唐蘭之甲骨文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張向民,《說文古籀補補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年6月)
程仲霖,《晚清金石文化研究──以潘祖蔭為紐帶的群體分析》,(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程邦雄,《孫詒讓文字學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賀瓊,《葉玉森甲骨文論著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鄧菽菁,《陳其銓書法藝術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盧燕秋,《王襄甲骨文論著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薛心素,《吳大澂篆書風格演進過程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書法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3月)
韓軍,《唐蘭的金文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3月)
譚飛,《羅振玉文字學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四、報紙、網路資源
〈如何欣賞書法〉之講演內容,(1976/12/24東海大學、1977/1/25臺中圖書館、1977/4/21臺灣省政資料館、1977/5/21歷史博物館。)
《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鑑定標準(第一批2001年)頒布》,(國家文物局,2013年2月4日)文物博發(2013)3號
《小說月報》1919年10卷第3、4期
http://3img.zhuokearts.com/auction.pics/2015/4/4/zc-14834-sml-365.jpg,2017/4/26檢索
http://61.155.84.107/xx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8,2016/12/13檢索。
http://bbs.artron.net/thread-3248163-1-1.html,2016/10/27檢索
http://dd3bfd90831042169f0e4cb74887f701,2014/8/20檢索
http://hclyj.huangchuan.gov.cn/rwls/hcmr/2015FMPlZmoTHg.html,2017/4/20檢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15982986/art/20121012/18038320,2017/3/12 檢索
http://member.99ys.com/home/163150/detail_auction_work-140752 2016/10/27檢索
http://shufa.pku.edu.cn/?c=show&m=view&id=125,2017/3/12檢索
http://userimage8.360doc.com/16/0428/08/9608259_201604280838230174549224.jpg,2017/3/5檢索
http://view.ig365.cn/zhysj/3f/3f26e1418c914543e168aefe8b52d9aa.jpg,2017/4/7檢索
http://wangchangzhengb.blog.163.com/blog/static/16944231620130242021198/, 2017/2/18檢索
http://www.artfoxlive.com/wap/wapProDetail/21515,2017/5/14檢索
http://www.jiaxing.cc/Article/jiahemingshi/2014/0G5214520142145_3.html,2017/3/15檢索
http://www.jiaxing.cc/uploads/2014/allimg/140715/1-140G5093513T7.jpg,2017/3/12檢索
http://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3/1025/35223.html,2017/3/12檢索
https://fr.pinterest.com/pin/497718196304622010/,2017/3/15檢索
https://kknews.cc/culture/k83o3mr.html,2017/3/13檢索
https://read01.com/7R2j8L.html,20170313檢索
王寶林,〈丹甲青文彌復光——偶得胡厚宣甲骨文書法贅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312b10102w9cr.html,2017/2/10檢索
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2016/12/5,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96542337/,2017/2/28檢索
李植,〈鎮江人與甲骨文研究〉,《鎮江日報》,1999年8月10日第7版
李植中,〈葉玉森與甲骨文書法〉,《鎮江日報》,(鎮江:鎮江日報),2000年4月11日,B3版
松丸道雄,〈日本現存的殷墟甲骨文〉,《朝日新聞》,1981年8月21日第5版
林麗真,〈戴君仁先生傳〉,台大中文系網站,201511/24檢索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28#personal_writing
孫金石,〈鮑鼎生平及其著作〉,《鎮江日報》,2003年12月12日B3版
容庚,〈雕蟲小言〉,《小說月報》1919年10卷第3、4期
徐富昌,〈金祥恆先生傳〉,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網站2015/11/24檢索: 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39#personal_writing
徐蘇,〈鲍鼎及其古文字研究〉,《金山網 www.jsw.com.cn》,2016/12/13檢索
張政烺自述,朱鳳瀚整理,〈我與古文字學〉,2016/12/13檢索自http://book.ifeng.com/xinshushoufa/n001/detail_2012_04/19/14005795_1.shtml
鄧散木,〈蕭先生〉,《大公報》,1957年7月17日第二版
鄭培凱,〈顧廷龍的字〉,(香港:《蘋果日報》,2013年7月28日),副刊
顧潮、顧洪,〈懷念我們的父親顧頡剛〉,2017/2/27檢索 http://www.mj.org.cn/mzzz/2011/01/2011-05/09/content_50250.htm?authkey=moq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