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
〔清〕張南莊等著,鄔國平校注,繆天華校閱:《何典、斬鬼傳、唐鍾馗傳合刊》(台北:三民出版社,2007年)
二.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北齊〕劉晝撰,楊明照校注:《劉子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明〕馮孟龍:《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紀昀:《姑妄聽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紀昀:《灤陽消夏錄・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三.今人專著
王邦雄:《緣與命》(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2年)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溢嘉:《中國文化裡的魂魄密碼》(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
王溢嘉:《生命的奧義》(新北市:野鵝出版社,1999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台北:台灣書店出版,1998年)
占驍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及研究》(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2003年)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劉秀生、楊雨青著:《中國清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白海珍、汪帆:《文化精神與小說觀念》(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吳正茂:《清代婦女改嫁法律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
〔韓〕吳淳邦:《清代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頁》(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4年)
李喬:《清代官場百態》(新北市:雲龍出版社,2004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市:鵝湖月刊社出版,2013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9年)
李劍國、陳洪:《中國小說通史清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薇:《清代後期的世情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
金性堯:《都是文字惹的禍―清代文字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金健仁:《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年)
胡尹強:《小說藝術:品性與歷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台北: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胡萬川:《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凌力:《生死・飲食・男女—清代民俗趣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4年)
孫遜:《明清小說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高福明、包素蘭、洪劍、胡皖萍著:《中國婚姻家庭》(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分田:《亦主亦奴―中國古代官僚的社會人格》(台北:星定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書局出版,2006年)
張金鑑:《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78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郭成偉主編:《大清律例根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郭為:《說命》(嘉義:興國出版社,1977年)
郭輝:《明清小說中僧尼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
覃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黃墩岩:《圖說中國鬼文化》(台北:翌耕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黃澤新:《中國鬼文化》(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5年)
萬書元:《諷刺與幽默藝術》(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寧夏:寧夏出版社,1993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6年)
劉燕萍:《諷刺與怪誕: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蔡國梁:《諷諭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98年)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1982年)
賴業生:《神秘的鬼魂世界》(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日〕龍川龜太郎纂標:《纂標論語集註》(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5年)
釋聖嚴:《律制生活》(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5年)
顧兆駿:《儒家倫理思想》(台北:中正書局出版,1967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84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四.譯書
〔美〕吉爾伯特・哈特(Gilbert Happart)著,萬書元、江寧康譯:〈諷刺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蒲安迪(Andrew H. Plaks)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羅莎莉(Rosenlee, Li-Hsiang Lisa)著,丁佳偉、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英〕愛德華․薩德依(Edward W. Said)著:《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澳〕李木蘭(Louise Edwards)著,聶友軍譯:《清代中國的男性與女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五.論文期刊
王韜:〈連篇鬼話的涵義――評《何典》對于傳統價值的否定〉,《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
孫遜:〈從《何典》到《玄空經》――我國吳語諷刺小說的重要一脈〉,《文學評論》,第6期(2014年)
張宏庸:〈中國諷刺小說的特質與類型〉,《中外文學》,第5卷第7期(1976年)黃東陽:〈人性的寓言――明末豔情小說《僧尼孽海》對僧尼持守色戒之詮解〉,《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
劉萱萱:〈欲拒還迎――論何典中的人間鬼域〉,《第2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
鄧立:〈儒家傳統「節」德的三維意蘊及檢討〉,《江西社會科學》,第12期(2014年)
鄭劭榮:〈論《何典》中的救世意識〉,《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S2期(2001年)
六.學位論文
陳英仕:《清代三部鬼類諷刺小說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陳韋君:《《閱微草堂筆記》情緣故事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呂蘊鴿:《傳統與現代—論《何典》的多重意義》(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邵文:《論小說《何典》中的「新典」》(山東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林佩洵:《清筆記小說的鬼書寫》(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邵東波:《《何典》研究》(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梁惠茹:《勸懲與教化:袁枚《新齊諧》鬼神喻世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