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筱潔
研究生(外文):Siao-Jie Chiang
論文名稱:人間的變相──《何典》「以鬼喻人」諭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aking Ghosts as Metaphor of Human Beings to Instruct the World on He-Dian
指導教授:林淑貞林淑貞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偉淑康珮
口試日期:2017-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清代小說諷刺小說鬼怪小說寓言小說何典張南莊
外文關鍵詞:novel during Qing dynastysatirical novelghost novelfable fictionHe-DianZhang nanzhua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清代乾嘉才子張南莊著有《何典》一書,該書以寓言手法敘寫鬼界故事,映射人世諸多亂象。全文以三家村中的活死人一家開展劇情,最後以活死人功成名就作結,在情節上涵括了英雄歷程、才子佳人、世情小說的型態。全書僅十回,結構完整,敘事豐富,劇情錯綜,開展人情百態之糾結,意在展現陰間即為人世的縮影。
職是之故,本論文以文本分析法為主,採用以「以鬼喻人」的角度剖析張南莊《何典》一書。內容主要分為六章:首章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並歸結前人研究成果,豁顯研究價值與方向。第二章主要談論《何典》的敘事結構與手法,從敘事情節、敘事時間、敘事空間、敘事視角、敘事技法、敘事策略等角度,以鑑知張南莊如何演繹鬼域故事,展現文學藝術之美。第三章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剖析《何典》的人物類型及所指涉的人性偏失,最後歸納出單一類型、向上衍進型、向下退縮型三種型態,映證《何典》中的鬼類多以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為主,進而對應出《何典》中描述的財、權、性慾乃為書中人物的主要偏失。第四章則進一步由內而外談論《何典》的諭世意義,例如:禮制失序,致使家國綱紀不存;士人失節,導致官場吏治腐敗;僧尼失格,引發宗教信仰沉淪等。第五章論述《何典》的創作意圖與文學價值,試圖探討張南莊創作《何典》的旨意,以及書中展現的天命觀、因果觀、儒家思想等觀點。最後,在其「憑空搗鬼」、「隨口噴蛆」的戲言之下,揭示《何典》一書的文學價值,它因承志怪特色,開啟《常言道》、《玄空經》的發展;在寫作手法上,則以此喻彼、寓莊於諧,透過「以鬼喻人」的寓言手法,呈現人間的變相。第六章結論,則綜合說明本論文研究成果及未來可開發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3
一. 研究動機 3
二. 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檢視 10
一. 專書研究成果檢視 11
二. 期刊論文研究成果檢視 13
三. 學位論文成果檢視 1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背景 19
一. 研究範圍 19
二. 成書背景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23
一. 研究方法 23
二. 研究進路與架構 25
第二章 敘事結構與手法 31
第一節 《何典》的敘事結構 31
第二節 《何典》的敘事情節及表現意義 41
一. 情節發展概述 41
二. 情節表現意義 54
第三節 《何典》的敘事技法與策略 58
一. 敘事時間 59
二. 敘事空間 64
三. 敘事視角 70
四. 敘事策略 77
第三章 人物類型分析暨映現人性偏失 85
第一節 人物類型分析 88
一. 單一類型 89
二. 向上衍進型 92
三. 向下退縮型 97
第二節 《何典》映現的人性偏失 100
一. 財:求取無節 100
二. 權:貪戀索求 110
三. 情慾:放縱沉溺 113
第四章 《何典》喻世意義 119
第一節 禮制失序:家國倫理之無存 119
一. 家庭倫常失能 119
二. 君臣之倫失序 126
第二節 士人失節:官場吏治之腐敗 130
一. 遴選失能,弊端叢出 130
二. 權貴貪腐,基層敗壞 133
三. 官祿不足,貪風四起 135
四. 官僚失職,體制失序 138
第三節 僧尼失格:宗教信仰之淪喪 140
一. 破戒犯律,慾望難除 140
二. 僧道雜流,體制紊亂 142
第五章《何典》創作意圖與文學價值 145
第一節 創作意圖 145
一. 多行不義,必遭禍害 145
二. 天命註定,成敗由己 149
三. 君子有責,匡復正道 155
第二節 文學價值 159
一. 繼承志怪,開啟後書 159
二. 以此喻彼,寓莊於諧 161
第六章 結論 173
參考文獻 180
一.文本
〔清〕張南莊等著,鄔國平校注,繆天華校閱:《何典、斬鬼傳、唐鍾馗傳合刊》(台北:三民出版社,2007年)

二.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北齊〕劉晝撰,楊明照校注:《劉子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明〕馮孟龍:《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紀昀:《姑妄聽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紀昀:《灤陽消夏錄・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三.今人專著
王邦雄:《緣與命》(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2年)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溢嘉:《中國文化裡的魂魄密碼》(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
王溢嘉:《生命的奧義》(新北市:野鵝出版社,1999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台北:台灣書店出版,1998年)
占驍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及研究》(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2003年)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劉秀生、楊雨青著:《中國清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白海珍、汪帆:《文化精神與小說觀念》(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吳正茂:《清代婦女改嫁法律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
〔韓〕吳淳邦:《清代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頁》(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4年)
李喬:《清代官場百態》(新北市:雲龍出版社,2004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市:鵝湖月刊社出版,2013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9年)
李劍國、陳洪:《中國小說通史清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薇:《清代後期的世情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
金性堯:《都是文字惹的禍―清代文字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
金健仁:《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年)
胡尹強:《小說藝術:品性與歷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胡亞敏:《敘事學》,(台北: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胡萬川:《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凌力:《生死・飲食・男女—清代民俗趣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4年)
孫遜:《明清小說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高福明、包素蘭、洪劍、胡皖萍著:《中國婚姻家庭》(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張分田:《亦主亦奴―中國古代官僚的社會人格》(台北:星定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書局出版,2006年)
張金鑑:《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78年)
張振軍:《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郭成偉主編:《大清律例根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郭為:《說命》(嘉義:興國出版社,1977年)
郭輝:《明清小說中僧尼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
覃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黃墩岩:《圖說中國鬼文化》(台北:翌耕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黃澤新:《中國鬼文化》(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5年)
萬書元:《諷刺與幽默藝術》(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寧夏:寧夏出版社,1993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6年)
劉燕萍:《諷刺與怪誕: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蔡國梁:《諷諭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98年)
盧潤祥:《談狐說鬼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1982年)
賴業生:《神秘的鬼魂世界》(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日〕龍川龜太郎纂標:《纂標論語集註》(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5年)
釋聖嚴:《律制生活》(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5年)
顧兆駿:《儒家倫理思想》(台北:中正書局出版,1967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84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四.譯書
〔美〕吉爾伯特・哈特(Gilbert Happart)著,萬書元、江寧康譯:〈諷刺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蒲安迪(Andrew H. Plaks)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羅莎莉(Rosenlee, Li-Hsiang Lisa)著,丁佳偉、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英〕愛德華․薩德依(Edward W. Said)著:《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澳〕李木蘭(Louise Edwards)著,聶友軍譯:《清代中國的男性與女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五.論文期刊
王韜:〈連篇鬼話的涵義――評《何典》對于傳統價值的否定〉,《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
孫遜:〈從《何典》到《玄空經》――我國吳語諷刺小說的重要一脈〉,《文學評論》,第6期(2014年)
張宏庸:〈中國諷刺小說的特質與類型〉,《中外文學》,第5卷第7期(1976年)
黃東陽:〈人性的寓言――明末豔情小說《僧尼孽海》對僧尼持守色戒之詮解〉,《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2012年)
劉萱萱:〈欲拒還迎――論何典中的人間鬼域〉,《第2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
鄧立:〈儒家傳統「節」德的三維意蘊及檢討〉,《江西社會科學》,第12期(2014年)
鄭劭榮:〈論《何典》中的救世意識〉,《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S2期(2001年)

六.學位論文
陳英仕:《清代三部鬼類諷刺小說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韋君:《《閱微草堂筆記》情緣故事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呂蘊鴿:《傳統與現代—論《何典》的多重意義》(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邵文:《論小說《何典》中的「新典」》(山東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林佩洵:《清筆記小說的鬼書寫》(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邵東波:《《何典》研究》(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梁惠茹:《勸懲與教化:袁枚《新齊諧》鬼神喻世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