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1: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秀足
研究生(外文):Hsiu-Chu Chou
論文名稱:書法「自然」觀的形成及其與書法創作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Forming of Calligraphy Concept of Na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reations of Calligraphy
指導教授:陳欽忠陳欽忠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簡月娟林榮森
口試日期:2017-07-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老子莊子自然美學書論書法創作
外文關鍵詞:LaoziZhuangziNatureestheticsbook theorycreations of calligra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中國人崇尚自然觀,對自然的感悟不僅表現在哲學思想中,也表現在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之中,中國書法就是最能體現這種審美意境的審美範疇之一,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美學,它獨特的審美風格與中國人的審美觀及哲學思維緊密結合,書法自覺性發展雖然遲至東漢才正式展開,但事實上從漢文字的創造過程中,書法即已不自覺的啟發出它藝術的可能性,從商周時期甲骨文和金文,已可見源自圖象的漢文字具有著章法與結構的形式美。
隨著文字的演變,書法也到逐漸發展出屬於它的文字造形之美,至漢末魏晉時期,在受到長期以來政治、經濟及社會的變異影響,追求安定及避禍的心態下,也促使老莊玄學的自然思維,取代儒家而成為士人思想主流,特別是在魏晉以後隨著文人對書畫藝術自覺的形成,以“自然"作為書法藝術創作境界的追求,也成為各朝代書家的終極目標。
本文以書法「自然」觀的形成作為論述核心,旨在揭示自然何以成為中國文字的審美境界?書家對書法自然審美意識上的深化,不僅建立在早期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對自然物象的模仿上,更表現在深奧精微的哲學審美意象之中。隨著各時期的書法風格的不同,人們對於自然觀也有著不同的審美內涵。書藝上從書法筆墨線質的自然意象、兼具形與意審美表現及玄遠自然的書法風格,均表現出以「自然」為書法上的重要審美思維。
本文分六章,自第二章開始為論文主題內容之論述,第二章研究主題為書法自然審美的發端,內容從自然的意涵、自然審美意識的形成、自然意象的審美表現及書法自然觀的啟發與內化等面向歸納書法自然觀的形成,探討自然一詞所以成為書法美學思想之原由。第三章從老莊及玄學的思想基礎等分析自然觀在書法藝術上的深化,論述內容包括書肇自然─書家審美意識的覺醒、從老莊玄學看書家自然審美意識的啟發、自然思維在書家審美意識上的深化等。第四章則以「自然」觀在書藝上的實踐為論文主題,論述內容包括書法自然審美的風格態樣、自然觀在書法理論的審美意識、自然觀對時代書法創作風格的影響及從三大行書看自然觀在書藝上的深化,作為探究自然觀對書藝審美之實踐與深化。第五章為自然在書藝上的審美價值,內容包括書文互成的自然意趣、自然在書藝審美上的終極價值,探討自然觀對書法審美之影響及書法藝術所以成為中國文化最高精神指標之原由。第六章為本論文之結論。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一、研究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研究專著 5
二、期刊論文 8
三、專論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限制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內容 11
第二章 自然審美的發端 13
第一節 自然意涵及其審美意識的形成 13
一、自然的意涵 13
二、自然審美意識的形成 14
第二節 自然意象的審美表現 22
一、物象概念的自然 22
二、象的自然意境 23
三、意象文字的自然呈現 25
第三節 書法自然觀的啟發與內化 28
一、老莊思想中的自然涵概 28
二、中國藝術精神下的自然觀 30
三、書法自然的涵融關係 32
第三章 書法自然審美意象的深化 35
第一節 書肇自然─書家審美意識的覺醒 35
一、博采眾美的造字原則 35
二、文字到書法美的啟蒙 36
三、形象到意象的審美表現 40
第二節 從老莊玄學看書家自然審美思想的啟發 41
一、老子的審美核心 42
二、莊子的自然思維 45
三、魏晉玄遠對老莊自然審美的繼承 51
第三節 自然思維在書家審美意識上的深化 55
一、老莊玄遠書家人格─放逸 56
二、無心之作自然之美─無為 57
三、抽象化的書法意境─同自然 60
四、作品的最高理想─逸品 65
第四章 書法自然觀的實踐 69
第一節 書法自然審美的風格態樣 69
一、古拙自然 69
二、虛實相生 71
三、平淡自然 73
四、神采為上 76
五、人書俱老 76
第二節 自然觀在書法理論的審美意識 78
一、書法理論對自然物象的比擬 78
二、書家創作得之自然 81
三、質文兼備的自然書風 86
第三節 自然觀對時代書法創作風格的影響 88
一、瀟散自然的魏晉風度 88
二、放達自然的唐代風采 89
三、平淡寫意的宋代書風 90
四、變古出新的晚明浪漫書風 91
第四節 從三大行書看自然觀在書藝上的深化 92
一、王羲之─蘭亭序 92
二、顏真卿─祭姪文稿 95
三、蘇軾─黃州寒食帖 98
第五章 自然在書藝上的審美價值 101
第一節 書文互成的自然意趣 101
一、文人自然意境的追求 101
二、文人自然風格建構對書畫的影響 102
三、從文學自然到書法的自然意境 105
第二節 從有法到無法的審美移轉 107
一、唐人典則 107
二、從有法到無法的轉換 109
第三節 自然在書藝審美上的終極價值 111
一、取會風騷之意 111
二、意的移情現象 113
三、表意與抒情 113
第六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穿透時代風格的自然意境 115
第二節 自然風格對書法藝術發展重要啟思 118
參考書目 121
一、專書
魏•王弼:《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西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6月8版) ,頁5。
東晉•陶淵明著,逯逮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5月,第1版。
唐•韓昌黎:《韓昌黎集─送高閒上人序》,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初版。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新1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宋•蘇轍注:《老子解(及其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宋•趙令畤:《侯鯖錄》,秦皇島: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北京新1版。
南宋•鄭樵:《通志1》卷三十一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南宋•呂祖謙編 《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繫辭精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北京新1版。
清•傅山:《霜紅龕集下》卷25字訓,臺北: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8月,初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初版。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下,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1版。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 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5月,初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9月15日。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新1版。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44年7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尤煌傑、潘小雪:《美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1月。
文潔華:《藝術自然與人文》,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3年9月。
王朝聞:《美學概論》,臺北:穀風出版社,1989年10月。
王鎮遠選注:《姚鼐文選》,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86年11月,第1版。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7月,第1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仁鈞:《書譜導讀》,臺北:蕙風堂筆墨公司,2007年9月,二版。
王嶽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王進祥編輯:《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卷〈四部刊要•史部•美學史類〉,臺北縣: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8年7月,初版。
仲威:《書藝珍品賞析•張旭、懷素》,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4年7月。
任鵬:《中國美學通史》2漢代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朱建新:《孫過庭書譜箋證》,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初版。
汪湧豪:《風骨的意味》(中國美學範疇叢書之六),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縣中和市:穀風出版社,1987年2月。
李怡:《書藝珍品賞析•顏真卿》,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4年7月。
李蕭錕:《書藝珍品賞析•書法空間藝術》,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5年8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1月,第2版。
朱光潛:《談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12年11月,第1版。
邢煦寰:(一個二維雙向互補的人類對世界藝術掌握方式系統的自我認知整合系統─中西藝術本質論的比較提綱)。
吳福助:《楚辭註繹•漁父》,臺北:裡仁書局,2007年5月,初版。
周來祥主編:《東方審美文化研究》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 版。
金開誠、王嶽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胡樸安:《詩經學》,高雄:啟聖圖書,1974年9月,再版。
姜壽田:《中國書法理論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6月。
淩繼堯:《美學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4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9月,臺二版。
孫燾:《中國美學通史》1先秦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0月,第8版。
祝嘉編:《廣藝舟雙楫疏證》,香港九龍: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年3月,初版。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再版。
袁濟喜:《中國古典審美理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啟動》,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第1 版。
馬季戈:《書藝珍品賞析•李陽冰》,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5年3月。
馬琳:《書藝珍品賞析•書法簡史》,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5年12月。
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張維青、高毅清:《中國文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 版。
張豈之主編:《精編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2005年5月。
張國宏,《書藝珍品賞析•孫過庭》,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5年6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曹礎基:《莊子淺注》,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2版。
曹旭:《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臺北縣中和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2月。
陳廷祐:《書法美學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5月,第1版。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中:正大光明筆墨公司,2002年10月,增訂2版。
陳方既:《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北京:人民美術書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2009年1月,第1 版。
湯擁華:《宗白華與“中國美學?的困境/一個反思性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華寧:《書藝珍品賞析•王獻之及王氏一門》,臺北:石頭出版,2004年12月。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
楊伯俊:《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2月,第2版。
葉秀山:《說『寫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2年9月,第1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99年9月。
劉小晴:《書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北京:榮寶齋,1993年4月第1版。
劉正成《書法藝術概論》,北京: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1 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聨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4月,第2版。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齊淵編著:《董其昌書畫編年圖目》,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
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盧廷清:《書藝珍品賞析•蘇軾》,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4年7月。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簡月娟:《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7月,初版。
瀋立勇、陸慶祥、章輝、吳樹波:《中國美學通史》5宋金元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顧俊發行:《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4月。
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戴蘭村譯:《書道全集》第四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再版。
戶田禎佑:《牧谿•玉澗》水墨美術大系第三卷,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昭和48年5月。
渡邊隆男發行:《書跡名品叢刊﹝合訂版﹞》,北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1年1月。
二、期刊論文
王俊、許宏泉:《“魏晉新道學”思潮對書法藝術自覺所發生的影響》,書法研究,總第七十輯,1996年第二期,1996年3月,頁33。
呂永生:〈淺談道家思想對書法創作的審美影響〉,浙江溫州:溫州墨苑書法學校,大眾文藝,理論研究•美術,頁37。
張秀玉〈中國書法與中國哲學的關係〉,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24。
莊義友:〈書法藝術的傳統特質與書法美學的文化觀照〉,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月,第24卷第5期,頁37。
許宜蘭:〈魏晉書學中崇尚自然的審美觀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2卷,第4期。
黃國強:〈書“道?自然─書法中蘊涵的自然情結〉,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9年,第6期,總第95期,頁46。
慶旭:〈行書中的折釵絕唱──顏真卿《祭姪文稿》〉,江蘇教育•書法教育,2016年12月,頁28。
於朝君:〈淺析《蘭亭序》藝術美的三個層次〉,鞍山市群眾藝術館。
楊海蛟:〈略論道家學說對中國書法創作的影響〉,書法研究,頁90。
蔡介騰:〈「無象之象」書寫之意象析論〉,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五期,頁37。
三、學位論文
彭馨慧:《老子法自然的美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朱競生:《論道家自然觀對中國書法的影響》,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4月。
何來勝:《《蘭亭序》及其書法文化意義》,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頁8。
曹銀虎:《尚“淡?─蘇軾書學思想再認識》,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張繼文:《董其昌藝術“淡?的思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3月。
劉東陽:《自然美從本質論走向生態論──當代中國自然美研究的一種考察》,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1。
魏猷恩:《拙與老的書畫美學觀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丁微微:《逸的審美內涵─秦祖永論逸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位論文,2002年6月。
江雅惠:《書家晚期風格探析》,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4月。
四、參考網址
中國評論月刊網絡版: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27&docid=101303373&page=1
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華夏文化百科(wenhuawiki.com/index.php?title=《印印泥》&variant=zh-hant)
https://read01.com/6nKaO6.htmlttps://read01.com/6nKaO6.html
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s://www.npm.gov.tw/zh-tw/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