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于曉君 (2009)。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方永泉 (2000)。新人文主義。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151/?index=2
方永泉 (2007)。美感教育對於教師品格之提昇─以教育電影之教師形象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75,83-102。方永泉 (2008)。抽象性學科之教育中審美的面向。載於《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志鈞 (2013)。品格教育六大支柱。決定小孩一生的20種品格(原刊名:每天30分鐘讓孩子自動學好)。商業週刊,68,10-13。
王秀玲 (2007)。教導與從發現中學習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223-237。林逢祺、洪仁進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思婷、錢又琳 (2016)。對於臺灣藝文青年的勞動貧窮與藝術教育的僵化,提出改善方式。載於全國文化會議網站。取自於http://nccwp.moc.gov.tw/standby_in_17
王秋海 (2015)。反對闡釋︰桑塔格美學思想研究。北京市:中央編譯。
王浩宇 (2015)。一封國中老師的信,提出教師過勞問題。取自於 https://www.facebook.com/WangHauYu
王凱 (2007)。教育性教學的誤讀,兼論赫爾巴特教學倫理思想。全球教育展望。36(11),33-37。
王晴佳 (2002)。西方歷史與西方史學。臺北市:臺大。
王曾才 (1976)。西洋近世史。臺北市:正中書局。
王德勝 (2007)。散步美學:宗白華美學思想新探。臺北市:臺灣商務。
史偉民 (2012)。費希特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識與智性直觀。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9,120-154。
巨瑛梅 (2002)。普通教育學。單中惠、楊漢麟主編。《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臺北市:昭明。
任孝琦 (1989)。回首法國大革命。載於遠見雜誌網站。取自於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661.html
伍蠡甫、林驤華編著 (1992)。現代西方文論選 :論現代各種主義及學派。臺北市:書林。
朱文富、郭慶霞 (2011)。赫爾巴特學派運動對美國基礎教育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36(6),1-6。
朱可江 (2016)。論媒體傳播對大眾審美意識的影響。載於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取自於http://media.people.com.cn/
朱光潛 (1940)。談美感教育。載於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1982),503。上海市:上海文藝。
朱光潛 (2002)。西方美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
朱啟華 (2000)。道德。載於賈馥茗主編。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朱啟華 (2007a)。論J.F. Herbart德育理論做為融入式道德教育在教學上的依據。教育研究集刊,53(3),37-66。朱啟華 (2007b)。〈灌輸與教育〉評述。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225-264。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啟華 (2010)。J. F. Herbart 普通教育學在全球化下的修正及其蘊含意義。高雄師大學報,29,101-118。
朱雲鵬 (2016)。難民是可憐的,和平是脆弱的。載於中時電子報,取自於 http://www.chinatimes.com
江合建 (2000)。杜威的美育思想。載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頁117-152)。臺北市:五南。
自由時報 (2017)。防治青少年犯罪 高市警長這麼說...。取自於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024263
自由時報(2016)。教專評鑑走入歷史 明年轉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取自於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45368
但昭偉 (2006)。儒家的教育思想與教師哲學。載於《教師的教育哲學》,但昭偉主編,1-20。臺北市:高等教育。
但昭偉 (2007)。道德教育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林逢祺、洪仁進主編,1-16。臺北市:師大書苑。
但昭偉 (2007)。道德教育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林逢祺、洪仁進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
何琦瑜(2007)。《天下》品格教育大調查―教與罰的掙扎。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80-92。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怡 (2008)。新譯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
吳青 (2009)。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的淺析與啟示。載於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取自於http://old.pep.com.cn/xgjy/jyyj/fzxk/jyjbyl/201008/t20100831_843572.htm
吳俊憲 (2010)。教師專業發展的美學實踐:教學藝術為焦點。載於《教學藝術》,黃政傑主編,457-479。臺北市: 五南。
吳俊憲 (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社群與議題。臺北市:五南。
吳康 (1968)。哲學大綱。臺北:臺灣商務。
吳清山、林天佑 (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 (2015)。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50。
呂美慧 (2000)。價值教育。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97/?index=7
宋秋美、周啟葶 (2010)。Macdonald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學刊,35,31-63。李如密 (2007)。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造。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
李佳蓉 (2010)。倫理美學品格教育的力量︰ 以Nel Noddings 思想初探。美育,177,66-75。李其龍 (1991)。教育學講授綱要。臺北市:五南。
李其龍 (1995)。赫爾巴特。載於趙祥麟之《外國教育家評傳二》。臺北市﹕桂冠。
李其龍 (1999)。德國教學論流派。臺北市:商鼎文化。
李其龍せ郭官義 (2002)。赫爾巴特文集(六冊)。中國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李其龍譯 (1991)。教育學講授綱要。赫爾巴特原著。臺北市:五南。
李其龍譯 (1991)。普通教育學。赫爾巴特原著。臺北市:五南。
李?吟 (2000)。五段教學法。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641/?index=16
李奉儒 (2004)。道德教育的再轉向或新保守?對於品格教育的一些質疑與期待 載於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3)。臺中市:東海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育研究所。
李奉儒 (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李奉儒 (2011)。後現代倫理學與道德教育。編於《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林逢祺、洪仁進主編,99-119。臺北市:學富。
李明譯 (2006)。Dee Hock原著。亂序。臺北市:大塊。
李亭雨 (2016)。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臺北市:元華文創。
李俊湖 (2009)。美感教育與教學。研習資訊,26(4),P1-2。
李崗 (2008)。美感教育與道德修養述評。載於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85-97。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雪莉 (2003)。災區重建裡的驚嘆號。載於《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232-238。臺北市:天下雜誌。李琪明 (2010)。品格教育需要拉大視野。親子天下-教出品格力關鍵問答 ,47,96‐101。
李澤厚 (1997)。華夏美學。臺北市:三民。
李靜芳(2008)。藝術教育課程的建構。載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 195–203。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鴻生(2013)。美感教育的目標與鵠的。耕莘學報 ,11,89 – 99。沈六 (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水牛。
沈六 (2002)。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公民訓育學報,11,1-38。周采 (2006)。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新探。教育研究與實驗。(6),50-53。
周祝瑛 (2012)。從PISA看臺灣教育中選擇題的危機。載於國家政策評論。取自於http://www.npf.org.tw/1/10575 ( 2012年4月6日)。
周淑卿 (2010)。呼喚故事裡的力量—教師的發聲與實踐。教育學術月刊,12 ,27-31。
周愚文 (2011)。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差異、認同與他人。編於《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林逢祺、洪仁進主編,191-232。臺北市:學富。
周慧菁 (2003)。日本MIHO美術館:與美相會桃花源。載於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248.-255。臺北市:天下雜誌。周蕙菁 (2003)。美在心光亮起時。載於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前言,2-6。臺北市:天下雜誌。
宗白華 (2014)。宗白華別集:美從何處尋。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
林千鈴 (2009)。畫不像的畫像。臺北市:天下。
林心茹譯(2013)。Chris Higgins 著。修改想像力基本概念的審慎開端。載於想像力教育:跟你想像的教育不一樣!Sean Blenkinshop主編。臺北市:遠流。
林心茹譯(2013)。M. K. Maureen著。通過掌握專業知能之路: 藝術本位研究實作之教學法探究。載於想像力教育:跟你想像的教育不一樣!Sean Blenkinshop主編。臺北市:遠流。
林玉体 (2005)。西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
林立樹 (2015)。現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臺北市:五南。
林秀珍 (2007)。品格、社群與教育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53-69。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建福 (2006)。品格教育:學校如何教導尊重與責任—評介Thomas Lickon。當代教育研究,14(3),205-212。林建福 (2007)。教學的概念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林逢祺、洪仁進主編,211-222。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山 (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 (1987)。皮德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逢祺 (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林逢祺 (2002)。美育與人生。載於伍振驚、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合著。教育哲學,375-394。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 (2004)。教育規準論。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 (2007)。藝術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述評。載於課程美學緒論,陳柏璋主編,123-137。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 (2007)。藝術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林逢祺、洪仁進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逢祺 (2015)。教育哲學:一個美學提案。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 (2015)。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1998)。 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邱棨鐊 (2002)。莊子對性命之體悟與道德實踐。載於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華梵中國文學系主編。臺北市:萬卷樓。
金車基金會 (2014)。2014美學臺灣—青少年美學問卷調查。載於自由時報電子版。欠缺美學教育 國中生問:林懷民畫什麼?取自於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22757
俞懿嫻 (2000)。康德術語。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606/
俞懿嫻 (2007)。道德教育與哲學。臺北市:文景書局。
姚一葦 (1985)。藝術的奧秘。臺北市:開明。
姜文鄲 (2010)。赫爾巴特興趣教育思想之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段玉潔、車爽 (2012)。歌德與席勒美學思想之比較。文藝生活、文藝理論,4,190。
洪蘭 (2014)。學會思考,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臺北市:天下雜誌。
科技部 (2015)。科技部與教育部聯合記者會新聞資料--PISA 2015臺灣學生的表現。取自於https://goo.gl/L9Ca8m
范信賢 (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協力同行走進12年國教課綱,取自於http://12cur.naer.edu.tw/main/showNews/297
孫炳輝、鄭演達 (2001)。德國史綱。臺北市:昭明。
徐小洲 (2000)。論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0-50。
徐宗林 (1985)。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之研究。師大學報。30,1-46。徐宗林 (1990)。現代教育思潮。臺北市:五南。
徐宗林 (1991)。西洋教育史。臺北市:五南。
徐宗林 (2000a)。赫爾巴特。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503/
徐宗林 (2000b)。赫爾巴特主義。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505/
徐宗林 (2005)。西洋教育史。臺北市﹕五南。
徐宗林、周愚文 (2008)。教育史。臺北市:五南。
桂強 (2005)。鮑姆嘉通美學思想述評。廣西社會科學,2,108-110。
浦慕明 (2004)。建立中國的科研機構—文化的反思。載於中國:來自西方的觀 點。世界科學,2,8-9。
袁桂林 (1995)。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福州市:福建教育。
袁桂林 (2005)。當代西方教育理論。福州市:福建教育。
馬元德譯、羅素著 (2015)。西方哲學史下。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高強華 (2000)。多方面興趣。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719/
高博銓 (2007)。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高華強 (2000)。多方面興趣。引自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719/
高覺敷 (1995)。心理學名人傳。臺北市:商務。
崔光宙 (2000)。美學。引自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762/
崔光宙 (2007)。藝術與情感教育。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林逢祺、洪仁進主編,139-152。臺北:師大書苑。
崔光宙、饒見維主編 (2014)。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臺北市:五南。
崔卓群、王金國、楊雅惠 (2016)。透過班級遊戲活動落實品格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121-124。康德(Immanuel Kant) (1803/2012)。康德論教育(Vorlesungen über Pädagogik)。(賈馥茗せ陳寶山せ黃漢昌せ游振鵬せ吳美瑤譯)。臺北市﹕五南。
張季娟、袁銳鍔編著 (2002)。外國教育史綱。中國廣東省﹕高等教育。
張明文、洪詠善 (2014)。我國美感教育政策的擘畫與實踐:邁向協力共美。載於吳清基主編(2014)。教育政策創新與行政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美華、簡瑞良 (2006)。直觀教學法在教師壓力調適訓練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 ,42,29-39。張美華、簡瑞良 (2013)。情意課程在師資培育過程的實施困境。雲嘉特教期刊 ,17,14-21。張凌、張鍾 (1988)。18-19世紀德國美學論稿。北京市:北大。
張敏 (2001)。論赫爾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啟示。杭州師範大學學報,6,93-97。
張淑娟 (2011)。教育哲學。臺北市:考用。
張新仁 (2010)。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困近與前景。載於教學藝術,黃政傑主編,507-532。臺北市:五南。
張輝誠 (2015)。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臺北市﹕親子天下。
教育部 (1980)。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要點。載於教育部部史,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
教育部 (2013a)。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 「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http://literacytw.naer.edu.tw/data/cht/20130725/20130725j5zdce.pdf
教育部 (2013b)。103美感教育年-大家一起來愛美!讓我們一起迎接美感教育年。取自於http://depart.moe.edu.tw/ed2600/News_Content.aspx?n=E491D1720010EE05&sms=D4AB88F29491B48F&s=9C18703653C1129C
教育部 (2014)。服務-學習&真誠推動服務學習 國內外專家齊聚交流。載於教育部新聞稿。取自於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C14549618620755
教育部 (2015)。藝術教育法規。載於教育部網站。取自於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652
教育部 (2016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系統架構。取自於http://12basic.edu.tw
教育部 (2016b)。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載於教育部當前重大教育政策網站。取自於https://www.edu.tw/Default.aspx
教育部電子報 (2014)。美感教育元年,盼讓全民愛美。取自於http://epaper.edu.tw
教育部電子報 (2016)。哈佛號召改革大學申請標準。取自於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7926
教育部辭典 (2016a)。品格教育。取自於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辭典 (2016b)。道德。取自於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辭典 (2016c)。藝術。取自於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曹筱玥 (2006)。藝術無國界: 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1: 美術,85-115。臺北市:藝術館。
梁明義、王文音 (2002)。臺灣半世紀以來快速經濟發展的回顧與省思。載於金 融投資與經濟發展﹕紀念梁國樹教授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梁歆爽 (2014)。赫爾巴特與杜威興趣教育思想比較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學位論文。
梁福鎮 (2000)。審美教育功能的分析。教育研究月刊,75,17-28。梁福鎮 (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せ演變與內涵探究。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 (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 (2006)。教育哲學-辯證取向。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 (2008)。赫爾巴特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p141-154。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 (2009)。普通教育學﹕人物與思想。臺北市﹕師大書苑。
梁福鎮 (2011)。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 (2013)。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 (2014)。傳記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林逢祺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99-122。臺北市:學富。
許芳菊(2006)。美感教育健全身心,啟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臺北市:天下。
許智偉 (2012)。西洋教育史新論:西洋教育的特質及其形成與發展。臺北市: 三民。
郭昭佑 (2015)。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臺北市:五南。
郭禎祥 (1999)。21世紀藝術教育新視野。載林碧霞主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十 週年紀念論文集》,香港美術教育協會,32。
郭禎祥 (2008)。當代藝術教育的省思—創造力、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教師天 地,153,36-41。
郭慶霞 (2011)。美國赫爾巴特學派運動研究。(尚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保定市:河北大學。
陳木金 (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主辦「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51。
陳伯璋 (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臺北市:師大書 苑。
陳志海 (2014)。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臺北市:青森文化。
陳思賢 (2014)。西洋政治思想史。臺北市:五南。
陳峰津 (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臺北市:五南。
陳閔翔、洪仁進 (2007)。追尋教學的藝術──從J.Dewey思想衍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教育研究月刊,53(1),87-118。
陳瓊花 (2013)。公民美學與美感教育,《通識學刊》,創刊號,5-20。陳瓊花、林世華(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勞思光(2000)。文化問題論集新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單中惠、楊漢麟 (2002)。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臺北市:昭明。
彭正梅 (2011)。赫爾巴特.論對世界之審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彭正梅(2010)。如何通過?制來培養自由-赫爾巴特《論對世界的審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務》之研究。基礎教育,7(10),3-8。
彭富春 (2005)。哲學與美學問題:一種無原則的批判。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
曾志朗 (2003)。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載於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128-133。臺北市:天下雜誌。
曾媚珍 (2001)。美感經驗的實踐-審美之窗美術館。美育,119,17-24。臺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游恆山譯 (2014)。Richard J. Gerrig著(2012)。心理學(第六版)。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
游乾桂 (2003)。好好活一場-編織美好生活的四個智慧。臺北市:遠流。
湯梅英 (2000)。多元論。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696/?index=10
馮加漁 (2011)。赫爾巴特課程思想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馮志、范大燦譯 (1989)。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審美教育書簡。臺北市:淑馨。
馮明義 (2012)。師範生必讀。中國北京市:科學出版。
馮朝霖 (2000)。費希特。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757/?index=1
馮朝霖 (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論、情性與創化。臺北市:高教出版社。
馮朝霖 (2007)。藝術、人生幸福與教育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153-165。臺北市:師大書苑。
馮朝霖 (2008)。《藝術、技術、冷漠的神》述評。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289-300。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男 (2012)。推薦序。載於大專院校美學素養教學參考手冊推薦序。彰化縣:大葉大學。
黃秀霜 (2012)。課程與美學交會的光芒。載於課程美學緒論,陳柏璋主編,1-2。臺北市:五南。
黃宗顯 (2010)。學校領導研究的新視域:領導的美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6(3),1-28。黃彥文 (2014)。「共鳴的課程美感經驗」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黃彥文 (2014)。讓美感開始共鳴-展望臺灣美感教育的未來。載於HKR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暨編撰主題論文集計畫。取自於http://www.hkr.org.tw/?portfolio=讓美感開始共鳴-展望臺灣美感教育的未來
黃政傑 (2010)。教學藝術。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 (2015)。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辦之教育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嘉義大學。
黃藿、但昭偉譯,David Carr著 (2007)。教育意義的重建-教育哲學暨理論導論。臺北市:學富。
楊忠斌 (2008)。〈杜威的美學與美感教育〉評述,載於楊忠斌主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25-36。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忠斌、林素卿、林筱玲(2011)。美感經驗的理論與實踐─以國中公民科為例。課程美學,281-302。臺北市:五南。
楊洲松 (2007)。關懷述評。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25-38。林逢祺、洪仁進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洲松(2000)。赫爾巴特的形成說。引自教育大辭書。載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506/
楊深坑 (1982)。柏拉圖美育思想的概念架構及其歷史根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集刊,24,1-28。
楊深坑 (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深坑 (1989)。學校美感教育的研討。國教研究雙月刊,6,19 - 27。
楊深坑 (1998)。美育與實踐智慧。通識教育季刊。5(1),123-136。楊深坑 (2000)。教育美學。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870/
楊深坑 (2000)。教育美學。載於賈馥茗主編。教育大辭書,第六冊,969。臺北市:文景。
楊深坑、楊雅婷、龍盈江(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專訪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楊深坑教授。教育研究,120,15-21。
楊雅惠 (2004)。漢斯利克的音樂美學觀探究。美育,140,86-91。楊鑫輝 (1999)。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臺北市:昭明出版。
溫明麗 (2013)。教育哲語:席勒的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112 ,179。
葉丙成 (2016)。20年教改過後,臺灣教育困境如何翻轉?載於Talk to Taiwan網站。取自於http://talkto.tw/talk/2
葉立群 (1998)。教育學原理。福州市:福建出版社。
葉坤靈 (2003)。中西重要教育思想家。臺北市﹕空大。
葉坤靈 (2011)。教育的目的。載於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27-68。林逢祺、洪仁進主編。臺北市:學富文化
葉彥宏 (2015)。圖解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葉浩生 (2000)。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葉啟斌 (2015)。3C成癮怎麼辦? 臺北市:大塊。
葛琦霞 (2016)。該教而未教?表演藝術課程的空無。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29-134。詹棟樑 (1979)。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市:水牛。
詹棟樑 (1989)。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之硏究。臺北市﹕水牛。
詹棟樑 (1995)。現代教育思潮。臺北市:五南。
詹棟樑 (1996)。教育倫理學。臺北市:明文。
詹棟樑 (1997)。教育倫理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詹棟樑 (2001)。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 (1999)。人格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 (2004)。教育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 (2009)。教育美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林逢祺、洪仁進、葉坤靈 (2003)。中西重要教育思想家。臺北市:空大。
賈馥茗せ但昭偉 (2000)。品格。載於賈馥茗主編。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賈馥茗等譯 (2012)。康德論教育。臺北市:五南。
鄔昆如 (1999)。西洋百位哲學家。臺北市:東大圖書。
鄔昆如 (2004)。哲學概論。臺北市:五南。
鄔昆如 (2015)。哲學入門。臺北市:學富。
廖金春 (2010)。教育美學﹕教育因設計而美好。臺北市﹕泰電電業。
廖啟君(2015)。赫爾巴特教師圖像理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教師發展研究所。漢寶德 (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
漢寶德 (2010)。如何培養美感。臺北市:聯經。
維基百科 (2016)。道德。取自於https://zh.wikipedia.org/wiki
聞笛、水如 (1989)。蔡元培美學文選。臺北市:淑馨。
赫爾巴特(J. F. Herbart) (1804/1979)。《論世界的美的啟示為教育的主要工作》 (Über die ästhetische Dastellung der Welt als das Hauptgeschäft der Erziehung)。 (李其龍譯)。上海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赫爾巴特(J. F. Herbart) (1806/1991a)。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李其 龍譯)。臺北市:五南。
赫爾巴特(J. F. Herbart) (1835/1991b)。教育學講授綱要(Umriss Pädagogischer Vorlesungen)。(李其龍譯)。臺北市:五南。
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 (2002)。《赫爾巴特文集1哲學卷一》。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 (2002)。《赫爾巴特文集2哲學卷二》。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 (2002)。《赫爾巴特文集3教育卷一》。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 (2002)。《赫爾巴特文集4教育卷二》。杭州市:浙江教育 出版社。
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 (2002)。《赫爾巴特文集5教育卷三》。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赫爾巴特著,李其龍譯 (2002)。《赫爾巴特文集6心理學卷》。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趙祥麟等 (1995)。外國教育家評傳。臺北市:桂冠。
趙惠玲 (1996)。從我國國中美術教育現況談師資培育的一些課題。師大學報。41,573-606。趙惠玲 (2014)。臺灣藝術教育現在與未來。載於臺灣藝術教育60年論文集,276-280。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
遠見電子報 (2017)。世上最富有國家排名出爐!臺灣比英、法還有錢?取自於https://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3855.html
劉小楓 (1990)。浪漫•哲學•詩。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劉文潭 (1997)。現代美學。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文潭 (2000)。美感經驗。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769/?index=2
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 (2015)。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 程改革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79-109。
劉育忠 (2010)。再探美學取向的課程與教學:幾個提問與Eisner給出的線索。載於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147-156。國家教 育研究院籌備處國立編譯館主辦,於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0樓國際會議廳, 2010年3月27日。
劉良華 (2014)。PPT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現代基礎教育研究,14,42-45。
劉宗智 (2004)。《十九世紀德國:1780至 1918 年之政治、文化和社會》書評。成大西洋史集刊,12,197-201。
劉盈君、張美莉 (2006)。赫爾巴特之教育理論與教學策略介紹。屏師體育,10,445-459。
劉雅琪 (2009)。E.W.Eisner藝術教育思想中創造心智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豐榮 (2008)。當前美感教育方性之新思維:精神性取向全人美感教育理念初探。教師天地,153,10-15。歐陽自珍、黃學誠 (2007)。思考力決定孩子的競爭力。臺北市:三采。
歐陽教 (2013)。談和情理的德育。中正教育研究,12(2),1-20。蔡元培 (1911):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載於聞笛與水如編 (1989),蔡元培美學文選,265。臺北市:淑馨。
蔡元培 (1967)。蔡元培自述。臺北市:傳記文學。
蔡春美 (2016)。從「孟母三遷」談環境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取自於http://www.benesse.com.tw/educate/essay.asp?eid=1590
蔡啟達 (2015)。圖解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蔡淑如 (2004)。赫爾巴特教學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縣: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蔣勳 (2015)。藝術有感,生活才有溫度。載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講座。取自於http://www.ntmofa.gov.tw/chinese/projeclecture_1.aspx?SN=4644
鄧宗聖 (2011)。新媒體作為生活美學克的介面—以地理資訊系統為例。載於課程與教學哲學,陳柏璋主編。325-356。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玉卿 (2014)。傳承與涵化:美國赫爾巴特運動的形成與發展。科技部計畫。
鄭石岩 (2007)。教師的大愛。臺北市:遠流。
鄭明憲(主編)(2011)。臺灣百年來學校藝術教育發展, 38-47。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麗慧 (2008)。有效的教學、來自有效的教師。國教之友,59(4),62-66。
盧靜文 (2011)。關於教育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市﹕宇河。
賴麗綉 (1999)。德國文化史。臺北市:中央圖書。
賴麗綉 (2002)。德國文化史。臺北市:中央出版社。
霍云麗 (2009)。赫爾巴特學派教育理論在華傳播及影響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霍利婷 (2008)。赫爾巴特教育學的反叛與復歸。内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40),284-286。
頤春 (1992)。中外教育名著評介。中國濟南市:山東教育。
薛慶友、傅潔琳 (2014)。品德教育在國民中小學的發展現況與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73-79。謝孟勳 (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朝鐘 (2012)。美學教育的實施。載於大專院校美學素養教學參考手冊,43-48。彰化縣:大葉大學。
謝覺一 (1983)。赫爾巴特教育思想芻議。東北師大學報,2,100-105。
韓景春 (1996)。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81-120。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成熙 (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簡成熙 (2006)。基層教師對教育理論本土化應有的體認,研習資訊,23(6), 39-44。
簡成熙 (2007)。懲罰、紀律與道德秩序述評。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315-327。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成熙譯 (2011),George R. Knight著(198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簡妙娟(2010)。從探索體驗學習活動學品格。桃園教育領航學報。12,143-169。
顏真譯 (2013),Herbert Spencer著(1861)。史賓塞的快樂教育。臺北市﹕新手父母。
羅美蘭 (2011)。創意生活美學課程的美感經驗。載於課程美學緒論,陳柏璋主編,181-202。臺北市:五南。
嚴長壽 (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臺北市:天下文化。
嚴嘉琪 (2011)。教室外的跨文化英語教學課程美學實踐。載於課程美學,陳柏璋主編,303-324。臺北市:五南。
蘇文鈺 (2017)。做孩子的重要他人。臺北市:寶瓶文化。
蘇永明 (2000)。學校制度。載於教育大辭書。取自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319/?index=3
蘇永明(2011)。杜威美學及其在教學美學上的主張與蘊義。載於課程美學,陳柏璋編,1-27。臺北市:五南。
蘇珊玉 (2002)。王國維「境界」說的詩情與審美人生。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論 文集,301-352。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臺北市:萬卷樓。
鐘文淑 (2014)。赫爾巴特四段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學童線條教學之行動研
究-臺東縣均一中小學為例。(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貳、西文部分
Baumgarten, A. G. (1750/1758). Aesthetica. Translated and ed. by Hans Rudolf Schweizer. Hamburg, 1983 (2nd, corrected edition 1988).
Bloom, A. (1987).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Y: Simon & Schuster.
Borich, G. D. (2007).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research-based practice. London: Pearson Merrill/Prentice Hal
Broudy, H. S. (1961). Building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J.:Prentice-Hall, Inc..
Bryan, S. L. (1999). Teaching Aesthetics. New York: Phi Delta Kappa Intl Inc.
Cambridge Dictionary. (2008). Morality. Retrieved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Carr. D. (2003). Making sense of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Cole, P. R. (1907). Herbart and Froebel: an attempt at synthesis (No. 14).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Conklin, K. R. (1970). The Aesthetics of Knowing and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vol. LXXII, 2 , 257-265.
Cruikshank, K. A. (1993).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Herbartianism: Dynamics of an educational reform movement.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De Gramo, C. (2001). Herbart and the Herbartians. Hawaii﹕University of Press of the Pacific.
Dewey, J. (1898). Pedagogy I B 19.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898-1899-winter quarter. In J.A. Boydston (Ed.), The Early Work. Vol.5 (328-341). Carbondale, IL: SIU Press.
Dewey, J. (1934/2005).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Tarcher Perigee
Dunkel, H. B. (1970). Herbart and Herbartianism: An Educational Ghost St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choff, W. J. (1903)。Herbart ABC of sense perception and minor pedagogical works (translated) New York D. Appleton & Co.
Efland, A. (2002). Art and cognition: Integrating the visual arts in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Reston, VA: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isner, E. W. (1971). Confronting curriculum reform. Boston: Little, Brown.
Eisner, E.W. (1985).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Eisner, E.W. (1994).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of school programs.New York: Macmillan.
Ganger, D.A. (2006). Teaching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teaching: Toward a Dewey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0 (2), 45-66.
Gerrig, R. J. (2012). Psychology and Life. 20th London: Pearson .
Golby, M., Greenwald, J., & West, R. (Eds.). (1975). Curriculum design.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ubrich, V. F. (1952). Manifestations of German Idealism as Illustrated in the Educational Writings of Herbart and Froebe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endon, U. S. (1980). Herbart's Concept of Morality inEducation and Its Role in America. University, Ala: publisher not identified.
Herbart, J. F. (2012).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to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Memphis TN:General Books LLC
Herbart, J. F. (2013). A Text-Book in Psychology an Attempt to Found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on Experience, Metaphysics, and Mathematics. London: Forgotten Books.
Herbart, J. F. (2013). Herbart's ABC of Sense-Perception, and Minor Pedagogical Works. London: Forgotten Books.
Herbart, J. F. (2013). Letters and Lectures on Education. London: Forgotten Books.
Herbart, J. F. (2013).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Its General Principles Deduced, from Its Aim and the Aesthetic Revelation of the World. London: Forgotten Books.
Herbart, J.-F.(1804/1907). Letters and lectures on education. Translated by Henry M. and Emmie Felkin. London: Forgotten Books.
Herbart, J.-F.(1806/1923).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 its general principles deduced, from Its Aim and the Aesthetic Revelation of the World. Translated by Henry M. and Emmie Felkin. London: Forgotten Books.
Herbart, J.-F.(1835/2008). Outlines of educational doctrine. Translated by Alexis F. Lange. London: Forgotten Books.
Herbert, J. F. (1975).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 H. M. Felkin & E. Felkin (Ed. &Trans.). Abraham Friesen, p.4.
Hilgenheger, N. (1993).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UNESCO﹕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Hilgenheger, N. (1993). Prospect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vol. XXIII,3(4),649-664.
Hock, D. (2000). Birth of the Chaordic Age. San Francisco :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Johnston, P. I. (1989). An assess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Johann Michael Reu using the hermeneutic paradigms of J.F. Herbart and of J.C.K. Von Hofmann and the Erlangen school.
Langewand, A. (1990). Von der Erziehungskunst zur Erziehungswissenschaft. Zur historischen Vergewisserung des Kunstbegriffs in den Erziehungsvorstellungen des 18. und 19. Jahrhunderts. Teoksessa: Lenzen, D. (Hrsg.) Kunst und Pädagogik. Erziehungswissenschaft auf dem Weg zur Ästhetik?.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S. 18-27.
Martin, C. V. (195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interest i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of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and John Dewey. Ph. 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endus, S. (1998). De-moralizing education. In Haydon, G. (Ed.), 50 Years of philosophy ofeduca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41-58).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Murphy, M. M.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merica’s Blue Ribbon schools: Best practices for meeting the challenge (2nd ed.). Lanham, MD﹕Scarecrow Press.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s, N. (1996). Caregiving: Readings in Knowledge, Practice, Ethics, and Politics (co-edited with Suzanne Gordon, Patricia E. Benner). Studies in Health, Illness, and Caregiving in Americ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Noddings, N. (2005).Educating Citizens for Global Awarenes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Hear, A. (1988). The Element of Fire. London: Routledge.
Payne, W. H. (2013). Outlines of Educational Doctrine. London: Forgotten Books.
Phillips, M. (1997). All must have prizes. London: Warner Books.
Pinar, W. F.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N. Y.: Peter Lang.
Randels, G. B. (1909). The Doctrines of Herbart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eimer, B. (1998/1992).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in the arts? In P. Hirst & P. White (Eds) Philosophy of Educaiton: Major theme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Vol. 4), 145-170. London: Routledge.
Russell, B. A.W. (1945).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iller, F.(1795/2016).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
Sheffler, I. (1998/1968).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In P. Hirst & P. White (Eds) Philosophy of Educaiton: Major theme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Vol. 4), 259-267. London: Routledge.
Smith, L.M. (1998). Biographical Method. In N. Denzin and Y. S. Lincoln(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184-224, London: Sage.
Snook, I. (1998/1972). Indoctrination intention. In P. Hirst & P. White (Eds) Philosophy of Educaiton: Major theme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Vol. 4), 308-320. London: Routledge.
Spencer, H. (1861/2010). Essays on Education and Kindred Subjects - Everyman's Library. New York: Qontro Classic Books.
Tasch, B. (2015). Australia ranks in the top 10 of the 23 rich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Retrieved from Business Insider Australia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au
Ulich, R. (1961). Philosophy of Educaiton.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mpany.
Williams, A. M. (2013).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A Study in Pedagogics (Vol. 5). London: Forgotten Books.
Zeiders, C. E. (1925). Herbart's metaphysical concept of the ego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his pedagogics. Ph.D.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