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11: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芸安
研究生(外文):Yun-An Lin
論文名稱:墓園旅遊之動機與情緒體驗對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兩蔣文化園區兩岸遊客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Visitor’s Motivation, Emotion Experience and Revisit Intentions for the Cemetery: the Case Study from both Taiwan’s and Mainland’s visitors to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
指導教授:張伯茹張伯茹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侯錦雄李素馨
口試日期:2017-04-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景觀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黑暗旅遊墓園旅遊兩蔣文化園區旅遊動機情緒體驗重遊意願
外文關鍵詞:Dark tourismCemetery Tourism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MotivationEmotion ExperienceRevisi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遊客前往名人墓園或災難發生地從事旅遊行為,進而形成了被稱為黑暗旅遊(Dark Tourism)的新興旅遊型態,過去文獻發現,黑暗旅遊景點多為悲傷且沉重的地點,卻能吸引遊客前往,究竟遊客基於甚麼樣的動機前往黑暗旅遊景點,而在參與黑暗旅遊時的情緒體驗會是如何,是否會影響到遊客重回景點等議題,都是值得被關注與探討的。目前在台灣相關的研究不多,且多與戰爭相關紀念性環境與遺址或災難發生地點為研究,較少以墓園旅遊以及敏感政治歷史地區為議題做討論。
自2008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與兩岸歷史情結相關的文化遺址吸引了許多陸客參訪。經過十幾年的歷史變動與發展,大陸遊客前往與兩岸歷史相關的景點時,其旅遊的動機以及旅遊的情緒體驗,是否會與台灣遊客有所不同。兩蔣文化園區是在去蔣化的社會脈絡下,將「兩蔣」以文化保存方式而設立的地區,其中包含了與兩蔣相關的歷史遺址,統計資料顯示,旅遊兩蔣文化園區之遊客相對於前年呈現正成長,可見兩蔣文化園區為目前兩岸觀光熱門地點。本研究將以遊客角度了解旅遊墓園之動機,而在過程中得到了甚麼樣的情緒體驗,以及遊後的重遊之意願。
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樣本,並且實地發放,最終收回有效問卷共為397份。資料分析以統計軟體IBM SPSS Statistics 20.0版進行分析,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兩岸遊客前往兩蔣文化園區在文化動機、休閒動機與負向情緒部分有顯著差異,大陸遊客之文化動機高於台灣遊客,而台灣遊客之負向情緒是多於大陸遊客的。在旅遊動機與情緒體驗的部份,兩岸遊客的文化動機對於正向情緒有的顯著且正向的影響,但在休閒動機上,台灣遊客之休閒動機顯著並正向影響正面情緒,在陸客結果上則呈現相反;在旅遊動機、情緒體驗與重遊意願之關係上來看,兩岸遊客之正向情緒與文化動機對於重遊意願有著顯著並正向的影響,而台灣遊客在休閒動機上對重遊意願有著顯著且正向的影響。期望研究結果能夠對於往後發展墓園旅遊上給予建議與幫助,增進國內墓園旅遊研究之發展,給予相關單位觀光規劃之方向。
【目錄】
摘要 け
ABSTRACT げ
第壹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文化旅遊 14
一、 文化旅遊之定義 14
二、 文化旅遊之分類 16
第二節、 黑暗旅遊與墓園旅遊 17
一、 黑暗旅遊之定義 17
二、 黑暗旅遊之分類 18
三、 墓園旅遊 21
四、 兩蔣文化園區 22
第三節、 旅遊動機 24
一、 旅遊動機之定義 24
二、 旅遊動機之理論 25
三、 旅遊動機之分類 26
四、 黑暗旅遊動機 27
第四節、 情緒體驗 29
一、 情緒與情緒體驗之定義 29
二、 情緒的屬性結構與模式 30
第五節、 重遊意願 35
第六節、 過去相關文獻 36
一、 旅遊動機與情緒體驗之相關研究 36
二、 情緒體驗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 37
三、 旅遊動機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 3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1
第二節、 研究變項操作性定義與問卷設計 41
一、 研究變項操作性定義 41
二、 問卷設計 42
第三節、 抽樣設計 45
一、 抽樣設計 45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46
一、 描述性統計 46
二、 信度分析 46
三、 效度分析 46
四、 獨立樣本T檢定 47
五、 迴歸分析 47
六、 結構方程模式 47
第五節、 前測 47
一、 遊客動機 48
二、 情緒體驗 48
三、 重遊意願 48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0
第一節、 樣本分析 50
一、 台灣遊客 50
二、 大陸遊客 53
三、 台灣遊客與大陸遊客比較 56
第二節、 各部分題項平均數分析 60
第三節、 旅遊動機、情緒體驗以及重遊意願相關分析 61
第四節、 信效度分析 62
第五節、 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 65
第六節、 台灣遊客旅遊動機、情緒體驗以及重遊意願之影響 66
一、 台灣遊客旅遊動機對情緒體驗之影響 66
二、 台灣遊客情緒體驗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68
三、 台灣遊客旅遊動機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69
第七節、 大陸遊客旅遊動機、情緒體驗以及重遊意願之影響 71
一、 大陸遊客旅遊動機對情緒體驗之影響 71
二、 大陸遊客情緒體驗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73
三、 大陸遊客旅遊動機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74
第八節、 台灣遊客與大陸遊客之正向情緒作為文化動機與重遊意願之間之中介變項之影響結果比較 7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一、 遊客資料結論 79
二、 探討大陸遊客以及本地遊客前往兩蔣文化園區的旅遊動機、情緒體驗與重遊意願的差異 79
三、 探討兩岸遊客對於前往兩蔣文化園區從事旅遊之動機對於情緒體驗的影響 81
四、 探討遊客在兩蔣文化園區所得到的情緒體驗對重遊意願的影響 81
五、 探討兩岸遊客前往兩蔣文化園區的動機對於重遊意願的影響 81
六、 探討遊客前往黑暗旅遊地從事旅遊行為後的情緒體驗是否皆偏向負向情緒? 8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3
一、 研究貢獻 83
二、 研究限制 84
三、 後續研究 84
參考文獻 85
附錄一、台灣遊客問卷 92
附錄二、大陸遊客問卷 95


【表目錄】
表 1以旅遊吸引物分類之文化旅遊 16
表 2 情緒向度之形容詞對照表 34
表 3 旅遊動機之問項 42
表 4 情緒體驗之問項 43
表 5 重遊意願之問項 43
表 6 遊客資料之問項 44
表 7 可信度高低與Cronbach’s α係數對照表 46
表 8 前測量表信度與效度 49
表 9台灣遊客背景資料分析(n=205) 51
表 10大陸遊客背景資料分析(n=192) 55
表 11台灣遊客與大陸遊客背景資料分析(n=397)比較 58
表 12 各題項平均數分析比較 60
表 13 全體遊客變項間相關分析 61
表 14因素分析之適宜性檢測 62
表 15旅遊動機因素分類與解釋變異量 63
表 16情緒體驗因素分類與解釋變異量 64
表 17重遊意願因素分析表 64
表 18 台灣遊客與大陸遊客之旅遊動機、情緒體驗與重遊意願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 65
表 19台灣遊客與大陸遊客之旅遊動機、情緒體驗與重遊意願之平均數分析 65
表 20 台灣遊客與大陸遊客之文化動機與休閒動機以及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 66
表 21台灣遊客與大陸遊客之文化動機與休閒動機以及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平均數分析 66
表 22 台灣遊客文化動機對正向情緒之影響 67
表 23 台灣遊客休閒動機對正向情緒之影響 67
表 24 台灣遊客正向情緒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68
表 25 台灣遊客文化動機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69
表 26 台灣遊客休閒動機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70
表 27台灣遊客之正向情緒作為文化動機與重遊意願之間之中介變項之影響 70
表 28 大陸遊客文化動機對正向情緒之影響 72
表 29 大陸遊客休閒動機對負向情緒之影響 72
表 30 大陸遊客正向情緒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73
表 31 大陸遊客文化動機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74
表 32 大陸遊客之正向情緒作為文化動機與重遊意願之間之中介變項之影響 75
表 33台灣遊客路徑分析表 76
表 34大陸遊客路徑分析表 77
表 35 大陸遊客與台灣遊客之文化動機、正向情緒與重遊意願影響之比較 77
一、中文文獻

(一)期刊

王大明、許師評(2016)。金門戰地觀光遊客真實性知覺、懷舊情感、流暢體驗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兼論解說服務之影響。島嶼觀光研究。9(4),15-66。
吳忠宏、謝旻熹(2006)。遊客之旅遊動機與其對解說服務需求之實證研究:以鹿港古蹟景點為例。環境教育研究,3(2),77-121。
李美芬、歐聖榮(1996)植栽空間對情緒體驗影響之研究。興大園藝,21,151-167。
李晶、章宏智(2006)。休閒活動情緒體驗量表建構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1(1),97-107
林正士、吳英偉、李忠榮(2015)。探索戰地觀光的旅遊動機與情緒體驗-以金門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7(2),93-140。
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8(2),25-47。
林淑惠、羅少卿(2010)。旅遊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之初探。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侯錦雄(2012)。城市景觀中自然度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台中市的自然度體驗地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9-2410-H-029-048-MY2),未出版。
柳立偉、林志偉、林祐陞(2014)。遊憩體驗、地方依戀及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道遊憩使用者為例。運動研究。23(1),1-10。
柳婉郁、李育涵(2013)。本國遊客與大陸遊客對主題遊樂園重視度與滿意度差異之研究-以九族文化村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1(3),27-60。
柳婉郁、李亞庭、洪慈懿(2013)。古蹟旅遊之遊客服務品質、重遊意願與行為意向:以台南市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1(4),01-31。
洪維勵、周念潔(2011)。黑暗觀光動機之研究─以921 地震教育園區為例。島嶼觀光研究,4(2),1-17。
胡俊佳(2012)。觀光凝視作為文化治理:「兩蔣」、「陸客」與觀光的(去)政治化,思與言,50(3),97-140。
徐菊风(2005)。旅遊文化與文化旅游: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旅遊學刊,20(4),68-72。
張孝銘、李豪(2008)。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遊憩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為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2),57-69。
陳貞吟(2009)。黑暗觀光:創傷再現之體驗與詮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6-2415-H-343-004-SS2),未出版。
陳墀吉、謝淑怡(2011)。平溪線鐵道旅遊動機、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華岡地理學報,28,5–18。
陳瑾瑜(2011)。死生無界―巴黎墓園漫步。巴黎視野,17,50-51。
曾麗菁、錢銘貴、沈盈貝(2012)。遊憩動機、旅遊滿意度及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0(1),41–58。
黃寶慧、陳鳳娟(2010)。陸客來台旅遊動機、服務品質與產品屬性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2010臺北科技大學商業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
趙芝良、全恆儀、洪貝旬(2011)。黑暗中的景觀凝視與敘事:賽德克巴萊下的清流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7(3),57-82。
劉永倫、鄒哲宗、丁伯薇(2011)。圓潭自然生態園區遊客旅遊動機、旅遊偏好、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1(2),62–79。
劉松達、李晶(2012)。黑暗觀光實徵研究方向之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3(1),1-13。
歐聖榮、劉曉琪(2002)。民眾對園藝產業活動之動機與體驗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4),75-92。
賴淑慧、蕭穎謙、高詩雯(2013)。旅遊動機、知覺價值及旅遊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8(1),71–100。
顏宏旭(2015)。探討文化觀光區中遊客之動機與行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4),43-54。

(二)書籍

田中喜一(1950)。旅遊事業論。旅遊事業研究會。
朱道力、薛雅惠(2006)。旅遊地理學。台北市:五南。
吳振滿(2004)。大溪鎮誌。桃園市:桃園縣大溪鎮公所。
吳統雄(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市:揚智文化。
唐學斌(1987)。觀光學。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叢書。
高鵬翔(2010)。文化觀光。台中市:鼎茂。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簡明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78)。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寬裕、王正華(2010)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 與AMOS 的運用。台北市:五南。
游恆山(編譯)(1993)。(原作者:K.T. Strongman)情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楊正寬(2010)。文化觀光:原理與應用。新北市深坑:揚智文化。
葉郁菁(主編)(2001)。心理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劉以德(審譯)(2010)。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原作者:Bob McKercher, PhD , Hilary du Cros, PhD)。台北市:桂魯。
劉修祥(審譯)(2003)。觀光心理學(原作者:Glenn F. Ross)。台北市:桂魯。
劉翠華、李銘輝(2008)。觀光心理學。新北市:揚智文化。
歐聖榮(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前程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蘇明如(2014)。文化觀光。台北市:五南。

(三)碩士論文

尤郁茹(2009)。遊客對兩蔣文化園區目的地意象認知及旅遊需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花蓮。
江裕民(2009)。空間的文化政治—桃園大溪襲產旅遊原真性與完整性的形成與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台北。
余冠樺(2011)。遊客遊憩動機 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內洞森林遊樂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嘉義。
吳劍秋(2005)。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銀髮族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呂長賜(2006)集集地區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嘉義。
呂春嬌(2008)。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桃園市。
李卉(2012)。探索旅客從事黑暗觀光之體驗效益-以小林村紀念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高雄。
李幸怡(2011)。一趟深具政治意涵的觀光旅程-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生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台北。
林佳樺(2012)。旅遊動機、真實性、懷舊情感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襲產旅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
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林鴻偉(2003)。大陸來台旅客之旅遊參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台北。
高育芸(2003)街道招牌景觀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論文,台中。
張清富(2008)。農業旅遊動機、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薑麻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台中。
章宏智(2004)台北市都市公園使用者偏差行為知覺對休閒活動情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
許哲瑋(2013)阿里山森林鐵路旅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以神木線與沼平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南。
陳森雄(2011)。大陸觀光客來訪對兩蔣文化園區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黃志文(2014)。休閒涉入、體驗品質參觀滿意度與重遊願之研究-以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台北。
黃鈺評(2010)。兩岸遊客旅遊動機、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與目的地忠誠度之研究—日月潭(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廖文義(2013)。景點意象及情緒體驗影響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淡水老街旅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台北。
蔡佩璇(2013)。宗教觀光涉入、旅遊動機、體驗及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佛陀紀念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
鄧智斌(2009)。大陸來臺旅客旅遊動機、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其意向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
鄭宇軒(2012)。墓園觀光:墓園環境與旅遊動機對於遊客懷舊情緒與重遊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盧筱筠(2007)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瑞士團體套裝旅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台北。
賴韻文(2012)。黑暗觀光遊客之情緒體驗與再訪意願:黑暗吸引力之中介效果-以台灣「國民革命忠烈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台北。
羅國瑜(2002)。社會心理承載量與情緒體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台中。

(四)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15)。觀光景點,取自: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07&id=9353
王逸峰(2002年10月04日)。提倡悲暗觀光,建構歷史記憶【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8625
台灣官巴(2017)兩蔣主題遊程,取自:http://www.taiwantourbus.org.tw/C/tour/tw/two-chiangs-tour
台灣資訊王(2017)台灣導覽地圖卅桃園市卅大溪區,取自:https://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5399.html
朱則瑋(2014月08日23)羅高蔣公銅像被潑漆 慘變殭屍【新聞群組】。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06855
桃園市政府(2015)。桃園市後慈湖入園申請系統,取自:http://backcihu.tycg.gov.tw/Cihu/index.aspx
桃園縣政府觀光旅遊局行政資訊網(2015)。觀光統計,取自:http://tour.tycg.gov.tw/zh-tw/GovInfo/Statistics?page=1
桃園觀光導覽網(2015)。桃園觀光導覽網,取自:http://travel.tycg.gov.tw/
梁珮綺、鄭淑婷、謝武雄、張菁雅、俞泊霖、吳政峰、俞肇福、盧賢秀(2015年03月01日)。基隆獅球公園蔣銅像 身首異處【新聞群組】。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59005
鄭淑婷、蘇金鳳(2016年03月01日)。蔣銅像遭噴漆 中市議員促移除【新聞群組】。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963271
賴彥丞(2017年02月03日)。「蔣公」不見啦!為何中興大學趁寒假拆蔣介石銅像,他提3大理由力挺【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storm.mg/lifestyle/219365

二、英文文獻

(一)Journal Articles

Bachleitner, Reingard and Zins, Andreas H. (1999). 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 The resident’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4(3), 199-209.
Best, M. (2007). Norfolk Island: Thanatourism, History and Visitor emotions. Shim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Island Cultures, 1(2), 30-48.
Blackwell, C. (1997). Tourism and cultural tourism: Some basic facts. Preservation Issues, 7(3). Retrieved from < http://law.wustl.edu/staff/taylor/preserv/v7n3/culttour.htm > (retrieved February 1, 2017)
G. Richards (2002).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 Exploring Cultural Behavi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4). 1048–1064
Hannabuss, Stuart (1999). Postmodern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Library Management. 20(5), 295-302.
Jamieson, W. (1994).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 tourism. ICOMOS Canada, 3(3)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icomos.org/canada/bulletin/vol3_no3_jamieson_e.html
Kaiser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1), 31-36.
Miller, J. (1997). Cultural tourism worthy of note. Hotel and Motel Management, 212(15), 7
Osgood, C. E. (1969). On the Whys and Wherefores of E, P, and 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 194-199.
Philip R.Stone (2010). Death, Dying and Dark Tourism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Doctoral thesis, 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Preston,Lancashire, UK). Retrieved from https://works.bepress.com/philip_stone/34/
Poria, Y., Biran, A., & Reichel, A. (2009). Visitor preferences for interpretation at heritage sit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8(1), 92–105.
Poria, Y., Butler, R., & Airey, D. (2003). 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 Distinguishing heritage tourists from tourists in heritage plac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1), 238–254.
Poria、Reichel&Biran (2006). HERITAGE SITE MANAGEMENT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3( 1), 162–178.
Preece, T., & Price, G. (2005). Motivation of Participants in Dark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Port Arthur, Tasmania, Australia in C. Ryan, S.Page and M. Aicken(eds). Taking Tourism to the Limit: Issuesm Concepts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xford: Elsevier, 191-198.
Ralph Adolphs. (2010). Emotion. Current Biology, (20)13. R549-R552
Russell and Pratt (1980) 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6), 1198.
Schweitzer, Carol (1999). Cultural Tourism: The hot ticket to cool meetings. Association Management. 51(8), 121-130.
Seaton, A. (1996). Guided by the Dark: from Thanopisis to Thanatourism. Im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1), 234-244.
Seaton, A. V. (2002). Thanatourism's Final Frontier? Visits to Cemeteries, Churchyards and Funerary Sites as Sacred and Secular Pilgrimage.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7(2), 73-82.
Stone & Richard Sharpley (2008). CONSUMING DARK TOURISM: 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5(2), 574–595
Stone, P. (2006). A Dark Tourism Spectrum: Towards a Typology of Death and Macabre Related Tourist Sites, Attractions and Exhibitions.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54(2), 145-160.
Ulrich, R. S. (1986). Human responses to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3, 29-44.
Yaniv Poria, Arie Reichel,Avital Biran. (2006)HERITAGE SITE MANAGEMENT: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3)1, 162-178.
Zeppel, H.& Hall, C. M.(1991). Selling art and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2(1).29-45

(二)Books

AHC and TCA (1999). Daft heritage tourism guidelines. 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 and Tourism Council of Australia, Canberra.
IDCCA (1997). Illinois Heritage Tourism Program. Illinoi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Community Affairs. Bureau of Tourism, Chicago.
Izard, C. E. (1977). 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Lennon, J. & Foley, M. (2000), 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 London: Continuum.
Lennon, J. & Foley, M. (2004), 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 London: Thomson.
Lennon White & Elspeth Frew (2013), Dark Tourism and Place Identify-,Managing and interpreting dark plac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McKercher & Du Cros (2002). 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Routledge. London.
Mehrabian, A., & J.A. Russell (1974).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 Psycholog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elanie K. Smith (2016). Issue in Culture Tourism studies (3r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utchik, R. (1980). A Structural Model of Emotion, in Emotion: a Psycho Evolutionary Synthesi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
R.W McIntosh, C.R Goeldner (1990).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Wiley. New York.
Richard Sharpley, Philip R. Stone (2009). The Darker Side of Trave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rk Tourism. Bristol, Buffalo, Toronto: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td.
Rojek, C. (1993). Ways of Seeing—Modern Transformations in Leisure and Travel. London: Macmillan.
Tarlow, P. E(2005), Dark tourism: the appealing ‘dark’ side of tourism and more, In: M. Novelli(Ed.) , Niche Tourism: Contemporary Issues, Trends and Cases, Oxford:Elsevier.
TC (1991). Investiga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tourism sector. Tourism Canada, Ottowa.
Yuill, S. M. (2003). Dark Tourism: Understanding Visitor Motivation at Sites of Death and Disaster. Unpublished Recreation, Park and Tourism Science, A&M University Texas, 1-131.
Zeppel, H. & Hall, C. M.(1992). Arts and heritage tourism. Belhaven Press. London.

(三)Electronic Resources

Ronnie Scott(2009, April 27th). Cemetery Tourism: Touring the Dead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tourism-review.com/travel-tourism-magazine-cemetery-tourism-touring-the-dead-article835
Sharon L. Slayton(2006, July 27th). Cemetery Tourism: Symbolic Attractions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grief-tourism.com/cemetery-tourism-symbolic-attractions/
VICTORIA (2016).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Group home p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culturaltourismvictoria.com.au/(retrieved March 2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大明、許師評(2016)。金門戰地觀光遊客真實性知覺、懷舊情感、流暢體驗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兼論解說服務之影響。島嶼觀光研究。9(4),15-66。
2. 吳忠宏、謝旻熹(2006)。遊客之旅遊動機與其對解說服務需求之實證研究:以鹿港古蹟景點為例。環境教育研究,3(2),77-121。
3. 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8(2),25-47。
4. 柳立偉、林志偉、林祐陞(2014)。遊憩體驗、地方依戀及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道遊憩使用者為例。運動研究。23(1),1-10。
5. 胡俊佳(2012)。觀光凝視作為文化治理:「兩蔣」、「陸客」與觀光的(去)政治化,思與言,50(3),97-140。
6. 張孝銘、李豪(2008)。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遊憩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為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2),57-69。
7. 陳墀吉、謝淑怡(2011)。平溪線鐵道旅遊動機、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華岡地理學報,28,5–18。
8. 趙芝良、全恆儀、洪貝旬(2011)。黑暗中的景觀凝視與敘事:賽德克巴萊下的清流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7(3),57-82。
9. 劉松達、李晶(2012)。黑暗觀光實徵研究方向之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3(1),1-13。
10. 歐聖榮、劉曉琪(2002)。民眾對園藝產業活動之動機與體驗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4),75-92。
11. 賴淑慧、蕭穎謙、高詩雯(2013)。旅遊動機、知覺價值及旅遊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8(1),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