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虹汝
研究生(外文):Hong-Ju Kuo
論文名稱:唐代音樂教育的特色--兼論其對台灣音樂教育的啟示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Education in T’ang Dynastyand its Revelation with Taiwan ''s Music Education
指導教授:宋德喜宋德喜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曾賢熙朱祖德
口試日期:2017-07-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唐代音樂教育音樂思想和諧音樂教育
外文關鍵詞:Tang Dynastymusic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music thoughthormonious music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時期,經濟發達、政治穩定、各種文化形態百家爭鳴,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從唐代建立初期,統治者就實行了比較開明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制度,各地文化匯集於此,為各民族音樂的交流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唐代的音樂文化,以它恢宏的氣勢和吸收包容的精神,為世界音樂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對於後世的音樂的傳承,唐代音樂教育又是在至關重要的樞紐位置。
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有它獨特的個性和風貌,都是在客觀歷史條件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唐代的音樂教育在開明政治制度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對音樂有獨特見解的文人,他們對音樂的獨特見解既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思想,也包含了外來音樂文化的精華,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這些音樂教育思想為唐代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唐代音樂教育機構的完善,以及對教師素質的嚴格要求,都為唐代音樂教育的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也對我們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全文共包括五部分來論述唐代音樂教育的特色:
第一章 緒論。主要寫這個論題是如何提出的,對有關“唐代音樂教育”的資料與論文予以歸納整理,並說明選題意義。
第二章 唐代音樂教育機構。考證了太常名稱、職能的沿革;論述教坊的發展的三個階段,並對梨園進行研究。
第三章 唐代音樂教育思想的探討。探討哲學、美學與音樂的關係,本文舉唐玄宗和白居易為分析的題材。
第四章 唐代音樂教育對台灣現代教育發展的啟示。概括了唐代音樂教育的歷史地位,分析唐代音樂教育對現代社會產生的影響。
第五章 結論。總結了唐代音樂教育的特色,與對台灣現代音樂教育的啟示。
文章透過為唐代音樂教育發展的了解,吸收唐代音樂教育思想和教育機構中的精華,找出唐代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並總結唐代音樂教育繁榮的原因。再根據台灣目前音樂教育的現狀,找出當前音樂教育中需要改進的方面。最後結合唐代音樂教育成功的經驗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解決現代音樂教育存在問題的方法,最終達到繁榮和發展台灣音樂教育的目的。並結合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指出和諧社會中音樂教育的存在形式。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peak of the feudal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ability, a variety of cultural forms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e had a broad and far-reaching impac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rulers has began to carry out an open economic policy and political system Tang Dynasty appeared to a picture of economic prosperity. At that time, and Tang Dynasty has become a world ec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eal center. Different cultures are gathered here. So it paved the way for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music. Tang music culture, with its magnificent and the spirit of inclusiveness, left a valuable asset for the world music cultur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music education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Every era has its uniqueartistic personality and style. It gradually develop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bjective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re are a lot of writers who have a uniqueview of the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e political system, their views on the music not only carry on the tradition of Confucian thinking, but also contain the essence of foreign music culture. Showing a wide rangeof features. These music education thoughts ha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music education. Tang has some perfect music de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So it can provide ample spac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music education.
It also has played a successful re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The dissc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parts. First, introduces the meaing of the topic and organizes information and papers. Second, research for the Tang Dynasty music institutions. Third, investigate for the Tang Dynasty music thoughts. Forth, is enlightenment of music education in Tang Dynas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Music of the Tang Dynasty palace shows awide range of features. It created a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music peak with its beautiful melodies and stirring momentum. This article absorbs the essence of Tang Dynasty music education. And then the author first identifies the problem of Tang Dynasty music education. Second the author sums up the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music education. Besides, according to Taiwan’s current status education. Finally,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music educ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solutions to modern music education. The aim is to achieve the prosperity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forms of the existence of Music Education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唐代宮廷音樂教育機構………………………………5
第一節 宮廷音樂機構…………………………………………5
第二節 唐代宮廷中各類音樂教育的傳承……………………26
第三節 唐代音樂教育機構的特色……………………………38
第三章 唐代的音樂內涵………………………………………45
第一節 唐人的音樂美學思想…………………………………45
第二節 樂器的發展……………………………………………53
第三節 從社會現象中反映出來的音樂教育情況……………66
第四節 唐代音樂的特色………………………………………71
第四章 唐代音樂教育對台灣現代音樂教育發展的啟示……77
第一節 唐代音樂教育的價值…………………………………77
第二節 唐代音樂教育與台灣音樂教育的比較……………………84
第三節 總結現代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90
第五章 結論……………………………………………………95
徵引書目……………………………………………………………97
圖表目次
圖2-1 唐長安城平面圖……………………………………………10
圖2-2《秦王破陣樂》曲譜…………………………………………34
圖2-3 敦煌莫高窟第 220 窟北壁壁畫—樂舞圖(左)……………42
圖2-4《宮樂圖》……………………………………………………43
圖2-5 莫高窟第156窟宋國河內郡夫人出行圖……………………44
圖3-1 大聖遺音琴……………………………………………………56
圖3-2 紫檀玳瑁嵌螺钿五弦琵琶……………………………………58
圖3-3 唐李壽墓樂舞壁畫(局部)……………………………………59
圖3-4 《宮樂圖》中吹篳篥的女子…………………………………62
圖3-5 小箜篌演奏圖…………………………………………………63
圖3-6 李壽墓坐箜篌圖………………………………………………64
圖3-7 李壽墓立箜篌圖………………………………………………64
圖3-8 五代冯晖墓樂舞人物彩色畫像磚雕塑(腰鼓)………………64
圖3-9 五代冯晖墓樂舞人物彩色畫像磚雕塑(拍板)………………65
圖3-10 1959年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65



表2-1 中國古代各朝官方音樂機構…………………………………23
表2-2 太常寺的名稱變革……………………………………………24
表2-3 教坊的名稱變革………………………………………………25
表2-4 教坊的名稱變革………………………………………………23
表2-5 十部伎所指用的樂器種類……………………………………37
表3-1 樂人擅長樂器…………………………………………………71
徵引書目

一、文獻史料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東漢)高誘 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6。
(東漢)高誘 注,《淮南子》,上海:上海書店,1986。
(東漢)班固撰 王先謙補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
(晉)郭璞 注,《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晉)郭璞 注,《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唐)白居易 著、謝思煒 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令狐德棻、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4。
(唐)李隆基 撰,《大唐六典》卷22,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唐)崔令欽,《教坊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唐)許嵩 撰,《建康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杜佑,《通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北魏)楊銜之、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後晉)劉昫 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上海:上海書店,1989。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明)顧炎武《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明)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

二、專書與論文集(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
毛水清,《唐代樂人考述》,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宋德熹,《唐史識小: 社會與文化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吳釗、劉東升 編著,《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金文達,《音樂學卷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金忠明,《樂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余甲方,《中國古代音樂史》,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余甲方,《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臺北: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凌瑞蘭,《20世紀中國音樂史略》,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秦序編著,《中國音樂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二卷,山東:濟南齊魯書社,1989。
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夏灩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陝西:世界圖書析版西安公司,2000。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張永鑫,《漢樂府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孫星群,《音樂美學之始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張承宗,《中國古代音樂》,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張滿、史鴻文,《中華美學史》,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陳乘義,《中國音樂通史概述》,四川: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陳四海,《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童忠良、谷杰、周轉等,《中國傳統樂學》,福建:福州教育出版社,2004。
楊天宇,《禮記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鴻(丹青),1985。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1996(台北初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臧一冰,《中國音樂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趙建斌,《中國古代音樂簡史》,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
鄭祖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鄭涵,《中國的和文化意識》,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修訂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劉蘭,《白居易與音樂》,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劉再生,《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劉東升、袁荃猷編撰,《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1988。
劉悅 ,《淺談唐代音樂教育》,北京:中華書局,2005。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台灣:文津出版社,1995。
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蘇天鈞,《京華舊事存真》,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關也維,《唐代音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普列漢諾夫,《論藝術》,上海:三聯書局,1973。

三、學位論文
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5。
李明明,《中國古代雅樂文化分期研究》,河南:河南大學,2008。
李燕飛,《論唐代梨園中的音樂教育》,河南:河南師範大學,2015。
苑玉東《清代宮廷音樂机构与樂官制度研究》,河南:河南大學,2005。
孫琳,《唐宋宮廷雅樂之比較研究》,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06。
馬歡,《唐代音樂機構研究》,陝西:陜西師範大學,2007。
陳曉峰,《唐代音樂教習場所研究》,雲南:雲南藝術學院,2014。
康瑞軍《唐代音樂繁盛原因探索》,山西:山西大學,2003。
楊楊,《唐代音樂詩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2012。
楊麗琴,《唐代雅樂研究》,山西:山西大學,2011。
劉育霞,《唐代音樂詩淺探》,浙江:工業大學,2009。
王鉑涵,《唐代太常禮樂制度研究》,河南:河南師範大學,2014。


四、期刊
王尚斌,〈淺談唐代音樂起源和唐代樂曲的風格〉《青年文學家》,2013年17期。
丁義,〈發展和諧社會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5年第3期。
石蔚,〈略談唐代音樂教育思想及其實踐〉《淄博師專學報》,1994年第12期。
李西林,〈唐朝三代帝王對盛唐音樂繁榮的貢獻及歷史局限〉《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李娜,〈論唐代音樂的歷史價值〉《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年第9期。
姚遠,〈唐代音樂教育小議〉《北方音樂》,2012年第8期。
徐忠奎,〈唐代教坊中的音樂教育〉《民族音樂》,2011年第6期。
胡健,〈關於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陳四海、馬歡,〈梨園考〉《寧夏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張巨彬,〈中國宮廷音樂的勢力沿革和文化特徵〉《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張維,〈唐朝“坐、立部伎”的起源、沿革及流傳〉《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楊度玉,〈試論唐代音樂教育的創新與繼承〉《藝術探索》,2006年第12期。
管建華,〈21世紀音樂教育學科研究展望〉《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管建華,〈多元文化策略與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中國音樂》,2005年第2期。
劉悅,〈淺談唐代音樂教育〉《樂府新生—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劉悅,〈淺談唐代音樂教育〉《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第9期。
鄧蘭,〈我國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絲路〉《湘南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鄧雙林,〈對音樂本質的認識〉《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衛凌,〈簡析白居易的音樂美學思想〉《遠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4期。
魏欣,〈西周與唐代音樂教育之比較〉《樂器》,2003年第11期。
韓嬌艷,〈透過唐代音樂機構看其先進的音樂教育制度〉《黃河之聲》,2012年第3期。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