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在戰後臺灣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提供糧食、工業原料、獲取外匯、低糧價、低工資勞動力等方面支援了工業化。犧牲農業為工業化積累了資本,「低價格」與「高成本」的雙重擠壓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農產品產銷遭受嚴重衝擊,國內外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臺灣農民的商業化程度高,無利可圖,將致使農民離農,或改循其他經營方式。政府為維持農民收益,保護農業發展,藉政策施行擴大農業的功能性,除提供「物質生產」,更又涵蓋「服務提供」。「休閒農業」成為農民離農外的另一選擇。 中部地區是臺灣最良好的農業區域,自清朝時已為重要的糧食產區,可供米糧輸出中國;1950年本區所產的農產品價值約占全臺農產總值的27%,許多作物的產量均列全臺第一、二名。戰後,政府有意識的使農工部門發展不平衡,雖中部地區農業生產持續成長,但農民所得與非農民所得相較低廉,不可避免的農業勞動力轉移至工業部門。再者,農工部門相爭土地資源,水田屢屢轉作廠房、住宅之用,農牧業則轉往山坡地發展。1999年發生921集集大地震,之後陸續的颱風肆虐,造成中部地區山坡地流失。在資源遭受破壞的情況下,為求恢復農業生機,農民再次配合政府的「振興重建」計畫,從事農業轉型。 本研究藉由農業復原期(1945-1953)、農業成長期(1953-1968)、農工並重發展期(1969-1981)、農業結構調整期(1982-1991)、三生農業並重期(1992-2010)等五期的呈現,說明中部地區的農業發展受到國家政策、國際局勢與市場的影響,因國家整體農業發展的趨勢,連結帶動區域農業的走向。除此之外,各區域因應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的不同,而呈現多元的農業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