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第27期。台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取自:評鑑雙月刊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0/09/01/3388.aspx
李宜玫(2007)。學習之樂樂無窮—談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國民教育,48(1),16-20李依庭(2016)。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宋明忠(2005)。以昌爸數學網站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習成效、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圖書。
林素卿 (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 復文。
林佩樺(2016)。國小四年級國語文學思達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珮錦(2011)。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勇宏(2015)。可以說話的國文課—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中等教育月刊, 2 , 16-29。
施賀建(2003)。學習風格與方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互動式與否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許文松(2009)。資訊融入教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程子曦(2016)。學思達教學法對高職學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伯璋 (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建志 (2011)。同儕師徒制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佩瑜(2015)。學思達翻轉教學法在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國泰(2016)。結合問題導向學習的翻轉教學之設計:以國小數學教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61,18-31。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1174-1.php?Lang=zh-tw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6)。改善教育資源分配問題讓弱勢生翻轉人生。取自: 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15884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2014年12月15日,取自:教育部http://12basic.edu.tw/
郭淑梅(2016)。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4,1-4。
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張添洲(2000) 。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 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2007)。教育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
張芳全 (2010) 。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市:心理。
張輝誠(2013 , 10 月)。翻轉講義編製原則說明。取自
http://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
張瀞文(2014)。翻轉教育。頁7、頁47、頁62-65、頁142-143。台北市:天下雜誌。
張輝誠(2015)。學•思•達:張輝誠的翻轉實踐。臺北市:天下雜誌。
張雯婷(2017)。學思達教學法於創造性舞蹈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民族國中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市。湯仁燕(2015)邁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42-144傅薏靜(2016)。科學閱讀融入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臺北市。黃敏晃 (1994), 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輯於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頁1-17。台北市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手冊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敏雄(2016)。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教育研究集刊,4,33-61。葉昭岑(2015)。學思達教學法運用於國中九年級地理科學生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鄭文輝 (2004)。國中數學能力卡測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曾婉玲(2015)。以學生觀點探討影響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及學生參與翻轉教學的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 33-41。鄔瑞香(1993)。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果。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科學教育中心研討會手冊。
甄曉蘭、曾志華(1997)。教學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劉勝鈺 (2003)。使用資訊科技學習數學:以網路同儕互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學思達教學法平台(2015)。學思達教學法,取自
https://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E5%AD%B8%E6%80%9D%E9%81
%94%E6%95%99%E5%AD%B8。
親子天下編輯群(2011)。學習新革命。21期,頁127-133。台北市:天下雜誌。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國立臺北師院學報,5,619-688。鍾靜(2015)。國小數學探究之教學設計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iken, L. R., Jr. (1970). Update on attitudes and other affective variabl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239-311.
Bloom,B.S. (1976).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New York: McCraw
Bruner, J.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31,21-32.
Dewey,J.(1938b,1963).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Y.:Collier Books.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reire, P. (1970).Edution for Critical Consc iousness. N. Y.: Seabury Press.
Garfield, J. B. (1977). An investig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components of Mathematic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8).The acion research planner.Victoria,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Lewin, K. (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Nodding, N. B. (1989).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concerns about small groups in mathematic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9(5)607-623
Reyes, L. H. (1984).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5), 558-581.
Slavin, R. E.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Joural of Social Issues,43-62.
Tanah,L.(2009).Defini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lantaitanah.blogspot.tw/2009/10/definition-of-learning-achievement.html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M. Cole, V.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ner, B. (1972). Theories of motivation. Chicago : Rand Mc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