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4: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瑞增
研究生(外文):Jui-Tseng Yen
論文名稱:台灣農地紀錄片敘事—以《台北作田人》、《田.滿》、《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On Narrative of Taiwanese Farmland Documentaries--Use“ The Farmland The Cityland”, “More Rice Field More Happiness” and“ Black Tears of the Land”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高嘉勵高嘉勵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黃文成汪俊彥
口試日期:2017-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農地紀錄片土地正義環境運動敘事策略《台北作田人》《田.滿》《黑》
外文關鍵詞:Farmland DocumentariesLand JusticeEnvironmental MovementNarrativeThe Farmland The CitylandMore Rice FieldMore HappinessBlack Tears of the La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討論台灣農地紀錄片的敘事。台灣於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這帶給台灣農業巨大的衝擊與挑戰,因此台灣的農地日益減少,原先的農地開始轉為非農使用,成為建地與工廠用地。土地正義成為社會上的熱門議題,社會運動蓬勃發展,而紀錄片在社會運動中是重要的宣傳工具,吸引人們參加運動產生政治行動。從這個面向來看,紀錄片「說故事」的方式非常重要。

本論文選用《台北作田人》、《田.滿》、《黑》這三部由不同身分的導演所的紀錄片進行文本分析,並以危機示警的手法與情感的召喚這兩個面向來探討。第一個部分聚焦於農地紀錄片敘事對生存危機的示警。農地與糧食的生產息息相關,農地的消逝將帶來生存危機,導演必須透過紀錄片敘事呈現農地問題帶來的生存威脅,讓觀眾產生危機感,明白事情的嚴重性。第二部分為探討紀錄片導演如何透過敘事手法與美學感動觀眾。運用敘事策略讓觀眾產生移情作用,感受農人的痛苦與面對壓迫的無力感,或呈現農村的美與纖弱感,使觀眾產生政治行動。

最後,導演的身分將會影響上述兩個部分的表現。三位不同身分與生命經驗的台灣導演,透過紀錄片的拍攝記錄台灣農地的美麗與哀愁,提供世人另一種觀看台灣農地問題與土地情感的面向。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narrative of Taiwanese Farmland Documentaries. Taiwan joine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2002; this change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aiwan’s agricultural industry. Since then, Taiwan’s farmland has been gradually shrinking down due to non-agricultural use of housing and factories. Land justice, therefore, becomes a serious issue in our society and social movements start to mushroom.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disseminate ideas, documentary attracts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action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storytelling” is crucial in documentar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ree documentaries—The Farmland The Cityland , More Rice Field More Happiness, and Black Tears of the Land—from viewpoints of crisis warning and intensification of emotion. How these viewpoints are related to directors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social statuses is also part of my analysis. The first section focuses on narrative technique of how these documentaries warn survival crisis. Farmlan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 of grain,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armlands predicts the crisis of survival. The directors use various methods of narrating in their documentaries to show the threat of survival brought by farmland problems, in order to let people sense the approaching of crisis and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issu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of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s that documentary directors use to touch audience. Such narrative strategies make people have empathy, feel the pain of the peasants, sense powerless in oppression, and show the beauty and delicacy of the countryside, all of which hope for political actions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he directors’ identities also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bove two parts. By shooting the beauty and sadness of farmland, three Taiwanese directors with distinct identities and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provide an alternative view of and affection for farmland in Taiwa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式8
第五節 論文章節結構11

第二章 都市桃花源《台北作田人》14
第一節 不安/焦慮-都市人的情感召喚15
第二節 桃花源的寓言20
第三節 桃花源的預言與困境23
第四節 本章小結28

第三章 故鄉保衛戰《田.滿》30
第一節 歸人與過客-鄉村宜蘭的情感召喚31
第二節 台北的「後花園」-核心對邊陲的傷害34
第三節 環境教育與兒童身分38
第四節 本章小結42

第四章 魔鬼交易下的農地悲劇《黑》44
第一節 農村情感與人性的感召45
第二節 黑水與金米48
第三節 鏡與槌下的自我救贖52
第四節 本章小節55

第四章 結論57

參考書目64
參考書目

一、影像文本

卓紫嵐、游子毅,《台北作田人》,(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Zt3AKMyEC8,2015.06)。

柯金源,《黑》,(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4.04)。

蔡辰緯,《田.滿》,(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vCBAQUGFU,2015.12)。

二、圖書

(一)中文專書:(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台灣農村陣線、朱淑娟、池依林,《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台北:台灣農村陣線,2013.03)。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7.08)。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三民書局,2013.09)。

李承嘉,《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台北:五南書局,2012.06)。

金寶瑜,《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05)。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01)。

周雪舫,《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台北:三民書局,2003.10)。

孟憲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智慧大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03)。

胡慕情,《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新北:衛城出版社,2015.07)。

郭力昕,《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10)。

黃春明,《在這裡,在那裡:大家來寫龜山島》,〈龜山島〉,(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7.12)。 

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香港社區夥伴,《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台北:果力文化,2015.07)。

(二)報章雜誌:

李立心,〈缺工-台灣比日韓更嚴重〉,《天下雜誌》,573期,2015.05。

瑞士銀行集團,〈HOUSING〉,《Prices & Earnings》,16期,2015.09。

簡上仁,〈丟丟銅仔的故事〉,《民報雙月刊》,1期,2014.06。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期刊論文:

李丁讚,〈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期,(2015.09)。

邱貴芬,〈新紀錄片的誕生:機器複製時代開啟的革命能源〉,《台灣人文學社通訊》3期,(2013.05)。

陳品君,〈紀錄片做為國族寓言:我們的另一堂地理課〉,《新聞學研究》129期,(2016.10)。

(二)研討會論文:

王玉燕,〈紀錄片作為社會運動的載具:《貢寮,你好嗎?》的書寫策略〉,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研討會」論文,(中華傳播學會主辦,2006.07.12)。

(三)學位論文:

王玉燕,〈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怡臻,〈柯金源紀錄片中的敘事觀點與環境正義〉,(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四、網路資源

郭華仁,〈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業永續經營〉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201305.pdf,2016.5.11查閱)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http://agrstat.coa.gov.tw/,2016.5.11查閱)。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指標
(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indicator/Indicator.aspx,2016.5.11查閱)。

台北市農會資料統計(http://www.tfa.org.tw/page_1_6.php,2016.11.02查
閱)。

台北101官方網站(http://www.taipei-101.com.tw/tw/index.aspx,2016.11.20查閱)。

劉玟惠,〈「台北作田人」紀錄片 反思土地的價值〉,客家電視客家焦點
(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127374,2016.11.20查閱)。

袁世珮,〈蔣勳在這的五百多個日升日落…新池上人寫池上日記〉,聯合報
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7014/1727465,2016.11.20查閱)。

張金鶚,〈地價稅調整不應積非成是〉,蘋果焦點評論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115/988899/,2016.11.20查閱)。

游明金,〈移民紐西蘭不如住宜蘭〉,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4174,2017.04.05查閱)。

宜蘭縣政府民政處人口統計資料
(http://civil.e-land.gov.tw/cp.aspx?n=624D5A7109779914,2017.04.05查閱)。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educate,2017.04.05查閱)。

柯伶穎,〈TIDF黑~導演柯金源專訪〉,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main/2014/08/31/,2017.04.05查閱)。

林亮妏,〈柯金源導演捍衛彰化家鄉 紀錄片是武器〉,《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14,2017.04.05查 閱)。

劉惠敏,〈形成討論、改變政策--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持續創作的動力。〉,《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476,2017.04.05查閱)。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