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3: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祁漢
研究生(外文):Chi-Han Lin
論文名稱:華語語系脈絡下的少數族裔寫作:夏曼・藍波安、達德拉凡・伊苞及阿來的移動敘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Minority Writings in the Sinophone Context: The Narrative of Mobility in Syaman Rapongan, Dadelavan Ibau, and Alai
指導教授:李育霖李育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lin Lee
口試委員:魏貽君陳芷凡
口試委員(外文):Yi-Chun WeiChin-Fan Chen
口試日期:2017-07-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華語語系研究少數族裔文學原住民文學移動敘事在之間夏曼・藍波安達德拉凡・伊苞阿來
外文關鍵詞:Sinophone studiesminority literatureindigenous literaturethe narrative of mobilityin-betweenSyaman RaponganDadelavan IbauAla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2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以三位少數族裔作家夏曼・藍波安、達德拉凡・伊苞及阿來作為研究對象,嘗試討論少數族裔作家如何在華語語系的脈絡下進行文學寫作。本論文以「移動」作為主要立基點,論述這三位少數族裔作家如何與華語語系相互對話,並試圖回應:一、在華語語系的脈絡下,少數族裔作家如何透過「移動」進行表述;二、他們各自的移動書寫為何,以及如何呈現其文學生成背後所蘊藏的生命美學;三、三種不同移動的表述方式,如何與當前華語語系研究進行對話,而這種對話關係將帶給華語語系何種論述張力?

目前華語語系的主流研究,主要是針對華人社群如何在各種「中心/邊緣」及「在地實踐」(place-based)之間的多元辯證為研究大宗,大抵而言都是屬於華語語系的離散(移動)研究。然而,關於少數族裔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相關論述仍屬稀少。因此,本論文選擇三位不同族裔的少數族裔作家的文學作品進行論述,嘗試從「移動」作為研究視野,討論華語語系少數族裔寫作,並試圖觀察與回應少數族裔如何呈現不同於華語語系以離散/反離散為首的相關研究。

本論文認為,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游牧」書寫,透過本民族「根/叢體」(atngeh)的連結想像,其游牧是一種「在之間」(in-between)且向外不斷流變自身的移動路徑。其次,排灣族作家達德拉凡・伊苞的「轉山」書寫,則是透過移動,在一條不斷因景勾情,不斷清創、結痂並一再「回歸」(eternal recurrence)的生成閾境之中,使伊苞邁向重生、回歸寧靜的起點。最後,藏族作家阿來的「飄散」書寫,它消解了華語語系在各種「中心」與「邊緣」之間的扞格與樊籬,透過身體漫遊的不可能,達到靈魂飄散的境地,飄散彰顯的是一種寧靜深層無聲的強烈控訴。三種不同樣貌的移動方式,總是處於一種「在之間」的生命狀態,永不抵達,並在「在之間」中不斷重新創造、更新及生產未來的路徑,從而掀起別於當前華語語系論述脈絡之外的扉頁。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minority writers – Syaman Rapongan, Dadelavan Ibau, and Alai – as its objects of study to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minority writers engage in literary creation within the Sinophone context. The paper centers on the notion of “mobility”, and discusses how the three minority writers engage in dialogues with Sinophone studies, while addressing the following points: (1) Within the Sinophone context, how do minority writers articulate through the notion of “mobility”? (2) What are their respective writings of mobility, and how do they present the aesthetics of life behind the creation of their literature? (3) How do the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articulating mobility engage in dialogues with contemporary Sinophone studies, and what kind of discourse tensions will these dialogical relationship bring to Sinophone studies?

The current mainstream of Sinophone studies focuses predominantly on the multiple dialectics between various kinds of “center/periphery” and “place-based” in Chinese communities. Generally, they can be categorized under diasporic (mobility) studies within Sinophone studies. However, there remains little discourse on minority and indigenous litera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selected the works of three minority writers of different ethnic-tribal origins in its discourse, attempting to discuss Sinophone minority writings, with “mobility”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t also seeks to observe and address questions on how minorities present studies different from related Sinophone studies that centers on the theme of diaspora/against diaspora.

The paper posits that in the “nomadic” writings of Syaman Rapongan, of the Tau tribe, through the imaginative association of the tribe’s “atngeh”, the nomad is a path of mobility that is both ‘in-between’ as well as having itself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becoming outward. Secondly, the writings of ‘kora’ by Dadelavan Ibau, of the Paiwan tribe, by means of [the idea of] mobility, enable Ibau to march toward rebirth and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oint of peace, on a threshold of creation that constantly evokes pathos through the sceneries, constantly cleanses the wounds, scabs over and repeatedly returns in “eternal recurrence.” Finally, the Tibetan writer Alai’s writings of “disappearance” dispel the various incompatibilities and barriers between the various “center/periphery” discourses in Sinophone studies. Through the impossibility of body wandering, the state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oul is attained; and what disappearance manifests is a kind of peaceful, deep, silent and intense accusation. The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mobility are always in an “in-between” state of being, never arriving and always recreating, renewing, and generating future paths in this state of “in-between,” as a result of which a new page different from and beyond the current discourse context of Sinophone studies has been turn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5
第四節 章節概述 28

第二章 夏曼・藍波安的游牧書寫 30
第一節 從島嶼航向太平洋 30
第二節 游牧的身體:從「希・切格瓦」到「夏曼・藍波安」 36
第三節 老海人的游牧狂想曲:航向南島民族的想像世界 43
小 結 51

第三章 達德拉凡・伊苞的轉山書寫 54
第一節 從部落走向靈山 54
第二節 轉山:西藏與排灣的互文 59
第三節 重拾鷹羽:當下與記憶的流轉 67
小 結 74

第四章 阿來的飄散書寫 76
第一節 藏地傳統的現代書寫 76
第二節 從「漫遊」到「飄散」:漫遊的身體與飄散的靈魂 83
第三節 表述中國現代社會下的飄散 92
小 結 101

第五章 結論:以「移動」表述華語語系少數族裔寫作 103

參考書目 108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依序排列)

壹、中文部分

一、文學作品(依出版年依序排列)

(一)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安洛米恩之死》(臺北:印刻,2015.08)。
夏曼・藍波安,《大海浮夢》(臺北:聯經,2014.09)。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臺北:聯經,2012.08)。
夏曼・藍波安,《老海人》(臺北:印刻,2009.08)。
夏曼・藍波安,《航海家的臉》(新北:印刻,2007.07)。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臺北:聯合文學,2002)。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初版:臺中:晨星,1999;再版:臺北:聯經,2009.08)。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初版:臺北:聯經,1997.05;二版:2010.04)。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神話》(初版:臺北:晨星,1992;再版:聯經,2011.09)。

(二)達德拉凡・伊苞
達德拉凡・伊苞,〈排灣族祖母Sauniau〉,收於卡羅・雪芙(Carol Schaefer)著,李美燕譯,《原住民祖母給世界的忠告》(Grandmothers Counsel The World, 2006)(臺北:麥田,2008.05),頁5-14。
達德拉凡・伊苞著,張智銘攝影,《老鷹,再見——一位排灣女子的藏西之旅》(臺北:大塊文化,2004.09)。
達德拉凡・伊苞,〈田野記情〉、〈小米月〉,收於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下)》(新北:印刻,2003.03),頁29-51。
達德拉凡・伊苞,〈慕娃凱〉,《山海文化雙月刊》25、26期(2000.10),頁68-78。
達德拉凡・伊苞,〈最後的祭師〉,《山海文化雙月刊》23、24期(2000.03),頁78-79。
達德拉凡・伊苞,〈部落的母親〉,《人本教育札記》119期(1999.05),頁36-39。
達德拉凡・伊苞,〈排灣傳說及其他〉,《拾穗》555期(1997.07),頁97-102。

(三)阿來(以作品集為主)
1. 臺灣出版
阿 來,《河上柏影》(臺北:印刻,2016.12)。
阿 來,《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臺北:九歌,2016.07)。
阿 來,《蘑菇圈》(臺北:九歌,2016.01)。
阿 來,《格薩爾王》(臺北:聯經,2011.02)。
阿 來,《塵埃落定》(臺北:聯經,2011.05)。
阿 來,《空山・上》(臺北:麥田,2011.04)。
阿 來,《空山・下》(臺北:麥田,2011.04)。

2. 中國出版
阿 來,《落不定的塵埃:阿來藏地隨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06)。
阿 來,《阿來的詩》(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05)。
阿 來,《少年詩篇》(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08)。
阿 來,《奔馬似的白色群山》(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08)。
阿 來,《行刑人爾依》(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08)。
阿 來,《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04)。
阿 來,《格拉長大》(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08)。
阿 來,《大地的階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01)。
阿 來,《月光下的銀匠》(初版: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9;再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10)。
阿 來,《梭磨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10)。

(四)其他
茨仁・唯色,《絳紅廢墟》(臺北:大塊文化,2017.01)。
茨仁・唯色,《樂土背後:真實西藏》(臺北:時報,2016.03)。
茨仁・唯色,《西藏火鳳凰:獻給所有自焚藏人》(新北:大塊文化,2015.03)。

二、中文專書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主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臺北:聯經,2016.10)。
王德威,《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5.07)。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2007.11)。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2017.06)。
李有成,《記憶》(臺北:允晨文化,2016.02)。
李有成,《離散》(臺北:允晨文化,2013.08)。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01)。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新北:夏日,2012.12)。
林瑜馨,《原住民文學的非典型書寫現象:以達德拉凡・伊苞、董恕明以及阿綺骨為例》(臺北:秀威資訊,2015.07)。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聯經,2017.02)。
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第1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05)。
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05)。
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第3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11)。
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第4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05)。
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第5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12)。
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第6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06)。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20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形態》(湖南:岳麓書社,2005.12)。
廖炳惠,《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2006.05)。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2003.0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鄭金德,《大西藏文化巡禮》(新北:昭明,2000.11)。
韓叢耀,《踏查西藏祕境》(新北:大地地理,2001.08)。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索》(臺北:印刻,2013.09)。

三、中譯專書
彼得・艾迪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新北:群學,2013.09)。原作:Peter Adey, Mobility (Taylor & Francis, 2009).
雷諾・博格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臺北:麥田,2006.06)。原作:Ronald Bogue, Deleuze on Liter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德勒茲、瓜達希著,姜宇輝譯,《千高原》(上海:上海書店,2009)。原作: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Mill plateau: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enie, II. (Paris: Minuit, 1980). Trans. Brian Massumi under the title A Thousand Plateau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哈金著,明迪譯,《在他鄉寫作》(臺北:聯經,2010.01)。原作:Ha Jin, The Writer as Migra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錢春綺譯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新北:大家,2014.09)。原作: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Goldmann Klassiker, 1984).
艾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2011.10)。原作:Edward Wadie Sai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 1994.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6).
史書美著,蔡建鑫校訂,楊華慶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北:聯經,2013.04)。原作:Shu-mei Shin,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蒂芬尼・史密斯著,林金源譯,《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臺北:木馬文化,2016.03)。原作:Tiffany Watt Smith,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Profile Books, 2015).

四、專書論文
馬麗華,〈藏北牧民的自然崇拜〉,收於黃賓堂主編,《聆聽西藏:以散文的方式》(昆明:雲南人民,1999)。

五、期刊論文

(一)臺灣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回首登陸之途:台灣原住民族的海洋世界〉,《中國現代文學》16期(2009.12),頁15-44。
史書美著,吳建亨、劉威辰譯,〈何謂華語語系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9卷2期(2016.06),頁105-123。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卷4期(2009.12),頁133-167。
林巾力,〈「流亡」與現代主義詩學:雙重視角下的商禽與北島〉,《淡江中文學報》29期(2013.12.01),頁235-269。
紀心怡,〈出走是為了返家:論《老應,再見》中旅行書寫的意涵〉,《文學臺灣》63期(2007.07),頁244-269。
高嘉謙,〈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的多面向觀察〉,《臺灣東南亞學刊》11卷1期(2016.04.01),頁1-6。
徐國明,〈一種餵養記憶的方式——析論達德拉凡・伊苞書寫中的空間隱喻與靈性傳統〉,《台灣文學言就學報》4期(2007.04),頁167-188。
郝譽翔,〈孤獨的救續之地——論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中國現代文學》17期(2010),頁181-197。
黃英傑,〈藏傳佛教對生命禮俗的看法—以天葬爲例〉,《輔仁宗教研究》20期(2010.03.01),頁67-95。
黃麗綺,〈從「虛無」到「笑」-論尼采「永恆回歸」之概念〉,《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3期(2012.03),頁41-80。
楊 翠,〈兩種回家的方法——論伊苞《老鷹再見》與唯色《絳紅色的地圖》中的離卅返敘事〉,《民族學界》35期(2015.04),頁35-95。
董恕明,〈在混沌與清明之間的追尋——以達德拉凡•伊苞《老鷹,再見》為例〉,《文學新鑰》8期(2008.12),頁129-161。
詹閔旭、徐國明,〈當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相遇:台灣與華語語系世界的糾葛〉,《中外文學》44卷1期(2015.03.01),頁25–62。
劉秀美,〈幸福空間:從《老鷹,再見》看移動的聖山現象〉,《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2期(2016.04),頁257-276。
劉智濬,〈當王德威遇上原住民——試論王德威後遺民論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6期(2008.04),頁157-191。
蘇偉貞,〈在路上:趙滋蕃《半下流社會》與電影改編的取徑之道〉,《成大中文學報》45期(2014.06),頁373-404。

(二)中國
王 泉,〈論阿來小說中的流浪者形象〉,《民族論壇》2008年5期,頁50-51。
李康云,〈人性生態與政治文明缺陷的瓦解與批判——兼評阿來長篇小說《塵埃落定》、〈隨風飄散〉、〈天火〉〉,《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2期(2007.08),頁176-181。
徐其超,〈英雄的輓歌,智者的絕唱——評阿來〈奧達的馬隊〉和〈最新的和森林有關的復仇故事〉〉,《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期(2006.06),頁24-26。
陳國典,〈試析藏傳佛教朝聖者的聖地情結〉,《宗教學研究》2006卷1期(2006.03.01),頁182-186。
黃曙光,〈歷史塵埃與個體隱痛——評阿來近作〈隨風飄散〉〉,《民族文學研究》4期(2005),頁94-97。
詹 靜,〈少數民族作家文化認同兩難困境探索——評阿來新作〈隨風飄散〉〉,《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1卷1期(2006.01),頁64-67。
霍 巍,〈西藏早期游牧文化聚落的考古學探索〉,《考古》4期(2003),頁57-67。

六、學位論文

(一)臺灣
1. 博士學位論文
沈曼菱,〈台灣現代詩的記憶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08)。
洪士惠,〈群山與自己的歌者——論當代藏族作家阿來的漢語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01)。
董恩慈,〈「人之島」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環境治理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
鄧湘漪,〈印度流亡藏人之邊界身分與離散情感〉(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03)。

2. 碩士學位論文
任 容,〈面對霸權:從重述神話論阿來《格薩爾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07)。
李昉容,〈阿來小說中的自然意象與文化認同——舉《塵埃落定》與《空山》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文學暨文化研究組碩士學位論文,2014.06)。
吳建宏,〈回歸與漂流——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的海洋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01)。
吳思翰,〈地圖與鏡子——論瓦歷斯•諾幹與夏曼•藍波安的離返路徑與精神圖像〉(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07)。
林素雲,〈台灣海洋文學的家鄉歸屬研究——以東年、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為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3.07)。
林珮婉,〈部落與異域經驗如何影響寫作——以老鷹再見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07)。
邱建志,〈蘭嶼達悟族人三百年前划船遠至巴丹島之探究〉(基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學海洋環境資訊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06)。
夏曼•藍波安,〈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09)。
陳宗暉,〈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07)。
張文琪,〈離散、記憶、地方感——論《老鷹,在見》、《山有多高》中的認同建構與敘事美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2.01)。
馮盛瑜,〈臺灣海洋文學發展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06)。
蔡秀齡,〈阿來小說《塵埃落定》與《空山》敘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07)。
盧美辰,〈「族群意識」的建構與轉折:以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作品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07)。
戴貴慧,〈他方與地方——論夏曼藍波安小說的主體辯證與美學風格〉(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1.07)。

(二)中國
1. 博士學位論文
王 妍,〈追尋大地的階梯——阿來論〉(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04)。
楊 霞,〈《塵埃落定》的空間化書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少數民族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9.04)。
楊艷伶,〈新時期藏地漢語小說視野中的阿來及其意義〉(蘭州: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2.05)。

2. 碩士學位論文
王心靈,〈現代寓言:阿來長篇小說研究〉(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08)。
黃 慧,〈阿來文學作品和苯教關系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05)。

七、研討會論文
李育霖,〈聲與文之間:論夏曼・藍波安的翻譯書寫〉,收於《華語語系・台灣:2017華語語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主辦,2017.06.24-25),頁75-80。筆者引用已獲作者同意。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學〉,收於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五南,2006.06),頁269-286。
楊 翠,〈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收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2005年「自然書寫學會研討會」文集》(臺中:晨星,2006.11),頁207-242。
董恕明,〈詩意的天地,生命的海洋——試論夏曼・藍波安的作品的人與自然〉,收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2005年「自然書寫學會研討會」文集》(臺中:晨星,2006.11),頁243-266。

八、報刊雜誌
池麗菁,〈鼓動・聽見生命的聲音:伊苞VS.鄭美里〉,《印刻文學生活誌》6卷9期(2010.05),頁136-143。

九、網路資源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關鍵詞:阿來,(網址:http://cnki.sris.com.tw/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D,檢索日期:2017.07.22)。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關鍵詞:阿來,(網址:http://cnki.sris.com.tw/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檢索日期:2017.07.22)。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關鍵詞:阿來,(網址:http://cnki.sris.com.tw/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檢索日期:2017.07.22)。
陳芷凡、林宜妙,〈達德拉凡・伊苞訪問稿〉,2009.03.31,「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知識入口網」(網址:http://portal.tacp.gov.tw/onthisdate_archive_detail/1072,檢索日期:2017.02.01)。
原住民族電視台,林祁漢逐字整理,〈【文學地圖】喧囂中的寧靜-伊苞・達德拉凡(完整版)〉,2014.01.08,YouTube,(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AdWGZpxDU,檢索日期:2017.02.01)。
顏世佩,〈社運事典:蘭嶼反核廢料運動〉,慈林教育基金會,(網址:http://www.chilin.org.tw/node/359,檢索日期:2017.01.17)。

十、其他
夏曼・藍波安演講,林祁漢逐字整理,〈夏曼・藍波安:世界島嶼的作家系列演講〉(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6.11.24)。


貳、西文部分

I Books
Paul Tabori, The Anatomy of Exile: A Semantic and Historical Study (London: Harrap, 1972)

II Journal Articles
James Clifford, “Diasporas.”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9, No.3, Further Inflections: Toward Ethnographies of the Future. (Aug., 1994), pp.302-338.
William Safran, “Diasporas in Modern Societies: 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 Diaspora, Vo1, No. 1, (1991), pp. 83-99.

III Book Chapters
Abdul R. JanMohamed and David Lloyd, “Introduction: Toward a Theory of Minority Discourse: What Is To Be Done?,” in Abdul R. JanMohamed and David Lloyd, Eds.,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Minority Discour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1-17.
Carlos Rojas, “Danger in the Voice: Alai and the Sinophone,” in Shu-mei Shih, Chien-hsin Tsai, and Brian Bernards, Eds., 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296-303.
Patricia Schiaffini-Vedani, “On the Margins of Tibetanness: Three Decades of Modern Sinophone Tibetan Literature,” in Shu-mei Shih, Chien-hsin Tsai, and Brian Bernards, Eds., 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281-29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史書美著,吳建亨、劉威辰譯,〈何謂華語語系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9卷2期(2016.06),頁105-123。
2. 史書美著,吳建亨、劉威辰譯,〈何謂華語語系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9卷2期(2016.06),頁105-123。
3.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卷4期(2009.12),頁133-167。
4. 朱惠足,〈兩個歸島書寫:夏曼・藍波安(蘭嶼)與崎山多美(西表島)〉,《中外文學》38卷4期(2009.12),頁133-167。
5. 林巾力,〈「流亡」與現代主義詩學:雙重視角下的商禽與北島〉,《淡江中文學報》29期(2013.12.01),頁235-269。
6. 林巾力,〈「流亡」與現代主義詩學:雙重視角下的商禽與北島〉,《淡江中文學報》29期(2013.12.01),頁235-269。
7. 紀心怡,〈出走是為了返家:論《老應,再見》中旅行書寫的意涵〉,《文學臺灣》63期(2007.07),頁244-269。
8. 紀心怡,〈出走是為了返家:論《老應,再見》中旅行書寫的意涵〉,《文學臺灣》63期(2007.07),頁244-269。
9. 郝譽翔,〈孤獨的救續之地——論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中國現代文學》17期(2010),頁181-197。
10. 郝譽翔,〈孤獨的救續之地——論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中國現代文學》17期(2010),頁181-197。
11. 黃英傑,〈藏傳佛教對生命禮俗的看法—以天葬爲例〉,《輔仁宗教研究》20期(2010.03.01),頁67-95。
12. 黃英傑,〈藏傳佛教對生命禮俗的看法—以天葬爲例〉,《輔仁宗教研究》20期(2010.03.01),頁67-95。
13. 黃麗綺,〈從「虛無」到「笑」-論尼采「永恆回歸」之概念〉,《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3期(2012.03),頁41-80。
14. 黃麗綺,〈從「虛無」到「笑」-論尼采「永恆回歸」之概念〉,《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3期(2012.03),頁41-80。
15. 董恕明,〈在混沌與清明之間的追尋——以達德拉凡•伊苞《老鷹,再見》為例〉,《文學新鑰》8期(2008.12),頁12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