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西西,《母魚》(台北:洪範,2008.09)。
瓦歷斯.諾幹,《迷霧之旅》(新北市:布拉格文化,2012.01)
朱蒂斯•赫曼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199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正義給我的10堂課》(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09)。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三民書局,2013)。
李道明、張昌彥,《記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文建會,2000)。
李道明,王蔚慈,《記錄台灣:台灣紀錄片與新聞片影人口述》(台北:文建會,2000)。
李根政,〈台灣山林的悲歌〉,《森林大滅絕》(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5.11)。
克利斯菲德.圖戈爾著,劉慧萍等譯,《揭開精神分析之父夢一場→弗洛伊德》台北:商周,2006)。
林木材,《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台北:遠流,2012.10)。
哈金,〈一個人的家鄉〉,《在他鄉寫作》,(台北:聯經,2010.01.22)
紀駿傑,〈環境正義〉,《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06)
姚鶴年,《台灣森林史料圖文編彙》(台北市:農委會,2001)。
郭力昕,〈去政治化的環境議題紀錄片〉,《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2014.10)。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神話》(台北:聯經,2011.09)
陳樹升,《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2009.二——科技與倫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0)。
陳樹升,《台灣紀錄片美學論壇.2010》(台中:台灣美術館,2000)。
齊柏林,《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台北:圓神出版有限公司,2013)。
二、期刊論文
方心怡,〈與祖靈彼此的守候 《Kanakanavu的守候》導演馬躍.比吼專訪 〉,《放映週報》319期,(2011.08.05)。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文化與歷史〉,《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2007.12)。
王慰慈,〈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 Bill Nichols 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20期(2003.01),頁5-27。
史書美,〈何謂華語語系研究?〉,《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9卷2期,(2016.0 6),頁105-123。瓦歷斯•諾幹,〈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台灣原住民族和語文學評論選集》,頁127。
李順民〈從紀錄片《Kanakanavu 的守候》談弱勢民族身分認同的重建〉,《慈濟科技大學學報》2期(2016),頁147-164。呂理德,〈環境殖民到環境難民:小林村滅村啟示 〉,《國家與社會》9期(2010.12.09),頁1-31。邱貴芬,〈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二--「科技與倫理篇」導論〉,國立台灣美術館(2009)。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
李道明,〈什麼是紀錄片?〉,《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行政院,2002),頁 285-300。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與文化變遷〉,《電影欣賞》44期(1990)頁80-93。林曜同,〈卡那富祭儀與族群共同體之重構 〉,《民俗曲藝 》193期,2016.09),頁63-128。林寶元,〈解嚴後初期紀錄片的再出發—美學觀點的再思考〉,《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2008)。
林耀盛,〈時間與意義:疾病、創傷及敘說之交疊構面〉,《本土心理學研究》15期(2001.06),頁 225。
胡台麗,〈臺灣原住民族誌影片的新貌 〉,《博物館學季刊》20期,(2006.10),頁59。馬躍.比吼,〈轉型正義,原住民不再等〉,《新使者雜誌》,155期(2016.8.15)。
陳月霞,〈阿里山地景追憶錄——二萬坪〉,《生態台灣》19期,(2008.01.24)。
陳器文,〈台灣原住民文學之神話思維與美學初探〉,《興大中文學報》18期(2006.01),頁1-25。孫大川,〈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中外文學》21卷7期,(1992.12),頁20-21。曹琬凌,〈院線紀錄片再媒介化之媒介化分析: 以「看見台灣」經驗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5卷2期(2015.7),頁121-153。曾允盈,〈宛如天籟原聲童聲合唱團唱出布農族的未來〉,《看雜誌》155期(2015.05),頁54-58。
黃佩茹,〈從《±2℃》到《看見台灣》──紀錄片效應的進步與時運〉,《跨閱誌》(2013.12.02)。
程靖,〈戀戀那瑪夏 〉,《不一樣新聞》173期,(2011.04)。
黃心雅,〈廣島的創傷:災難、記憶與文學的見證〉,《中外文學》30卷9期(2002.02),頁89-90。傅大為,〈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 —試讀台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 〉,《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集:評論卷(上)》,頁211。
劉智濬,〈田雅各如何被接受?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5卷 4期),(2015.12.01),頁21-42。劉憶諄,〈淺談阿里山鄒族與自然生態相處之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265期。
蔡智豪,〈從清境問題看「國土保安」〉,《生態台灣》42期(2014.01),頁57-62。
盧智芳,〈我的孩子們,都知道我要的是「態度」〉,《Cheers雜誌》159期(2013.12),頁27-29。
簡瑛瑛、賴孟君,〈生命書寫與藝術再現:從阿女烏到依布的台灣原住民女性創作〉,《政大民族學報》28期(2009),頁102。
羅紹麟,〈氣候變遷與森林環境意識的探討〉,《林業研究季刊》27期(2005.12),頁63-78。三、學位論文
王玉燕,《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2007)。
王言傑,〈蘭嶼書寫與影像紀實研究—以夏曼.藍波安和關曉榮的作品為討論主軸〉(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李孟津,〈紀錄片真實之探討〉(台南: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李紋鋒,〈「紀錄觀點」究竟紀錄誰的觀點?且看公視教改系列紀錄片〉(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邱月亭,〈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林素雲,〈台灣海洋文學的家鄉歸屬研究—-以東年、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為主〉(新竹: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2012)。林睿達,〈紀錄片「看見台灣」議題行銷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論文,2014)。
林曜同,〈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論文,2007)。
林德芳,〈清境地區民宿業者對國土復育政策內容態度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2007)。林琮昱,〈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變貌(1990∼2005年)〉(台南: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陳幸雄,〈卡那卡那富族群文化認同發展歷程-從「Other」到「We」〉(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論文,2013)。
陳忠偉,〈生態文化的現代實踐——夏曼•藍波安海洋書寫研究〉(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許凱雯,〈堪卡那福部落布農族之族群關係〉(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論文,2003)。
葉子寧,〈「看見台灣」,看見甚麼?一個紀錄片閱聽人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論文,2014)。
溫浩邦,〈歷史的流變與多聲—「義人吳鳳」與「莎韻之鐘」〉,(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論文,1996)。
潘瓊君,〈「看見台灣」研究——行銷、敘事與效應分析〉(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運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劉又萍,〈劉克襄與夏曼•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台南: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劉逸竹,〈邂逅蘭嶼:論三部民族誌紀錄片《蘭嶼觀點》、《清文不在家》、《面對惡靈》〉(新竹: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謝佳玲,〈台灣原住民紀錄片:導演生存心態下之美感詮釋〉(花蓮: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謝麗金,〈探討電影文本中環保意識的建構──以《看見台灣》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蘇倖儀,〈 國家體制下的原住民族主體意識建構─以《蘭嶼觀點》、《我家門前有大河》、《原運─破除吳鳳神話》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四、報紙
李順德,〈土地超限拆遷李鴻源:政治問題「看見台灣」回響繼廬山溫泉下一個要處理清境農場營建署一個月內提國土保育報告〉,《聯合報》,(2013.12.01)。
侯俐安,〈「看見台灣」一周年齊柏林空拍南崁溪又見染黃濁水出席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齊柏林:大家很不願在企業場合談環境但最有能力改變環境的卻是企業〉,《聯合報》,(2014.10.31)。
陳玉峰,〈阿里山的大烏龍?〉,《自由副刊》,(2003.11.14)。
陳宏睿、蘇郁涵,〈日月光排廢水案二審改判無罪〉,《聯合報》,(2015.09.30)。
張家樂、陳妍霖,〈回不去了……廬山溫泉將從地圖消失〉,《聯合報》,(2016.07.01)。
傅繼瑩,〈西島秀俊發聲狂推《看見台灣》〉,《中國時報》,(2014.09.15)。
鄒念祖,〈台灣人最大問題吳念真:假裝沒看見〉,《自由時報》,(2013.06.23)。
鄒念祖,〈看見台灣露天首映3000網友捐錢辦的〉,《自由時報》,(2013.10.31)。
雷光涵,〈看見台灣紅到日本西島秀俊扛配音〉,《聯合報》,(2014.9.15)。
劉克襄,〈看見與看不見的台灣〉,《聯合報》,(2013.11.21)。
謝孟羽,〈終於還我土地,盼望四十年來的正義〉,《聯合報》,(2014.12.10)。
五、網路資料
王昀燕,〈輕撫島嶼的傷痕專訪《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485
王昀燕,〈後來我們都哭了──《看見台灣》的認同形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42/article/739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文化與歷史 〉,臺灣省政府。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612/9612-02.htm
孔賢傑,〈卡那富族群簡介〉,(2014.7.14)。web.kinmen.gov.tw/MultiMedia_FileDownload.ashx?guid=d4ec3993-2d29-4ab6
朱淑娟,〈陳玉峰、陳月霞港都開講震撼人心〉,地球公民基金會,(2009.9.19)。https://www.cet-taiwan.org/node/642
沈婉玉,〈看見台灣做公益 3月巡迴放映〉,《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218005422-260401
李安君,〈為《看見台灣》吟唱 林慶台:「不貪心」的生活哲學〉,Fanily分享你,(2013.10.30)。https://www.fanily.tw/archives/21723
李采薇,〈《看見台灣》,你還看不見台灣的山坡開發問題嗎?〉,環境資訊中心,(2013.11.24)。e-info.org.tw
李哲宇,〈《阿里88》的嚷嚷—黃信堯導演專訪〉,2013社會公義獎導演專訪系列。hre.pro.edu.tw/zh.php?m=15&c=1380435351
林木材,〈紀錄片之死〉,《電影.人生.夢部落格》。http://woodlindoc.blogspot.tw/2014/05/blog-post.html
林木材,〈《看見台灣》見與不見〉,《電影.人生.夢部落格》。http://woodlindoc.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24.html
林昭儀,〈「金融挺文創」後,如何複製下一個《看見台灣》?〉,《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132
林佩怡、沈揮勝,〈清境134家民宿,僅4家完全合法〉,《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6000796-260102
保溫冰,〈多給土地一些微笑:專訪《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開眼e週報》。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19/34193283/
胡慕情,〈鳥目台灣〉,《獨立評論@天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article/727
孫志熙,〈要不,繼續假裝看不見?─《看見台灣》齊柏林專訪〉,《cue電影生活》。http://cue.com.tw/view.php?v=167
唐肇陽,〈關於齊柏林的《看見台灣》〉,《樂多日誌Blog》。http://blog.roodo.com/tcyang/archives/26309644.html
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如此《看見台灣》〉,《獨立評論@天下》。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3/article/840
郭力昕,〈當紀錄片成為新的教堂─試論《生命》及其文化現象〉,《勞苦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969 ,2016.10.10參閱
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初探〉,臺灣學系列講座62場,(2011.10.8)。www.ntl.edu.tw/sp.asp?xdurl=MP8AP/MediaPlay.asp&xItem=9328&mp=8
浦忠成,〈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認知差異初探〉,國立台灣圖書館,(2011.10.08)。www.ntl.edu.tw/sp.asp?xdurl=MP8AP/MediaPlay.asp&xItem=9328&mp=8
陳佳利,〈廬山夢〉,我們的島,(2010.07.26)。ourisland.pts.org.tw/content/
許世穎,〈配樂成本不及金城武廣告何國杰為《看見台灣》降價〉,《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nownews/entertain/201310/201310221328644.html
張岱屏,〈雲豹的故鄉—大武山〉,環境資訊中心,(2004.03.05)。e-info.org.tw/column/ourisland/2004/ou04030501.htm
黃亞琪,〈《看見台灣》票房破億背後兩窘境〉,《商業週刊》第1364期。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WebArticle.aspx?ID=53072&pnumber=1
曾文珍,〈誠實是信仰請還給紀錄片一個單純美好的想像〉,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2017.01.03)。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196
楊雅?,〈怎麼看見台灣?〉,《博克來閱讀生活誌》。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2520
楊寶楨,〈齊柏林:我在飛機上不斷嘆息〉,《今周刊》879期。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15-103186?page=1
楊寶楨,〈何國杰:從不後悔走上電影配樂這條路〉,《今週刊》885期。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17-104190?page=1
葉乃靜,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大辭典,(2012.10)。terms.naer.edu.tw/publishword/5/
廖靜蕙,〈反亞泥毀山林 跑友號召為捍衛太魯閣而跑〉,環境資訊中心,(2014.12.04)。e-info.org.tw
劉宇青採訪,〈對山野有情的生態家〉,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電子報,(2004.06)。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old&s_dir=20040426
貳、西文部分
Ⅰ.Books
Anil Narine, Eco-trauma cinema(American:Routledge,2014.10)
Adamson, Joni, Mei Mei Evans, and Rachel Stein,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ader: Politics, Poetics, and Pedagogy(Turtleback
Books,2002).
Cathy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6.17).
Salan Rushdie, Imaginary Homelands ( England:Granta,1992).
Ⅱ.Journal Articles
Hartley, Troy W.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 Environmental Civil
Rights Value Acceptable to All World Views.” Environmental
Ethics 17 (1995) 2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