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建良
研究生(外文):Jian-Liang Chen
論文名稱:胡錦濤時期中國對東亞睦鄰外交政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hina’s Good Neighbor Diplomacy toward East Asia in Hu Jintao Period
指導教授:蔡東杰蔡東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ung-Chieh Tsai
口試委員:陳佩修楊三億
口試日期:2013-12-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東亞睦鄰外交胡錦濤和平崛起
外文關鍵詞:East Asian RegionRegional Hegemonythe Rise of ChinaGood Neighbour Po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冷戰結束後,由於中國國力快速成長,「中國威脅論」從20世紀末便開始成為重要議題,不但成為全球學界爭論的焦點,甚至影響中國之外交政策,中國的國力成長,更使周邊國家感到不安。因此,中國推展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其戰略重點在於維持並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關係,並保持良好的睦鄰關係,也就是與周邊國家和各大國間保持合作及友好的關係,成為中國外交的重點。自從邁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憑藉其快速崛起的國力,儼然已成為東亞地區的區域霸權,為了爭取東亞鄰國之認同,中國除了不斷地對周邊鄰國釋出利益誘因,更需積極透過睦鄰外交維繫與東亞各國間的友好關係。本文試圖整理胡錦濤時期,中國針對東亞地區各個主要國家所採取的睦鄰外交手段,並歸納其成果及推論後續發展。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China threat theo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not onl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academic debate, but also affected China's foreign policy.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with rapid rise of strength, seems to have become a regional hegemony in East Asia Region.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continue to release interest incentives, but also need to actively through good-neighborly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friendly relation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Hu Jintao period, China for the major countries in East Asia adopted by the good-neighbor diplomatic means, and summed up the results and inferred follow-up development.
摘要(中文) i
摘要(英文) ii
章節目錄 iii
圖目次 iv
表目次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9
第五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1
第貳章、 中國睦鄰外交政策之形成與發展 18
第一節、 中國睦鄰外交政策形成之背景 18
第二節、 全球與區域環境變遷 29
第三節、 睦鄰外交政策的具體操作原則 36
第參章、 胡錦濤時期中國睦鄰外交政策之內容與實踐 49
第一節、 東北亞之高層互訪與政治合作 50
第二節、 東南亞之區域整合與經貿交流 71
第三節、 惠台政策下的兩岸關係 89
第肆章、 睦鄰外交政策的挑戰 102
第一節、 北韓核武問題朝鮮半島局勢 102
第二節、 釣魚台與南海主權爭議 119
第三節、 中國軍事擴張下之戰略衝突 131
第伍章、 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50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與專書論文
卜睿哲著,林添貴譯(2012),《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台北:遠流出版。
于化民、胡哲峰(1999),《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牛軍主編(2009),《後冷戰時代的中國外交》。北京:新華。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3),〈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9),《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4),《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5),《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1998),《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出版社。
宋鎮照(1999),《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文主編(2006),《東亞社會的結構與變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寶俊(1999),《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合著(2003),《中共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生榮主編(2001),《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唐彥林(2011),《東亞秩序變遷中的中國角色轉換》。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成芳(2001),《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袁方(2002),《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馬振坤(2008),《中國安全戰略與軍事發展》。新北市: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馬雪(David Marsh)和史塔克(Gerry Stoker)著,陳箐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張萬年主編(1999),《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張錫鎮(1999),《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
許志嘉(2004),《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
陳向陽(2003),《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實事出版社。
陳佩堯主編(2005),《國際戰略縱橫第一輯》。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峰君(1999),《當代亞太政治與經濟析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啟懋(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弘資訊。
陳鴻瑜、黃奎博、林若雩、陳佩修(2006),〈地緣政治與中共對東南亞之外交戰略〉,《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 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
麥艾文(Evan S.Medeiros)著,李柏彥譯(2011),《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童振源(2002),〈中國對台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楊成續(2003),《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粱月槐主編(2000),《外國國家安全戰略與軍事戰略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葉立誠、葉志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趙全勝(1999),《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劉中民(2009),《世界海洋政治與中國海洋發展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蔡東杰(2001),《兩岸外交策略與對外關係》。台北:高立圖書公司。
蔡東杰(2007),《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蔡東杰(2011),《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啟榮(2008),《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1978-200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閻學通、孫學峰(2001),《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韓華泰主編(1998),《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五大》。北京:北京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文興浩(2009),〈胡錦濤執政期間中國的對北韓認識和政策〉,《中蘇研究》,第33卷第2期,頁28。
王太(2002),〈中共實施「走出去」戰略之發展與成效〉,《中共研究》,第36卷7期,頁24。
王冠雄(2011),〈近期南海衝突之觀察〉,《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7期,頁18。
王高成、王信力(2012),〈東亞權力變遷與美中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頁41。
朴炳光(2004),〈對於北核問題中國的立場和政策〉,《東亞研究》,第46卷,頁139-164。
何思慎(2010),〈日中東海水域紛爭之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8-9。
吳玲君(2005),〈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頁30。
呂建良(2012),〈東海油氣田爭端的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51卷2期,頁113。
李玉貴(2008),〈解析中國威脅論〉,《理論研究》,第6期,頁58。
李毓峰(2011),〈中共推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評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4期,頁71。
林文程(2011),〈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9-42。
林若雩(2004),〈中共東南亞之經濟整合現壯與發展〉,《歐亞研究通訊》,第7卷12期,頁9。
河凡植(2012),〈中國對朝鮮半島地緣經濟戰略與其對中國與南北韓關係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1期,頁41-42。
邱坤玄(2007),〈「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1期,頁213-216。
邱坤玄(2009),〈台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第40卷2期,頁1-28。
胡文秀、王澤偉(2004),〈周邊安全環境與我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理論探索》,第6期,頁112。
胡聲平(2004),〈東亞區域整合與中國之立場及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頁47。
唐仁俊(2001),〈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12期,頁6。
孫國祥(2007),〈再探東北亞安全:東海海洋爭端的和平解決〉,《全球政治評論》,第18期,頁31-32。
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頁2。
高長、吳瑟致(2009),〈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0卷2期,頁1-48。
張雅君(2003),〈「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2期,頁1-26。
許志嘉(2007),〈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3期,頁43-90。
陳欣之(2004),〈單極體戲挑戰下的國際政治經濟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八期,頁50。
曾明君(2004),〈睦鄰、安鄰、富鄰是對我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豐富和發展〉,《柳州師專學報》,第19卷2期,頁63-65。
游智偉、洪銘德(2010),〈中國東北亞安全政策的本質與目的:以六方會談為例》,《東亞研究》,第41卷1期(2010年1月),頁83-84。
游智偉、陳政一(2011),〈中共對臺政策之理性與組織過程分析:以2002-2010年的政策變化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4卷第4期,頁57。
黃彥豪(2010),〈從「香格里拉對話」觀察亞太情勢發展〉,《亞太和平月刊》,第2卷第7期,頁40-43。
廖舜右(2012),〈中日韓高峰會的組織架構與運作原則〉,《APEC通訊》,第152期,頁12。
趙洪(2013),〈南海爭端下中國與菲律賓關係前景〉,《全球政治評論》,第43期,頁32。
劉清財(2005),〈新時期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國際觀察》,第5期,頁18。
劉德海(2010),〈北韓接班情勢之研判與對亞太地區之影響〉,《亞太和平月刊》,第2卷第11期,頁38-40。
蔡明彥(2009),〈當前東亞安全問題中的中國因素分析—以地緣政治、經貿整合與北韓核武問題為例〉,《全球政治評論》,第26期,頁10。
蔡東杰(2004),〈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下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五期,頁2。
蔡東杰(2010),〈天安艦事件與朝鮮半島安全局勢發展〉,《戰略安全研析》,第61期,頁8-11。
蔡東杰(2013),〈朝鮮半島危機之區域戰略意涵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2期,頁23。
蔡東杰、洪銘德(2008),〈新世紀以來美國對東南亞軍事戰略之分析〉,《亞太研究論壇》,第42期,頁33。
蕭朝琴(1999),〈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太地區的安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10期,頁23。
三、學位論文
李雅欽(2006),〈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耿萬隆(2005),〈推動睦鄰友好政策之戰略意涵-以中共與東協發展政、經關係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際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士勳(2005),〈後冷戰時期中共「睦鄰外交」之研究—一個「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太源(2005),〈從中共睦鄰外交論中共對東盟政策〉,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雄(2006),〈中共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角度分析〉,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
蔣學年(2008),〈中共睦鄰外交的建構與發展—從「朝貢體系」的理論與架構分析〉,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
蕭芃連(2005),〈中國『走出去』戰略與中國企業跨國投資關聯性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李明(2006),〈北韓核武發展以及東北亞國際變局〉,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舉辦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2006年12月16日)。
胡聲平(2004),〈中共「和平崛起」與東亞安全〉,《2004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胡聲平(2007),〈胡錦濤主政下中共對台策略與成本評估〉,《2007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胡聲平(2011),〈權力交接時期的中共對外關係—以中共對美國與周邊國家的政策為例〉,《2011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政治系主辦。
傅恆德、林文謙(2009),〈二十一世紀政治科學研究途徑之展望〉,《2009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動盪年代中的政治學:理論與實踐》,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五、網路資料
《人民日報》。http://paper.people.com.cn/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站》。http://big5.gov.cn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
《中評網》。http://hk.crntt.com
《中國共產黨網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
《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
《朝鮮日報中文網》。http://chn.chosun.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網》。http://www.chinese.rfi.fr
《南博網》。http://customs.caexpo.com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10/25瀏覽)。http://old.npf.org.tw
《旺報》。http://www.want-daily.com
《中央廣播電台》。http://news.rti.org.tw
《商業週刊》。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環球網》。http://opinion.huanqiu.com
《美國之音》。http://www.voafanti.com
《中央社》。 http://news.cts.com.tw
《中華民國一百年國防報告書》。http://www.mnd.gov.tw
《華爾街日報》。http://chinese.wsj.com
六、報章資料
蔡東杰,〈日「親美入亞」外交新戰略 漸趨明顯〉,《青年日報》,7版,2010年2月21日。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與專書論文
Akiko Fukushima(2002), “Multilateralism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China,” in Benjamin L. Self and Jeffrey W. Thompson, eds., An Alliance for Engagement: Building Cooperation in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Paul Evans(1999), “China’s Engagement with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Robert Ross, eds.,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L. Shambaugh(2002),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ianwei Wang(2003),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Asian Security: Sources, Management, and Prospects,” in Muthiah Alagappa ed., Asian Security Ord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rry A. Niksch(2003), North Korea’s Nuclear Weapons Systems, CRS Report for the Congress..
Michael D. Swaine(2001), “Chinese Decision-Making Regarding Taiwan, 1979-2000,” in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yrna S. Austria(2003), East Asian Regional Cooperation: Approaches and Processes .Makati City: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Paul Dibb(1995), Towards a New Balance of Power in Asia .London: IISS,.
Richard Fisher and Paul H.B. Godwin(1998), ”Defense policy and posture (I)”in Hans Binnendijk and Ronald N. Montaperto(eds), Strategy Trends in China.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Robert G. Sutter and Chin-Hao Huang(2007), “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Summitry at Home and. Abroad,”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Stephen J. Flanagan & Michael E. Marti(2003),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Stuart Harris(1997), “The Impacts of Economics in the New Asia-Pacific Region,” in Denny Roy ed.,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uisheng Zhao(2004),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 An East Gate Book.
(二)期刊論文
Alastair Iain Johnston(2003),”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4 , pp.5-56.
David Shambaugh(2004/2005), ”China Engages Aisa: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9,No.3,pp.64-99.
Ashton B.Carter and William J.Perry(2007),”China on March”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88 ,pp.16-22.
Takashi Terada(2006), “Forming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A Site for Japan-China Power Struggles,” Japanese Studies, Vol.26, No.1, pp.5-17.
Avery Goldstein(2001),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8, p. 842.
Bonnie S. Glaser and Wang Liang(2008), “North Korea: The Beginning of a China-U.S. Partnership?”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31, No.3, p.168.
Kyung-Ae Park(2004), “North Korea in 2003: Pendulum Swing between Crisis and Diplomacy,” Asian Survey, Vol. 44, No. 1, pp. 141~143.
(三)網路資料
ASEAN. http://www.aseansec.org
MOFA of Japan. http://www.ioc.u-tokyo.ac.jp
Singapore's FTA Network. http://www.fta.gov.sg
RSIS Commentaries. http://www.rsis.edu.sg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
CNN. http://edition.cnn.com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
BBC. http://news.bbc.co.uk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太(2002),〈中共實施「走出去」戰略之發展與成效〉,《中共研究》,第36卷7期,頁24。
2. 王太(2002),〈中共實施「走出去」戰略之發展與成效〉,《中共研究》,第36卷7期,頁24。
3. 何思慎(2010),〈日中東海水域紛爭之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8-9。
4. 何思慎(2010),〈日中東海水域紛爭之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8-9。
5. 吳玲君(2005),〈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頁30。
6. 吳玲君(2005),〈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頁30。
7. 呂建良(2012),〈東海油氣田爭端的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51卷2期,頁113。
8. 呂建良(2012),〈東海油氣田爭端的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51卷2期,頁113。
9. 李毓峰(2011),〈中共推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評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4期,頁71。
10. 李毓峰(2011),〈中共推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評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4期,頁71。
11. 林文程(2011),〈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9-42。
12. 林文程(2011),〈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9-42。
13. 河凡植(2012),〈中國對朝鮮半島地緣經濟戰略與其對中國與南北韓關係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1期,頁41-42。
14. 河凡植(2012),〈中國對朝鮮半島地緣經濟戰略與其對中國與南北韓關係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1期,頁41-42。
15. 邱坤玄(2009),〈台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第40卷2期,頁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