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文部分
2.(一)專書
3.Aaron L. Friedberg著,溫洽溢譯(2014),《美國回得了亞洲嗎?》。台北:遠流出版社。
4.Andrew J. Nathan、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2015),《尋找安全感的中國》。台北:左岸出版社。
5.Daniel A. Bell著,吳萬偉譯(2016),《賢能政治》。北京:中信出版社。
6.Diana Ridley著,張可婷譯(2011),《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台北:韋伯出版社。
7.Edmund Leach著,盧德平譯(1991),《文化與交流》。北京:華夏出版社。
8.Ezra F. Vogel著,馮克利譯(2012),《鄧小平改變中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9.Fareed Zakaria著,杜默譯(2008),《後美國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
10.Harris M. Cooper著,高美英譯(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台北:弘智出版社。
11.Jenks, C.著,俞智敏譯(1998),《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12.Joseph S. Nye著,王吉美譯(2015),《論權力》。北京:中信出版社。
13.Joseph S. 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14.Joseph S. Nye著,李靜宜譯(2011),《權力大未來:軍事力、經濟力、網路力、巧實力的全球主導》。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15.Joseph S. Nye著,林添貴譯(2015),《美國世紀的終結?》。台北:麥田出版社。
16.Joseph S. Nye著,蔡東杰譯(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出版社。
17.Lawrence E. Harrison、Samuel P. Huntington編著,李振昌、林慈淑譯 (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出版社。
18.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出版社。
19.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2010),《台灣的未來》。台北:遠流出版社。
20.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2013),《未知的海峽》。台北:遠流出版社。
21.Rowan Callick著,盧意寧譯(2014),《我是世界最大黨》。台北:聯經出版社。
22.Samuel P. Huntington著,高德源、劉純佑、石吉雄譯(2008),《誰是美國人》。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23.Shelley Rigger著,姚睿譯(2013),《台灣為什麼重要?》。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4.Susan Shirk著,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台北:遠流出版社。
25.中西輝政(2016),《中國霸權的論理與現實》。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26.王央城主編(2007),《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
27.王玉玲(1996),《由兩岸關係探討台灣的統獨問題》。台北:桂冠出版社。
28.王家英、孫同文(1999),《從台灣政治到兩岸關係》。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29.王家英、鄭赤琰(1999),《香港回歸與兩岸關係之展望》。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30.王家英、鄭赤琰(1999),《第二次辜汪會晤後的兩岸關係》。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31.王御風(2014),《圖解台灣史》。台北:好讀出版社。
32.王銘義(2005),《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33.王銘義(2016),《波濤滾滾:1986-2015兩岸談判30年關鍵秘辛》。台北:時報出版社。
34.古碧玲(1999),《台灣後來好所在-中美斷交及「薪傳」首演20週年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5.石之瑜(2000),《天網:大陸政策觀微直斷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36.石之瑜(2001),《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37.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38.石之瑜主編(2003),《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39.石玉民(2012),《從敵對到握手兩岸》。台北:靈活出版社。
4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0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文教交流團體組織及活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交流中我開放政策與中共緊縮措施之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社會交流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4.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5.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兩岸關係之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84年民間團體及個人從事兩岸民間文教交流績優事蹟專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誠意和努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參考諮詢問題選輯》。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0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1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2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4.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9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5.余秋雨(2010),《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56.余英時(1993),《民主與兩岸動向》。台北:三民書局。
57.余英時(2011),《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出版社。
58.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59.李允傑(2013),《ECFA後的兩岸關係》。台北:麗文出版社。
60.李功勤(2013),《台灣政治發展史(1895年迄今)》。台北:幼獅出版社。
61.李亦園(1996),《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62李佩雯(2013),《跨文化溝通與關係維繫》。台北:雙葉出版社。
63.李瑞騰主編(2008),《文化新視野》。台北:文訊雜誌社。
64.李慶平主編(1994),《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兩岸文化交流年報》。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65.杜松柏(2004),《論兩岸如何以中華文化建政》。新北:讀冊出版社。
66.林安梧主編(1992),《海峽兩岸中國文化之未來展望》。台北:明文書局。
67.林谷芳(2005),《兩岸之繭-台灣面對大陸如何心理解套》。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68.林博文(2009),《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台北:時報出版社。
69.邵玉銘主編(1995),《文化與視野的反省》。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70.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台北:揚智出版社。
71.邵宗海(2004),《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出版社。
72.俞新天主編(2005),《國際關係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73.紀欣(2016),《兩岸關係問與答》。台北:觀察雜誌社。
74.耶魯兩岸學會(1995),《邁向21世紀的兩岸關係》。台北:時報出版社。
75.范疇(2013),《台灣是誰的?你的?我的?他的?世界的?》。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76.范疇(2014),《與中國無關》。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77.郝望(2005),《台海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及預測》。台北:秀威出版社。
78.國立編譯館主編(1993),《國家統一綱領與大陸政策》。台北:國立編譯館。
79.張亞中、左正東主編(2014),《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80.許倬雲(2015),《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81.陳文壽主編(2006),《北京台研論壇第一輯: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回顧與前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82.陳隆志、陳文賢主編(2009),《聯合國專門機構:體制、功能與發展》。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83.陳雅萍等(2003),《雲門 傳奇》。台北:金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陳愷璜(2013),《兩岸新聞採訪交流之研究》。台北:致知出版社。
85.游盈隆主編(2008),《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86.黃天中、張五岳主編(199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87.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台北:洪葉出版社。
88.楊開煌(2005),《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89.楊榮華主編(1997),《九十年代兩岸關係》。武漢:武漢出版社。
90.趙怡(2015),《千里如斯:趙怡兩岸札記》。台北:時報出版社。
91.趙建民主編(2016),《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出版社。
92.趙春山主編(2015),《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93.劉文斌(2005),《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書局。
94.劉文斌(2011),《為人民服務:兩岸制度競爭的核心》。台北:秀威出版社。
95.劉必榮(2009),《世界真的變了!》。台北:先覺出版社。
96.劉國深(2002),《當代台灣政治分析》。台北:博揚出版社。
97.劉國深等(2006),《台灣政治概論》。北京:九州出版社。
98.劉登翰主編(2003),《文化親緣與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
99.潘一禾(2005),《文化與國際關係》。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100.戴萬欽主編(2012),《世界新格與兩岸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101.蘇起(2014),《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102.蘇起、張良任主編(1996),《兩岸文化交流:理念、歷程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03.(二)期刊
104.Brantly Womack著,宋鷗譯(2006),〈「軟實力」評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5期,頁67。
105.Daniel A. Bell(2012),〈賢能政治是個好東西〉,《當代世界》,2012年8月,頁5。
106.Daniel A. Bell著,李揚眉譯(2013),〈從「亞洲價值觀」到「賢能政治」〉,《文史哲》,2013年第3期,頁7。
107.Jo Littler(2014),〈作為經濟寡頭統治的賢能政治〉,《開放時代》,2014年3月,頁104。
108.丁宇(2014),〈用中華文化凝聚兩岸一家親〉,《兩岸關係》,第4期,頁32-36。
109.孔新峰(2014),〈賢能政治視野下的「公僕」與「公民」〉,《文史哲》,2014年第4期,頁74。
110.王仲(2012),〈兩百年來台灣文化變遷概述-兼論兩岸文化交流的對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41卷第3期,頁130-136。
111.王仲孚(2009),〈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應先了解台灣教育現狀〉,《海峽評論》,225期,頁21-25。112.王家春、王曉璡(2011),〈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不斷推進兩岸發展〉,《陝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卷1期,頁21。
113.王國良(2013),〈儒家賢能政治思想與中國賢能推舉制度的發展〉,《文史哲》,2013年第3期,頁24、30。
114.丘德珍(2012),〈完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方式的思考-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視角〉,《發展研究》,第7期,頁123-125。
115.古晏豪(2015),〈習近平主政後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中共軍事》,第30卷第5期,頁50。
116.白彤東(2013),〈主權在民,治權在賢:儒家之混合政體及其優越性〉,《文史哲》,2013年第3期,頁20。
117.余英時(1994),〈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1期,頁14。118.余英時(2016),〈中國必須回到文明的主流(上)〉,《明報月刊》,50週年特輯,2016年11月,頁21。
119.余英時(2016),〈中國必須回到文明的主流(下)〉,《明報月刊》,50週年特輯,2016年12月,頁50。
120.吳瓊恩(1993),〈中國的統一與中國的崛起-文化戰略的思考〉,《海峽評論》,第31期,頁17。121.呂有雲(2010),〈賢能政治之哲學考察〉,《求索》,2010年7月,頁114-116。
122.呂郁女、鄧中堅(2008),〈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21期,頁4。123.宋淑玉(2014),〈功能和社會意義視野下的兩岸文化交流〉,《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12卷第4期,頁43-48。
124.李立(2010),〈略論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頁66-69。
125.李松(2010),〈理論旅行的空間差異-海峽兩岸文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比較〉,《華文文學》,第98期,頁59-64。
126.李道湘(2011),〈兩岸文化交流中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9卷第1期,頁71-76。
127.林正義(2007),〈中國崛起、軟實力與美國民意〉,《戰略安全研析》,27期,頁24-25。128.林麗香(2015),〈軟實力與軍隊〉,《國際軍務》,第2期,頁77。129.姚洋(2015),〈拿甚麼來規訓民主〉,《經濟導刊》,2015年2月,頁92-94。
130.思想編委會(2014),〈在台灣談中華文化〉,《思想》,第25期,頁147-224。
131.段皎琳、潘桂玲(2012),〈新形勢下台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態度的分析〉,《青年探索》,第4期,頁27-30。
132.胡全威(2015),〈柔性權力與馬基維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9卷第3期,頁58。133.候貴文、栗志剛(2008),〈文化軟實力研究述評〉,《理論月刊》,2008年第9期,頁154。
134.唐皇鳳,趙吉(2016),〈為新賢能政治正名與辯護〉,《探索與爭嗚》,2016年8月,頁68-69、72。
135.張亞(2006),〈1978年以來中共對台文化交流政策的探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頁124-126。
136.張亞中(1999),〈兩岸未來:有關兩岸簽署基礎協定的思考〉,《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頁1-29。137.張映彬(2008),〈實施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與對策〉,《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2期,頁69-72。
138.張寶蓉(2014),〈關於「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的若干問題分析〉,《台灣研究》,第1期,頁38-44。
139.盛治仁(2011),〈提升台灣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2期,頁139-140。140.章立凡(2016),〈相信文化自身的力量〉,《明報月刊》,50週年特輯,2016年12月,頁30。
141.莊朝榮(2013),〈中國提升文化產業軟實力之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6卷第2期,頁78-80。
142.郭震遠(2016),〈新對抗下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前景〉,《中國評論》,2016年12月號,頁48。143.陳玉剛(2007),〈試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國際觀察》,2007年第2期,頁37-39。
144.陳明通(2009),〈當前北京對台策略剖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二期,頁127-202。145.陳桂清(2015),〈淺析當前兩岸文化交流的主要問題及解決之道〉,《現代台灣研究》,第5期,頁17-22。
146.陳舒劼(2016),〈兩岸文化交流的瓶頸和障礙〉,《現代台灣研究》,第1期,頁61-66。
147.陳德昇、陳欽春(2005),〈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頁52。148.喻麗春、劉金清(2012),〈深入研究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機制促進兩岸長久和平發展〉,《科技信息》,第7期,頁51-52。
149.賀穎、周際翔、項玫(2005),〈淺析國家「軟實力」理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頁6。
150.黃光國(2016),〈「文化中國」與蔡英文的抉擇〉,《中國評論》,2016年5月號,頁31。151.黃繼朝(2014),〈從政治文化的變遷看當代台灣青年的認同問題〉,《青年探索》,2014卷1期,頁29。
152.楊立憲(2012),〈再論新形勢下如何深化兩岸文化交流〉,《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6期,頁35-39。
153.楊立憲(2016),〈兩岸攜手合作復興中華文化的思考〉,《現代台灣研究》,第1期,頁37-42。
154.楊行健(2010),〈試論閩南傳統文化與兩岸文化交流〉,《經濟與社會發展》,第5期,頁113-118。
155.楊昊、蕭新煌、趙晧嵎(2012),〈中國知識社群如何重構「柔性權力」理論:回顧與批判〉,《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4期,頁80-81。156.楊國榮(2013),〈賢能政治:意義與限度〉,《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頁26。
157.楊緒強(2015),〈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實效性探略〉,《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6期,頁87-90。
158.趙秀忠(2011),〈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期,頁18-22。
159.趙建民(1998),〈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期,頁54-77。160.劉京希(2015),〈構建現代政治生態必須祛魅賢能政治〉,《探索與爭嗚》,2015年8月,頁77-81。
161.劉勝驥(2005),〈兩岸表演藝術交流之發展(1988-2004)〉,《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頁112。162.劉祥得、楊開煌(2015),〈社會接觸、族群及政治態度影響民眾兩岸文化交流之分析〉,《通識論叢》,18期,頁109-120。
163.蔡東杰(2016),〈一個中國的反思〉,《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3,頁51-52。
164.蕭真美(1998),〈十年來之兩岸文化交流〉,《中國大陸研究》,41卷9期,頁53-70。165.蕭真美(1999),〈十年來的兩岸學術交流〉,《中國大陸研究》,42卷4期,頁93-107。166.蕭真美(2000),〈海峽兩岸藝文界的交流〉,《中國大陸研究》,43卷3期,頁113-129。167.賴逸芳(2010),〈文化軟實力,力博新舞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第10期,頁56。
168.薛其林、蔡雄(2008),〈論中華文化認同與和平統一〉,《雲夢學刊》,29卷3期,頁51-53。
169.謝松峰、韋強(2015),〈當前兩岸文化融合的現實挑戰及思考〉,《現代台灣研究》,第3期,頁19-22。
170.謝潮儀、黃慎智(2013),〈兩岸文化藝術交流非營利組織角色與功能之擬議〉,《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第二期,頁339-371。171.謝曉娟(2002),〈文化全球化的挑戰與跨世紀的中國文化戰略〉,《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頁102-104。
172.韓慧林(2009),〈中共「軟實力」之啟發與作為〉,《國防雜誌》,第24卷第2期,頁78。173.譚曉曙(2003),〈論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及特點〉,《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2卷第6期,頁41-69。
174.蘇進強(2016),〈王道文化是兩岸關係的活水〉,《中國評論》,2016年12月號,頁43。175.(三)學術研討論文集
176.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11),《第五屆兩岸和平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17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文教交流論文選集(一)》。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78.海峽交流基金會(2008),《兩岸開放交流2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
179.陳文壽主編(2006),《北京台研論壇第一輯: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回顧與前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180.劉國深等(1999),《中國和平統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
181.(四)網路資料
182.〈一綱四目〉,《新華網》(2017/3/30瀏覽),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4-12/17/content_2346414.htm
183.〈人員往來統計〉,《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6/10/16瀏覽),http://www.gwytb.gov.cn/lajlwl/rywltj/201101/t20110120_1715616.htm
184.〈大陸政策 > 答客問 > 文教類〉,《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4/2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197&ctNode=5640&mp=1
185.〈中國大陸人民來台從事文教交流統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4/24瀏覽),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5717&CtUnit=3993&BaseDSD=7&mp=1
186.〈文化交流〉,《中華民國文化部》(2017/5/2瀏覽),http://www.moc.gov.tw/content_281.html
187.〈主要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16/10/16瀏覽),http://59.252.212.18/gtb/index.jsp?url=http%3A%2F%2Fwww.mcprc.gov.cn%2Fgywhb%2Fzyzz%2F201111%2Ft20111121_278085.htm
188.〈加強文物交流 陝西「兵馬俑」赴台引起轟動〉,《新浪網》(2017/5/3瀏覽),http://news.sina.com.cn/cl/2001-09-21/363008.html
189.〈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2017/3/22瀏覽),http://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7#
190.〈本會補助活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5/1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6644&ctNode=6732&mp=1
191.〈年度綜合分析報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4/2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6549&ctNode=6333&mp=1
192.〈江八點〉,《新華網》(2017/4/9瀏覽),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5-01/26/content_2510849.htm
193.〈兩岸文化交流〉,《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7/3/30瀏覽),http://www.gwytb.gov.cn/lajlwl/lawhjl/
194.〈兩岸交流大事紀〉,《海基會全球資訊網》(2017/4/18瀏覽),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3883&CtUnit=2196&BaseDSD=7&mp=1&nowPage=82&pagesize=15
195.〈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6/11/14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578&ctNode=6621&mp=1
196.〈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百度百科》(2017/5/3瀏覽),http://baike.baidu.com/item/%E6%B5%B7%E5%B3%A1%E4%B8%A4%E5%B2%B8%E4%BA%A4%E6%B5%81%E5%9F%BA%E5%9C%B0
197.〈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增至49個 為何選中這些地方〉,《新浪網》(2017/5/3瀏覽),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sinacn/20160614/22577373272.html
198.〈秦始皇陵〉,《維基百科》(2017/5/3瀏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A6%E5%A7%8B%E7%9A%87%E9%99%B5
199.〈組織職掌〉,《中華民國文化部》(2017/5/2瀏覽),http://www.moc.gov.tw/content_247.html
200.〈組織類法規〉,《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5/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2518&ctNode=5661&mp=1
201.〈組織類法規〉,《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5/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2523&ctNode=5661&mp=1
202.〈新增六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7/5/3瀏覽),http://www.gwytb.gov.cn/wyly/201606/t20160615_11483762.htm
203.〈獎補助資訊網〉,《中華民國文化部》(2017/4/30瀏覽),https://grants.moc.gov.tw/Web/PointDetail.jsp?Key=53&P=1779
204.〈聯繫與交流〉,《海協會》(2017/5/11瀏覽),http://www.arats.com.cn/lxjl/index_1.htm
205.二、英文部分
206.(一)專書
207.Joseph S. Nye (2004),Power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age : from realism to globalization. London : Routledge.
208.Joshua Kurlantzick (2007), 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9.(二)期刊
210.Joseph S. Nye, "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No. 80, Fall 1990, pp. 153-171.
211.Joseph S. Nye,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 l. 105, No.2 Summer 1990,pp. 17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