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7: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方光乾
研究生(外文):Kuang-Chien Fang
論文名稱:兩岸文化交流之研究:從軟實力觀點切入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s:Analysis of Soft-Power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蔡東杰蔡東杰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廖舜右蔡育岱
口試日期:2017-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兩岸關係文化交流軟實力兩岸政策
外文關鍵詞:cross-strait relationscultural exchangesoft powercross-strait po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軟實力(Soft Power)理論在國際政治相關理論中具相當影響力,而實務運用上亦越發受到重視,在現今變動的世代中,一國不單單運用硬實力(例如軍事或經濟力量)去解決問題,更需要運用軟實力才能達到長期果效。
兩岸自1949年因國共內戰造成隔海分治的情勢,已持續六十餘年,雙方早年互不往來,形成政治對立及軍事對峙局面,台灣自1987年底始開放赴陸探親,開啟兩岸交流新頁,而兩岸關係亦受到內外在客觀因素影響,雙方需要經由交流增進了解減少歧見;本文從軟實力概念為理論依據,以文化(具吸引力的文化)與政治價值觀(國內外一致的價值觀)兩個軟實力資源面向切入,探討兩岸文化交流過去與現在的相關政策,集中在藝文及學術交流活動,並從軟實力觀點分析實例,以深入研究兩岸文化交流此議題,期盼兩岸關係得以持續發展。
The soft power theory is quite influential amo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ies,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re also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changing era today, a country can not only rely on hard power (such as military or economic power) to solve problems, but needs to use soft power to achieve a long-term effect.
It has been more than sixty years since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were divided by the civil war in 1949 and separately ruled. In early years, the two sides had n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ed a situation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t the end of 1987, Taiwan allowed visits to relatives in mainland China, and opened a new page of cross-strait exchanges; cross-strait relations were also affected by objecti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hich prompted both side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and reduce differences through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oft power concept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olicies related to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wo soft power resources of culture (in places where it is attractive to others) and political values (when it lives up to them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a focus on art and academic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is thesis, live cases are also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 power to study in-depth the issue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hope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2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架構………………………………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文獻探討………………………………………9
第二章 文化交流與軟實力理論………………………20
第一節 文化與文化交流………………………………20
第二節 兩岸文化交流…………………………………24
第三節 軟實力理論……………………………………30
第三章 中共對台文化交流……………………………39
第一節 中共對台文化政策演進………………………39
第二節 中共對台文化交流活動………………………63
第三節 軟實力觀點……………………………………70
第四章 台灣對陸文化交流……………………………76
第一節 台灣對陸文化政策演進………………………76
第二節 台灣對陸文化交流活動………………………103
第三節 軟實力觀點……………………………………109
第五章 結綸……………………………………………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7
參考文獻…………………………………………………121
中文部分…………………………………………………121
英文部分…………………………………………………136
附錄………………………………………………………137
〈附錄一〉:文化部、陸委會文教處、海基會文教處
組織職掌(摘錄)………………………………………137
〈附錄二〉:文化部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
巡演作業要點……………………………………………140
〈附錄三〉: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補助辦理兩岸民間交
流活動作業要點…………………………………………144
表目次
表2-1 權力的三種類型…………………………………32
表3-1 中共對台政策之演變……………………………45
表3-2 中共對台文化政策演進…………………………52
表3-3 中共對台主要文化交流活動(鄧小平到胡錦濤
時期)……………………………………………………63
表3-4 習近平時期主要對台文化交流活動……………64
表3-5 兩岸人員往來與交流統計一覽表(1987至2013
年)………………………………………………………68
表4-1 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文教交流統計表(2003
年10月至2004年12月)…………………………………84
表4-2 台灣的大陸政策演變……………………………87
表4-3 台灣對陸文化政策演進…………………………92
表4-4 台灣對陸主要文化交流活動……………………106
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7
圖3-1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至2016
年12月)……………………………………………………57
圖3-2 大陸赴台交流人數統計圖(1988至2013年)……69
圖3-3 大陸赴台交流項目統計圖(1988至2013年)……69
圖4-1 1996年民眾對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的看法綜合分
析……………………………………………………………82
圖4-2 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文教交流統計圖(2003年
10月至2004年12月)………………………………………84
1.一、中文部分
2.(一)專書
3.Aaron L. Friedberg著,溫洽溢譯(2014),《美國回得了亞洲嗎?》。台北:遠流出版社。
4.Andrew J. Nathan、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2015),《尋找安全感的中國》。台北:左岸出版社。
5.Daniel A. Bell著,吳萬偉譯(2016),《賢能政治》。北京:中信出版社。
6.Diana Ridley著,張可婷譯(2011),《一步步教您做文獻回顧》。台北:韋伯出版社。
7.Edmund Leach著,盧德平譯(1991),《文化與交流》。北京:華夏出版社。
8.Ezra F. Vogel著,馮克利譯(2012),《鄧小平改變中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9.Fareed Zakaria著,杜默譯(2008),《後美國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
10.Harris M. Cooper著,高美英譯(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台北:弘智出版社。
11.Jenks, C.著,俞智敏譯(1998),《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12.Joseph S. Nye著,王吉美譯(2015),《論權力》。北京:中信出版社。
13.Joseph S. 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14.Joseph S. Nye著,李靜宜譯(2011),《權力大未來:軍事力、經濟力、網路力、巧實力的全球主導》。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15.Joseph S. Nye著,林添貴譯(2015),《美國世紀的終結?》。台北:麥田出版社。
16.Joseph S. Nye著,蔡東杰譯(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出版社。
17.Lawrence E. Harrison、Samuel P. Huntington編著,李振昌、林慈淑譯 (2003),《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出版社。
18.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出版社。
19.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2010),《台灣的未來》。台北:遠流出版社。
20.Richard C. Bush著,林添貴譯(2013),《未知的海峽》。台北:遠流出版社。
21.Rowan Callick著,盧意寧譯(2014),《我是世界最大黨》。台北:聯經出版社。
22.Samuel P. Huntington著,高德源、劉純佑、石吉雄譯(2008),《誰是美國人》。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23.Shelley Rigger著,姚睿譯(2013),《台灣為什麼重要?》。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4.Susan Shirk著,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台北:遠流出版社。
25.中西輝政(2016),《中國霸權的論理與現實》。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26.王央城主編(2007),《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
27.王玉玲(1996),《由兩岸關係探討台灣的統獨問題》。台北:桂冠出版社。
28.王家英、孫同文(1999),《從台灣政治到兩岸關係》。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29.王家英、鄭赤琰(1999),《香港回歸與兩岸關係之展望》。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30.王家英、鄭赤琰(1999),《第二次辜汪會晤後的兩岸關係》。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31.王御風(2014),《圖解台灣史》。台北:好讀出版社。
32.王銘義(2005),《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33.王銘義(2016),《波濤滾滾:1986-2015兩岸談判30年關鍵秘辛》。台北:時報出版社。
34.古碧玲(1999),《台灣後來好所在-中美斷交及「薪傳」首演20週年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5.石之瑜(2000),《天網:大陸政策觀微直斷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36.石之瑜(2001),《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37.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38.石之瑜主編(2003),《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39.石玉民(2012),《從敵對到握手兩岸》。台北:靈活出版社。
4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0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文教交流團體組織及活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交流中我開放政策與中共緊縮措施之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社會交流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4.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5.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兩岸關係之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84年民間團體及個人從事兩岸民間文教交流績優事蹟專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誠意和努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參考諮詢問題選輯》。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0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1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2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4.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9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5.余秋雨(2010),《中華文化:從北大到台大》。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56.余英時(1993),《民主與兩岸動向》。台北:三民書局。
57.余英時(2011),《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出版社。
58.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59.李允傑(2013),《ECFA後的兩岸關係》。台北:麗文出版社。
60.李功勤(2013),《台灣政治發展史(1895年迄今)》。台北:幼獅出版社。
61.李亦園(1996),《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62李佩雯(2013),《跨文化溝通與關係維繫》。台北:雙葉出版社。
63.李瑞騰主編(2008),《文化新視野》。台北:文訊雜誌社。
64.李慶平主編(1994),《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兩岸文化交流年報》。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65.杜松柏(2004),《論兩岸如何以中華文化建政》。新北:讀冊出版社。
66.林安梧主編(1992),《海峽兩岸中國文化之未來展望》。台北:明文書局。
67.林谷芳(2005),《兩岸之繭-台灣面對大陸如何心理解套》。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68.林博文(2009),《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台北:時報出版社。
69.邵玉銘主編(1995),《文化與視野的反省》。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70.邵宗海(2003),《當代大陸政策》。台北:揚智出版社。
71.邵宗海(2004),《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出版社。
72.俞新天主編(2005),《國際關係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73.紀欣(2016),《兩岸關係問與答》。台北:觀察雜誌社。
74.耶魯兩岸學會(1995),《邁向21世紀的兩岸關係》。台北:時報出版社。
75.范疇(2013),《台灣是誰的?你的?我的?他的?世界的?》。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76.范疇(2014),《與中國無關》。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77.郝望(2005),《台海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及預測》。台北:秀威出版社。
78.國立編譯館主編(1993),《國家統一綱領與大陸政策》。台北:國立編譯館。
79.張亞中、左正東主編(2014),《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80.許倬雲(2015),《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81.陳文壽主編(2006),《北京台研論壇第一輯: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回顧與前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82.陳隆志、陳文賢主編(2009),《聯合國專門機構:體制、功能與發展》。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83.陳雅萍等(2003),《雲門 傳奇》。台北:金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陳愷璜(2013),《兩岸新聞採訪交流之研究》。台北:致知出版社。
85.游盈隆主編(2008),《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86.黃天中、張五岳主編(199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87.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台北:洪葉出版社。
88.楊開煌(2005),《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89.楊榮華主編(1997),《九十年代兩岸關係》。武漢:武漢出版社。
90.趙怡(2015),《千里如斯:趙怡兩岸札記》。台北:時報出版社。
91.趙建民主編(2016),《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出版社。
92.趙春山主編(2015),《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93.劉文斌(2005),《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書局。
94.劉文斌(2011),《為人民服務:兩岸制度競爭的核心》。台北:秀威出版社。
95.劉必榮(2009),《世界真的變了!》。台北:先覺出版社。
96.劉國深(2002),《當代台灣政治分析》。台北:博揚出版社。
97.劉國深等(2006),《台灣政治概論》。北京:九州出版社。
98.劉登翰主編(2003),《文化親緣與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
99.潘一禾(2005),《文化與國際關係》。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100.戴萬欽主編(2012),《世界新格與兩岸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
101.蘇起(2014),《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102.蘇起、張良任主編(1996),《兩岸文化交流:理念、歷程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03.(二)期刊
104.Brantly Womack著,宋鷗譯(2006),〈「軟實力」評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5期,頁67。
105.Daniel A. Bell(2012),〈賢能政治是個好東西〉,《當代世界》,2012年8月,頁5。
106.Daniel A. Bell著,李揚眉譯(2013),〈從「亞洲價值觀」到「賢能政治」〉,《文史哲》,2013年第3期,頁7。
107.Jo Littler(2014),〈作為經濟寡頭統治的賢能政治〉,《開放時代》,2014年3月,頁104。
108.丁宇(2014),〈用中華文化凝聚兩岸一家親〉,《兩岸關係》,第4期,頁32-36。
109.孔新峰(2014),〈賢能政治視野下的「公僕」與「公民」〉,《文史哲》,2014年第4期,頁74。
110.王仲(2012),〈兩百年來台灣文化變遷概述-兼論兩岸文化交流的對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41卷第3期,頁130-136。
111.王仲孚(2009),〈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應先了解台灣教育現狀〉,《海峽評論》,225期,頁21-25。
112.王家春、王曉璡(2011),〈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不斷推進兩岸發展〉,《陝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卷1期,頁21。
113.王國良(2013),〈儒家賢能政治思想與中國賢能推舉制度的發展〉,《文史哲》,2013年第3期,頁24、30。
114.丘德珍(2012),〈完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方式的思考-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視角〉,《發展研究》,第7期,頁123-125。
115.古晏豪(2015),〈習近平主政後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中共軍事》,第30卷第5期,頁50。
116.白彤東(2013),〈主權在民,治權在賢:儒家之混合政體及其優越性〉,《文史哲》,2013年第3期,頁20。
117.余英時(1994),〈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1期,頁14。
118.余英時(2016),〈中國必須回到文明的主流(上)〉,《明報月刊》,50週年特輯,2016年11月,頁21。
119.余英時(2016),〈中國必須回到文明的主流(下)〉,《明報月刊》,50週年特輯,2016年12月,頁50。
120.吳瓊恩(1993),〈中國的統一與中國的崛起-文化戰略的思考〉,《海峽評論》,第31期,頁17。
121.呂有雲(2010),〈賢能政治之哲學考察〉,《求索》,2010年7月,頁114-116。
122.呂郁女、鄧中堅(2008),〈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21期,頁4。
123.宋淑玉(2014),〈功能和社會意義視野下的兩岸文化交流〉,《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12卷第4期,頁43-48。
124.李立(2010),〈略論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頁66-69。
125.李松(2010),〈理論旅行的空間差異-海峽兩岸文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比較〉,《華文文學》,第98期,頁59-64。
126.李道湘(2011),〈兩岸文化交流中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9卷第1期,頁71-76。
127.林正義(2007),〈中國崛起、軟實力與美國民意〉,《戰略安全研析》,27期,頁24-25。
128.林麗香(2015),〈軟實力與軍隊〉,《國際軍務》,第2期,頁77。
129.姚洋(2015),〈拿甚麼來規訓民主〉,《經濟導刊》,2015年2月,頁92-94。
130.思想編委會(2014),〈在台灣談中華文化〉,《思想》,第25期,頁147-224。
131.段皎琳、潘桂玲(2012),〈新形勢下台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態度的分析〉,《青年探索》,第4期,頁27-30。
132.胡全威(2015),〈柔性權力與馬基維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9卷第3期,頁58。
133.候貴文、栗志剛(2008),〈文化軟實力研究述評〉,《理論月刊》,2008年第9期,頁154。
134.唐皇鳳,趙吉(2016),〈為新賢能政治正名與辯護〉,《探索與爭嗚》,2016年8月,頁68-69、72。
135.張亞(2006),〈1978年以來中共對台文化交流政策的探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頁124-126。
136.張亞中(1999),〈兩岸未來:有關兩岸簽署基礎協定的思考〉,《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頁1-29。
137.張映彬(2008),〈實施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與對策〉,《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2期,頁69-72。
138.張寶蓉(2014),〈關於「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的若干問題分析〉,《台灣研究》,第1期,頁38-44。
139.盛治仁(2011),〈提升台灣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2期,頁139-140。
140.章立凡(2016),〈相信文化自身的力量〉,《明報月刊》,50週年特輯,2016年12月,頁30。
141.莊朝榮(2013),〈中國提升文化產業軟實力之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6卷第2期,頁78-80。
142.郭震遠(2016),〈新對抗下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前景〉,《中國評論》,2016年12月號,頁48。
143.陳玉剛(2007),〈試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國際觀察》,2007年第2期,頁37-39。
144.陳明通(2009),〈當前北京對台策略剖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二期,頁127-202。
145.陳桂清(2015),〈淺析當前兩岸文化交流的主要問題及解決之道〉,《現代台灣研究》,第5期,頁17-22。
146.陳舒劼(2016),〈兩岸文化交流的瓶頸和障礙〉,《現代台灣研究》,第1期,頁61-66。
147.陳德昇、陳欽春(2005),〈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頁52。
148.喻麗春、劉金清(2012),〈深入研究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機制促進兩岸長久和平發展〉,《科技信息》,第7期,頁51-52。
149.賀穎、周際翔、項玫(2005),〈淺析國家「軟實力」理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頁6。
150.黃光國(2016),〈「文化中國」與蔡英文的抉擇〉,《中國評論》,2016年5月號,頁31。
151.黃繼朝(2014),〈從政治文化的變遷看當代台灣青年的認同問題〉,《青年探索》,2014卷1期,頁29。
152.楊立憲(2012),〈再論新形勢下如何深化兩岸文化交流〉,《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6期,頁35-39。
153.楊立憲(2016),〈兩岸攜手合作復興中華文化的思考〉,《現代台灣研究》,第1期,頁37-42。
154.楊行健(2010),〈試論閩南傳統文化與兩岸文化交流〉,《經濟與社會發展》,第5期,頁113-118。
155.楊昊、蕭新煌、趙晧嵎(2012),〈中國知識社群如何重構「柔性權力」理論:回顧與批判〉,《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4期,頁80-81。
156.楊國榮(2013),〈賢能政治:意義與限度〉,《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頁26。
157.楊緒強(2015),〈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實效性探略〉,《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6期,頁87-90。
158.趙秀忠(2011),〈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期,頁18-22。
159.趙建民(1998),〈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期,頁54-77。
160.劉京希(2015),〈構建現代政治生態必須祛魅賢能政治〉,《探索與爭嗚》,2015年8月,頁77-81。
161.劉勝驥(2005),〈兩岸表演藝術交流之發展(1988-2004)〉,《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頁112。
162.劉祥得、楊開煌(2015),〈社會接觸、族群及政治態度影響民眾兩岸文化交流之分析〉,《通識論叢》,18期,頁109-120。
163.蔡東杰(2016),〈一個中國的反思〉,《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3,頁51-52。
164.蕭真美(1998),〈十年來之兩岸文化交流〉,《中國大陸研究》,41卷9期,頁53-70。
165.蕭真美(1999),〈十年來的兩岸學術交流〉,《中國大陸研究》,42卷4期,頁93-107。
166.蕭真美(2000),〈海峽兩岸藝文界的交流〉,《中國大陸研究》,43卷3期,頁113-129。
167.賴逸芳(2010),〈文化軟實力,力博新舞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第10期,頁56。
168.薛其林、蔡雄(2008),〈論中華文化認同與和平統一〉,《雲夢學刊》,29卷3期,頁51-53。
169.謝松峰、韋強(2015),〈當前兩岸文化融合的現實挑戰及思考〉,《現代台灣研究》,第3期,頁19-22。
170.謝潮儀、黃慎智(2013),〈兩岸文化藝術交流非營利組織角色與功能之擬議〉,《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第二期,頁339-371。
171.謝曉娟(2002),〈文化全球化的挑戰與跨世紀的中國文化戰略〉,《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頁102-104。
172.韓慧林(2009),〈中共「軟實力」之啟發與作為〉,《國防雜誌》,第24卷第2期,頁78。
173.譚曉曙(2003),〈論中共對台政策的演變及特點〉,《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2卷第6期,頁41-69。
174.蘇進強(2016),〈王道文化是兩岸關係的活水〉,《中國評論》,2016年12月號,頁43。
175.(三)學術研討論文集
176.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11),《第五屆兩岸和平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17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文教交流論文選集(一)》。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78.海峽交流基金會(2008),《兩岸開放交流2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
179.陳文壽主編(2006),《北京台研論壇第一輯: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回顧與前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180.劉國深等(1999),《中國和平統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
181.(四)網路資料
182.〈一綱四目〉,《新華網》(2017/3/30瀏覽),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4-12/17/content_2346414.htm
183.〈人員往來統計〉,《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6/10/16瀏覽),http://www.gwytb.gov.cn/lajlwl/rywltj/201101/t20110120_1715616.htm
184.〈大陸政策 > 答客問 > 文教類〉,《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4/2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197&ctNode=5640&mp=1
185.〈中國大陸人民來台從事文教交流統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4/24瀏覽),http://www.mac.gov.tw/lp.asp?CtNode=5717&CtUnit=3993&BaseDSD=7&mp=1
186.〈文化交流〉,《中華民國文化部》(2017/5/2瀏覽),http://www.moc.gov.tw/content_281.html
187.〈主要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16/10/16瀏覽),http://59.252.212.18/gtb/index.jsp?url=http%3A%2F%2Fwww.mcprc.gov.cn%2Fgywhb%2Fzyzz%2F201111%2Ft20111121_278085.htm
188.〈加強文物交流 陝西「兵馬俑」赴台引起轟動〉,《新浪網》(2017/5/3瀏覽),http://news.sina.com.cn/cl/2001-09-21/363008.html
189.〈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2017/3/22瀏覽),http://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7#
190.〈本會補助活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5/1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6644&ctNode=6732&mp=1
191.〈年度綜合分析報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4/2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6549&ctNode=6333&mp=1
192.〈江八點〉,《新華網》(2017/4/9瀏覽),http://news.xinhuanet.com/taiwan/2005-01/26/content_2510849.htm
193.〈兩岸文化交流〉,《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7/3/30瀏覽),http://www.gwytb.gov.cn/lajlwl/lawhjl/
194.〈兩岸交流大事紀〉,《海基會全球資訊網》(2017/4/18瀏覽),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3883&CtUnit=2196&BaseDSD=7&mp=1&nowPage=82&pagesize=15
195.〈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6/11/14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578&ctNode=6621&mp=1
196.〈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百度百科》(2017/5/3瀏覽),http://baike.baidu.com/item/%E6%B5%B7%E5%B3%A1%E4%B8%A4%E5%B2%B8%E4%BA%A4%E6%B5%81%E5%9F%BA%E5%9C%B0
197.〈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增至49個 為何選中這些地方〉,《新浪網》(2017/5/3瀏覽),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sinacn/20160614/22577373272.html
198.〈秦始皇陵〉,《維基百科》(2017/5/3瀏覽),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A6%E5%A7%8B%E7%9A%87%E9%99%B5
199.〈組織職掌〉,《中華民國文化部》(2017/5/2瀏覽),http://www.moc.gov.tw/content_247.html
200.〈組織類法規〉,《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5/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2518&ctNode=5661&mp=1
201.〈組織類法規〉,《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5/2瀏覽),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2523&ctNode=5661&mp=1
202.〈新增六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2017/5/3瀏覽),http://www.gwytb.gov.cn/wyly/201606/t20160615_11483762.htm
203.〈獎補助資訊網〉,《中華民國文化部》(2017/4/30瀏覽),https://grants.moc.gov.tw/Web/PointDetail.jsp?Key=53&P=1779
204.〈聯繫與交流〉,《海協會》(2017/5/11瀏覽),http://www.arats.com.cn/lxjl/index_1.htm
205.二、英文部分
206.(一)專書
207.Joseph S. Nye (2004),Power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age : from realism to globalization. London : Routledge.
208.Joshua Kurlantzick (2007), 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9.(二)期刊
210.Joseph S. Nye, "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No. 80, Fall 1990, pp. 153-171.
211.Joseph S. Nye,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 l. 105, No.2 Summer 1990,pp. 177-19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11.王仲孚(2009),〈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應先了解台灣教育現狀〉,《海峽評論》,225期,頁21-25。
2. 117.余英時(1994),〈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形態〉,《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第1期,頁14。
3. 120.吳瓊恩(1993),〈中國的統一與中國的崛起-文化戰略的思考〉,《海峽評論》,第31期,頁17。
4. 122.呂郁女、鄧中堅(2008),〈中國大陸軟權力的發展與影響〉,《全球政治評論》,21期,頁4。
5. 127.林正義(2007),〈中國崛起、軟實力與美國民意〉,《戰略安全研析》,27期,頁24-25。
6. 128.林麗香(2015),〈軟實力與軍隊〉,《國際軍務》,第2期,頁77。
7. 132.胡全威(2015),〈柔性權力與馬基維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9卷第3期,頁58。
8. 136.張亞中(1999),〈兩岸未來:有關兩岸簽署基礎協定的思考〉,《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頁1-29。
9. 139.盛治仁(2011),〈提升台灣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2期,頁139-140。
10. 142.郭震遠(2016),〈新對抗下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前景〉,《中國評論》,2016年12月號,頁48。
11. 144.陳明通(2009),〈當前北京對台策略剖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二期,頁127-202。
12. 147.陳德昇、陳欽春(2005),〈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頁52。
13. 150.黃光國(2016),〈「文化中國」與蔡英文的抉擇〉,《中國評論》,2016年5月號,頁31。
14. 155.楊昊、蕭新煌、趙晧嵎(2012),〈中國知識社群如何重構「柔性權力」理論:回顧與批判〉,《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4期,頁80-81。
15. 159.趙建民(1998),〈台灣主體意識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對抗: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期,頁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