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一、作者相關作品(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一)小說
1. 韓少功,《韓少功文庫》10卷,濟南:山東文藝出版,2001年3月。
2. ―――,《紅蘋果例外》,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2月。
3. ―――,《馬橋詞典》,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2月。
4. ―――,《鞋癖》,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4月。
5. ―――,《日夜書》,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4月。
(二)隨筆、散文集與譯本(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1. 韓少功,《聖戰與遊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4年3月。
2. ―――,《惶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1年4月。
原著作者[葡萄牙]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do Pessoa)。
3. ―――,《歷史現場-韓少功讀史筆記》,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10年2月。
4. ―――,《韓少功隨筆集》,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2011年8月。
5. ―――,《革命後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14年1月。
二、美學相關專書(按照作者姓氏排序)
1. 朱立元,《西方美學範疇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2006年1月。
2. 李澤厚,《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1999年8月。
3. 李澤厚,《哲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1年1月。
4.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2009年3月。
5.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出版,1988年11月。
6. 范明華、張賢根,《美學與藝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08年12月。
7. 孫欽華,《文學美質論析》,昆明:雲南大學出版,1994年11月。
8. 張法,《美學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年5月。
9. 陳文忠,《為接受史辯護》,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2014年10月。
10. 蔣孔揚、朱立元,《西方美學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9年12月。
11. 劉再復,《李澤厚美學概論》,香港:天地圖書出版,2010年9月。
三、相關文學專書(按照作者姓氏排序)
1. 王鐵仙、楊劍龍,《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2. 王蒙,《王蒙談小說》,南昌:江西高校出版,2003年10月。
3.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09年11月。
4. 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0年8月。
5. 王光榮,《歌謠的多學科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2013年1月。
6. 李德恩,《拉美文學流派的嬗變與趨勢》,上海:譯文出版,1996年11月。
7. 宋如珊、劉秀美,《2003海峽兩案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出版,2004年1月。
8. ―――,《隔海眺望-大陸當代文學論集》,臺北:威秀資訊出版,2007年4月。
9. 李文珍,《民歌與人生》,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04年9月。
10. 李廣元、李黎,《中西美術比較十書》,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2006年10月。
11. 呂正惠,《楚辭-澤畔的悲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2年1月。
12. 余秋雨,《新文化苦旅》,臺北:爾雅出版,2008年10月。
13. ―――,《何謂文化》,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12年11月。
14. 余光中,《青青邊愁》,臺北:九歌出版,2010年3月。
15. 溫廷寬、王魯豫,《古代藝術辭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7月。
16. 知識出版社,《藝術百科全書》,北京:知識出版,1993年9月。
17.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新增訂本,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4年?月。
18. 周嘯天,《詩經鑑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7月。
19.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00年3月。
20. 金岱,《世紀之交-長篇小說與文化解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21. 林建法、傅任,《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上海:華東師範出版,2002年2月。
22. 林昆範,《色彩原論》,臺北:全華科技圖書出版,2005年9月。
23. 邱明正、朱立元,《美學小辭典》增補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07年4月。
24.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出版,2013年1月。
25.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年8月。
26. 勇赴、興華,《闡釋與提升-文藝批評實踐與思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2年7月。
27. 袁可嘉,《外國現代派作品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3年8月。
28. 徐曙玉、邊國恩,《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01年3月。
29. 高有鵬,《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2004年1月。
30.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2006年10月。
31. 高行健,《論創作》,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4月。
32.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2008年12月。
33. ―――,《中國古代神話文化尋踪》,北京:人民出版,2011年10月。
34. 陳思和、李平,《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00年11月。
35.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8月。
36.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2003年1月。
37. 陳曉明,《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2003年1月。
38. 張家港市文聯編,《中國•河陽山歌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6年10月。
39.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書林出版,2011年9月。
40. 舒蘭,《中國地方歌謠集成》,臺北:渤海堂文化出版,1998年1月。
41. 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臺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03年1月。
42. 溫廷寬、王魯豫,《古代藝術辭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7月。
43.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一屆小說獎作品集》,臺北:聯合報出版,1990年3月。
44.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吉林教育出版,1992年6月。
45. 聞一多,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1994年4月。
46. 楊春時,《文學理論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年1月。
47. 過偉,《吳歌研究》,蘇州:古吳軒出版,2011年12月。
48. 楊照,《詩人的黃金存摺》,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6年7月。
49.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50. 魯迅,張健、金鴻文校訂,《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1980年12月。
51. 謝東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上海:學林出版,2008年4月。
52. 韓唅,《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臺北:威秀資訊出版,2009年9月。
四、西文著作中文譯書(按照譯者姓氏排序)
1. 丁爾蘇等譯,《現代悲劇》,南京:譯林出版,2007年1月。Williams, Raymond
[英]雷蒙•威廉斯, Modern Tragedy.
2. 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8年8月。Cassurer, Ernst[德]恩斯特•卡西爾, An Essay on Man.
3. 古曉梅譯,《托爾斯泰藝術論》,臺北:遠流出版,2013年8月。Tolstoy , Leo
[俄]托爾斯泰,What is Art?1898.
4. 江金石譯,《色彩論》,臺南:信宏出版,1988年1月。Itten, Johannes [德〕
約翰尼斯‧伊田.
5. 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臺北:行人出版,2000年12月。Laplanche , Jean & Pontalis J.–B. [法]尚•拉普朗虛與尚-柏騰.彭大歷斯著, 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e,1967, 1994.
6. 車文博主編,《釋夢》,長春:長春出版,2004年5月。Freud , Sigmund[奧]佛洛伊德,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930.
7. 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出版,1998年9月。Kandinsky, Wassily [俄]康丁斯基, U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1912,1952.
8. 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7年2月。Kant, Immanuel [德]康德. Grossherzo Wilhelm Ernst Ausgabe, Druck von Breitkopf und Hartel in Leipzig 譯出.
9. 苗煒等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錄I》,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6年10月。
[法]巴黎評論編輯部,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ɪ
10. 孫乃修譯,《論怪誕》,北京:昆侖出版,1992年2月。Thomson, Philipe[美]
菲利浦•湯姆森.
11. 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出版,2004年3月。Kundera , Milan
[捷克]米蘭‧昆德拉, L’Art du Roman,1986.
12. 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年
12月。Ingarden, Roman[波蘭]羅曼•英加登. 1937年波蘭文版,1969年英文版.
13. 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臺北:巨流出版,1983年9月。Jaspers, Karl[德]
卡爾•亞斯佩斯, Tragedy is Not Enough,1953. 英文版由Harld A. T. Reiche, Harry T.
Moore, Karl W. Deutsch三人共譯.
14. 趙德明譯,《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10月。Llosa , Mario
Vargas [祕魯]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 1997.
15. 滿濤譯,《文學的幻想》,合肥:安徽文藝出版,1996年9月。Belinskiy, Vissarion
Grigoryevich[俄]別林斯基, 1841俄文版,此文章題目是《作品集》編者所加.
16. 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年10月。Langer ,Susanne
K. [美]蘇珊•朗格, Feeling and Forms,1953.
17. 賴守正譯,《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5月。Bataille, Georges [法〕
喬治•巴代耶, L’Erotisme. Trans. Mary Da1wood. San Francisco : City Lights,1986.
18. 謝忍翾譯,《黑色的故事》,臺北:時報出版,2016年1月。Harvey, John[英]
約翰•哈維, The Story of Black.
19. 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12月。Woolf , Virginia
[英]弗吉尼亞•伍爾芙, On Novels and Novelists, 1986年簡體中文版, 1990年
繁體中文版, 2000年增補.
20. 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62年12月。Aristotle [希臘]
亞里士多德, The Poetics.
五、學位論文(按照發表年代排序)
1. 彭明偉,《韓少功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2. 蘇怡如,《韓少功小說創作論》,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3. ―――,《韓少功新後期創作論》,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六、單篇中文期刊(按照作者姓氏排序)
1. 王東,〈民間傳統與地域風情-「尋根文學」中的傳奇敘事〉,《文藝爭鳴》,2015年第12期,頁165。
2. [法]安妮•克琳撰、肖曉宇譯,〈詰問和想像在韓少功小說中〉,《上海文學》,1991年第4期,頁75、80。
3. 朱厚剛,〈當代小說國際工作坊-韓少功作品討論會〉,《文藝爭鳴》,2014年第10期,頁25。
4. 李慶西,〈說《爸爸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頁158-159。
5. 吳慧穎,〈反思之鑽向遠古愚昧的沉積層掘進-讀韓少功的中篇《爸爸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8期,頁233-234。
6. 李念,〈尋找:弱者的不屈與抗爭-讀韓少功的《鞋癖》〉,《上海文學》,1993年第9期,頁77-78。
7. 吳俊,〈《暗示》的文學意識形態〉,《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頁5-6。
8. 李丹夢,〈語言的反叛者與詞的亡命徒-論《暗示》〉,《小說評論》,2003年第4期,頁73。
9. 沈杏培、姜瑜,〈當代小說中傻子母題的詩學闡釋〉,《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1期,頁71。
10. 宋如珊,〈走向暗示的文學道路-論韓少功的小說創作(1979-1996)〉,《人文雜誌》,2006年第1期,頁87-93。
11. 何英,〈作家六十歲-以《帶燈》、《日夜書》、《牛鬼蛇神》為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11期,頁173-174。
12. 吳雪麗,〈後尋根:新世紀鄉土書寫的敘事倫理〉,《當代文壇》,2014年第5期,頁60。
13. 李遇春,〈「進步」與「進步的回退」-韓少功小說創作流變論〉,《文學評論》,2014年第5期,頁47、51。
14. 李陀,〈《暗示》臺灣版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1期,頁147。
15. 沈杏培,〈《認罪書》:人性惡的探尋之旅〉,《文學評論》,2015年第5期,頁215。
16. 胡宗健,〈韓少功近作三思〉,《文學評論》,1987年第2期,頁58-59。
17. 侯桂新、王暢,〈《馬橋詞典》與《暗示》文體論〉,《理論與創作》,2009年第1期,頁85。
18. 洪子誠,〈丙崽生長記-韓少功〈爸爸爸〉的閱讀和修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5期,頁112-119。
19. 相宜,〈形式也是內容-韓少功《日夜書》大陸臺灣版本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4期,頁141。
20. 徐志偉,〈〈報告政府〉:對小說可能性的再次探尋〉,《上海文學》,2006年第1期,頁75。
21. 翁燕玲,〈敘述模式與作者意向的分裂-韓少功《馬橋詞典》與《暗示》的語言轉向及其失落〉,《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6期,頁103。22. 陳達專,〈韓少功近作和拉美魔幻技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8期,頁221。
23. 陳曉明,〈個人記憶與歷史布景-關於韓少功與尋根的斷想〉,《文藝爭鳴》,1994年第5期。
24. 陳仲庚,〈合一人神:楚文化思維模式與韓少功之演繹〉,《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95-96。
25. 張均,〈仍有人仰望星空-韓少功的1992-2002〉,《小說評論》,2004年第6期,頁28。
26. 梁平,〈文學需要再「尋根」〉,《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第3期,頁48-50。
27. 張翔,〈准列傳體敘事中的整體性重構-韓少功《日夜書》評析〉,《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頁110、111、120。
28. 張偉棟,〈《日夜書》中的歷史對位法問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頁182。
29. 曾鎮南,〈韓少功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1期,頁159、165、170。
30. 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頁114、115、120。
31. 彭繼媛,〈韓少功小說創作研究述評〉,《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4期,頁82。
32. 焦會生,〈對社會公平公正的一種訴求-評韓少功短篇小說〈西江月〉〉,《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第2期,頁105。
33. 楊曉帆,〈當代小說國際工作坊-韓少功作品討論會〉,《文藝爭鳴》,2014年第10期,頁29-30。
34. 敬文東,〈具象能拯救知識危機嗎?-重評韓少功的《暗示》〉,《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1期,頁151。
35. 路文彬,〈論魯迅〈鑄劍〉中復仇之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12期,頁125。
36. 廖述務,〈公共正義的詩意構想-以韓少功新世紀創作為中心〉,《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第3期,頁47-48。
37. 潘雁飛,〈試論韓少功小說中的思父意識〉,《理論與創作》,2001年第3期,頁39-42。
38. 蔣孔陽,〈說醜-《美學新論》之一〉,《文學評論》,1990年第10期,頁31。
39. 羅關德,〈韓少功鄉土小說的視角遷移〉,《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5期,頁44。
40. 羅益民,〈當代中國自我形象的未完成與碎片化-評韓少功的《暗示》〉,《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