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3: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宜芬
研究生(外文):Yi-FenWu
論文名稱:論韓少功小說之藝術性-以李澤厚美學觀點為分析視角
論文名稱(外文):The Artistry in Han Shaogong’s Novel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 Zehou’s Aesthetics
指導教授:林朝成林朝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Che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韓少功生命線索李澤厚積澱說
外文關鍵詞:Han ShaogongLife ClueLi ZehouSedimen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研究焦點定於韓少功小說的「藝術性」,援引李澤厚美學主張作為論析視角,進一步探討。目前,韓少功小說的研究現象已從楚文化思維模式(尋根文學)的梳理和知青情結,轉至創作改變和文體革新,而探討小說審美意義的論文相對匱乏。本文意在發掘小說的藝術價值與特色,也說明了本文之重要性。
李澤厚認為審美經驗是一種理性和感性互滲交融而成,進而提出藝術作品與心理(情感)本體聯繫的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即是形式層、形象層與意味層,再結合「原始積澱」、「藝術積澱」以及「生活積澱」主張。本文章節依循以上的美學觀點,逐一進行探究。
韓少功小說呈顯情感本體的多面與豐厚,這個特色是來自人物的生命線索以及對生命的省察。這些線索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藝術」到底是什麼,也可以尋找其中況味與暗示,構成一種耐人尋思的美學氛圍,小說之藝術性亦在於此中。
小說的魅力是以探索人類內在生命的情感為基石,通過底層人物的存在,延伸至文化、社會、政治等議題關懷。本文研究命題著力於韓少功小說之藝術價值,還側重於民歌展現的生命力度、荒誕語境之生成、悲喜劇交錯以及敘事空白與想像。立基於美學視角,嘗試賦予了個人的詮釋,對此,也是本論文對於文學評論的新見。
The research puts focus on the artistry in Han, Shao-gong’s novels, explo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 Zehou’s aesthetics. To date, Han, the studies of Shao-gong’s novels have transformed from “seeking-root” patter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eation. Yet, findings from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of art is relatively limit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rt, which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Li Zehou consid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a blending of reason and feeling, raising three dimensions to connect art works with mental proprioceptive. The three dimensions are
The layer of form and The layer of image and The layer of meaning, which we combine the concepts of “primitive sedimentation”, “art sedimentation”, and “life sedimentation”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follows the order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 mentioned.

Han, Shao-gong’s novels present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mental proprioceptive,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life clues. The clues can not only help us figure out what “art” is, but help us exploring the hints in the clues. The exploring process forms an intriguing atmosphere of aesthetics, as well as the art of novels.

The charisma of Han Shaogong’s novels l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people’s inner affection, through the existence of everyday people, and the concern about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 naming of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art in Han, Shao-gong’s novels, combining the main theme with the power of life, ridiculous themes, the blending of comedy and tragedy, and the imagination of narration presented in the folk songs.

Based on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we try to interpret the research from personal perspective, which is also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on the literary review.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臺灣研究概況 3
二、大陸研究概況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篇章架構 16
第二章 形式層和原始積澱 19
前 言 19
第一節 傳統民歌:因為熱愛,所以歌唱 20
一、古歌口傳千年詞 22
二、情歌訴情有真意 25
三、勞動歌揚震心海 30
第二節 排泄與醜怪書寫:畸形之張揚,以〈爸爸爸〉、〈女女女〉為例 32
一、排泄書寫的踰越與阻絕 32
二、醜怪書寫的文化隱喻 36
第三節 理想與現實:藍與黑 46
一、理想美好的藍 47
二、現實多重的黑 50
小 結 56
第三章 形象層和藝術積澱 58
前言 58
第一節 魔幻現實:異化與變形 59
一、現實主義到魔幻寫實主義 59
二、〈歸去來〉、〈藍蓋子〉的精神異化與分裂 62
三、〈謀殺〉、〈鞋癖〉的精神創傷 67
第二節 荒誕語境之生成 72
一、來自人的固著意識:〈怒目金剛〉為例 72
二、來自人的非理性:〈領袖之死〉、《馬橋詞典》為例 77
三、對社會的反抗與脫離:《馬橋詞典》為例 81
第三節 悲喜劇交錯:人物形象之塑造 86
一、〈西江月〉,傻子復仇記 86
二、〈山歌天上來〉,山鬼獨奏曲 92
小 結 98
第四章 意味層與生活積澱 101
前 言 101
第一節 想像的開始:敘事空白,餘韻未竟 102
一、幽愁無聲勝有聲 103
二、不完整餘音思量 107
三、空白處深藏悲涼 109
第二節 從人間觀照:解讀小人物之日常,以《紅蘋果例外》為例 112
一、〈紅蘋果例外〉,是真實,還是虛構? 115
二、〈報告政府〉,何處是我家? 118
三、〈趕馬的老三〉,一方野趣小灣村 123
第三節 焦慮的時代:情感與理想雙重失落,以《日夜書》為例 127
一、姚大甲與小安子 127
二、馬濤與賀亦民 129
三、白馬湖與陶小布 132
小 結 136
第五章 結 論 140
一、文學與藝術的生命線索 140
二、用寫作在思考的韓少功 144
參考書目 148
附 錄:韓少功主要著作目錄 157
參 考 書 目
一、作者相關作品(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一)小說
1. 韓少功,《韓少功文庫》10卷,濟南:山東文藝出版,2001年3月。
2. ―――,《紅蘋果例外》,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2月。
3. ―――,《馬橋詞典》,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2月。
4. ―――,《鞋癖》,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4月。
5. ―――,《日夜書》,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4月。

(二)隨筆、散文集與譯本(按照出版年代排序)
1. 韓少功,《聖戰與遊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4年3月。
2. ―――,《惶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1年4月。
原著作者[葡萄牙]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do Pessoa)。
3. ―――,《歷史現場-韓少功讀史筆記》,香港:三聯書店出版,2010年2月。
4. ―――,《韓少功隨筆集》,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2011年8月。
5. ―――,《革命後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14年1月。

二、美學相關專書(按照作者姓氏排序)
1. 朱立元,《西方美學範疇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2006年1月。
2. 李澤厚,《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1999年8月。
3. 李澤厚,《哲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1年1月。
4.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2009年3月。
5.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出版,1988年11月。
6. 范明華、張賢根,《美學與藝術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08年12月。
7. 孫欽華,《文學美質論析》,昆明:雲南大學出版,1994年11月。
8. 張法,《美學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年5月。
9. 陳文忠,《為接受史辯護》,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2014年10月。
10. 蔣孔揚、朱立元,《西方美學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9年12月。
11. 劉再復,《李澤厚美學概論》,香港:天地圖書出版,2010年9月。

三、相關文學專書(按照作者姓氏排序)
1. 王鐵仙、楊劍龍,《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2. 王蒙,《王蒙談小說》,南昌:江西高校出版,2003年10月。
3.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09年11月。
4. 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0年8月。
5. 王光榮,《歌謠的多學科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2013年1月。
6. 李德恩,《拉美文學流派的嬗變與趨勢》,上海:譯文出版,1996年11月。
7. 宋如珊、劉秀美,《2003海峽兩案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出版,2004年1月。
8. ―――,《隔海眺望-大陸當代文學論集》,臺北:威秀資訊出版,2007年4月。
9. 李文珍,《民歌與人生》,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04年9月。
10. 李廣元、李黎,《中西美術比較十書》,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2006年10月。
11. 呂正惠,《楚辭-澤畔的悲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2年1月。
12. 余秋雨,《新文化苦旅》,臺北:爾雅出版,2008年10月。
13. ―――,《何謂文化》,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12年11月。
14. 余光中,《青青邊愁》,臺北:九歌出版,2010年3月。
15. 溫廷寬、王魯豫,《古代藝術辭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7月。
16. 知識出版社,《藝術百科全書》,北京:知識出版,1993年9月。
17.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新增訂本,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4年?月。
18. 周嘯天,《詩經鑑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7月。
19.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00年3月。
20. 金岱,《世紀之交-長篇小說與文化解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21. 林建法、傅任,《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上海:華東師範出版,2002年2月。
22. 林昆範,《色彩原論》,臺北:全華科技圖書出版,2005年9月。
23. 邱明正、朱立元,《美學小辭典》增補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07年4月。
24.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出版,2013年1月。
25.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年8月。
26. 勇赴、興華,《闡釋與提升-文藝批評實踐與思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2年7月。
27. 袁可嘉,《外國現代派作品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3年8月。
28. 徐曙玉、邊國恩,《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01年3月。
29. 高有鵬,《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2004年1月。
30.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2006年10月。
31. 高行健,《論創作》,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4月。
32.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2008年12月。
33. ―――,《中國古代神話文化尋踪》,北京:人民出版,2011年10月。
34. 陳思和、李平,《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00年11月。
35.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8月。
36.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2003年1月。
37. 陳曉明,《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2003年1月。
38. 張家港市文聯編,《中國•河陽山歌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6年10月。
39.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書林出版,2011年9月。
40. 舒蘭,《中國地方歌謠集成》,臺北:渤海堂文化出版,1998年1月。
41. 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臺北:耶魯國際文化出版,2003年1月。
42. 溫廷寬、王魯豫,《古代藝術辭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7月。
43.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一屆小說獎作品集》,臺北:聯合報出版,1990年3月。
44.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吉林教育出版,1992年6月。
45. 聞一多,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1994年4月。
46. 楊春時,《文學理論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年1月。
47. 過偉,《吳歌研究》,蘇州:古吳軒出版,2011年12月。
48. 楊照,《詩人的黃金存摺》,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6年7月。
49.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50. 魯迅,張健、金鴻文校訂,《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1980年12月。
51. 謝東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上海:學林出版,2008年4月。
52. 韓唅,《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臺北:威秀資訊出版,2009年9月。

四、西文著作中文譯書(按照譯者姓氏排序)
1. 丁爾蘇等譯,《現代悲劇》,南京:譯林出版,2007年1月。Williams, Raymond
[英]雷蒙•威廉斯, Modern Tragedy.
2. 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8年8月。Cassurer, Ernst[德]恩斯特•卡西爾, An Essay on Man.
3. 古曉梅譯,《托爾斯泰藝術論》,臺北:遠流出版,2013年8月。Tolstoy , Leo
[俄]托爾斯泰,What is Art?1898.
4. 江金石譯,《色彩論》,臺南:信宏出版,1988年1月。Itten, Johannes [德〕
約翰尼斯‧伊田.
5. 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臺北:行人出版,2000年12月。Laplanche , Jean & Pontalis J.–B. [法]尚•拉普朗虛與尚-柏騰.彭大歷斯著, 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e,1967, 1994.
6. 車文博主編,《釋夢》,長春:長春出版,2004年5月。Freud , Sigmund[奧]佛洛伊德,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930.
7. 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出版,1998年9月。Kandinsky, Wassily [俄]康丁斯基, U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1912,1952.
8. 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7年2月。Kant, Immanuel [德]康德. Grossherzo Wilhelm Ernst Ausgabe, Druck von Breitkopf und Hartel in Leipzig 譯出.
9. 苗煒等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錄I》,臺北:印刻文學出版,2016年10月。
[法]巴黎評論編輯部,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ɪ
10. 孫乃修譯,《論怪誕》,北京:昆侖出版,1992年2月。Thomson, Philipe[美]
菲利浦•湯姆森.
11. 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出版,2004年3月。Kundera , Milan
[捷克]米蘭‧昆德拉, L’Art du Roman,1986.

12. 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年
12月。Ingarden, Roman[波蘭]羅曼•英加登. 1937年波蘭文版,1969年英文版.
13. 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臺北:巨流出版,1983年9月。Jaspers, Karl[德]
卡爾•亞斯佩斯, Tragedy is Not Enough,1953. 英文版由Harld A. T. Reiche, Harry T.
Moore, Karl W. Deutsch三人共譯.
14. 趙德明譯,《給青年小說家的信》,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10月。Llosa , Mario
Vargas [祕魯]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 1997.
15. 滿濤譯,《文學的幻想》,合肥:安徽文藝出版,1996年9月。Belinskiy, Vissarion
Grigoryevich[俄]別林斯基, 1841俄文版,此文章題目是《作品集》編者所加.
16. 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1年10月。Langer ,Susanne
K. [美]蘇珊•朗格, Feeling and Forms,1953.
17. 賴守正譯,《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5月。Bataille, Georges [法〕
喬治•巴代耶, L’Erotisme. Trans. Mary Da1wood. San Francisco : City Lights,1986.
18. 謝忍翾譯,《黑色的故事》,臺北:時報出版,2016年1月。Harvey, John[英]
約翰•哈維, The Story of Black.
19. 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12月。Woolf , Virginia
[英]弗吉尼亞•伍爾芙, On Novels and Novelists, 1986年簡體中文版, 1990年
繁體中文版, 2000年增補.
20. 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62年12月。Aristotle [希臘]
亞里士多德, The Poetics.

五、學位論文(按照發表年代排序)
1. 彭明偉,《韓少功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2. 蘇怡如,《韓少功小說創作論》,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3. ―――,《韓少功新後期創作論》,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六、單篇中文期刊(按照作者姓氏排序)
1. 王東,〈民間傳統與地域風情-「尋根文學」中的傳奇敘事〉,《文藝爭鳴》,2015年第12期,頁165。
2. [法]安妮•克琳撰、肖曉宇譯,〈詰問和想像在韓少功小說中〉,《上海文學》,1991年第4期,頁75、80。
3. 朱厚剛,〈當代小說國際工作坊-韓少功作品討論會〉,《文藝爭鳴》,2014年第10期,頁25。
4. 李慶西,〈說《爸爸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頁158-159。
5. 吳慧穎,〈反思之鑽向遠古愚昧的沉積層掘進-讀韓少功的中篇《爸爸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8期,頁233-234。
6. 李念,〈尋找:弱者的不屈與抗爭-讀韓少功的《鞋癖》〉,《上海文學》,1993年第9期,頁77-78。
7. 吳俊,〈《暗示》的文學意識形態〉,《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頁5-6。
8. 李丹夢,〈語言的反叛者與詞的亡命徒-論《暗示》〉,《小說評論》,2003年第4期,頁73。
9. 沈杏培、姜瑜,〈當代小說中傻子母題的詩學闡釋〉,《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1期,頁71。
10. 宋如珊,〈走向暗示的文學道路-論韓少功的小說創作(1979-1996)〉,《人文雜誌》,2006年第1期,頁87-93。
11. 何英,〈作家六十歲-以《帶燈》、《日夜書》、《牛鬼蛇神》為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11期,頁173-174。
12. 吳雪麗,〈後尋根:新世紀鄉土書寫的敘事倫理〉,《當代文壇》,2014年第5期,頁60。
13. 李遇春,〈「進步」與「進步的回退」-韓少功小說創作流變論〉,《文學評論》,2014年第5期,頁47、51。
14. 李陀,〈《暗示》臺灣版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1期,頁147。
15. 沈杏培,〈《認罪書》:人性惡的探尋之旅〉,《文學評論》,2015年第5期,頁215。
16. 胡宗健,〈韓少功近作三思〉,《文學評論》,1987年第2期,頁58-59。
17. 侯桂新、王暢,〈《馬橋詞典》與《暗示》文體論〉,《理論與創作》,2009年第1期,頁85。
18. 洪子誠,〈丙崽生長記-韓少功〈爸爸爸〉的閱讀和修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5期,頁112-119。
19. 相宜,〈形式也是內容-韓少功《日夜書》大陸臺灣版本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4期,頁141。
20. 徐志偉,〈〈報告政府〉:對小說可能性的再次探尋〉,《上海文學》,2006年第1期,頁75。
21. 翁燕玲,〈敘述模式與作者意向的分裂-韓少功《馬橋詞典》與《暗示》的語言轉向及其失落〉,《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6期,頁103。
22. 陳達專,〈韓少功近作和拉美魔幻技巧〉,《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8期,頁221。
23. 陳曉明,〈個人記憶與歷史布景-關於韓少功與尋根的斷想〉,《文藝爭鳴》,1994年第5期。
24. 陳仲庚,〈合一人神:楚文化思維模式與韓少功之演繹〉,《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95-96。
25. 張均,〈仍有人仰望星空-韓少功的1992-2002〉,《小說評論》,2004年第6期,頁28。
26. 梁平,〈文學需要再「尋根」〉,《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第3期,頁48-50。
27. 張翔,〈准列傳體敘事中的整體性重構-韓少功《日夜書》評析〉,《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頁110、111、120。
28. 張偉棟,〈《日夜書》中的歷史對位法問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頁182。
29. 曾鎮南,〈韓少功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11期,頁159、165、170。
30. 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頁114、115、120。
31. 彭繼媛,〈韓少功小說創作研究述評〉,《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4期,頁82。
32. 焦會生,〈對社會公平公正的一種訴求-評韓少功短篇小說〈西江月〉〉,《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第2期,頁105。
33. 楊曉帆,〈當代小說國際工作坊-韓少功作品討論會〉,《文藝爭鳴》,2014年第10期,頁29-30。
34. 敬文東,〈具象能拯救知識危機嗎?-重評韓少功的《暗示》〉,《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1期,頁151。
35. 路文彬,〈論魯迅〈鑄劍〉中復仇之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12期,頁125。
36. 廖述務,〈公共正義的詩意構想-以韓少功新世紀創作為中心〉,《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第3期,頁47-48。
37. 潘雁飛,〈試論韓少功小說中的思父意識〉,《理論與創作》,2001年第3期,頁39-42。
38. 蔣孔陽,〈說醜-《美學新論》之一〉,《文學評論》,1990年第10期,頁31。
39. 羅關德,〈韓少功鄉土小說的視角遷移〉,《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5期,頁44。
40. 羅益民,〈當代中國自我形象的未完成與碎片化-評韓少功的《暗示》〉,《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96-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